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轻轻摇晃 Lilting(2014)

简介:

    华裔女性珍(郑佩佩 饰)与儿子凯(Andrew Leung 饰)相依为命,从柬埔寨金边移民到英国伦敦。不谙英文的她一直依靠儿子充当眼睛和耳朵,儿子就是她的全部。然而她并不知道凯的性取向,甚至长期以为凯和同居的英国人理查德(本·卫肖 Ben Whishaw 饰)只是“室友 ”。当凯因为一场车祸意外去世后,无助的珍惟有开始接触理查德,从而开始翻阅儿子生前不为人知的画面。一老一少将共同面对失去挚爱的生活——哪怕他们无法以言语沟通。

演员:



影评:

  1. 之前在别人的评论里回复了以下一段话,先贴在这儿:

    “看之前期望很高,但是观影过程中,却总觉得导演想表达的内涵有些苍白了,尽管情感的表达细腻温婉,但是当镜头语言过于强调情绪时,故事的架构不免显得有几分零散空洞。”

    所以这篇影评,也不打算对叙事作什么点评了。既然故事的重心都放在情绪的表达上,而且郑佩佩和Ben的演出也确实精湛到位,我觉得我还是来絮叨下感性的理解吧。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壳中,活在让自己感到安全的疏离感中。不管是探出这层保护壳,或是让他人踏入自己的领域,都会带来深深的恐惧。可是我们又总是对他人的世界感到好奇,总是像Junn一样,忍不住问儿子,你在想什么呢。

    Junn无疑是一个过度自我保护的形象。丈夫离世,身在他乡,语言不通,无依无靠,画地为牢。她像要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希望彻底融入儿子的生活,可是儿子却一直不敢告诉她自己的隐私。她不去学英语,看别人的眼神也充满戒备,独居的房间里固执地飘荡着东方色彩的《夜来香》,儿子意外身亡后,她在自己的回忆里一遍遍问儿子,为什么你要把我囚禁在这个地方,为什么不带我离开这里。

    但是到底是谁囚禁了谁呢。无论儿子在与否,她身上的寂寞总是如影随形。她不喜欢孤独、不喜欢不被理解,可是也许是孤独惯了,只有在与人保持距离的时候才能让她安然自如,就像她深信,在不懂中文的Alan眼中,自己是独具魅力的东方女郎一样。

    Kai也是纠结于沟通与理解中,烦恼无比。东西方的价值观、个人与社会的价值观、伦理与情爱的矛盾在他身上碰撞着,令他进退两难。爱人和母亲都对自己很好,可是自己却无法同时满足两个人的情感需求。他把母亲安置在养老院,暂时做起了鸵鸟,但是伴侣却Richard尖锐地指出,这不是长久之道。Richard说,you have my absolute support,Richard说,you have to tell her。Kai终于下定决心要走出长期以来的保护壳,好好跟母亲解释一番,不料却遭飞来横祸。像是个冰冷的讽刺一样,刚要迈出的关键一步,就这样戛然而止。

    不去沟通自然没有共识,但是就算沟通了,就一定换来理解吗。Alan这个形象就很有意思。在Junn和Alan两人鸡同鸭讲的阶段,他们的关系亲昵温馨。他送花,她跳舞,他们散步,看似甜蜜情侣。但是他们其实一点也不知道对方所思所想。Alan有家庭却没有亲情,他说自己住在养老院,就是令大家都快乐的最好决定;Junn没有了亲人,却妄想着在Alan的身上找回儿子的体温。谁知道当他们每次笑意盈盈地看向彼此时,到底在对方身上投射了怎样的感情呢。

    Alan与Junn之间存在的,不仅是语言的隔阂,更是价值观的分歧。一心想帮Junn的Richard找来Van,以为让他们二人通过翻译了解彼此是最好的办法。谁知语言的隔阂打破后,深层的价值冲突也接踵而来,更何况,有些时候,那些情绪、那些隐私,根本就不敢跨过语言的藩篱——就像Alan不肯让Van说出自己的酒癖一样。Junn和Richard都察觉到了和翻译共处时场面的尴尬和拘谨,这一方面,是由于“第三方”的在场,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对未知的真实的隐隐恐惧。

    而当Junn难得地想主动了解Alan的缺点时,我们不妨将其看作Junn尝试向外踏出的标志一步。然而在这具有进步意义的一刻,美好的动机却没有结出香甜的果实。两个老人从最开始的彬彬有礼,到渐渐挂不住面子,发展至互相指责、撕破老脸。一番唇枪舌战后,终究不欢而散——那就是各自面具被揭开后丑陋的真实。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之前,亲手拆穿精心编制的温柔假象,总会有人受伤。

