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原著党,我最终还是跑去看了所谓的《等一个人咖啡》的电影版。我之所以要在电影名称前面加一个“所谓的”,是因为电影实在是把原著改得太体无完肤,不管是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还是莫名其妙成为情节发展媒介的“烤肠豆花”,都和原著相去甚远。所以原著党可以洗洗睡了,本片情节不是原著,只能算是同人。 所以站在原著党的立场,我一开始实在无法接受本片反原著的各种稀奇古怪的设定,但是看着看着却反而释怀了,我只是来看电影的,又不是来做考据的,何必这么认真呢。于是,看完之后我惊喜的发现,整部电影虽然超级脱离原著,但是仅就电影本身而言,倒是一部不错的奇幻爱情片。
整部电影其实讲了三对人的爱情故事,分别是:主线的阿拓和思萤,支线的老板娘和老板、暴哥和金刀婶。 先说主线。阿拓和思萤这一对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布鲁斯饰演的阿拓我觉得还是蛮契合原著的,有点犯二呆傻,但是善良宽容,看起来粗枝大叶,实际上却细致体贴,心地宽大、没有城府。无论是帮思萤去追她喜欢的男生,还是愿赌服输坚持履行所有奇奇怪怪的逗比承诺,都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无条件信赖的人。更别提像拦车挡刀这种伟岸的英雄救美行为了。 思萤也是一样,几乎所有的纯爱片女主角都是这个模式,灰姑娘般平凡,但是刻苦、善良,她不一定要有多漂亮,但是性格却一定要乐观。按照纯爱片的惯常套路,女主角一定会有奇怪的邂逅,而且会遇上某些不寻常的事情,所以她莫名其妙邂逅阿拓、看见天使,最后走向理所当然的happy ending。 支线的两个故事都是电影的改编。暴哥和金刀婶在原著里彼此毫无关系,而在电影里却成了一对分居十六年的夫妻,甚至就算是暴哥这个人物本身,都从原著里的真黑道变成了影片里的真影星伪黑道。但是这种改编却让我惊喜得有点出乎意料,就像是,你原本只想点个甜筒,拿到手的却是一杯圣代还外加一份特调,类似这样的感觉。 其实几乎所有浪漫的爱情开局,走到最后都会成为暴哥和金刀婶这样的老夫老妻,你也许偶尔会抱怨她做的菜不如对面餐馆好吃,但是当你饿了的时候,最想吃的却还是她做的菜,就像暴哥和金刀婶,虽然彼此都放不下身段去道歉,冷战分居十六年,但是真到了紧要关头,能心有灵犀配合默契的却依然是对方,两人之间重归于好,也只是需要一句“你做的炒面真的很好吃”。 老板娘的故事其实我不是很满意,电影里把老板娘的故事处理成类似于望夫石传说一样的情节,大概是为了契合“等一个人”的主题,而且还让早亡的老板变成天使来化解她的心结,让她得以开始新的生活。但是我最想看到的却是“培信连续点一百杯特调”的求爱情节,因为这个情节其实脱胎于日本传说里深草少将追求小野小町的故事,但是电影里并未呈现出来,甚至培信这个人都没出现过。 同样的还有泽于学长和思萤的故事,电影里把泽于和老板合并成了一个人物,就是那位不知名的天使,虽然从原著的角度出发有点怪怪的,但是撇开原著只谈电影本身,这样的处理无论从情节还是人物的角度来看,都做得很巧妙。顺便,天使说“因为捡到了他的笔记本,所以能看到他”这段的时的时候,我情不自禁跳戏到了《哈利波特》:金妮捡到了里德尔日记,然后遇到了伏地魔。。。。 当然,整部电影所要传达的理念象征是“空降核心”的烤肠和豆花。电影的设定是,阿拓被卖烤肠的大爷的灵魂赋予了变烤肠和豆花的能力:当阿拓遇上自己喜欢的女孩,他就可以从女孩的脑后变出烤肠,而如果那个女孩也正好喜欢阿拓,则她的头顶会出现一碗豆花。结果阿拓思萤一相逢,便胜却小吃摊无数。 这个设定的确看起来很鬼扯,但是却合情。不管情节多么天马行空奇思妙想,到最后真正能打动我们的还是情感本身。所以烤肠和豆花的幸福生活,放到生活中,不过就是“我喜欢的人正好也喜欢我”这样的状态,听起来很寻常,但要真正遇上,却是如此幸运的事情。在这么广阔苍茫的世界上,能遇上一个喜欢的人,这本身就值得“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更何况那个人也同样爱着自己呢。 就如网友吴小白所说:“你我都渴望在爱情的人来人往中等一个能从脑后变出烤肠的人,但那些能从脑后拿出一碗豆花的人,才更值得你我珍惜。” 总而言之,跳出原著来看,的确是一部蛮典型的台湾爱情片,故事有亮点,演员的表现力不错,女主角宋芸桦曾经出演过五月天《三个傻瓜》的MV,没想到她只时隔一年就能上大荧幕,果然出名要趁早。