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奥斯汀书会 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2007)

奥斯汀书会 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2007)

又名: 简·奥斯丁书友会 / 我们都是奥斯汀迷

导演: 罗宾·史威考德

编剧: 罗宾·史威考德

主演: 艾米莉·布朗特 休·丹西 玛丽亚·贝罗 凯西·贝克 艾米·布伦尼曼 玛姬·格蕾斯

类型: 剧情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07-10-05(美国)

片长: 106分钟 IMDb: tt0866437 豆瓣评分:7.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看《简•奥斯汀书友会》,里面中学女教师Prudie积郁许久,在一次出轨机会的关键时刻悬崖勒马,惊恐之余魂飞魄散地跟丈夫哭诉自己心底的伤痛——高中时遭遇的挫折。

        末了,丈夫轻声安慰她,别难过了,高中已经过去了。
    她眼泪汪汪的看着丈夫,抽泣着说,不,高中永远不会过去。(High school’s never over.)

        正巧,看《实习医生格蕾》,其中有一期主题也切合高中。 Miranda Baily医生某日接到的病人是的高中时候学校的体育明星,她的暗恋对象,他轻唤她Mandy,已为人母、冷静敏锐、被实习生偷偷称作“纳粹”的Baily医生一时丢弃了权威和原则,说笑举止羞赧温柔,让旁人瞠目结舌。

        在美国文化中,高中似乎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美剧中经常会出现以下这些关键词汇:(cheer leader),毕业舞会皇后(prom queen)高中甜心(highschool sweetheart)……与高中相联系的这一系列梦幻的名词甚至成为了他们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不仅仅是青少年醉心于温床期的欢乐之中,许多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也都时时沉浸在高中时光的回忆里,时时提及,不忍放下。每一次欢乐的震颤都恍如昨日,而同样的,被忽略或是被伤害的痛楚也在高中这个大棱镜下被极大放大,伴随一生。

        高中毕业快要六年,我尝试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这一代的心中,高中时代是否也如国外一样,是悲喜参半、铭心刻骨的回忆,于是问一个朋友,高中是否对她影响深刻,一个问句换来了一个长长的故事:班级里的小团体与局外人,少年之间的爱恋与背叛,打小报告与伪造情书,纸条传送的绯闻与情话……换一个朋友,他提及高中时爱恋的那个女孩子前日从国外归来,经历了许多人和事这消息仍然让他失魂落魄,下一分钟就走出门去买火车票奔赴她所在的城市;再问妈妈,她有些不好意思讲起现在的那些叔叔阿姨们当年的猫腻……再换一个,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剧情永远不变,更改的只是主角的姓名和时间地点。

        我爱看美剧,Grey’s Anatomy中,Webber医生给自己罹患癌症晚期的侄女在医院中举办一个银色主题的毕业舞会,Gossip Gril中,一袭华服的Serena在成人礼上和浑身湿透匆匆赶来的男友相拥而舞,百看不厌的Friends里,Rachel看到自己毕业舞会时的录像中Ross失落的眼神,十年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就此开始……这样的场面轻易的就会把我击倒,也许所谓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糖衣炮弹的危害力就在于此吧。

        考新托福,口语测试中一道出现频率很高的题目是:描述你参加过的最重要的一次仪式(庆典)。第一次看这道题时,除了大学毕业时穿着闷死人的学士服努力的统一微笑的照相典礼和捏着拳头人云亦云的政治宣誓之外,我的大脑一片空白。真可惜我们在高中时没有任何认识自我、展示自我的仪式,也许属于我的重要一日,只能等到婚礼了。据说现在有人提倡民族传统成人礼,没有男生的黑领带、女生的长礼服,汉服飘飘祭天吟诗倒也不逊风雅,但要使传统礼节成为能够延续下的传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还真是一件难事。

        好在我们的少年们,那些校篮球队队长,长头发的舞蹈特长生,那些暗恋班花的书呆子,多嘴的雀斑女孩……在16岁到18岁之间的三年里一样的茁壮成长。他们奋战在课本与试卷之间,游弋于老师和家长的视野盲点中,放学的路上三两成群,想说的话总是比回家的路长;他们紧盯着分数,默算着排名,关注着重点难点和题型变化,一边期盼着毕业后的无限自由,一边抓紧的时间爱恋和伤害着对方。

        只是高中不会毕业,永远都不,在漫长的生活之旅中,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想起那年的一篇作文,想起一个模糊的背影,想起一滴争吵时激动的泪水,想起一个飘着细雨或是阳光明媚的下午,想起自己那颗年轻的,敏感的,永不满足的心。

