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吴宇森新片《静夜厮杀》。
名导时隔六年回归,传统的复仇题材,生猛的暴力美学,我个人还挺受用。
但全片最大的噱头却不是这些,而是——没有对白。
我前阵推荐过一部《孤立无援》,讲独居少女对抗异客入侵,也把零对白这套玩得很溜。
不过《孤立无援》是标准的独角戏,出场人头寥寥无几,还有外星人说啥都可以不当人话。
相比之下,都市背景、写实题材(相对科幻而言)、大堆角色的《静夜厮杀》,搞零对白的难度就高了不少。
看看吴宇森是怎么做到的。
第一招,制造条件。
电影尽量合理地制造“场景里无人说话”的剧情基础。
从预告片就交代,男主一上来就被黑帮袭击,声带受损失去说话能力。
妻子知道他失去声音很受打击,尽量不对他开口。
他个性倔强,坚持不肯用辅助发声器。
出院后他一直陷在悲伤和仇恨中,夫妻关系疏远,平时都靠短信交流。
最后妻子离开,他彻底投入复仇事业。
除了开枪需要教练,其余健身、练习车技和格斗、调查罪证都是独自完成,基本不需要跟人打交道。
买枪那个段落,哪怕是在有台词的电影,主角通常也会这样沉默不言地丢出一叠钱。
脑补一下这时好像不管说什么,都挺丢逼格的。
另一个主要角色黑人警察,身在体制内却也有一颗独狼的灵魂。
独自调查男主给他的线索,独自前往罪案现场,也能从头到尾一言不发。
第二招,气氛帮助
整个电影处在一种悲痛、暴躁、愤怒的雄性荷尔蒙气氛当中。
男主铁了心以暴制暴,日夜一举一动都被复仇的执念支配。
坏人也都处在一种无政府主义般的疯狂氛围里。
这样的双方打了照面,当然一切用暴力说话,跟整个人狠话不多的气氛高度吻合。
另外,男主回忆温馨的家庭生活,总是处在一种梦境般的蒙太奇里,就像MV一样也不需要台词。
第三招,悄悄偷渡
说是零对白,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没有一句台词。
妻子安慰男主时,说了一些“没事的”之类。
男主回忆跟儿子相处玩耍,也蹦出过几个单词。
还有一些过场龙套口吐含糊不清的话语。
其实省掉这些也不是不行,但电影致力于给我们一种真实感——
他们不是故意不说话,只是我们看到的恰好是他们没开口的时刻而已。
这样,偶尔露出一两句对白,就像写文章有一两个笔误,反而让整个情境更为可信了。
第四招,善用环境
毕竟现在不是百年前默片年代,一个主流大制作里没有台词,大家难免不习惯。
于是电影放大那些环境里的背景声音,让它们填补台词缺失的感官不适。
音乐歌词、警用电台、天气预报、新闻报道等等。
尤其警用电台还对叙事和气氛大有助益。
每晚都给主角提供线索,帮助他侦查到仇人的踪迹。
复仇之夜,警用电台里慌张的声音“这里是一场帮派混战”“他们火力太强了”等等,配上女警察的惊慌失措,一起烘托了场景的危机感。
第五招,增加动作
全片不是主流商业片的叙事结构,复仇篇幅长达近一半,相当于把传统电影的决战环节狠狠拉长。
男主一路追打爆杀,从街头杀上公路,换着交通工具又杀进反派老巢。
这一整段顺理成章不需要什么台词,反正大半夜端着枪出来的,肯定没一个善茬,直接干他们就对了。
最后破楼决斗长镜头通杀,与其说像《疾速追杀》,更像是经典游戏《马克思佩恩》的氛围,有台词反而破坏气氛。
子弹无限的女匪首和布置隆重的男匪首,也都有佩恩反派的影子。
恰好佩恩也是致敬吴宇森旧作《英雄本色》,一整个艺术基因完美回扣,形式与内容达成一致,情怀上满。
第六招,导演光环
影片接近尾声,终于出现了吴氏名场面。
双枪在手横扫群寇,警匪拔枪对指,就差飞出几只白鸽了。
男主与警察不发一言,交换几个眼神,点头达成默契,放下枪共同对敌。
孤独的复仇者,警队内的孤狼,这时仿佛被周润发和李修贤附体。
老派的吴氏江湖情怀也滚滚涌来。
其实以情理来看,这个场景里警察简单说几句更显自然。
换个别的导演,这么拍的说服力是不够的。
但在吴宇森电影里就不同了。
我们早就习惯了他的江湖里,惺惺相惜的双雄无需言语,一个对视就能认出同类的那种染血的浪漫。
这也是吴宇森跟影迷的默契。
