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不可抗拒 Irresistible(2006)

不可抗拒 Irresistible(2006)

导演: Ann Turner

编剧: 安·特纳

主演: Susan Sarandon Sam Neill Emily Blunt

类型: 剧情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澳大利亚

上映日期: 2006-04-18

片长: 103 分钟 IMDb: tt0448564 豆瓣评分: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索菲·哈特利确信她正在被偷偷的跟踪。她越来越肯定丈夫的漂亮同事玛拉想要她的孩子,她的丈夫和她的生活。但是没人相信索菲。迫使她去证明自己的神智清醒,结果却变得越来越偏执——哪些是她想象出来的事情吗?索菲完全陷入自己无法摆脱的思绪中,反变自己为暗中猎捕者——并发现了比她最担心的还令人恐惧的事实。

演员:



影评:

  1. 首先引用豆瓣网友Eliza的一篇帖子:

    关于Irresistible的结局有人想探讨下么?
    IMDB上有2种说法
    1 MARA为了替好友复仇所以要杀她妈,最后将错就错的认SOPHIE做妈了
    2 KATE是被MARA放火杀死的,原因是她想偷换KATE的身份让SOPHIE做她妈
      
    大家觉得到底应该是哪个呢?
    我开始觉得第一个比较合理,不过后来觉得2也是有可能的


    对于情节我是这样理解的:
    1、那张报纸的标题,,一名澳大利亚援助工作者在孤儿院大火中丧生,是女主角的真正女儿Kate,是被一枚从窗户扔进屋里的燃烧弹杀死的。
    2、最后Mara翻的那本相册,我判断是Mara的,里面有Kate的照片,有Mara和Kate的合照,有他们1982年在孤儿院时的照片,镜头里,小女孩Kate对Mara说过,“You can share everything with mine"。

    基于Eliza前面的分析,再加上上面说的,我理顺的一个稍微合理点的故事情节:

    1、Kate和Mara从小就是好朋友,Kate曾对Mara说过“You can share everything with mine"
    2、长大后,她们一同到科索沃做孤儿院的援助工作
    3、在孤儿院的一场火灾中Kate丧生
    4、Mara了解Kate的一切,想以Kate的名义,与Sophie母女相认,但是被拒绝
    5、因此产生仇恨,对Sophie进行报复,使别人以为Sophie精神不正常,并想在地下室把Sophie烧死。
    6、最后冰释前嫌。

