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张艺谋的2008(2009)

张艺谋的2008(2009)

导演: 罗莎莎

编剧: 罗莎莎

主演: 张艺谋 张继钢 陈维亚 张和平 蔡国强 王潮歌 陈丹青 路健康 樊跃 马文 陈其钢 于建平 韩立勋 石冈瑛子 程小东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09-01-26(中国大陆)

集数: 8 单集片长: 25分钟 豆瓣评分:9.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八集纪录片《张艺谋的2008》,讲述了张艺谋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北京8分钟"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结束,4年所走过的历程。本片最优之处在于,她将屹立在风口浪尖的张艺谋彻底还原,让我们从息息相关的生活中走近享誉世界的导演,了解震彻全球的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光影背后。再回首,用饱蘸感情的心去体味这场视觉盛宴。

演员:



影评:

  1.     中央六台应景地在奥运开幕时一口气把这部纪录片放完了,可怜我本来想着睡到4点起来看电视,结果一看到这个就停不了了,直接干到三点,一瞅表,算了,再上会网,连上开幕式了。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通宵就这么不明不白地送了出去。

        完整看过这部片子,脑海里要拿出一个词来形容张艺谋,就是“服”,服在4点

        1.开幕式上几乎所有的关键创意都是张艺谋提出来的,画轴,缶,纸,等等。蔡国强说,张艺谋坐在你面前看着你,就能围绕你想出无穷的创意,给定一个方向,他就能源源不断地爆发出点子,一条路被封死,他可以在几天之内就找到新的,这才气和创造力,全中国恐怕无人能出其右。服

        2.张艺谋的平实似乎与生俱来。国内不管大小导演,但凡出点名的或多或少要耍耍大牌,拍出部电影就敢说五年之内没人看懂,动不动就什么风格领军人物。但张艺谋展现在人们面前总是一身简单的衣服,一张刀刻般瘦削的脸和一个没有架子的真诚笑容。对上对下,他的真一以贯之,不管什么人,他都要跟你讲实在话,而正是这种平实,让他在团队中享有无可辩驳的威信。服

       3.张艺谋的精力似乎是无限的。筹备开幕式本来是一件极艰巨的事,他居然能在这同时拍了一部《黄金甲》那样的电影,还去美国导了一部歌剧,而且奥运会之后他几乎没有经历调整蛰伏的阶段,又跟着出了几部电影。听说《十三钗》的选角和初期的筹划,是奥运会一结束就开始的。老谋子是一台机器,一个疯子,他不仅出东西,而且他的极端负责让他对每一个细节都亲力亲为,在他面前,试问中国哪个导演敢说自己是电影狂人? 服。

       4.老谋子有一颗强大的心。奥运策划小组每一个都是人中龙凤,不乏陈丹青这样爱较真的名人,但老谋子却能完美地平衡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听取批评这二者,到最后每一个小组成员对他剩下的都是佩服。张继刚说,他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的确,在还剩几个月的时候,之前的四大发明全盘被否,这不是一个电影,最多赔钱了事,这是奥运会,谁能承受这个压力?张艺谋能。马文说,他从来不追究责任,只会不停地提出办法。最终还是他的画轴创意拯救了策划小组,而且比之前的更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坚挺?进入场馆后问题频现,还剩几天的时候led还在不停捅娄子,但陈维亚说,他从来没有乱过,问题出了,解决它!东西不行,当下改!张艺谋永远不会倒,张艺谋永远立在那。服!

