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女佣浮生录
导演: 约翰·威尔斯 恩辛哈·斯图尔特 海伦·谢费 莉拉·内格鲍尔 奎燕·陈
编剧: 莫莉·史密斯·梅茨勒 马库斯·加德利 丽贝卡·布鲁斯特 科林·麦肯纳 米歇尔·丹尼斯·杰克逊 斯蒂芬妮·兰德
主演: 玛格丽特·库里 尼克·罗宾森 莱拉·内瓦·惠特 安迪·麦克道威尔 阿尼卡·诺尼·罗斯 特雷西·维拉尔 比利·伯克 泽维尔·德古斯曼 BJ·哈里森 托比·莱文斯 克里斯蒂·柏克 艾琳·卡普拉克 艾米·卡里诺 莫赞·玛诺 杰西卡·斯汀 斯蒂夫·巴西奇 吉莲·芭伯 亚历桑德罗·朱利安尼 西奥多·佩尔兰 珍妮弗·姬琛 莉亚·弗兰克兰 格洛丽亚·加拉尤亚 贝利·斯科德里 萨钦·萨赫勒 贝克汉姆·斯科德里 丹尼尔·巴孔 拉腊·萨迪克 Raymond Ablack Amy Reid Angelina Pepper Anthony Scardera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21-10-01(美国)
集数: 10 单集片长: 60分钟 IMDb: tt11337908 豆瓣评分:8.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看了一些剧评,吐槽在心里如草泥马奔过内蒙古大草原,忍无可忍,只能克服自己的懒,自己来写一篇。
剧评里有两类说法:
1 女主不苦,这哪能算苦?这就是easy模式啊!
2 女主的苦都是自己作出来的,咋年纪轻轻想不开和渣男家暴男低学历男在一起还放弃大学生个娃还不肯接受身边人的帮助呢?这不是作是什么?
针对以上两种说法,送一句非常烂俗的话: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是好听一点的说话,难听点的说法是“关你屁事,你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别人?”。我们都是他人人生的旁观者,习惯性站在上帝的视角给别人的人生出谋划策,你看着觉得是小事那是因为你只是单纯地看着,每个人在经历困境的时候都是无助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困境,没人从娘胎里出来就学会遇事需冷静,需果断,找最优解,遇事慌张绝望无助才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最优解的,能力有限,视野有限,头脑发热,很多原因都会致使一个人看不到最清晰的那条路,很多人会绕了一大圈之后才发现原来明路如此之近,这你还能judge她?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找到明路,那又怎么样呢?你以为玩模拟人生呢?
这部剧对于女主的身世已经呈现得很明了了,父亲从小家暴母亲,母亲五岁带着她离开父亲,从此一路漂泊,母亲显然精神有问题,女主从小靠自己。
凡事都有因必有果,你不能苛求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身心健康,善于为自己做选择,不去犯显而易见的错。一个出生于这样的家庭的孩子大有可能犯下和上一辈一样的错。就像女主从小没爹(这和爹死了情况差不多),她内心肯定渴望一个长久的伴侣和一段稳定的关系,在这种渴望之下,她必然会做出一些让步,一些自我催眠来获得。这也就解释了她为什么愿意辍学呆在Sean的房车里照顾孩子。
指责她做出这些错误决定的人以为这故事发生在中国啊?身边一堆七大姑八大姨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告诉你应该离那个男的远一点?女主身边人会对她的生活指手画脚吗?当然七大姑八大姨也会帮助你,如果你那么惨了的话。说得再难听一点,如果她生在中国农村小镇那种地方,年轻轻轻怀孕了,也大有可能家里人劝她别读书了早点把孩子生了也正好赶紧结婚吧,不同的是可能会催她产假之后去做做省力的工作。我就这么说吧,你自己好好看完这句剧,自己观察一下,她身边的这些“祸害”也好,遇到的良人也好,都不会使出全身力气语重心长地告诉她你接下来最好该如何做,她爹她妈顶多有口无心地说两句你也许该和Sean和好,给他第二次机会,她碰到的良人都那么有钱了那别墅那么大花钱如流水,看她那么惨,也就说这样吧我给你一份工作。他们的态度基本都是:这是你自己的生活,和我没太大关系,我可以尽自己所能向你提供帮助,你愿不愿意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不接受我也无所谓,我也不会给你什么建议,因为话又说回来了,这是你自己的人生。至于这种态度可取不可取,如果这是一个正常的家庭(即即使在离婚的情况下夫妻双方也共同努力给予孩子关爱,一起把孩子拉扯大),那肯定是有可取之处,但剧里面这么一个坑爹的家庭,我也就不说什么了。但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国外家庭对孩子的态度都是如此。
