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后,重读了the tenant of Wildfell Hall, 并重看了一遍Toby主演的迷你剧。不过上次是先看了剧后看的书,而这次相反。如同北方荒原石楠从中呼啸而过的风声般苍凉又魅惑的两个主题,其实从那年寒冷潮湿的冬天就一直在我耳边。 我记得那时很喜欢Toby,在看了书后对那个犹豫挣扎,因为财产差距而自卑的小农场主有些困惑和不满,我不能想象勃朗特一家会有人写出这样被世俗观念困扰的男主人公,还以为她们笔下的人物应该都是不顾地位财产等等一切障碍独立坚强的。也许是被剧集先入为主了,Toby的冲动和自信仿佛才是保护力量,编剧甚至还安排两位美男在草谷的庭院里照面,为了增强张力。四年前在日记里对原作中他的思想斗争考虑过,认为他确实是为了Helen的幸福为她的安宁和她的利益考虑。但也只是勉强认定。直到再读,才越发觉得原作中Gilbert的可爱。 改编中,三集里大约有一集半是Tara和Rupert的对手戏,原作中其实也基本上是五分之三篇幅在讲她的日记。故事套故事,整个作品被一切两半,被多少评论家诟病。而改编中,似乎有意打散这个结构。 Toby在读罢日记冲去草谷山庄找Helen,那时明知她丈夫健在,还要去告诉她自己的爱,告诉她这个男人不值得,“happiness is not a sin”。这种对传统对世俗的超越和对自由的振臂高呼确实曾让我喜欢。但是再读后,似乎变成了一种强迫和冲动性格让人不安的显露。我想,原作中浓厚的基督教精神和思想,应该不会容得男主人公这样要求女主,他只是想要纯粹的通信,甚至设想等她丈夫死后再和她结婚(虽然是Helen以否定的态度假设,但他却表达了愿意的意思),这至少证明他在道德上(至少是那个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是无可指摘的。接下来“过度/错误的审慎和自尊心”让他没有热烈地去寻求她的爱,只是遵守她的约定六个月之后再给她写信,并且在和她哥哥打听情况时用漫不经心和冷漠来掩饰,并且常常怀疑她忘了自己。不去打听亨廷顿遗嘱的情况,怕被认为贪心。那段关于产业差距的挣扎,的确关乎自尊。这种自尊在一个积极的正直的男人身上,其实也无可厚非。最后若不是误以为Helen要成婚,也不会追去草谷。这一年四个月的等待,让这个年轻的、弟弟般的男子有了道德、自制、忠诚等等方面的丰满。除去了这些,Toby似乎像个不成熟的男孩子,易冲动,很让人担忧他的constancy。 Helen这个女子,果真如同那朵圣诞玫瑰,在幽暗和寒冷中新鲜如初。在她眼里,要么Gilbert是过于傲慢不肯娶她,要么是过于冷淡以至于认为自己的爱情还不如她财产的价值。也许是处于优越地位才有这种自信。在经历了一场可怕的婚姻之后,在那个妇女婚后财产权归丈夫支配的时代(显然她姑父留给她的客观产业不是限定继承的),她能以这样的姿态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情,必然是十分坚强十分有魄力的,必然也是对自己和对方的感情非常有信心。“the triumph of hope over experience”. 剧集有意忽略了姑父遗留给她的产业,缩小了这个问题上产生的差距和矛盾,似乎就只是一个受虐待的寡妇最终嫁给了一个年轻的保护者。没有体现出二人在这个问题上分别显示出的优秀品质。 另外,原作中,Helen一直没有再回去,是Gilbert因为一场误以为是Helen的婚礼而去找了她,她是一直在等待;改编中,Helen是在丈夫亡故后自己回到了Wildfell,并且目睹了一场误以为是Toby的婚礼(那个吻,其实让人担心,Toby真的坚定不移吗?他确实成熟吗?)。仿佛能看到原作背后那个娇弱又坚定的女作家,这一切的创造者,在压抑的环境里,在痛苦的经历后,写下这个故事。而改编者,完全将Gilbert变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拯救者,并且赋予了二人更多的现代和独立精神。