“你看过我的电影?太好了,这段不用台词,你肯定懂。”
《静夜厮杀》最大的价值在于提醒世人,吴宇森还在拍电影。
但随之而来的最大困扰是,这些年的吴宇森,似乎没有太多值得期待的理由。很多人还没有逃离《追捕》扩散的失望阴影,又或者更早一些,两部《太平轮》,甚或两部《赤壁》带来的沮丧或怀疑。
然而,光是这几部电影,就已经能把时间推到2008年。这十五年里作品数量不多,重要节点却不少。
一是吴宇森终于重新回归华语影坛,网罗两岸三地明星合作大片,这才有了《赤壁》。二是2009年,威尼斯电影节宣布次年为他颁发终身成就金狮奖,这可是华人有史以来的第一位,颁奖人还包括徐克和昆汀·塔伦蒂诺。三是2012年,吴宇森确诊喉癌,暂停拍片,返美治病,五年后才出山执导《追捕》。
时光飞逝,《追捕》也已经是六年前的作品。现在,经历太多起落的吴宇森久违地祭出好莱坞作品,一如当初华语作品《赤壁(上)》给影迷、影市带来过的火热期许,这里头包含一个相当关键的动作,就是「回归」。
相比转换拍摄环境、台词语言宣示的回归讯号,《静夜厮杀》更重要的是让吴宇森回归了他想要的舒适与自在。
二十年前,拍完《记忆裂痕》的吴宇森觉得「受够了」好莱坞,因为没有办法找到更好的剧本。一方面是大制作的美国电影牵涉的问题太多太杂,很不纯粹,另一方面则是许多好剧本规模小,预算少,于是人家不会将他视作潜在导演。
《静夜厮杀》给吴宇森带来的兴奋感在于它是小规模的独立电影,而且落到自己手上。他可以拍自己擅长的动作戏,可以在几乎没有对白的故事里做自己职业生涯的冒险,可以跟潮流对着干。他觉得可以贴近心灵与思想,接近被《奥本海默》和《芭比》所凸显出来的已经发生过改变的观众群体。
现年七十七岁的导演有这番热情与雄心,至少给人一丝振奋。
只可惜《静夜厮杀》还远远配不上。某种程度上,它甚至不如彻头彻尾的烂片,因为我们预支了它本可能的模样,毕竟这电影太吴宇森了,也理应相当吴宇森才对。
它讲的是一位正在享受天伦之乐的父亲布莱恩·哥德洛克,突然被街上火拼的黑帮夺走了儿子的性命,痛不欲生、颓唐度日后,他决定逐一复仇,端掉对方老巢,时间就定在周年祭日。
这样的故事涉及到普通人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惧的变化,涉及疯狂叫嚣的黑帮,涉及枪战,涉及复仇,涉及豪情,涉及孤胆英雄,也涉及双雄并肩、惺惺相惜的局面……
吴宇森的电影,从《英雄本色》《喋血双雄》《喋血街头》到《纵横四海》等等经典,或者是重洋远渡后的《变脸》,直至翻拍日版的《追捕》,有太多可以对得上的套路与模式。
奈何英雄退散了本色之后,很难再把过往气色追捕回来,看《静夜厮杀》很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它没有办法抵达曾经一往无前的痛快。那种痛快很多时候来自于横冲直撞加灵机一动,哪怕是拆东墙补西墙,可补了就有新奇,就有意味,如今这定然是会被瞻前顾后给消磨殆尽的。
自打几部经典港片封神,远渡重洋的吴宇森开始被另一套拍摄环境、另一种接纳模式左右,自此有太长时间在适应与回击中,时好时坏地调整自己的表达,终归还是难免在大投资电影里遗落绝对话事权,更难在相对工整的电影见到那种恣意的狂热,那种独属吴宇森的才情。
结果好不容易遇到相对理想的故事,吴宇森似乎自己绊倒了自己。
故事本身的潜质大概让人轻忽,成品一整个毛坯的质感距离他的心中殿堂有着太过遥远的距离,甚或是级数上的鸿沟。
酣畅淋漓的复仇,艰难恢复的正义,都是可以叫人热血沸腾的易燃易爆品,但是一旦缺乏基本的逻辑支撑,就成了过于主观的爽文。哥德洛克毫无战斗背景,然而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苦练开车、开枪与打斗技术,就已经有能力跟具备相当规模、相当经验的墨西哥黑帮团伙搏杀,并且做到以寡敌众而不落败。
剧情一飘忽,就很难相信,遑论投入真情实感。特别是当对手需要通过集体降智来适应爽文男主英雄的成型,很多时候只会觉得激情被延宕,悲情被消解。至关重要的温度没有了,冷冰冰地看他过关斩将,就像是冬日里做一个烦躁的大梦。
