Home New

爱在罗马 To Rome with Love(2012)

爱在罗马 To Rome with Love(2012)

又名: 情迷罗马(港) / 爱上罗马(台) / 尼禄弹琴 / 波普十日谈 / The Bop Decameron / Nero Fiddled

导演: 伍迪·艾伦

编剧: 伍迪·艾伦

主演: 杰西·艾森伯格 艾利奥特·佩吉 佩内洛普·克鲁兹 亚历克·鲍德温 罗伯托·贝尼尼 伍迪·艾伦 朱迪·戴维斯 弗拉维奥·帕伦蒂 里卡尔多·斯卡马奇奥 格蕾塔·葛韦格 艾丽森·皮尔 亚历桑德拉·马斯特罗纳迪

类型: 喜剧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意大利 西班牙

上映日期: 2012-07-06(美国)

片长: 112分钟 IMDb: tt1859650 豆瓣评分:7.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严重剧透,慎入。

    在42街的amc看的。

    这部片子比起午夜巴黎,艺术性肯定不如,却是bloody realistic,把感情的那些小九九写得很透彻。

    我觉得Monica那一段很真实,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有些女人,从男人堆里历练出来的,她们当然知道男人要什么,她们也没有什么道德底线,来者不拒,而一旦有发现更好的或者跟自己的利益不符,可以掉头就走。放在电影里面,观众谁都知道男人选哪个是更好的。但是不管在电影还是现实生活中,就是这种女人,把很多男人迷得团团转,还可能觉得这是真爱。

    不过尽管现实是残酷的,我还是愿意做个好人和干净的人。我还是宁愿相信好人会有好报。这也是他的电影一般最终回归的结局。

    在浴室里唱歌剧那一段是典型的Woody Allen式的喜剧方式。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自己的box里面,这个box和外界的社会注定是格格不入的。在这个box里面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到极致,一旦出了这个box,就会连你最擅长的都做不了。而要是我们带着这个box融入社会,一切都显得那么荒诞,就如同一群西装革履的人去看舞台上有个人在浴室里唱歌剧一样。不过他通常觉得他自己就是这样子的人。

    新婚夫妇的那一段,也是他一贯的对relationship的看法。即便是夫妻,都不知道这个人背后会有什么。丈夫把他的妻子想象得多么圣洁结果妻子在诱惑面前毫无罪恶感;即使丈夫有多么不愿意出轨依然逃不过命运的安排,所以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也都会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要想过安宁的日子,就必须舍弃这些外人看来多么耀眼的荣华富贵,所以他们最后选择放弃在罗马的机会;不然的话,在外人看来多么耀眼的荣华富贵下,其实都是一些多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比如那些上流社会的人,在一个无名小青年眼里,显得多么举足轻重,却都在一个妓女的clientlist里面。生活就是这么讽刺。Woody Allen的心里就是有这样一种对人与人之间trust的阴影,看过他的传记和一些采访,他自己说这一部分是源于他的童年生活,因为他妈妈似乎老是打他。

    那一段关于名人的,就属于纯粹的调侃了。这个社会本来就是荒诞的,你不知道你怎么就成名了,你也不知道为何你就一下子默默无闻了。生活就是这样,你无从知道答案,也无法预见未来。不过Woody多半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悲观,但是又往往是用喜剧的手法来调侃这样的悲观。

    其实这部片子还是很Woody Allen式的,但是我觉得他对于罗马的理解似乎没有对巴黎的理解那么深,除了歌剧是意大利的一个象征之外,似乎并没有看到很多东西一定要跟罗马联系起来,主要还是他自己一贯对于爱情和人生的一些调侃。不过古罗马的西班牙广场,喷泉,斗兽场还有古老的街道,都透露着浓厚的文化和怀旧气息。毕竟这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
  2. 当Monica这个角色出现时,或者说在她仅仅出现在Sally描述中的时候,我的脑子里瞬时闪现出《午夜巴塞罗那》里哈维尔巴登的影子,接下来的剧情并无多大新意,而伍迪艾伦突破天际毫无节制的吐槽则让我相信若是国内导演山寨这段内涵拼上几个段子凑出个电影必然像《志明与春娇2》或者《失恋33天》一样叫好又叫座,后者仅凭一句“谁年轻时没爱上几个人渣”血洗QQ签名席卷新浪微博犹如狂风骇浪至今余波未平,而老头这篇精华版的《论社会转型期小三从一哭二闹三上吊传统紧逼压迫型战略向姜太公直钩钓鱼被动型战略转变的意义及其方法论》完全可以作为当前信男善女防火防盗防小三的教学读本,以及狐狸精们或者有志在小三行业里大展拳脚的姑娘们的操作指南。好评哦亲。