同样的道理,有人说女主退一步就海阔天空,接受帮助不就完事了吗哪那么有自尊心?你这里的“退一步”指的是继续呆在房车里忍受Sean的家暴出轨还是接受工程师的示好还是住到她家暴爹那边去?这三种选择每一种实质上都不是长久之计,都大有风险在。首先,Sean,一个原生家庭不幸的人,小小年纪喝酒喝到疯逃避现实,可怜的大男子主义让我隔着屏幕都无语,他根本就不愿意让Alex赚钱独立,他看不上Alex当女佣赚的那点钱(但其实Alex挣得真不算少,只要在有活干的情况下省吃俭用也够她和孩子花)觉得靠自己当bartender完全能养得起,其实根本养不起,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最可悲的是他为了阻止Alex第二次逃跑,干脆把她的车处理掉,不给她手机充话费,不给她钱,就让她呆在房车里,动不动要求Alex给予他精神支持,做一个暖心的小棉袄,这样的角色大家熟悉吗?还挺贴近现实的。这男的嘴上说着我要戒酒,我要重新开始,我要好好养孩子,其实压根就是放屁,他短时间内根本不会去改变自己。女主要是再相信他我可真是要生气了哈!这样的男的,我真没啥想说的了,就一个字送给女主:跑。
再来,Nate,向Alex示好的工程男,离异男自己带着孩子,剧里没具体讲他的离婚故事,他很久以前就看上了Alex,可惜Alex选择和Sean在一起,还生了个孩子彻底套牢。Alex可谓是人间清醒,她挺喜欢这男的,但她自己清楚这男的就是想泡她才愿意给她那么多帮助,她如果真的接受了他的帮助并且和他在一起,她在感情中必然处于弱势地位,发生冲突该怎么办?这是很难办的一件事情,最后也很有可能落得很难看。其实这就是大家经常说的阶级对等,一段阶级不对等的感情是什么样的请不清楚的人自行观察大千世界。
最后,投靠她爹。我看许多人说她爹不是看着挺正常挺好的吗?她爹肯定变好了啊,女主怎么就不肯给她爹再一次机会呢?请问你看最后一集了吗?女主希望她爹可以为她作证Sean对她emotional abuse,她爹说Sean没有啊,我没看见啊,倒是你怎么不愿意帮助他戒酒呢?女主质问他还记得年轻时候怎么对她妈妈的吗?他说我不记得了。不多说了哈,说多了都窒息,看过的人自然就懂。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今天接受了这人的帮助,明天你就有可能加倍奉还。
女主非常清醒,她年纪轻轻也没断手断脚,她必须独立自主,而独立自主从工作开始。就像Regina说的:只有工作不会背叛你。没有学历,那只能做最简单的劳务工作,那就先做着呗。那也得搞个学历啊。一个女人的独立自主之路是很难的,就像波伏娃说的一样:女人的不幸在于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是被要求奋发向上,走自己的路,而是听说只要滑下去,就可以到达极乐的天堂。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如果说《婚姻故事》和《婚姻生活》讲的是拥有高学历、高收入和高情商的精英中产阶级也搞不定婚姻围城的恐怖故事的话,《女佣》显然更接地气更有现实意义——它指出一个相当惊悚的事实:
你的生活可能因为一个恋爱脑发作荷尔蒙上头找到的辣鸡伴侣而一塌糊涂,而悲伤的是,在其暴露真面目(酗酒、躁狂、赌博、暴力……的单项或多项排列组合)之前,你可能对你面临的危险和要迎接的命运一无所知。这两种恐怖故事哪个更恐怖,笔者也不知道。
不过笔者认为《女佣》对中国女性观众尤其有现实意义的原因是:在东亚的内卷文化中,女孩们往往在青春期被告诫远离早恋这一洪水猛兽,又在大学后被期待迅速找到如意郎君完成人生大事。整体性的压抑和社会期待互相矛盾,导致年轻女性面对情感问题往往缺乏自信和果决。而社会环境似乎也并不欲从各方面改善这一现状。因此,女性必须自我赋权。
《女佣》的女主亚历克斯25岁,有个精神不稳定的母亲,辗转读过六所高中,考上大学却没有去读,在酒吧工作时看上了文艺青年肖恩,坠入爱河后跟着他住在篷车房里有情饮水饱,生女后才发现,肖恩酗酒成性,一喝酒就断片儿,一断片儿就发狂,醒来后痛哭流涕表示自己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在肖恩摔出的玻璃片散落在女儿头发里那一晚,亚历克斯抱着女儿偷偷离开了家。
