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九年前的那个夏天夜晚,是小学毕业的那个夏天的暑假,开着空调,打开电视,捧着西瓜,双脚搭在茶几上,准备倒数,那一刻,似乎全世界都安静了,2008年8月8日8时奥运会开幕式准时揭开帘幕,那一刻,似乎全世界都在欢呼! 现在的我对开幕式的具体情景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但那种自豪感依旧清晰。这次观看了2008奥运会开幕式背后的故事,嗯,深深的震撼与感动。 纪录片名为《张艺谋的2008》,众所周知,2008奥运开幕式的总导演是张艺谋,世人皆羡慕他能领导这么盛大的项目,羡慕他获得了如此大的殊荣,却很少人知道,以张艺谋为首的整个团队为此承受了多么大的压力,付出了多少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
“北京八分钟”恶评如潮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北京八分钟”是最重要的开端,但由于雅典方面不配合和场地限制等问题,很多东西无法展现出来,结果可想而知,恶评如潮,当时不少人强烈要求撤换掉张艺谋。我想,那种全国人都对你失望的心情一定非常难受,似乎在高峰还没站稳瞬间就被重重扔下了谷底,面对全国人民的谩骂,张艺谋都挺过去了。
筹备工作开始 筹备工作开始于2006年3月,奥运会开始前的八百多天。团队成员坐在一块,集体想创意。张艺谋讲述自己的想法时,眉飞色舞,手舞足蹈,那个劲儿,是大师级艺术家特有的热情洋溢。第一个创意出炉,是举笑脸,向全球征集。据知,这几千张笑脸,用了一整年时间。张艺谋到最后时刻,都在嘱咐所有演员们要展现你们最自信的笑脸,拒绝紧张僵硬的笑。
第一次汇报 第一次向领导做汇报时,团队成员都挺紧张,祈祷能得到认可,毕竟如果不被认可就要推翻一切重新来过。张艺谋来到门口时,记者问他,“导演,你昨天晚上睡了没?”他平淡地说:“五点钟睡的。”都知道,他每天辗转于剧组和团队工作室,所有人都走了,他还待在工作室苦思冥想,有时仅仅是看着工作桌,待到很晚很晚。记者又问“导演紧张吗?”他说:“没什么好紧张的。”他答得云淡风轻,面不改色,但我总觉得,他心里应该是紧张的。后来方案通过了,再次接受采访时,他说了一句话,“如果演砸了,就是人生最低点了。”是,如果演砸了,丢的是全中国十三亿人的脸。 创意备受争议 张艺谋是个既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又能始终坚持自己想法的人。团队成员在提出反对意见时,他低着头,不发一语,默默听着对方的解释,时不时点点头,那个模样,和他讲述自己想法的时候似乎不是同一个人,这时的他,是虚心受教,是放下身段的他。但另一方面,他认定的东西是死都不能改,对于纸的创意,提出来时就激起了强烈反对,因为考虑到技术不过关和经费有限的问题,而张艺谋坚持不能改,这之间还出过很多问题,但他始终如一,绝不更改,也正因为他的坚持,我们才有幸见识了那一幅宏大惊艳的画卷缓缓展开。 前往国外参观 期间,团队前往国外参观时,有个情景特别搞笑,一群搞艺术的听着搞科研的在那高谈阔论,不一会儿就全部瘫倒,睡得香甜,成员在镜头前讲起这件事时抑制不住地开怀大笑。听讲座时,张艺谋眼神游离,心思早已飞到了奥运的事上。用别人的话说,他做任何事时都在想着奥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精益求精 每一个节目都力求创新,真正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开场表演定为敲鼓,带动全场火热的气氛,张艺谋却不想采用以往用烂了的鼓,那样太没创意。思考了许多天,试验了许多种材料,最后决定添加青铜作为材料之一,使鼓声变得和以往都不一样,这样还不够,他又觉得敲鼓动作太平常,又绞尽脑汁想法子,最终在吃面时,激发了灵感,决定采用刀削面的方式敲鼓,可谓用心良苦了。 这长达八百多天的筹划工作,事无巨细,张艺谋都要亲自审核,看舞蹈编排时,他说:“可以不懂舞蹈,但一定要过三遍。”副总导演张继刚这么形容他:“极其敏锐,极其负责,极其吃苦。”接连三个极其,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了,可以想象,张艺谋对自己的严苛近乎残酷。
忍痛割爱 有一特别感人的片段,本来有一个皮影戏的节目,结果考虑到时间太长,经费有限,导演组权衡再三,决定撤掉,当时离奥运会开幕不到一个月,而这段表演是一千多名演员花了一年多的辛苦排练的,每两个人把两百多斤的道具背在身上,还要往下拉拽,后背全割烂了,皮影编导张卫东说:“我拿那塑料纸,拿那胶布,我给他全部包得好好的,我保证不会支离破碎,我让战士自己画,我张卫东自己掏钱买彩色,用不着你奥运会掏一分钱,我保证能好。”看到他想方设法去游说其他人,一个人坐在皮影面前,双手覆于脑后,一动不动,看着皮影,背景音乐替他诉说着淡淡的忧伤。之后张卫东去找张艺谋,话语里尽是恳求:“我肯定保证能把它做好,就没有一点可能吗?”张艺谋只能说这跟他们没关系,只是创意上的失误,把责任全部揽上身。张艺谋后来在采访时说:“我都不想和他们多说,不是我不耐烦,是我不敢往下说,我装作很忙的样子,我不敢面对。”艺术是残酷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残酷的。值得庆幸的是,张艺谋最后还是为这几千人争取到了一个机会。 团队的力量 2008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绝不是偶然、侥幸,也不是张艺谋一个人的功劳,整个团队的辛苦都有目共睹,在这段时间,几乎人人都没睡好一天觉,幕后人员接受采访时,都说那段日子简直要疯了。