    Richard原以为这样能让Junn老怀安慰,却没想到Junn会因为了解到Alan的真实后而加倍失落。Junn不去见Alan,可能是因为被真相打击而失望,也可能是以为被真相刺伤而醒悟。原以为结识Alan是走出过往,实则自己不过是沉浸在幻觉里逃避现实、原地踏步。Alan是Junn丧子后给自己打的麻醉药,虽能暂别疼痛,清醒后却痛彻心扉。并非建基于真正的理解之上的温情,不过是虚幻的空中楼阁罢了。

    Kai与Junn的沟通,还未开始便匆匆结束;Alan与Junn的沟通,令虚假的美好彻底破灭。然而影片的意图自然不是要观众从此封锁自我,因此在Kai和Alan两段令人沮丧的互动之后,片中的Richard便成为了灰暗的人际之壁中仍存的那一丝光亮。

    片中最勇敢的角色当属Ben扮演的Richard。不管对象是谁,不管对方态度如何,每一次都是他在鼓励和牵引着别人走出自我圈禁。爱人逝世后,Richard的脆弱和内疚让人动容,而与此同时体现出的那份坚强,则更让人钦佩。他也会沉浸在对Kai的追思中,他也会默默地红透了双眼,但是他没有放任自己沉沦,更没有放弃孤僻自闭的Junn。痛失所爱,却仍敞开自我,接纳一个痛苦不堪的老人,对话这个充满敌意的老人。我只能说,Richard身上大概背负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理想人格,在生活黯淡之际,仍能救人与自救。

    每一次Ben的无声落泪,都让人喉头哽咽;每一次Ben的温柔凝视,都让人心中一颤。他坚拒归还骨灰、他温柔地偎在爱人肩头、他默默地在自己的幻想里潸然泪下、他被Alan和Junn赶离餐桌只能看着他们共进晚餐而无奈又俏皮地猜测他们的对话、他在听到Junn拒绝Alan的消息时敏感地认为是Junn在针对自己——每一个镜头都描绘出他的诚恳和真挚。但他也不是毫无保留。至少有几次,他也要求Van不能完全实话实翻,在听到Van说出了自己是Gay的玩笑时,甚至有几分恼怒。但在最后的最后,他还是主动地开口告诉Junn, 我是你儿子的男朋友,我们在一起过了四年了。

    这就是Richard的勇气和担当。他无法从内心的责任感和交流欲中逃离。Junn跟他相当疏离,没有血缘,没有法律关联,甚至没有情感联系。Kai死后按理说两人更应当互不干扰,但是他却主动照顾起了老人的起居。明知对方抗拒自己,却不懈地强势地尝试着读懂这个老人的心。当每个人都缩进自己的壳中,他却努力地朝着外界挥舞着自己的触角。

    我猜测,某种程度上,这近乎“尽孝道”的行为,是东方价值观在他身上潜移默化的体现,如同他对筷子的使用、他做中餐的好手艺一样,Kai带来的点点滴滴在四年里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无法抽离,就像呼吸一般自然。而被人问起再之前的生活习惯时,他也只是稍微想了想,淡淡地说,I can't remember. 对Kai的爱已经向更辽远、更广阔的方向延伸着,仿佛一张巨网,令他和世界的联系倍加紧密。爱人的离世并不能令爱消褪,反而令他爱屋及乌地关心起Junn的生活状况。

    真心终于换来真心,所有的敌意和矛盾都在最后冰消雪融。一切话都说开了。Junn坦承自己是嫉妒Richard,嫉妒他来夺走儿子的爱,也告诉他儿女对于父母的老去,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愧疚之情,所以各人身上的紧缚感,如同原罪一般无解。但是慢慢地就会明白,压抑和痛苦的日子在人生里总是更多些,看开了,也就明白日子还将继续,明日的阳光还将照进窗台。

    两个缅怀着同一个男人的人,跌跌撞撞地探寻着彼此的心灵,终究分享着对这个男人同样的爱而达至和解。长久以来的僵局,终究不过是因为众人都活在自己的立场上,固步自封,拒绝倾诉和聆听。然而最缺乏的也是最渴望的,人人又恐惧又向往的,不过是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直面尖锐真相的底气。我们都希望脱去重壳,彼此接近,如影片结尾时那般,借着音乐,彼此相依,放松身心,轻轻摇摆。




    ***Kai进入母亲房间并低头闻绣球花(hydrangea)的镜头出现了两次。一次在影片开头,Kai穿着蓝色衣服,一次在影片中段,穿着黄衣。而最后Junn登门拜访Richard时,Richard匆匆起床穿上了黄色T恤。我猜想蓝衣的Kai是Junn幻想里的影子,实际上黄衣的Kai才是真实的回忆。这里是暗示在Kai去世后,Richard穿上了爱人的故衣。在某种程度上,Richard变成了Kai...爱一个人到深处便变成了他...