越到后面,就越会觉得莫名其妙。随着声势浩大的黑帮成员必然地被逐一击溃,哥德洛克把能够表演的技艺大致表演完毕,就到了跟跟老大普拉亚正面交锋的时候了。这时候心高气傲的普拉亚在不平安的平安夜做什么呢?跟他的女人跳舞。
跳舞不是不行,风雨飘摇之际一段过时过节的圣诞热舞,用好了就有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横或冷酷,也有活在当下的洒脱或悲壮,尽管这反差效果用到了反派身上,还贴不上,因为紧接着的剧情就是女人单独持枪出来横扫。
也别说情分迅速断裂,或者配套女性终于有了相对高光的疯狂戏份,这号人物毫无庇护且毫无现实必要地出来开枪,还要引发男主对女性不合时宜的恻隐,再老套地引致前来帮忙的友军受伤,可谓相当乏味。
更无语的则是哥德洛克跟普拉亚终于单对单,占尽优势的大反派再次死于话多,十分不解气地把庸俗套路推到极致,实属无关主角死活的歪掉的临门一脚。
这部电影所能理解的真实,是让哥德洛克在复仇过程中偶尔展露出新手姿态,譬如第一次抓捕敌手,还能把刀子放别人面前等等,可惜卖蠢制造不了神,也还原不了人。
试想这样悬浮的情节安排,能够给到观众多少落地的情感共鸣呢?于是电影决定通过各种父子之间的回忆杀来继续煽情,以此迅速闭环,却也在最后关头,把男主的多种身份压缩到「父亲」的局限,如同明目张胆的工具人,切断了身为人夫、人子的牵绊,也切断了双雄的关联。
不过这里的双雄的概念也很模糊。在哥德洛克策划复仇的过程中,当初无从破案、不了了之的警察瓦塞尔客观上也是怨怼的对象,但是电影处理得很藕断丝连,强行让瓦塞尔在获知计划后参与进来,并在最后关头对哥德洛克做一个辅助和见证,别无他用。
两位男性没有充足的惺惺相惜,更不用说肝胆相照,吴宇森确实有在克制,但克制在了不那么必要的地方。
不可或缺的枪战、飙车、单打独斗,暴力是有的,但暴力美学稍微扁平了些,极具个人标签的「英雄式流血动作电影」更多落到了「形」上。曾经在《英雄本色》系列里出彩的黑道伦理情义,在如今脸谱化、简单化的人物对决中沦为扶不上墙的边角料。
他甚至连标志性的白鸽都换成了一只在窗台上稍作停留的鹦鹉,一如各种致敬自己,或者说贯通自我表达的动作,铁了心要往低调处理。
有意为之的半吊子吴宇森电影,也就成了六年时间置换出的遗憾,而遗憾的发酵,还在于电影本来有着好的潜质。
挑选乔尔·金纳曼做主角是很好的开端。这个天生兼并冷感与热情的优质演员,十分适合等量传递电影本身持续起伏的温度。
加上角色失声的设置,本来是可以对标好些好莱坞动作片角色并取得标杆性位置的,比如《杀手》偏于内心碎碎念的杀手,甚或《死侍》系列过于嘴碎的死侍,以及《疾速追杀》系列台词量适中的约翰·威克,正巧后者跟《静夜厮杀》共享Thunder Road影业这个制作公司。
重要的是还有一点,这种失声状态也可以用来譬喻吴宇森这些年的状态,不仅仅是喉癌的直接指引,还有在影坛上的销声匿迹,甚或是缺乏振聋发聩的作品,身处这样的处境,该怎样通过电影和人物来无声胜有声,有许多可以深思的指向。
可是尽可能边缘化的环境声还是能够喧宾夺主,想要小试牛刀也好,另辟蹊径也罢,《静夜厮杀》不具备后发制人的魔力。
就像是金纳曼显然没有当年约翰·特拉沃尔塔的运气,可以通过《变脸》在好莱坞翻身那样,其实吴宇森自己也没有。
绕了一圈,他要把自己的《喋血双雄》翻拍成美版,其实也不太能承载外界看好的目光,但这个现状,哪怕没有《静夜厮杀》,哪怕不是吴宇森,也很难改写。
只是我太不甘心,连吴宇森都会成为一个不必寄望的过去式。
(原载于)
这片无论是从动作片的角度看,还是和吴导过往的佳作相比,总体质量确实没那么亮眼,也有很多吴氏作品惯有的硬伤,但我看完本片后还是颇为欣慰和感动,至少我能看出来老吴这次是沉下心去创作的,感情的渲染、对表演的把控、镜头的设计与调度,乃至于动作戏的设计,都看得出老吴对过去的总结沉淀,也有些新的探索。