“娜拉”带孩儿出走第一天的遭遇就堪称惨绝人寰:去社会保障部门求助遇到——要给安排工作得先把女儿送入日托,但要把女儿送入日托又要有工作和收入证明——这个鸡生蛋蛋又生鸡的循环;自费买了清洁工具去给富人打扫豪宅却因为手机没信号无法导航而迟到;打扫时因为没吃早饭而昏倒;离开后被富人投诉打扫不干净而领不到37美元而需返回;返回路上为了给女儿捡玩具而泊车在路边被追尾。
到这时,她手里的钱已经从十几美元变成了负债七八百美元。而她昏倒是因为舍不得买一个四美元的三明治。
故事到这儿也开启了《女佣》的另一大看点,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得知亚历克斯是从从潜在家暴中逃离后,帮助其申请到为专为遭遇家庭暴力的女性提供的救济住处和过渡住所。救济房间看起来相当舒服。
亚历克斯找到一份不稳定的清洁工作(即片名“女佣”的来源)。同时,她还要参加政府提供的护理课程以证明自己拥有监护女儿的资质。
应当说,《女佣》里表现的美国社会福利制度已经相当健全甚至令人羡慕了。仅仅是那间有沙发有床还布置得十分温馨的救济房,可能比很多白领在北京租的自如主卧更大更舒适了。何况还有配套的培训课程。在亚历克斯被剥夺监护权的七天内,她的探望要在第三方机构的监督下进行。这样的儿童保护机制也可圈可点。
饶是如此,亚历克斯还是一次次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女佣》最震撼的地方正是对女性困境的现实主义刻画:
一个想要逃离虐待的女性不只是面临着经济困难,情感牵扯等这些人们能想象到的障碍,而是当她被妻子、母亲、女性等社会角色驯化后,甫一离开则一切外力都是推着她回到原来处境的引力。
我们应当质问的不是她面临着哪些困难,而是社会上有没有哪些坚实的力量能持续地支持她走出困境。
比如政府提供的过渡性住房霉菌严重,导致女儿持续生病,亚历克斯不得不另寻住处。
比如当亚历克斯借宿朋友家时,朋友的老公马上打小报告——他们的社交圈原就高度重合,亚历克斯几乎没有自己的社会资本。
又如女儿在托儿所出事联系不上她时,老师理所当然地联系了亚历克斯同样有家暴史的老爸。
又如女儿生日,作为父亲的肖恩的拜访也是理所应当无法拒绝,而肖恩断片儿后的举动再次导致让亚历克斯失去了刚租到的住处。
凡此种种,无不因一切社会结构都建立在家庭这个初级团体之上,而与此相连的层层责任和期待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亚历克斯死死围住,无从遁逃。而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正是母职惩罚。正如亚历克斯所说“怀孕很容易”,但其他一切都因此变得艰难了。
在这一点上,最精彩的情节莫过于在救济所热情帮助亚历克斯并鼓励她争取共同监护权的丹妮尔竟然突然回到了曾经要勒死她的丈夫身边。
而当亚历克斯百思不解时,救济所的负责人表示司空见惯:在她的经验里,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平均要来来回回救济所七次才会彻底离开施暴者。丹妮尔才进行到第三次。
这个惊人的数字反映的是可怕的社会现实。遭受暴力(包括物理和精神暴力)的女性往往会因为防御机制而合理化虐待行为而难以准确认知和评估现实。持续的暴力令人的自我评价持续降低,进而失去寻求帮助和改变的动力和能力。
一言以蔽之,精神上的打击往往比物理上的打击更为深远和隐蔽,也因此“赋权”不仅要提供外在支持,更要在精神上重塑认知。
甚至高度平权的北欧社会也莫过如此。笔者本人曾在丹麦短期住过专为女性提供的救济所。好处是无须提供任何证明,只要身为女性,走上楼去表示无家可归即可被接纳。笔者获得的只是一个十人间里的床位。夜晚,笔者听到几位女性在讨论对其施暴的男性,言语间仍对其抱有希望。
在此过程中,曾帮助笔者的一位丹麦女性坦言,自己生于北欧这样的平权社会,受过高等教育,依然曾经在前男友的肢体和精神暴力中挣扎了三年。她告诉笔者她的经历以劝说笔者:不要为你是受害者而羞耻,更不要因此羞于求助。
不要羞于求助,这或许是《女佣》这样现实又悲惨的剧里最有力量的启示。在《女佣》里,亚历克斯一次次被社会保障体系和幸运的机缘托起,又一次次下沉。但每次下沉,她都敢于去求助。没钱付学费时,她表示自己是清洁女工,可用劳动付费;无家可归时,她挨家挨户敲门去介绍社会保障部门提供的租房优惠计划。