    ***第一篇长篇影评就献给小本了。写完才知道自己文笔的稚嫩生涩,以后绝不班门弄斧....
  2. 2014年圣丹斯电影节首日国际剧情片竞赛单元开幕影片

    郑佩佩饰演的母亲是一个不讲英语的柬埔寨华人,为了和儿子团聚只身来到英国,却因为儿子的“室友”,不愿、也不能搬去和儿子同住,直到儿子因车祸去世,才第一次来到了儿子的家。

    儿子口中的“室友”,是他的同性恋男友。终于鼓起勇气,即将向母亲坦白的男孩不幸车祸身亡,他悲伤欲绝的男友想尽一切办法,替他死去的爱人尽孝,甚至为自己的准”岳母“介绍男友,让她在异国他乡不再孤单。可是母亲却莫名的讨厌这个年轻人,对于他一切帮助和关心,毫不领情,而男孩依然对于这个脾气古怪的“岳母”不离不弃。这段“岳母”和“男婿”之间的对手戏中, 郑佩佩和Ben Whishaw把两个角色之间复杂的情感演绎的淋漓尽致,两个角色都让观众深深同情。导演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情感复杂性和深刻性的精准、细腻的拿捏让人佩服。

    本片的另一大亮点是不讲英语的母亲和她约会的老头的所有沟通都要借助一个华人女孩的翻译,这似乎重复的翻译却在一中一英的转换把角色间的文化差异、情感冲突和人性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惊叹于这位生于东南亚长于英国的华人导演对于中西文化的深谙。

    电影的基调,正像Lilting这个名字,婉约而细腻,悲伤却温暖,儿子与男友的爱,儿子对母亲的爱, 男孩对于爱人母亲的关心,母亲对逝去儿子的思念,就像一首轻柔婉转的歌,随着故事的发展,在观众心中慢慢流淌。

    (未完待续)
  3.         近日,伦敦大大小小的地铁站内,中英双语对白电影《Lilting》(中文译名“ 轻轻摇晃”)的海报随处可见,这部由英国知名影星本· 威萧(BenWhishaw,曾主演《香水》等)和香港影星郑佩佩主演,得到了包括《卫报》、《电讯报》等英国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好评。
            这部电影的成本不到12万英镑(即120万人民币,并联想下在英国伦敦的物价和消费水平,这笔前是相当少的),且电影总共拍摄时间仅仅17天,导演许泰丰对我说,说原本计划18天,但不幸浪费了一天。
           这样一部如此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如何得以取得如此评价?我有幸采访到了电影的导演,生活在东伦敦的英籍华裔Hong Khaou。


           对于这位华裔导演Hong Khaou的中文名字,大多数简体中文网站上都以“音:洪皓”来描述。其实他叫许泰丰,他告诉我,“英文名Hong 就是‘丰’字在福建话中的发音”。
           许泰丰的父母早年来自福建。之后移居柬埔寨、泰国,在许泰丰8 岁那年同另外两兄妹全家五人移民到英国伦敦。因此,我两次遇到许泰丰时他都强调说,自己不是BBC(British Born Chinese,英国出生的华人),而是移民第二代。
           交谈中,许泰丰并不避讳目前居住在东伦敦以贫穷和治安差出名的哈克尼区(Hackney)。他对自己住哪里并不介意,他打趣说,他的母亲很早就经常告诫他不要从事电影等文化创作工作,这会令他“永远贫穷(forever poor)”。而且母亲训诫的这个段子,他已经多次在公众场合提起,他似乎每次都要用英式幽默嘲讽一下他的这个贫穷的选择,即使他的电影已经得到了业界广泛的认可。
           第一次见到许泰丰,是在今年年初英国电影协会同性恋电影节(BF IFlare 2014)上。那时,刚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上获得最佳摄影奖回到英国的《轻轻摇晃》被邀请成为电影节的开幕影片。