        我的高中也永不毕业,那年冬天橙色灯光下漫天大雪瑟缩着跳跃的那几个人,他们永不毕业。
  2. 人人都爱奥斯汀-The Jane Austin Book Club

    每周末一打的家庭电话,这个周老爸老妈争先恐后地推荐书给我,《明朝那些事儿》《激荡三十年》虽然是偶老早看过的书,但还是了解爸妈的苦心,不过是希望书里那些道理人事,让女儿知道了,生活得更容易些快乐些。书中自有好生活的想法,米国的一群奥斯汀迷也有一样的想法,6个月6本书,期待不一样的生活从这5个女人和一个GEEK男之间展开。剧情不需讲,只说对于奥斯汀迷们来讲的确是一道盛宴,生活的桥段和书中的故事交叠辉映,评论书的语言变成对彼此生命中种种的评说和探讨,这也是读书看电影之类的终极目标吧,至少于我是的。

    喜欢的点滴:

    尝试:
    GEEK小男生推荐给熟女大姐的科幻小说,总问她读没读,答曰没有,在慢慢陷落的爱情里的女人却没有想到这个就是他的试探,因为,为了自己爱的人,去尝试全新的世界,是每个爱人都想要的证明吧,然后终于在男生姐姐点破的迷津之后,熟女大姐通宵阅读而且感动于这样的新鲜世界。早晨的小镇里,迎着阳光的吻,揭开了一段爱情的真正序幕。

    原谅:
    老女人遇上丈夫出轨,是人间无奈之一种,败给一个甚至不比自己年轻的女人,让她更是悲伤到无力。最初的书友会里一个情节一句话就可以引爆泪崩,却在一次次阅读,一点点的和朋友的交谈中,重新塑造了自己的信心。当前夫小心翼翼地试探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居然因为这样的一次经历,更发现了活力和重生,而更难得的是,还有接受和原谅的勇气。

    冒险:
    她很年轻和漂亮,是个苗条和热情的LES,总是一见钟情,却在发现自己的生活被同伴拿去写做小说故事的时候,决然地离开,下一次,又是山风点火一样的不能自持,人生苦短,纵然总是摔断手脚,但是年轻还是好得快,不畏惧才有纵身一跃的惊艳。

    自控:
    最坚强的人最脆弱,最闷骚的人最放荡。几乎就是一个绝望主妇+教室别恋的翻版,在婚姻里找不到幸福的小法语老师,虽然是端着架子捍卫着自己对奥斯汀的理解和自以为优雅的法国范儿,却仍然是在17岁的美少年的吻中不知所措,SENSE AND SENSIBILITY,奥斯汀总是在讲一些自我控制甚至牺牲,于是黑眼睛的她这一次没有哭泣地,终于没有跨过MOTEL前面的那条并不宽的马路,而是回到丈夫面前,流着眼泪让他读《劝导》给她听,因为那是关于两个曾经相爱曾经分开却最终学会MOVE ON重新来过的人。

    电影是我喜欢的风格,一个简单的小镇,几个普通的男女,一段阅读和成长的日子,智慧的作者们给我们的建议,而勇敢的读者以生活本身去探询,幸福和快乐,人人都爱奥斯汀。
  3.  
        《奥斯汀书会》的开场,每个人的经历都在表明着同样一句话,现代社会的小毛小病,真是够麻烦。这样的麻烦,在观者看来很有意思,就像快节奏生活的小插曲。但是那些亲历者,想必不会那么从容自若。想象如果我们自己遇到这些该多么不快吧。

        而在这个故事里,真正的“小毛病”,是每个人的感情的疏离和隔阂。这虽然是一直都不同程度存在的,但现代社会里一切的迅速变易却让这种小毛病有了更充分的借口。

        接下来的场景是大家参加葬礼,无非互相道安慰之类,你指望会看到什么?告诉你,这是一只狗的葬礼,遗像里,它在对你忠诚地行注目礼。
        狗的主人Jocelyn一直没有结婚,她的朋友Sylvia的丈夫Daniel在葬礼后抱怨,“她是不是只喜欢狗所以才一直单身”这样的话。而很快他就向Sylvia坦白了自己和同事已持续了半年的婚外恋并要求离婚。他的理由是自己和她已经结婚二十年了,应该有一些变化了。Sylvia显然很不能释怀,自己二十年的付出还是一场空。她输了,输给一些不可抗因素。而这来自她?他?抑或者外面的世界?