        也许单看开幕式不足以让人赞美张艺谋,而看过这背后的故事,我们不得不承认,张艺谋这样的国宝级导演,全国独一份,一百年也许能出好几个陈凯歌和冯小刚,但只能出一个张艺谋。

         其实对老谋子一直有一种夹杂着敬仰和同情,喜欢和质疑并存的感情。一直觉得《英雄》是一部好电影,也一直看不上《十面埋伏》,至于《黄金甲》,即使有些吐槽点,可初看时的震撼各位大概还是记忆犹新吧。张艺谋说过,把所有的形式都做了,艺术不往前走了吗?纵观这些年,张艺谋一直在打破,在往前走,在摸着石头过河。他之前最受好评的是《红高粱》和《我的父亲母亲》那样的电影,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最传统的东西,然后倏忽一转,连整三部大制作,在人们以为他就要走这条路时又祭出《千里走单骑》,《三枪》,《山楂树》这样的半文艺半通俗,今年又重磅推出好莱坞拯救大兵式的《十三钗》。张艺谋的风格路线连之字形都谈不上,是布朗运动式的,永远让人摸不着头脑。他总在求新,就像开幕式上他死活不用鼓,因为鼓已经被他用到极致了。不走老路不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最大的后果就是挨骂。自《英雄》以降,张艺谋这些年挨过的骂,写成书大概也是大部头了,有时真为这西北汉子捏把汗。但他从来不回应,不会说”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因为他是在给中国电影趟路!背负着所有的责难,他也义无反顾地在往前走。冯小刚拍了一部《夜宴》一部《集结号》,其实也没挨过多少骂,但却熬不住了,又走回了《非诚勿扰》这样京味生活电影的老路,陈凯歌是不管风云如何变幻,永远固守着自己的小情怀,一丝不肯让步。与他们相比,张艺谋显然走了一条更难的路。创新这件事,总得有人来做,大家都不做,就让我老谋子这条西北汉子来做,挨多少骂,我扛了。就像开幕式前下马皮影戏这个节目,他毫不犹豫地把所有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但为了艺术的完美,他从来不妥协。这就是张艺谋最让我服的一点:他担当的勇气。黄土高原的风磨砺出他刀刻的脸,也给了他金石一般的内心。张艺谋的勇敢,值得我们所有人鼓掌。

        本来想把此文拟题:张艺谋,一个什么什么。但发现没有任何词语能够形容他。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形容词,我们只能说,谁谁谁,一个张艺谋式的导演。所以我觉得,张艺谋这个名字本身就是最好的标题,为艺而生,为艺而谋。

         此致,敬礼。






  2. 本片三种用途:
    1.爱国主义之教育;
    2.专治不服张艺谋;
    3.看似“天佑中华”的宏大盛事背后,是事在人为。

    像短评里所说的,看完决定此生不黑张艺谋。老谋子让我服气的地方:

    1.精力过人,不断地有思维火花产生和创意迸出

    张艺谋是天生吃创作这碗饭的人。
    团队跟着他去黄金甲的拍摄基地,他自己开会时嘟囔:“经常大家都睡了,我一个人有时候还能出火花。”
    张导也特别可爱,经常说着说着就站起来给大家演起来了,调侃自己“话痨,自己都烦死自己了。”
    最佩服的一点是,开幕式上好几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点都是老谋子想出来的,太可怕了。

    2.对创新的执拗

    他对中国已有的文艺表演形式看得很透:强势的、宏大的表演已经主宰了中国五六年文艺界的表演形式,而奥运会开幕式要想求新,就得违反国人的这种期待值。
    这是他使初就清醒看透的一点,也是他给自己定下的一定要完成的目标。你能看到他孜孜追求着创新,甚至到执拗的地步,像是一道“枷锁”,一种信条。大家都劝他不要抱着“千万不要用鼓”的心态,但老谋子就是要求新,结果看似走到山穷水尽时,出来了击缶而歌。

    3.高水准要求和视野

    “经常所有人都满意了,他(指导演)还不满意。”
    “要求高是因为见识多”。
    张艺谋事无巨细的作风顺利地逼疯了音乐、舞蹈编导、服装设计、舞美……光地板的一个颜色就改了两周。可能跟着高人做事,就要做好这种被鞭挞、被狂虐的准备。
    “我记得很清楚,谢晋导演说得非常对,他说拍电影就是掬一捧水,哪不准,就漏一滴,漏着漏着,就漏光了。”