    中国母亲移民英国的故事
           为吸引本土观众,《轻轻摇晃》的英国的海报以当红男星本·威萧的头像为主,似乎是一部纯粹的英国电影。不过,其实电影的另一条主线却是郑佩佩饰演的不懂英语的华人移民母亲在英国生活和寻找希望的故事,这也或许是为考虑英国票房而故意淡化的部分。
           影片中,本·威萧饰演郑佩佩儿子的男友,但一直以来都被母亲误以为只是室友关系。郑佩佩与儿子从中国移民到伦敦,不通英文的她依靠儿子充当眼睛和耳朵,儿子就是她的全部。而当儿子因车祸意外去世后,无助的母亲惟有开始接纳本·威萧,一老一少共同面对失去挚爱的生活——哪怕无法以言语沟通。
           许泰丰透露,电影原本的故事在女儿死后母亲与女儿男友的故事情节中展开。
           “但是我总觉得故事不够完整,不够有张力”,许泰丰说。于是,就有了如今的同性恋故事,“只是想让故事更有戏剧效果,服务于这个故事”,而不是为了故意增加同性恋作为噱头。
           “相反,加入同性恋元素只会让电影更为局限,很多地方都无法播放。比如中国。”
           影片中,有一句很讽刺的话,谈到郑佩佩饰演的在英国生活的母亲,“她会说普通话、闽南话、粤语、柬埔寨话等一大堆语言,可她就是不说英语?”许泰丰说,这里面有他自己母亲的影子。
           许泰丰一家来到英国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父亲可能英文要好一些,可是我母亲不会说英文。”许泰丰说。而且三十多年下来了,他母亲还是不说英文。“不过,我母亲是有朋友的,没有那么老无所依”,许泰丰解释,电影中的华人母亲是一个极端,但她在影片后段也慢慢开始接受周围的环境,多少反映了不少华人女性移民的状态。

    “我一直很害怕,没人看我的电影”
           许泰丰一口纯正的伦敦腔,不会说中文,也承认自己“非常西化”。他说,每个国际性大都市都有如此多的移民,或为了工作,或为了更好的生活。同时,他们也为城市贡献了很多力量。
           “可这就是生活,作为移民,你不得不去适应这里的生活和文化。”感慨之余,他似乎也有些无奈。
           作为走进英国主流艺术院线并得到主流英国媒体关注的华裔导演,许泰丰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其他的少数族裔的创意工作者?似乎这个问题难住了他,有那么三五秒钟,许泰丰痛苦地盯着录音笔闪光的红灯紧皱眉头,“如果我知道有这样一个成功的经验,我们大家可能都已经成功了。我也不能说我成功了,我才刚开始,这是我的第一部电影。”
           “我只是一直写,一直写,写一个我认为非常有意思的好作品。我能做的,只有不断地去完善我这个小小的作品。而非常幸运的,人们喜欢我的作品,也给了我回应。”许泰丰正是这样,尝试着将自己的剧作寄给了大牌影星本·威萧,对方竟然也同意接拍了这部超低成本的电影。
           许泰丰是个完美主义者。拍电影时,他经常会有更好的想法,因而,他总是想要改变一些之前做的东西。因此,在片场,他老是一副“着急、紧张”的样子。“这是我自己的问题,不过,时间不容许我这样一直改,最后只有任它这样了。”
           许泰丰骨子里也有点悲观主义色彩,或者说他太谦虚,因为谈到成功,他就一直在谈失败。“我一直很害怕,没人看我的电影。”许泰丰直到现在还在担心,“电影女主角是个中国老年妇女、对白还要用中英文翻译,其中甚至还有同性恋关系。谁来看电影呢?现在影片上映的也是艺术院线,不过也至少是上映了。”
           而且,在许泰丰心中“电影本身就是一门生意”,这部电影在中国无法上映,也成了他心头的一件伤心事。“你知道,这是一部关于东亚人在英国生活的故事,而中国却不接受这部影片。”虽然这部影片在香港电影节上映,但是影片发行权却没有成功卖到香港。
           记得年初见到他时,他还满怀期待,已向上海电影节提交申请,希望能够进入中国市场,“郑佩佩是上海人,希望这能帮助我们进入上海电影节。”
           但现在似乎这些都没有落实。

    二代移民:自我身份和定位的寻找
           如果说《轻轻摇晃》是许泰丰对自己母亲或者母亲这一代人的故事和人生的反思,他目前正在写的发生在柬埔寨的故事,正是他对自己身份和定位的追寻。许泰丰说,今年下半年,他将去柬埔寨呆上几个月,为他的新剧本做一些实地的调查和采风。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而对于三十四岁的许泰丰,如今也是到了一个寻求个人身份和定位的阶段。“至少近五年来是这样的”,他说。
           “对于柬埔寨出生、在伦敦生活的华裔这意味着什么?我们要寻求什么?作为政治左派,这些又意味着什么?”许泰丰说。