其中有个场景,张艺谋签集邮册时,看到邮票上的郑和下西洋,马上打电话给舞美总设计师韩立勋,要求他立刻赶过来,当时韩立勋正在回家路上,他的家离运营中心很远,开车都得要一个多小时,接到电话,还是得马上赶过来。韩立勋后来采访时说:“刚到家啊!一看,导演电话,哎呀坏了,这就是定时炸弹。”即使心有埋怨,即使疲惫不堪,依然埋头苦干。团队讨论时,各抒己见,气氛活跃,像个大家庭在闲聊趣事,其乐融融。即使对导演心有埋怨,但说起张艺谋时,眼里尽数敬佩和心疼。这个团队,彼此不仅仅是同事,而是共同走过艰难岁月的伙伴情谊。张艺谋和音乐总监陈其钢讨论时吵得面红耳赤、热火朝天,休息吃饭时依然是无话不谈的至交。张艺谋说陈其钢是个从不说假话的人,帮了他许多。是,幕后的每一个人都缺一不可,张艺谋何其有幸,拥有这么一个强大又温馨的团队,在背后协助他,支持他。 进入会场 由于鸟巢完工时间,直到开幕式前两个月才得以进入会场,好不容易可以在会场布置安排,却接连五十多天下雨,又有LED屏无法启动、舞台、机械、升降机等一连串的问题悉数发生,工作变得异常艰难,第一次点火炬,失败了,因为测量失误,所有的问题接踵而来,他们也没有气馁,默默地想办法解决。
最后时刻 期待已久的这天终于到来,最后半小时,张艺谋等人站在场馆内耐心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随着独具特色的伴随着心跳声的倒数,每个人的心也跟着悬得高高的,开幕式顺利地进行着,工作人员们的心始终悬着,直到最后,李宁点燃火炬,那一刻,全场沸腾,工作人员们心里的大石终于落了下来,激动地拥抱、欢呼,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悦,那一刻,屏幕外的我们,也瞬间泪目,生于华夏,此生之傲! 尾声 纪录片的最后,回放张艺谋的各种各样的背影,伴随着他一如既往平淡的语气述说着他的感受,十几个背影,透露出的是那个背影所承载的担子、压力和寄托。他最后说:“你一生可以拍很多电影,你一生只有一次奥运会。” 最后的最后,几行字,“开幕式中心的这条走廊与外界只有30米之隔,张艺谋每天都在凌晨三四点时,从这里经过。”字里行间,全是酸楚。
致敬所有工作人员!
这是我第二次看完这部纪录片,两次都是一口气看完,欲罢不能。正值人生十字路口,还正在期待不劳而获的年纪,很感谢这部纪录片,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任何一件成功的事情背后,都有数不尽的认真付出和努力。
看头几集提创意的时候,经常被张艺谋描述想法时边说边比划的场景震慑,为什么张艺谋有这么多招?为什么他脑袋里这么多不同的想法? 我觉得他真是个天才,有这么多想法,难怪能把这奥运会安排的明明白白。可是,慢慢的我发现,有想法,有招,对他来说太简单了,随随便便就是一箩筐,更困难的是他要反复再反复的去推敲所有的想法,在每一次看似坚定地描述想法的时候,他是真的在自我检验,自我说服,一旦他发现有漏洞,有瑕疵,不能达到他的标准,马上舍弃,毫不留恋。对自己超高的标准,在high level上的决不妥协,才是这个项目能够成功的灵魂。
这种敢于自己和自己较劲的人,我们把他们叫做努力的天才。我以为努力的天才就是一个项目经理的最高标准,接着我再一次发现我又错了。张艺谋在整个时间线走到后半段的时候问Mark,其他国家的奥运会总导演一般到了这个时候在干嘛,Mark告诉他应该在喝咖啡了,我相信那一瞬间他是难受的。因为他喝不了咖啡,他比所有人都努力,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一遍。作为一个总导演,最high level的排板的人,难道不应该是把这些压力下放给其他人吗? 你作为努力的天才,早就尽到了尽的责任,这剩下的满地鸡毛需要你去操心? 这些问题在我看电影的时候反复出现,我甚至觉得张艺谋真蠢,这不是一个合理高效的办事结构。可是我听到一句旁白的时候突然明白了什么:“张艺谋对所有的项目负责,可是对张艺谋负责的人缺少之又少”。先不说奥运会这种,任何一台小晚会,甚至我们自己的学校里的project,但凡涉及到人与人的合作,总会出现有人摸鱼,有人不负责的情况,规模扩大,上哪儿去找所谓的万众一心。
事儿做不好,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所有人都在看着张艺谋的疲劳奔波,但都没有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满地鸡毛,社会舆论,这令人窒息的压力我无法想象,我相信,我坚信,他也很少承受这么多的压力,可是他的表现实实在在给我上了一课。没有迷失,没有逃避,更没有所谓的摸鱼,即使再难受,压力再大,他都懂得如何协调,又该如何去妥协,更知道又该如何去坚持。路漫漫,如何上下而求索?在所有人都看不清方向的时候,他秉承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去学习,去创造,去走出一条没人走过得路。这是领袖风范,clear mind, strong heart.
很多人说他自己尽力了,我不信,因为我觉得尽力了就已经代表了一种放弃。张艺谋在最后开小会的时候说尽力了,我信,因为我知道,他从没有放弃,他只是不能掌控所有的天时地利人和,是遗憾,也是无憾。
我现在无法做到老谋子的万分之一,但我觉得,至少,认真的对待自己要做的每一件事,是我能从他身上能学到最宝贵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