    让我们回到电影看看Monica是如何一步一步成功上位的。

    1、首先是她的出场,在Sally告诉Jack她要来罗马玩一段时间时,Jack的回应是“这么说我终于可以认识她了”,显然Jack曾经无数次听过关于她的故事。而接下来描述她“聪明”、“有趣”、“性感”、“不可预测”。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把戏自然不新鲜,然而我们至少可以肯定she is a special one.

    在《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中,作者在描述消费过程中的羊群效应时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人们在选择吃饭地点时会倾向于一家有更多人在排队的场所,因为我们习惯性的认为更多人选择它是因为它更好,如果我觉得它不够美味更可能是因为我的口味偏差导致尚未发现。

    回到Monica,“很受男生的欢迎”同时兼具以上特点,还没出场已经吊足了Jack的胃口。再想想Vicky和Christina听到巴登种种传闻轶事中展现出谜一样魅力时的好奇,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年穆里尼奥登陆英伦凭借一句but I think I'm the special one倾倒舰队街,蓝军传奇时代就此拉开帷幕,何其相似。

    2、当我们谈话的时候谈些什么?

    大抵上我把对话分成两种,一种是释放自己,一种是取悦对方,偶尔和朋友在一起时则是兼而有之。受益于天朝春运,在我多年的硬座生涯中我锻炼出对后者足够的耐性和虚假的热情:开始的时候我听过一个中年民工用含混的口音抱怨工头欠薪超过6个小时,在最后2个小时里对他遭遇渐渐减少的同情甚至让哈欠连天的我开始质疑我的道德水准或者本身天性凉薄;到后来我已经可以用“然后呢”、“那可怎么办”、“哈哈真有趣”让一个家庭妇女完整的讲述她鸡皮碎毛的琐事直到到站依然意犹未尽。再后来我的兴趣变成了试探与猜测陌生人的兴趣并挑起他的讲述欲望,这其中解谜般的乐趣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个中关键无非是投其所好。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如何让对方产生知己甚至悦己的认同感或者制造这样的假象,这就是Monica频繁使出装文学逼大招的意义所在,而她只知道那些诗歌里仅仅一行内容就足以让大招变成零CD。

    Monica在晚餐过后看到yeats的诗集,这种处境下一个女屌丝会说什么呢?这年头居然有人读诗?你好文艺啊亲,么么哒。叶芝哪个朝代的啊?叶芝和叶慈什么关系?

    杀死对话。冷场帝就是这样炼成的。而Monica脱口而出“被锣声折磨的海洋”....Soulmate!就像一个失意人失声痛哭时你只需要拍拍他的肩膀说我懂的我懂的他并不会抬起头来问你懂些什么一样,Jack也绝不会去刨根问底的和她探究叶芝作品在神秘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的风格变化:这种人不是呆子就是傻子。

    此时的Jack像找到知己一般兴奋,而Sally将这架将要腾空的飞机拽了下来:你想谈谈分手的事吗?俗俗俗俗不可耐!在后面我们可以多次看到Monica多么善于挑起Jack隐藏的感性情绪而Sally则刚好相反,Sally在不经意间成功扮演了一个典型的wingman角色,想想家庭伦理剧里男人回家之后正室满口柴米油盐孩子老人而小三青春激扬火力四射,如出一辙。