    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在团队中听取反对意见、跟领导协调沟通去推进事情的完成,一丝不苟毫不松懈到最后一秒的工作态度,老谋子给我上了太多教育课,让我自惭形愧,仅此用来勉励自己。
  3. 遥想九年前的那个夏天夜晚,是小学毕业的那个夏天的暑假,开着空调,打开电视,捧着西瓜,双脚搭在茶几上,准备倒数,那一刻,似乎全世界都安静了,2008年8月8日8时奥运会开幕式准时揭开帘幕,那一刻,似乎全世界都在欢呼! 现在的我对开幕式的具体情景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但那种自豪感依旧清晰。这次观看了2008奥运会开幕式背后的故事,嗯,深深的震撼与感动。 纪录片名为《张艺谋的2008》,众所周知,2008奥运开幕式的总导演是张艺谋,世人皆羡慕他能领导这么盛大的项目,羡慕他获得了如此大的殊荣,却很少人知道,以张艺谋为首的整个团队为此承受了多么大的压力,付出了多少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

    “北京八分钟”恶评如潮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北京八分钟”是最重要的开端,但由于雅典方面不配合和场地限制等问题,很多东西无法展现出来,结果可想而知,恶评如潮,当时不少人强烈要求撤换掉张艺谋。我想,那种全国人都对你失望的心情一定非常难受,似乎在高峰还没站稳瞬间就被重重扔下了谷底,面对全国人民的谩骂,张艺谋都挺过去了。

    筹备工作开始 筹备工作开始于2006年3月,奥运会开始前的八百多天。团队成员坐在一块,集体想创意。张艺谋讲述自己的想法时,眉飞色舞,手舞足蹈,那个劲儿,是大师级艺术家特有的热情洋溢。第一个创意出炉,是举笑脸,向全球征集。据知,这几千张笑脸,用了一整年时间。张艺谋到最后时刻,都在嘱咐所有演员们要展现你们最自信的笑脸,拒绝紧张僵硬的笑。

    第一次汇报 第一次向领导做汇报时,团队成员都挺紧张,祈祷能得到认可,毕竟如果不被认可就要推翻一切重新来过。张艺谋来到门口时,记者问他,“导演,你昨天晚上睡了没?”他平淡地说:“五点钟睡的。”都知道,他每天辗转于剧组和团队工作室,所有人都走了,他还待在工作室苦思冥想,有时仅仅是看着工作桌,待到很晚很晚。记者又问“导演紧张吗?”他说:“没什么好紧张的。”他答得云淡风轻,面不改色,但我总觉得,他心里应该是紧张的。后来方案通过了,再次接受采访时,他说了一句话,“如果演砸了,就是人生最低点了。”是,如果演砸了,丢的是全中国十三亿人的脸。 创意备受争议 张艺谋是个既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又能始终坚持自己想法的人。团队成员在提出反对意见时,他低着头,不发一语,默默听着对方的解释,时不时点点头,那个模样,和他讲述自己想法的时候似乎不是同一个人,这时的他,是虚心受教,是放下身段的他。但另一方面,他认定的东西是死都不能改,对于纸的创意,提出来时就激起了强烈反对,因为考虑到技术不过关和经费有限的问题,而张艺谋坚持不能改,这之间还出过很多问题,但他始终如一,绝不更改,也正因为他的坚持,我们才有幸见识了那一幅宏大惊艳的画卷缓缓展开。 前往国外参观 期间,团队前往国外参观时,有个情景特别搞笑,一群搞艺术的听着搞科研的在那高谈阔论,不一会儿就全部瘫倒,睡得香甜,成员在镜头前讲起这件事时抑制不住地开怀大笑。听讲座时,张艺谋眼神游离,心思早已飞到了奥运的事上。用别人的话说,他做任何事时都在想着奥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精益求精 每一个节目都力求创新,真正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开场表演定为敲鼓,带动全场火热的气氛,张艺谋却不想采用以往用烂了的鼓,那样太没创意。思考了许多天,试验了许多种材料,最后决定添加青铜作为材料之一,使鼓声变得和以往都不一样,这样还不够,他又觉得敲鼓动作太平常,又绞尽脑汁想法子,最终在吃面时,激发了灵感,决定采用刀削面的方式敲鼓,可谓用心良苦了。 这长达八百多天的筹划工作,事无巨细,张艺谋都要亲自审核,看舞蹈编排时,他说:“可以不懂舞蹈,但一定要过三遍。”副总导演张继刚这么形容他:“极其敏锐,极其负责,极其吃苦。”接连三个极其,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了,可以想象,张艺谋对自己的严苛近乎残酷。