然后说说人物。Huntingdon这个贵族,在当时社会的眼中应该并不算一个坏人,他只不过没有特别好而已。他就是一个当时上流社会的纨绔子弟而已,在生活中没有特别的理想和追求的情况下,本质上缺乏向好的动力,以及修养自身品格所需的自我约束。缺乏自制,肆无忌惮,这点可能在当时社会看来就是这个男人最大的过失了。所以当他遇到海伦这样一个女性,青春,美丽,洁白无瑕,拥有一个女性所能拥有的几乎所有美好,他遵循本能追求了她——不幸的是,他得手了。如果他不是那么魅力四射,又那么精于取悦女性,那么在海伦这样一个眼光高于顶的女孩面前,他几乎一定会失败,倒可能避免后来一路向恶自我葬送的结局。但他正值最好的年华,自信而强大,阳刚十足,在这片“战场”上转圜如意,无往不利。或者也可以说海伦并没有她看上去的那么难追。她是那种看着冷,内心硬,但偏偏也情感纯粹,或者说理想化,的女子。这种女子,最容易被一时的热情所打动——只要这热情够炽烈够纯粹。亨廷顿成功的原因(不仅仅在海伦身上),就在于不管他的热情有多么的转瞬即逝,但在热情存在的那一瞬间,一定是真实的、不掺假的。试问有几个女子能抵抗一个情场浪子的真情?有谁能看着这样一个人不加掩饰地爱恋与痴迷的目光、听着耳边的绵绵情话、嘴上批评着他在爱情中做出的种种疯狂举动,心里不被这种疯狂、这种执着、这种不顾一切的火一样的热情攻陷?海伦沦陷了,非常轻易地沦陷了。本质上来讲,聪明如她,头脑中怎会毫无警惕,但她让自己忽略一切,让自己去相信亨廷顿。“I may love the sinner but I dispise the sin.”这话听着就有点悲剧的味道。与其说是在敷衍姑妈,不如说是用来说服自己。要说她一早就懂得知道这个婚姻会走向悲剧,未免过度演绎。但在她头脑深处,亨廷顿将会让自己这一点恐怕并非全无心理预警。只不过,她爱上了。谁又能苛责一个青春少女的爱恋? 一个精明独立但头脑发热,一个耽于犬马且毫不在乎,这样的两个人的结合,怎么可能避免悲剧和破碎? 我很无聊地设想了下,如果前者是男性而后者是女性,会不会(至少在当时社会)有个更好一些的结局?也许。按照当时英国贵族阶层的观点,女性是她们父亲和丈夫家里的装饰物,是用来体现男性成功和财富的附属品,其生存和价值完全依附于男性。一个耽于享乐的妻子,只要不过度追求什么,哪怕夜夜笙歌,也未必不能在一位以自身事业和生活为第一重心的男人身边生活下去。当然悲剧的可能仍然很大。所以说,婚姻的结合必须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这个志同道合,并非一定要从事相似职业,或者具有相同的教育背景等等,而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吻合和相互支持。毕竟婚姻除了灵魂或肉体的爱情,还有“生活在一起走过一生”这个重要属性。没有志同道合的两个人,无法不在或早或晚的某个时间点分道扬镳。海伦和亨廷顿的婚姻悲剧就是这么产生的。如果两人没有结婚,那至多是场爱情悲剧,甚至不算什么深刻的爱情悲剧。爱情的悲剧会让人心灵受伤,一时伤害。而婚姻的悲剧往往会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刻入伤痕。这一切放在在19世纪中叶男权主导女权极低的英国社会,女主角婚后的生活几乎让人不忍卒视。电影对这段的处理我觉得还是相当得当的。女主角的描述口吻让人感受到她的高冷和不断占据道德制高点批判周围人的性格特点,而对Huntingdon这个丈夫的恶性也没有丝毫掩盖和美化,而是展现地淋漓尽致。这部分有大段极具张力的对手戏,家暴情节令人触目惊心,而其中偶现的温情也总是让人提着一口气,担心不知什么时候H就会一瞬间撕下温柔可人的面具,变身疯狂无理智的猛兽。RG把这种神经质式(话说贵族好像都带那么点神经质)的暴虐和温柔,孩子一样的无理和霸道,情场浪子的薄幸和自恋,以及堕落贵族的疯狂和自暴自弃展现地淋漓尽致又恰到好处。所以这部片子一直是我坚信RG演技一流的首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