    接着Monica开始解释和男友分手,这段讲述到最后成功的转变成双性房事用户体验报告。如果说拽文学掉书袋略显飘渺虚无,这段被讲述者包装过的美艳体验则是实打实的满足了Jack的幻想:你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小H书的惊慌刺激吗?你还记得初窥艾薇时的心跳加速吗?Jack快速起伏的胸膛和目瞪口呆的表情是最妙的注解。


    3、鲶鱼效应与该死的酒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这段罗马假日最后可能只是一段夏日绮思,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个时候莱昂纳多鲶鱼般的入局让故事出现了转机。长街吻别最动人,分手一炮泯恩仇,故事的高潮多是在结尾,总得刀架到脖子上时很多人才会横下心来爆出一句丢你老母顶硬上。Jack在罗马的雨夜里蠢蠢欲动。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是什么?wine talking.英语里有个词叫dutch courage,意为酒后胆,这和东方的酒后糊涂是一套把戏:对不起我喝多了什么都不知道了,我都记不清楚发生了什么。苏大胡子说酒是扫愁帚钓诗钩,如今它已经是出轨车头免死金牌躺枪帝了。

    到了这一步,世俗枷锁道德束缚已经阻止不了他们红男会绿女天雷勾地火了。虽说戏要做足,但是下面《朱莉小姐》云云太也肉麻当有趣。Monica的欲拒还迎般的“这吻很妙此事不好”,以及“客官不可以不要在这里”卖的一手好风骚,让人不禁感叹这年头当婊子一定要记得立牌坊。于人于己都尚有一丝退路:我都考虑过你的感受没在你屋子滚床单了....而这个语境下“这不是背着Sally的偷情仅仅是小雨午后酒后情迷”,酒再次埋着也中枪。酒永远都是该死的,可你为什么总是要去喝一点呢?原谅自己这么简单,放酒一马好吗?


    4、梦想是最好的春药

    人总是有很多梦想的。比如文青们永远哭着喊着要在路上去西藏,而且让我疑惑的是他们似乎一直在去西藏的路上但是又好像有人拿刀在威胁他们导致他们从未出发。

    Monica有很多梦想。当她和Jack在一起的时候,高迪的加泰罗尼亚、雅典神庙、帆船与西西里岛是她的梦想,而回到演艺生涯时,在远东生活一段时间与特罗梅尔导演合作是她的梦想。我以为梦想因其难以实现而充满魅力,同时必须要承认正是因此,所谓的梦想到底是你需要的还是你想要的是一个严肃而又充满不确定性的命题。

    而对于Monica来说这甚至不是一个问题,“实用主义”的梦想是组成她致命吸引力的极其重要部分。如果说对于政治人物来说权力是最好的春药,那么对于追求“真爱”的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比一个共同梦想更能让他沉溺其中,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几十年前那些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们。

    too good to be true?
    surreal but nice.

    Monica总能让你仰望星空,和Sally在一起却需要脚踏实地。前者如流星,因其短暂更显炫目迷人。后者如太阳,东升西落平淡无奇。半夜爬起看流星的不少,你几时见过大太阳底下赏日的?你当两小儿辩日吗?
  3. 与前几部的欧洲城市情书相比,伍迪·艾伦 的《爱在罗马》(To Rome with Love)只能算差强人意:电影的多线小故事更像生硬的《伊索寓言》集而非整合相洽的有机体,让人不免怀疑老头有敷衍罗马发行商的嫌疑。但这并不是说电影不好看。《爱在罗马》的摄影师沿用了《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的摄影师戴瑞尔斯·康吉(Darius Khondji),罗马在他的镜头下宏大、动态,充满应接不暇的细节。而伍迪伍迪·艾伦本人出演的歌剧导演杰瑞喋喋不休劝说亲家,意大利葬礼师吉安卡罗尝试歌剧表演一节更是笑死人,是整部电影最有看头的片段。