        镜头的切换,法文教师Prudie计划好了和丈夫一起第一次去法国,却因为丈夫的老板额外指示而泡汤。对于这些的不满,让她觉得不仅仅是自己身为法文教师却没有去过法国而羞愧,更是因为丈夫不了解她。婚姻生活乏善可陈。母亲的介入又打乱了她的生活规律。生性狷介,只生活在简•奥斯汀的故事和语言的世界里的她,感到如此煎熬。

        于是,这两个失意中的女人在内的几个人,通过结过六次婚只为体验各种生活的Bonie组织的奥斯汀书会而聚头了。彼此之间共同的联系,大概只有对简奥斯汀的作品各种各样的喜爱,以及生活的不如意。

        六个成员,每个人负责一部小说,交流感想,讨论心得。为此每个人几个月以来都沉浸在奥斯汀的小说里,会意地笑,为情节,为人物。讨论时的激烈和各持己见,表明每个人对故事的烂熟于心。这是她们在书会里的生活。而在书会之外,故事依然在继续。奥斯汀的小说,奥斯汀的思想,影响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

        Jocelyn因为对一切无把握感,只是随需要生活,而去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世界上有什么是不会背叛不会厌倦被掌控的?到死为止?大概只有她的狗。所以她宁愿和狗一起生活,而不要婚姻生活。毕竟,简•奥斯汀不是也没结婚吗?因为看生活透彻,看人透彻,所以故事透彻,人物栩栩如生。而代价是她害怕了自己无法掌控的现实生活。Jocelyn也一样,即使喜欢什么也要作出相让的姿势,并安慰自己“我如果想要的话会有无数次机会”。所以她对故事里对她一见钟情的Grigg自然去抗拒,甚至要推给别人。但这样,真能解决问题吗?

        Sylvia是不是也一样?表面上她还是正常地嫁人生子,有三个很漂亮的孩子,朋友们都说这是她和丈夫优生优育的结晶。但那有怎么样?二十年了,想走的人还是留不住。Daniel说他厌倦了撒谎,那么以前的一切,都是撒谎吗?Sylvia一直以来以自己的价值观念指导自己的一切,包括婚姻生活。她做了最奥斯汀式的选择,可是结果却不在她的预料和期望之内。
        Prudie和学生的不伦恋情,是源自自身婚姻生活的不完满。她是那种典型的因为自身观念、思想与周遭的差异而游离于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之外的人。因为以奥斯汀的“纲”为纲,就难免陷入那种“欲说换休”“欲罢不能”的状态。她想着丈夫不了解自己,连共同喜好也没有,就差没有直接表达出“当初是怎么昏了头才结婚了”的意思。但仔细想想,太多人的愿望都不能实现,尤其是最初那一个。这些,在她重复着的哀怨中,也变成执迷不悟了。她真正想要的,在她的逃避中被遗忘了。

        Allegra的女同性恋生活更多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在她述说自己高中时的故事时就可以听出来。而这样选择或许更多是因为这样的感情有可能更真实和纯粹。理论上说,能够顶住别人目光生活的人,应该会比较勇敢和真诚。她倾向的,也许同样是奥斯汀的故事里的那种感情。可是普通的生活里,想要随喜好而安太不容易了。所以哪怕是背离传统意义的道德,也要自由选择。

        等到了每一次的奥斯汀书会上,每个人把自己生活里的感受连同对故事的想法糅合,表达出来,成了她们各自主观的产物。但重点不在于此,关键是她们专注于小说、人物,而她们自己的生活,反而只成了补给资料了。
        这样,是不是也算是一种逃避?

        看似平静之下,危机四伏。Prudie陷于生活的重重矛盾纠结中,又在对自己学生的窥探和意乱情迷中不能自拔。而这时和她一直关系紧张的母亲突然去世了,葬礼上她又因为一个高中时的同学与丈夫的搭讪而大哭大闹。当丈夫让她放下过去时,听到她那句“高中永远不会过去”,我突然想到,原来少年时候,人的性格走向与思维模式就已经固定了。Prudie,以及她所代表的许多沉浸在自己的规则里,并对外界的现实人生心存抗拒,却又不免被流俗诱惑影响的人,在长大成人之后已然错失了塑造和改变的最好时机,再也难以有人真正走进她们的世界了。由此,她们开始坚守固定的准则,宁愿迂腐地去卫道,也不能接受如同叛逆的信仰颠覆了。

        可以说,即使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们人生本应当最美好的时光,还是给了我们不够美丽的记忆,并且持续对未来的影响。

        Allegra也终于发现女友一直背着她以她的故事写小说,她感自己被背叛了,想到这个人并不是真正爱自己的。她果断分手,虽然伤心,也不能假装没事再维持下去。
        即使同读一本书、同爱一个故事的书会成员,都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和烦恼。

        而故事的尾声,简奥斯汀式的规则和自我约束仍然影响着她们,但这次不同的是,她们不再逆来顺受地被动接受。以前只要想到“奥斯汀不会这样做”就直接否定一切,而现在她们却开始想“奥斯汀会怎么做”,然后决定把自我约束用于对自身的探究,思考以前的自己选择的更深层次,比如奥斯汀为什么会这么做,而不提她,我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是不是我也喜欢如此……之类。这是积极的求索,每个人不再直接抹杀过去或是对未来沮丧抗拒,而是敞开胸怀去拥抱每一刻的自己。