可能是本片定位是小制作的原因,老吴拍的时候反而没有那么多的包袱和商业考量,居然大胆地在动作戏上做了大量减法,除了最后半个小时的复仇大战,前面也就男主审讯差点被反杀那段是比较重头的打戏,影片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铺垫男主背负伤痛准备复仇的过程,而男主负伤无法说话的设定更是对导演的叙事功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无声的设定,观众会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男主的眼神、表情、动作上,好在男主乔尔金纳曼的表演确实是无可挑剔,不用一句台词,便将人物遭逢巨变前后的反差、沉溺于伤痛的难以自拔、准备复仇时的忘我,还有在实施复仇时的麻木演绎得极具层次。有个镜头虽短但我印象深刻,男主刚刚康复时对着镜子作大声嘶吼状却发不出一点声音,那种满怀悲愤又不愿意接受现实的痛苦想要发泄出来,又被生生压灭在喉咙里。
镜头的设计与调度上也是独具匠心,老吴这次镜头用得很有水准,隐隐有变脸时期的风采,那种饱含深沉情感深入人心的慢镜头把角色最激烈的情感冲突表露无遗,很多镜头的运动与转换也有种如诗歌般的美感(原谅我想不到别的更好的形容)。
动作戏虽然不多,但可以看出老吴的独特风格,还有一些新的元素。
最后男主一个人杀进敌方大本营开无双那段能看到很多老作品的影子,沿着楼梯一路杀上去那段颇有些游戏的快感,虽然不是长镜头,但也有点当年发哥伟仔一镜到底打穿医院的气势;男主和敌方精英怪一路肉搏无意间闯到一摆满枪械的房间,瞬间串戏到辣手神探的地下军火库;黑人警探孤身前来援助有点血仍未冷和喋血双雄的意思。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片里也加了些时兴的john wick式的动作元素,而且老吴一向被调侃片里开枪不用换弹,但这片放老吴的作品列表里算是换弹比较勤的了,男主在家里练习快速上弹、在加油站开战前先给武器装弹上膛、最后大战会趁没人时装弹,这些算是以往比较少见的细节。
其实中间男主抓住小喽啰逼供结果险些被夺刀反杀那段更值得说道,动作设计更贴合现实,而且也比较符合人物设定:男主虽然经过刻苦的训练,搏击枪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但始终没见过实战,先是大意被对方挣脱,在生死搏斗中不能做出最有利的选择从而屡屡陷入险境,说明心态和思维还没有调整过来,最后是靠技术过硬和运气才活了下来,而这些问题到了大决战的时候依旧存在。而小喽啰虽然不是受过专业战术训练的战士,但也是经历过火线的毒贩,就算是死到临头也会尽一切可能寻找反杀的机会,论心态和思维反而更加强大。这种贴合剧情的动作设计其实是很精彩的,可惜后面吴导拍着拍着就放飞自我了,越来越夸张。
剧情设计上其实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地方,比如描写主角事先准备行动用的车辆、做情报搜集、调查敌方的人员组成火力配置和据点位置,这些都是吴导以前很少专门去讲的内容,虽然很粗浅很理想化,但至少编剧有那么些设计,不错。可惜在吴导风格的加持下这些小亮点只能是点缀。
但剧情上也有很大的问题,尤其是人物塑造上除了主角普遍单薄,没有一个塑造立体的角色。像黑人警探被设置成一个与主角未曾交谈但又心怀同情惺惺相惜的角色,最后孤身支援主角并肩作战,如此经典的人物设定却没有半点塑造可言,编剧没有讲述他的内心变化,因而也体现不出他对主角的情感共鸣,他的存在更像是编剧对吴导过往作品为致敬而致敬的产物。
吴导的作品中常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反派,可惜本作的反派个个都是为了恶而恶,而且无脑操作颇多,纯粹的工具人角色。
总的来说很可惜,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代早非吴导当年的英雄时代,再深的铁汉柔情再高的思想情感也难回复当年的盛况,更何况力不从心更是难免,但看到吴导仍有创作激情,认真地倾诉英雄情怀,我还是很愿意支持的(至少好过追捕那种瞎jb拍的玩意)。