    《爱在罗马》由四个独立的故事小品组成。美国游客海莉(杰瑞的女儿)在罗马邂逅政治激进的意大利人权律师米开朗基罗,二人迅速陷入爱河决定结婚,海莉的父母飞来罗马首次拜访亲家。另一线是成名的美国设计师约翰重返自己年轻时在罗马的小巷与寓所,时空穿越重逢年轻的自己,重温一步步爱上女友的好友,来罗马度假的失意女演员莫妮卡的过程。第三线是意大利小镇的新婚小夫妻安东尼奥和米莉来罗马谋生,阴错阳差彼此分离,各自遭遇离奇经历。最后一线讲罗马一个普通的小中产阶级员工里奥普尔多莫名其妙一夕成名,由此而至的种种特权与困扰。

    这四个小品开篇都极有趣,每个也都越演越荒谬,充满了伍迪·艾伦标志性的尖酸讽刺与人物笑料。让人失望的是这些故事的收尾:平庸、说教,预料之中的大团圆结局与故事本身的尖刻犀利完全不成正比,让人不得不怀疑老头子是在给剧本凑数呢。

    在《美国大师系列之伍迪·艾伦》的纪录片中伍迪·艾伦说他是“数量论”的信奉者,“只要一直拍下去,总会拍出几部好的来”。这采访是在《午夜巴黎》大获成功之后拍摄的,伍迪·艾伦坦诚他对《午夜巴黎》的态度与其他任何一部电影并无不同,他还调笑自己并不理解观众与评论家们的口味,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会获得商业成功,有些不会。以这样的角度看待《爱在罗马》,也许伍迪·艾伦就是在耍老顽童的心性,他无意对剧本过分雕琢,好想法坏想法统统拍出来再说。这是天才的任性,也的确只有他这个级别的天才才敢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圈里如此任性。然而即使坏想法也还是有着伍迪·艾伦独特的闪光点,罗马的嘈杂、生活的荒谬、人性的懦弱、人生的奇妙逆转都在这四个小品里一一呈现,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依旧高超。

    但伍迪·艾伦终究是老了。《爱在罗马》是他自2006年的《独家新闻》以来首次出演自己片中人物。歌剧导演杰瑞这个角色神经质、强迫症,认准了一件事便絮絮叨叨啰嗦个没完——这都是伍迪·艾伦在荧幕上的一贯形象;但这个不肯好好退休的老杰瑞却时不时散发出一种说不清的忧伤。他在听到亲家浴室高歌的专注,在终于将歌剧《丑角》搬上舞台后的满脸虔诚,都使这位可笑的小人物同时具有了一种宿命式的悲剧感。也许是杰瑞心理分析师的老婆总在不断提醒退休与死亡的关系,也许是老头子本身紧锁的眉头和额头上越来越深的皱纹。他让我想到叶芝的诗: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我说不上多喜欢《爱在罗马》,但看老伍迪·艾伦再次出境却忍不住悲喜交加。在这么多位导演中,如果有一天我听到伍迪·艾伦去世的新闻,我想自己会真的痛哭流涕。
  4.                    

          老年的伍迪艾伦似乎难以自拔的迷恋上了一干欧陆名城,由巴塞罗那到巴黎再到罗马,伍迪艾伦开始了自己的“布鲁克林式”欧陆读城记,其实相对于美国来说,伍迪艾伦身上的文化气质更符合这些风情万种的欧洲城市,老头子把玩起这些城市风光片自然也是游刃有余。所谓读城,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是读懂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可以是以游客的眼光,也可以从纵向上的历史文化入手,无论是《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还是《爱在罗马》,都是从“外来客的入侵”开始的,即美国人与欧洲城市的邂逅(或者说是碰撞),但构建于碰撞之上的,终究还是伍迪艾伦对爱情或者是文化的自我解读。