直到最后一集,她直面那位看似无害实则也是施暴者的父亲(即她不时惊恐发作的童年阴影的根源)向他请求:在我迄今为止的生命里你从来没有站在我这边过。现在我请求你,站在我这边,为我(曾受家庭暴力)作证。而父亲则拒绝了她。
父亲的拒绝基于他对肖恩的认同。在他眼里,错的不是肖恩,而是酒精这个魔鬼。正如他本人已经不记得他当年如何家暴亚历克斯的母亲,而这样的记忆却如阴影般缠绕着亚历克斯的一生,并间接影响她的择偶一般。
诚然,肖恩也是不幸童年的受害者,但当他沉沦酒精而对爱人挥起拳头,他又成为了暴力之再生产的一环。父亲对肖恩的认同指向男性间隐蔽的同谋。而这样的同谋并不会改善这个社会暴力泛滥和持续生产的现状。
那么出路何在?《女佣》中那位住着豪宅的黑人女性已经给出了答案:工作,唯有工作才是靠得住的。这位黑人女性在经历六次试管婴儿失败后,花30万美元请人捐卵并代孕,从而获得了一个孩子。直到看到孩子的照片,她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渴望或许只是为了满足丈夫。
而她的丈夫已经提出离婚。她愤怒地摔打着购置的婴儿床,幸好她从未放弃自己的律师工作,依然能够在事业中重整河山。
这也是亚历克斯最终的选择。在《女佣》的最后,搬回篷车重蹈覆辙的亚历克斯选择带着女儿再次逃离。不再指望永远承诺要戒酒的肖恩,也不指望自以为无辜的父亲,也不指望那位看起来体面又深情的工程师追求者。
不少评论认为亚历克斯拒绝这位工程师的帮助是死鸭子嘴硬,是“作”,却未意识到那样不过是换个男性依附,亦有要逃跑的一天。这类想法仍是将自身独立寄托于他人的好恶之上。谁知道这位现在温文尔雅的工程师以后会不会翻脸而成为肖恩呢?
相反,哪怕是听起来不体面的、经常被人无视的清洁工作,也能赚来面包、女儿的玩具和最重要的——作为个体的自信。《女佣》的原著作者在这样的经历后,在30多岁时回到大学,40多岁时写出畅销书。
《女佣》虽然才播出第一季,这个励志的现实结尾却在激励着众多正受困于家庭或情感的女性:第一,你永远可以对伤害性的关系说不,并求助;第二,你有与生俱来的力量,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
剧里面被家暴到快被掐死的女人,依然回到了丈夫身边。
救助站的站长说,这些女人离开的尝试平均是七次,她自己当年,试了十次。
Alex也在艰难地独立之路中,依然有一段时间跟丈夫短暂地和好。
回想起大学的时候,跟一个自私愚蠢又有一些恶毒的男朋友前前后后分手了12次才真正分手,之后我又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完全走出那种被欺负的愤恨以及严重分离焦虑。那次恋爱我之前也在日记里写过,当时很多人骂我,说我有问题,我都承认。都说恋爱可以让人认清自己,我想那次恋爱是世界第一次把我的残缺映照到自己面前。之后的这十年来,我都不时回忆起那时的自己,分析自己,反省自己,为什么会让自己走到那步田地。
看到女主的经历我突然意识到了大家的共同之处,那就是我们都异常地孤独。这种泥沼一般的糟糕关系,必然是有一定量的奖励,而糟糕的部分只是间歇性地发生,而孤独感却像一直扎在皮肤上的针,每时每刻都在刺痛。那就要一直面临一个选择题——是独自对抗世界更痛,还是忍受糟糕的关系更痛。剧中的女性,还有我,都在其间摇摆,痛苦会让人麻木,急切地渴望得到救治,目光短浅,只想着赶快止痛就好了。我还记得当时每一次分手后一个人寝室里强撑着,努力熬着,这个时候只要男生求和好的短信一发过来,我就好像溺水的人抓到一根稻草一样。
最大的难题是,这么糟糕对待你的那个人,却已经是世界上对你最好的,最能依靠的那个人了。除了那个人之外,世界上的其他部分似乎更残酷冷漠。
但我依然希望在这种关系里反复的女孩子不要自责,不要因此而自我厌恶。我已经原谅当初的自己了。
精神独立比经济独立难多了,即便是如今30岁的自己,也没有做到精神独立,辞职很容易,分手却比登天还难。我依然很惭愧地呆在舒适圈里,不敢出来。
剧里的这些社会工作者,家暴劈护所人都挺好的,警察接到报警就直接把人送去,劈护所条件也很不错,单人公寓,社会工作者帮找工作,帮提供法律援助,还给申请住房补贴,相当于免费提供住房。据我了解,国内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家暴受害者只能靠自己,特别好多家庭觉得丢脸,不会帮助嫁出去的女儿。而且这剧里的,如果孩子监护权没了,法庭给大家免费上育儿课程,什么营养学,儿童心理学,各种儿童教育课程,一定要让你学会做个合格的父母,这也挺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