    忍痛割爱 有一特别感人的片段,本来有一个皮影戏的节目,结果考虑到时间太长,经费有限,导演组权衡再三,决定撤掉,当时离奥运会开幕不到一个月,而这段表演是一千多名演员花了一年多的辛苦排练的,每两个人把两百多斤的道具背在身上,还要往下拉拽,后背全割烂了,皮影编导张卫东说:“我拿那塑料纸,拿那胶布,我给他全部包得好好的,我保证不会支离破碎,我让战士自己画,我张卫东自己掏钱买彩色,用不着你奥运会掏一分钱,我保证能好。”看到他想方设法去游说其他人,一个人坐在皮影面前,双手覆于脑后,一动不动,看着皮影,背景音乐替他诉说着淡淡的忧伤。之后张卫东去找张艺谋,话语里尽是恳求:“我肯定保证能把它做好,就没有一点可能吗?”张艺谋只能说这跟他们没关系,只是创意上的失误,把责任全部揽上身。张艺谋后来在采访时说:“我都不想和他们多说,不是我不耐烦,是我不敢往下说,我装作很忙的样子,我不敢面对。”艺术是残酷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残酷的。值得庆幸的是,张艺谋最后还是为这几千人争取到了一个机会。 团队的力量 2008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绝不是偶然、侥幸,也不是张艺谋一个人的功劳,整个团队的辛苦都有目共睹,在这段时间,几乎人人都没睡好一天觉,幕后人员接受采访时,都说那段日子简直要疯了。其中有个场景,张艺谋签集邮册时,看到邮票上的郑和下西洋,马上打电话给舞美总设计师韩立勋,要求他立刻赶过来,当时韩立勋正在回家路上,他的家离运营中心很远,开车都得要一个多小时,接到电话,还是得马上赶过来。韩立勋后来采访时说:“刚到家啊!一看,导演电话,哎呀坏了,这就是定时炸弹。”即使心有埋怨,即使疲惫不堪,依然埋头苦干。团队讨论时,各抒己见,气氛活跃,像个大家庭在闲聊趣事,其乐融融。即使对导演心有埋怨,但说起张艺谋时,眼里尽数敬佩和心疼。这个团队,彼此不仅仅是同事,而是共同走过艰难岁月的伙伴情谊。张艺谋和音乐总监陈其钢讨论时吵得面红耳赤、热火朝天,休息吃饭时依然是无话不谈的至交。张艺谋说陈其钢是个从不说假话的人,帮了他许多。是,幕后的每一个人都缺一不可,张艺谋何其有幸,拥有这么一个强大又温馨的团队,在背后协助他,支持他。 进入会场 由于鸟巢完工时间,直到开幕式前两个月才得以进入会场,好不容易可以在会场布置安排,却接连五十多天下雨,又有LED屏无法启动、舞台、机械、升降机等一连串的问题悉数发生,工作变得异常艰难,第一次点火炬,失败了,因为测量失误,所有的问题接踵而来,他们也没有气馁,默默地想办法解决。