        《爱在罗马》和前几部作品略有不同的是分列的四个故事中有两个完全是本地人的故事,另外老头子本人也挑起了一个故事的大梁,四个故事都是一贯的黑色幽默,或是尖锐刻薄的讽刺媒体与名人,或是挖苦知识分子,或是以一贯的伍迪艾伦式爱情观来瓦解爱情。这些在伍迪艾伦作品里面常见的主题在《爱在罗马》中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部伍迪艾伦风浓郁的罗马城闹剧集,以哄笑开场以哄笑结束,最后告诉大家这就是罗马。《爱在罗马》并没有什么惊喜或者是突破,只是延续了伍迪艾伦的一贯水准,戏谑讽刺挖苦之下还是那些显见的伍迪艾伦式主题,相对于《午夜巴黎》对巴黎城的重度展现,《爱在罗马》比较聚焦于人,四个故事循序并进,看上去散乱,但是神却一点都没有散,一气呵成,四平八稳。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美国人在欧洲总有那么几种固定的形象:第一种是来装逼的,比如《午夜巴黎》中侃侃而谈的保罗,《爱在罗马》中的Ellen Page;第二种是带有成见而来的游客,如《午夜巴黎》中的岳父和《爱在罗马》中的杰瑞等等,他们滑稽而又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第三种是来邂逅城市的美国知识分子,如《午夜巴黎》中的吉尔、《午夜巴塞罗那》中的斯嘉丽约翰逊等等,他们是故事的主体,往往能邂逅一段爱情。就是这几种怀着不同目的而来的美国人,构成了伍迪艾伦的一部分精神世界。

        伍迪艾伦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爱在罗马》便是一部形散神不散的杂文,一锅炖下本地的、外地的、乐观的、消极的,出来的只有一股伍迪艾伦味,浓郁辛辣,入肚尚可回味,虽没有什么大荤大素,但是却让人乐得其所,即使吃上好几顿这“城市风光汤”,仍然还有胃口吃下一顿,这就是伍迪艾伦的魔力所在了,虽说是伍迪艾伦之味浓郁辛辣,但是回味细品,往往能尝到甘苦之味,伍迪艾伦的喧嚣热闹背后,总有那么一股悲观的宿命感,特别是对于爱情,这个伍迪艾伦讨论了很久的主题,现实中老头子的混乱悲剧爱情史关系决定了他对爱情的看法,估计再也没有哪个导演的电影里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出轨了。除了爱情之外,《爱在罗马》中对知识分子的挖苦也非常讨趣,片中“浴室高歌”的段落实在令人捧腹,杰瑞与妻子菲利普斯有一搭没一搭的精神分析也把弗洛伊德戏谑了一遍,知识分子的酸腐味、话痨老头的嘀嘀咕咕唠唠叨叨让整部片子延伸性和信息量大大增强,就像《午夜巴黎》中轮轴出现的名师大家一样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看似荒诞不禁的段子其实都抓住了人物的心态和命根子,并以此为乐,大加讽刺。其实这也算是伍迪艾伦的作品为什么能那么受欢迎的地方之一了,他总能独到的抓住各类人物的真实心态并加以发挥。

         对于伍迪艾伦来说,《爱在罗马》没有什么突破,但是他的这系列“城市风光片”仍让人乐此不疲,考虑到他一年一部作品的速度,能保持正常水准也便是万幸了,伍迪艾伦对欧洲名城的亲近其实也体现了他身上的文化归宿感,在美国伍迪艾伦总是显格格不入,但是一跑到文化的多样与自由风气极盛的欧洲,老头子可是如鱼得水,而站在美国人的角度去讲这些欧洲城市,看似漫不经心的碰撞火花其实精致而迷人,伍迪艾伦的才情与聪慧毕现无疑。而《爱在罗马》因为有了伍迪艾伦的亲自登台也更添魅力,什么荒诞的剧情到了伍迪艾伦这儿都能情有可原,在罗马这个永恒之城,任何再荒诞故事也只是属于这座城市生活的一瞬,这种自由兼容的城市气质便是艺术家们的梦乡,这也便是罗马之爱。

        对于年逾古稀的伍迪艾伦来说,所谓的突破或者是创新都是无关紧要的身外之物了,作为这样一个独特、不可取代的艺术家,他能在世界上的那么一些地方找到自己的归宿感,并以此为灵感坚持自己的创作,对于他的忠实影迷来说便是幸事,愿所有艺术家都能找到他们的爱,他们的梦乡。

        最后还想说一句影片里的话:随着时间增长的不是智慧,是疲惫。我真心希望这句话不是伍迪艾伦对他自己说的,因为如果是,那这将是多么悲伤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