        最后,Sylvia和Daniel复合了,因为Daniel发现当时自己的外遇只是因为对一成不变的生活厌倦了,而Sylvia则是愿意承认自己依然想和Daniel一起生活。Prudie终于开始直面自己和丈夫间的问题,坚持提出要丈夫读奥斯汀的书,而不再因为“他没读过奥斯汀的书”就不假思索地把他拒绝在自己的世界外。结果是,果然万事开头难,但之后丈夫居然也喜欢上了奥斯汀的书——又是个“不试不知道”的美好结局。两人的隔阂,终于消除。Allegra也交到了新女友,继续甜蜜。至于Jocelyn这个重点人物,还是最终被Grigg打动,原来很多从一开始就被你否定的,只是因为你害怕受伤、害怕失去,害怕像普通人一样受别人影响而大喜大悲。可是这些,才应该是真实的爱情和人生。接受平凡的幸福和不幸,原来不那么困难或者不可原谅。

        然后可以看到,奥斯汀在每个人身后狡黠地微笑。她塑造了人物,她写出了思想,但真实的人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好的。自己的路,自己走,才算数。因为现实,和故事是不同的。道理简单,做到却着实不易。
        那么,从今天开始好好走下去,也不迟。




    公历贰零零捌年壹月贰拾叁日
                                        丁亥年十二月十六日 寅时


                                                   

  4. 如果你是个严重的男性科幻小说迷,那么让你花六个月的时间阅读简•奥斯汀的六部小说并与迷恋奥斯汀的中产阶级女士们分享情节、探索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品尝奥斯汀那些文艺且精致的洒落在英国乡村的对白时,你会不会觉得这是场噩梦?在《奥斯汀书友会》里,贝纳黛特女士一开始准备组织书友会时便说了:“男人都是死脑经,不会有什么好见解。”这句话可真是歹毒,一下子便谋杀了男性们阅读分享奥斯汀的权利,但那也确实,一个两百多年前英国村庄里的牧师女儿,写作度日,终身未婚,小说题材是爱情与婚姻,这可有什么看头,还不如幻想一下银河舰队的恢弘。

    “简迷”们却决不会同意这种看法,他们对简的笔下人物许多精明的、嘲讽的对白倒背如流,他们坚决认为简才拥有真正的英伦范儿,他们心中的简是一袭白裙在宁静的英国庄园里阅读小说并打毛衣,电影《成为简•奥斯汀》里安妮•海瑟薇扮演的奥斯汀会让他们觉得口音太不纯正,情感太不正统,即使是简面对的是她真正的“达西先生”,私奔这件事恐怕也不会在她身上发生,所以,《奥斯汀书友会》里法语老师普鲁迪在即将出轨时,心中自问一句“简•奥斯汀会怎么做”便让她恢复了理智,毕竟,“简迷”们的情感都是被奥斯汀的小说引导影响了的。“天天都读奥斯汀”,“简迷”们说,“奥斯汀是生活的解药”。

    奥斯汀到底怎么回事?2007年的时候,一副据称是迄今唯一发现的奥斯汀画像出现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受人关注。此副全身画像中的少女白裙持伞,清真秀丽,简怎么会终身不嫁呢。而另一方面,英国文学真的如此炙热?两百年过去了,奥斯汀在文学史上被认为是发展了那些现实主义传统,成就斐然,但同时代那些闪烁的名著们却没有如奥斯汀小说那般收到现代人的礼遇——《傲慢与偏见》甚至偶尔还会在畅销榜上执着徘徊。人们依然需要简•奥斯汀,永恒的人类情感在19世纪初与21世纪初并没有什么两样,女孩们渴望遇到自己的“达西先生”,人们的理智与情感从未停止战争,而奥斯汀,带着十九世纪初的英国乡下的空气,笔下的假日舞会令人着迷,绝对圆满的结局让人不必拥有太多缺憾,而那些极机智又具讽刺的话语又真是一针见血,让人爱不释手。因着这些原因,屏幕与剧场对于奥斯汀也不会缺席,不必说六部小说大都有了声光影,就连奥斯汀本人也得显身银幕,当一回爱情故事主角,这还不止,还有“简迷”们的表演,他们的奥斯汀小说可不是白读的,情节熟络的他们偶尔也会不知小说是生活还是生活即小说。

    频繁出现的电影与电视改编热闹了关于奥斯汀的讨论,而真正醉心阅读的读者却会不屑这种改编,简•奥斯汀是“成为”不了的,就是得阅读,那些细腻、旖旎与曲折的面貌电影无法全然发挥功效,人心在浮躁,荧幕上的浮光掠影从某种角度讲助长了这种浮躁,有多少人会真正醉心奥斯汀字里行间的那股味道和拖着英国调读出那些聪明的句子。还是拿上一本书,天天都是奥斯汀,或许你也会发现“奥斯汀是生活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