    喜欢王家卫和侯孝贤
           影片前期预算12万英镑来自英国微波电影基金和BBC 电影,这笔投资的显然比较拮据。但可以说,《轻轻摇晃》是当下英国票房最好的艺术电影之一。
           “特别是周末,票房成绩不错。影片发行商(英国知名艺术影片院线Curzon 公司)挺开心的。”许泰丰说,而且很多主流的报纸、杂志都对这部片子有所关注和讨论。
            怪不得在年初英国电影协会同性恋电影节上,投资商看完影片后就表示,后悔当初因考虑是处女作而不愿出钱投资。
           聊到如今正在进行的英国电影协会的“两岸三地百年电影光华”(A Century ofChinese Cinema)电影展映活动,许泰丰表示,自己也特别喜欢并看过很多中国的艺术电影,比如王家卫、侯孝贤、关锦鹏、陈凯歌等人的电影。
           “王家卫对我的影响很大,虽然在《轻轻摇晃》这部影片中可能体现不多”,许泰丰说,“还有来自台湾的侯孝贤和蔡明亮,这些东亚的电影人真的做得非常好。看他们的作品真的是太棒了,非常聪明,对我的作品有很大很大的影响。还有中国大陆的‘第五代导演’我也非常敬佩。”

    (转帖自己采访写的东西)
  4. 同志电影拍到现在,除了尺度可以屡破新高之外,似乎很难再找到更特别,或更引人的切入口。儿子去世,身在异国语言不通的母亲面对儿子的老外男友,很容易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电影一定会拿同性感情在东西方文化冲突时的尴尬与遮掩来作文章。似乎都可以想的到那些画面——东方儿子生前是怎样的欲言又止,母亲明明心知肚明却又故作镇定的逞强,西方男友面对永失我爱和沟通不能时的心急。没错,这些电影里都无一幸免的提及。

    但是,这部电影最可贵的是给了人们另一个答案:一切并不只无法面对儿子是gay,而是母亲的私心和嫉妒,“我儿子的爱被别人分享了”。

    人们谈及《断臂山》里的感情之所以那么动人,就是因为那是纯粹的爱,无关男女。很多时候,母亲面对儿子是同性恋时的抵触,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嫉妒爱被分享,不只因性别。这一道理在人们讨论儿媳和婆婆之间天生的矛盾时很容易想到和想通。其实,这世间不仅爱相通,连嫉妒心都是一样的。

    电影里,母亲在与儿子的对话中,唯一一句提及儿子男友的台词就是:“你对他太好了,我才是你的家人,我也很重要。”你看,母亲只是单纯地嫉妒。如果换成女友,母亲或许还是这句话,只不过会更加直接罢了。

    除了儿子、母亲和男友这组三角关系之外,电影还加入了女翻译和追求母亲的老头两个角色。一个负责翻译母亲和男友、老外的对话,一个负责母亲在儿子之外的对异性的情感寄托。妙的是,这些关系恰恰又表达了电影的另一个主旨——阻隔人与人沟通的反而最不是语言本身。

    在女翻译介入之前,言语不通的母亲与老头跳舞、送花、接吻,一切都进行得那么顺利与浪漫。反而是开始了解彼此所言之语后,嫌隙、差异、矛盾才纷纷涌出,最后一拍两散。儿子与母亲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儿子虽然说中文,但与母亲的沟通却最最没有抓住要点。他以为是同性之爱让她嫌弃,她要的却只是他多陪在自己身边多一点。电影的最后,母亲和儿子男友的一番对话,吐露心声,没有再翻译,但从彼此的眼神和表情中却感觉得出,他们都懂了彼此。

    不过,这部电影还是让人遗憾。前面近四分之三的部分都很流畅,情感与情节铺陈的都很好,感人之处和笑料分配均匀,音乐也非常动人。但结尾却一下子把这种淡定的氛围打乱了。母亲与男友激烈的争吵后,隔天两人就莫名其妙地袒露心扉,没有任何情感上的暗示与铺垫,好像硬生生地删了一场至重要的戏,然后就戛然而止。母亲和儿子的一些中文台词才有些生硬,太像照本宣科地念白,让人出戏。

    最后不得不说,小本同学太适合这个角色了,弱受就是他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