    最后时刻 期待已久的这天终于到来,最后半小时,张艺谋等人站在场馆内耐心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随着独具特色的伴随着心跳声的倒数,每个人的心也跟着悬得高高的,开幕式顺利地进行着,工作人员们的心始终悬着,直到最后,李宁点燃火炬,那一刻,全场沸腾,工作人员们心里的大石终于落了下来,激动地拥抱、欢呼,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悦,那一刻,屏幕外的我们,也瞬间泪目,生于华夏,此生之傲! 尾声 纪录片的最后,回放张艺谋的各种各样的背影,伴随着他一如既往平淡的语气述说着他的感受,十几个背影,透露出的是那个背影所承载的担子、压力和寄托。他最后说:“你一生可以拍很多电影,你一生只有一次奥运会。” 最后的最后,几行字,“开幕式中心的这条走廊与外界只有30米之隔,张艺谋每天都在凌晨三四点时,从这里经过。”字里行间,全是酸楚。

    致敬所有工作人员!

  4. 这是我第二次看完这部纪录片,两次都是一口气看完,欲罢不能。正值人生十字路口,还正在期待不劳而获的年纪,很感谢这部纪录片,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任何一件成功的事情背后,都有数不尽的认真付出和努力。

    看头几集提创意的时候,经常被张艺谋描述想法时边说边比划的场景震慑,为什么张艺谋有这么多招?为什么他脑袋里这么多不同的想法? 我觉得他真是个天才,有这么多想法,难怪能把这奥运会安排的明明白白。可是,慢慢的我发现,有想法,有招,对他来说太简单了,随随便便就是一箩筐,更困难的是他要反复再反复的去推敲所有的想法,在每一次看似坚定地描述想法的时候,他是真的在自我检验,自我说服,一旦他发现有漏洞,有瑕疵,不能达到他的标准,马上舍弃,毫不留恋。对自己超高的标准,在high level上的决不妥协,才是这个项目能够成功的灵魂。

    这种敢于自己和自己较劲的人,我们把他们叫做努力的天才。我以为努力的天才就是一个项目经理的最高标准,接着我再一次发现我又错了。张艺谋在整个时间线走到后半段的时候问Mark,其他国家的奥运会总导演一般到了这个时候在干嘛,Mark告诉他应该在喝咖啡了,我相信那一瞬间他是难受的。因为他喝不了咖啡,他比所有人都努力,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一遍。作为一个总导演,最high level的排板的人,难道不应该是把这些压力下放给其他人吗? 你作为努力的天才,早就尽到了尽的责任,这剩下的满地鸡毛需要你去操心? 这些问题在我看电影的时候反复出现,我甚至觉得张艺谋真蠢,这不是一个合理高效的办事结构。可是我听到一句旁白的时候突然明白了什么:“张艺谋对所有的项目负责,可是对张艺谋负责的人缺少之又少”。先不说奥运会这种,任何一台小晚会,甚至我们自己的学校里的project,但凡涉及到人与人的合作,总会出现有人摸鱼,有人不负责的情况,规模扩大,上哪儿去找所谓的万众一心。

    事儿做不好,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所有人都在看着张艺谋的疲劳奔波,但都没有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满地鸡毛,社会舆论,这令人窒息的压力我无法想象,我相信,我坚信,他也很少承受这么多的压力,可是他的表现实实在在给我上了一课。没有迷失,没有逃避,更没有所谓的摸鱼,即使再难受,压力再大,他都懂得如何协调,又该如何去妥协,更知道又该如何去坚持。路漫漫,如何上下而求索?在所有人都看不清方向的时候,他秉承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去学习,去创造,去走出一条没人走过得路。这是领袖风范,clear mind, strong heart.

    很多人说他自己尽力了,我不信,因为我觉得尽力了就已经代表了一种放弃。张艺谋在最后开小会的时候说尽力了,我信,因为我知道,他从没有放弃,他只是不能掌控所有的天时地利人和,是遗憾,也是无憾。

    我现在无法做到老谋子的万分之一,但我觉得,至少,认真的对待自己要做的每一件事,是我能从他身上能学到最宝贵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