一刷很失望,但吴宇森在我这儿永远有两次机会。
二刷发现,是我一开始的打开方式不对,是我的预期错了。相信大多数观众也是如此,被预告片带跑偏了以为又是一个john wick式的爽片。结果它没那么爽,甚至有些不合时宜的严肃。或者说
有些过时。
过时的好片。
再好也是过时,但再过时也是好的。
一、故事是“过时”的
故事的主角是一名意外丧子的父亲,因无法顺受现实而逐渐崩溃以至于采用暴力手段复仇。类似于:
回到silent night。片中揭示黑帮火拼政府无能导致了主角家庭的悲剧,但故事并非为了“揭示社会问题”而聚焦在“黑帮”问题上。而是依旧以复仇的经过为主。只是把一些社会背景问题含蓄地放置在镜头的背景或画外音里。比如大街海报上的“fuxk the police”“coming to da gang”、收音机里政府官员空谈经济问题、警局人员的漠然。
这是用电影处理社会议题的经典方式,以社会问题为故事的起点,然后衍生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讲完了,主创对问题的看法或情感就已经悄无声息地植入到观众心里了。
而不是像现在很多电影(大陆好莱坞都是如此),总想借助一个故事来揭示一个问题。本末倒置,结果故事讲得残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也因为表达得太直白而成了“说教”、“口号”。我不爱看“案例分析”+“说教”的电影。故事是空的,道理也是空的,里外不是人。
Silent Night的讲故事方式很老派。完整的复仇故事。但可惜复仇故事本身也够老套。想做出新意又不背离创作初心,对于吴宇森来说,难。
二、立意是“过时”的
吴宇森总以慈悲心看杀戮,角色为亲情、友情、爱情、原则、尊严而杀。主要体现在他表达大过商业的作品:《英雄本色一》《喋血双雄》《喋血街头》等。
所以他的主角虽然手染鲜血,但也都不是嗜血屠夫,而是有原则的武士、侠客。如《辣手神探》里的tequila,《喋血双雄》的小庄,《赤壁》里的周瑜。除了被迫参与到杀戮当中之外,他们都是极其有人格魅力、甚至很正派的英雄人物。
他的电影同样,虽然血腥但不是下三滥。很多自诩“暴力美学”的动作片,要么就是如同《死侍》一般把喷血浆当包袱抖(尽管我也爱看,但那是另一种娱乐),或者如《王牌特工》把血腥猎奇拍得低俗(尽管我更爱看,但也作低级消遣)。相对而言吴宇森的电影极其体面且有格调。
吴宇森的好电影首先是好电影、好故事、好人物,其次才是它的特色:风格化暴力、萨姆佩金帕式蒙太奇小技等等等等。
现在的很多电影是在暴力上“特色”/“活儿”要远远大于电影本身,如《疾速追杀》、《小人物》等,我承认它们动作水准当今世界第一流,他们继承了吴宇森在处理暴力上的技术。过瘾、带感、帅气,但我一点也不会把那样的故事当回事。
可惜,观众奔得是吴宇森的暴力来的,而不是吴宇森的情感、浪漫、悲壮。
吴自己在访谈中说,silent night是一个严肃的故事,所以枪战编排上突出现实感,少了很多花巧。整部片的重点还是创伤和痛苦。
是观众要得不对,还是吴宇森给得不对?
满足不了观众的需要,再对也不对。
也许吴真的老了,几十年下来一成不变。这种不变并非技术,暴力、动作花巧上他完全可以外包给武指然后自己居功。不变的是他的感情。在这个事事求解构的时代里,情感过浓、表达严肃认真反而显得滑稽。
我甚至不确定《英雄本色一》如果是这个年代拍出来的新作品,现在的观众会不会也觉得它过时了、太“矫情”,甚至有些雷人好笑?
无论如何,同是大势已去,同是江郎才尽(尽显而非用尽,老师傅才华不再,但技艺只会越来越精),同是讴歌悲壮,吴宇森要比他的师父张彻就走运。张彻晚年不知急流勇退,拍出了一些给自己职业生涯摸黑的雷片。
吴宇森的这部Silent night,哪怕立意、表达再过时,至少也算是优雅的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