    我更倾向于Eliza网友的前一种解释,Kate不是被Mara杀死的.基于一下几条原因:
    1、Kate和Mara是好朋友,没有提及她们之间有矛盾。
    2、我认为儿童时期是最需要家庭的关爱的,而Mara已经成年,不会因想找一个未曾谋面,没有血缘关系的"母亲"而杀害自己的好朋友的---如果她心智正常的话。
    3、科索沃那地方本来就是很乱的,电影中没有提及那枚燃烧弹的来源。
    4、最后Mara看着照片,哭了...
  2. (芷宁写于2007年6月18日)
        一些上了年纪的中国人视猫头鹰为不吉利,尽管它没招谁没惹谁,还长着两只圆圆的、可爱而无辜的大眼睛。在那些老人看来,一个人如果过分地喜欢猫头鹰,那么此人就有自找不祥的嫌疑,澳大利亚影片《不可抗拒》中的苏菲·哈特利(苏珊·萨兰登饰演)便给了这个“谬论”一个很好的例证:苏菲痴迷猫头鹰,家中居室和花园各处都放置着不同造型的猫头鹰工艺品,身为插画家的她还喜欢画猫头鹰,拥有精致的猫头鹰造型的绘画用具,而片中这个超级猫头鹰迷的生活,正要发生一些貌似惊悚的改变。
        影片伊始,和两个可爱的女儿在街区玩耍的苏菲一回到家,就确信她的家有人闯入过,而且这种证据在她看来越来越多:刚完成的猫头鹰插画被毁掉、过去的老照片不翼而飞、那条不见踪影的木槿花连衣裙居然出现在丈夫特雷格(山姆·尼尔饰演)的同事玛拉(艾米莉·布朗特饰演)身上、小女儿艾莉的玩具小鹿失踪、宠物猫无故走失……甚至,从她的生日礼物猫头鹰陶器中,居然飞出源源不断的黄蜂,令她遭遇了一场可怕的蜂灾……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年轻漂亮的玛拉成为苏菲丈夫的同事之后。
        苏菲第一次见到玛拉,就发生了尴尬的撞衫,两人都穿着同一款酒红色晚装。在派对上,玛拉对苏菲格外亲昵,还主动讲述了自己当志愿者的好友凯特的意外死亡,“……为了救那些孩子,她才被烧死的,而她去那里工作,完全是因为有个人深深伤害了她……你知道那种被烧死的感觉吗?”
        在发生了一连串意外之后,在得知生日礼物是由丈夫和玛拉一起搬来的之后,在看到玛拉穿着木槿花连衣裙之后,在得知丈夫对玛拉的想法之后,苏菲确信这一切都是玛拉搞的鬼。她潜入玛拉家中,却被玛拉堵在屋里,并以跟踪和善闯民宅控告了她。
        丈夫特雷格和大女儿露比都不理解苏菲的反应过度,认为她该看心理医生。同时,苏菲也陷入了一场可怕的梦魇和心理战,她力图证明自己的神智是清醒的,结果却演变得越来越偏离,缺乏睡眠的她也越发混乱健忘——现实亦真亦幻,是事实还是她的想象?索菲深陷无法摆脱的思路泥泞中。她再次跟踪并潜入了玛拉家,发现玛拉也收藏了很多猫头鹰造型的工艺品,而她本人也正由“蹩脚侦察”沦为被猎捕者——为躲避,苏菲藏进了地下室,玛拉毫不迟疑地关闭了地下室的门。
        就在玛拉打算烧死苏菲之时,苏菲发现了一份出生证明,并由此揭示了她最隐秘最伤痛的一段过去——玛拉是苏菲在17岁时因醉酒而意外怀孕生下的孩子,父母带苏菲从纽约搬到了墨尔本,并且强行把那个小婴儿送走……
        爱恨情仇在这对从没一起生活过的母女间交织、变换,苏菲痛苦地诉说出了自己的无奈和负疚,当火突然烧到玛拉的腿上时,苏菲疯狂地跑去扑救……在病房里,苏菲认了玛拉,一直缺乏母爱的玛拉以出乎意料的极快速度接受了苏菲的爱。然而,故事的真相并非如此——片尾,玛拉整理着自己的老相片,把其中所有有关孤儿院时的伙伴凯特的照片全部毁掉,而那个小时候的凯特长得像极了苏菲的两个女儿露比和艾莉……
        可以说,这部影片剧情多少有点创意,整体节奏扣人心弦,结构布局紧凑合理,没有废话和多余的镜头,同时也给演员以释放演技和情绪的足够空间。苏珊·萨兰登演得很好,将苏菲演绎得颇有内容,很值得回味和推敲,从起初的步步生疑到于相信与怀疑间的反复游走,从越来越无法自抑的神经质到探究真相的坚定焦灼,再从起伏不断的情绪波动至最后的如放开水闸般的情感自如流淌……萨兰登曾说过:“演戏的真谛就是把人生当成一场实验,在一次次的幕起幕落之间探究人生的千奇百怪和悲欢离合。”
        似乎萨兰登越老戏路越宽,所演角色也越多元化,并且不断提炼出令人欣赏的经典。在电影这个女人靠青春吃饭的行当,萨兰登属于大器晚成型,她从影时间很长,从上世纪70年代初至今,虽然她早已是观众心目中的影后,但直到她50岁时才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奥斯卡。
        如今60岁的她依然勇于尝试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仿佛越棘手难演的戏,就越能激发她的潜能。而她身上始终散发着一种含蓄内敛又不失坚毅、悠然自得却不乏执着、温文尔雅且毫不做作的特质,如同浮华世界里的智慧女人。
        和演技举重若轻的萨兰登一较量,年轻的艾米莉·布朗特就显得功力不足,至少显得表演痕迹明显,情绪转换缺乏过度。布朗特不仅和萨兰登有很大的差距,和山姆·尼尔的对手戏,也显得有点嫩,还差点意思。看来,这位1983年出生的英国女孩虽然近年来大获好评,但还是要努力磨砺演技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