九把刀的风格也很明显,毕竟是用他的小说编的剧本,就算情节人物变了,语言风格和笑点设置却不会差太远。 既然说到九把刀,就不免要提到他的“TD风波”。豆瓣上也有一大群人因为这个事情就给电影打一星的,导致评分直逼《小时代》。 其实,我觉得这是没必要的。 首先,九把刀到底是反GONG还是TD还很难定论,反GONG不等于TD,反GONG只是政党分歧和正统性差异,刘备都和孙权结亲了。不能随意上升到TD的层面。 其次,因为作者的政治或者道德问题而去否定其作品,这是很不理智的。胡适、张爱玲等等一堆人都不认同大陆,胡兰成、周作人人品都不太好,也没见有人因为这个抵制他们的东西,进而贬低它们的价值。 以及,九把刀也没在作品里宣扬过TD,反而是在积极地传达着正能量。 而且,九把刀在大陆的社交媒介上从没说过任何反GONG言论,他所有的反GONG言论都是在Facebook上,而大陆除非使用代理翻墙,不然是用不了Facebook的。这就好比一个在公司工作勤奋的人,你硬要说他在家里很懒散,以此否定人家的业务水平,这是很奇怪的逻辑。更何况人家还没同意你进他家里去东张西望,你是翻墙进去的。 最后,既然大陆准许他电影上线,作品被下架的传言也被人民网亲自辟谣,那就代表广电都不介意,那我们就更不必瞎操心了。 所以,文艺让政治走开,公正评价很重要。我们都是如此平凡的芸芸众生,看个电影消遣而已,对味了就拍拍手,不喜欢就吐吐槽,只求开心而已,何必这么上纲上线的较真呢。
以上。
据说,《等一个人咖啡》是九把刀这辈子第二好的小说,但改编成现在这副模样,总让人想起一句古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有一条明晰主线,是柯景腾喜欢沈佳宜,掏了心肺。《等一个人咖啡》也有一个关键事件,那就是调出一杯“不似咖啡”的咖啡,假戏真做。可惜,在电影行进过程中,电影老跳到不搭嘎的东西上,比如那家海鲜炒面店,比如那些大丈夫的热血打赌。即便那段故事把台式屎尿屁的趣味发挥到了极致,可惜,它们的显眼反而把咖啡店映衬得缺乏生机,毫无活力。试看,周慧敏饰演的老板娘完全不在状态,好像幽魂。阿不思造型虽酷,但角色可有可无,形同鸡肋。万人迷的泽于,一笑一开口,立马散发着台湾偶像剧的精准神韵。简言之,这家咖啡店的气场不够,好料不多,导致了放大招反转的时候,整个煽情效果也大打折扣(虽说依然会叫人意外)。 关于咖啡店的台湾电影,《第三十六个故事》已经风靡过一阵。如今,九把刀卖的似乎只是一个概念了。由于《杀手欧阳盆栽》和《变身超人》不甚成功,有人也怀疑着九把刀似乎只能卖上九个月,远远够不上九年。好在,《等一个人咖啡》在台湾票房不错,香港的两千多万也可以交差。毕竟,这个卡司规模,确实也顶不上《那些年》的三分之一。人们有直观的对比,面对柯震东和陈妍希,再看看宋芸桦和布鲁斯,我想说,即便后两者不让人讨厌,但也不会有太深刻的印象。 江金霖是《那些年》的执行导演,早先有八卦说,台湾评委在讨论《那些年》时,直言九把刀在拍摄现场完全依赖执行导演。但大家都看署名,他依然还是作为名正言顺的新导演。不过,反观内地跨界的郭敬明韩寒,实际上,当预算足够强大,导演只需要做选择的活,而不是创造的活。摄影方案,A或B。服装方案,C或D。就跟有些演员喜欢抢着导戏一样,这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 所以,即便有人会觉得不好看,《等一个人咖啡》还是“一部电影”。暴哥等人的段子好笑,老板娘的故事也感人,甚至连周星驰粉丝都会感到欣慰,居然有人直接致敬起他了,从《破坏之王》到《少林足球》。可是,《等一个人咖啡》依然无法消除那种乱入感,从神似《艋胛》的谈判追杀,到《鸡排英雄》和《总铺师》的夜市小吃,这些戏码不是不好,而是给我一种单调重复感。或许它们对台湾观众非常灵验,可是,我的感受更像是一次次往脑袋上敲转头,一次次从后脑勺掏出香肠。拍第一块砖,掏第一根肠或许是聪明,但后来的,我觉得一点也不。对比下《少林足球》,铁头功的出场还有老板等人助兴,比《等一个人咖啡》要好玩太多。 如果从放大招的格调上,《等一个人咖啡》在剧本和结构上,真的不逊色于《心花路放》,可惜,香肠豆花爱心笔令这部电影的气质游离于咖啡馆以外,更像是那些主打本土人文风情的台味电影。某种程度上,《等一个人咖啡》变成了小清新和台味片的混合物,是优雅和低俗的冲突,涂抹了九把刀的屎尿屁趣味于其中,令人难以入戏——而只能当做一部恶搞喜剧来看。可是,当恶搞起来,你又发现,这些东西在无厘头电影面前,依然是小孩子的过家家游戏,连打手枪的威力都不够,毫无震慑力。毕竟啊,这些一看就不是什么真实故事,谁会当真呢。【凤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