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后劲贼大。
“我讨厌电影里的人都不吃。”——大卫芬奇。
双胞胎不管是拍两遍还是技术都让我惊讶。
小哥没法露面可怜,而且好认真,还研究重心之类的,“你没有多想就演了”,好有道理,不过好在有客串。
“你怎么可以。我好生气,好受伤。”——大卫芬奇。
电脑啊......2333大制作!
导演是真的强迫症晚期,加菲默默移动10公分(导演的单位:公分)过于可爱了吧。
“先让她把头发扎成马尾,不然她容易被烧到。”——大卫芬奇。
啊啊啊啊啊他在旁边低头狂念台词!!!我炸了!!!
剧本讨论会,睁着无辜的大眼睛,安静地听,并吃的他。
导演的消音太多了吧hhh。
淦他笑场太可爱了。
拍太多次让人安心(因为导演肯定那就一定没问题)不紧张没压力(不是hongbang)试多种演法,都有道理。
导演留下最后的1.2秒给编剧走人哈哈哈哈,副导:“求你多拍几次。”
你!说!你!们!要!保!持!联!系!你明明那么低头真诚地说了呜呜呜!
导演:“哈佛不帮我们,而且还很凶。”+摄影:“哈佛对电影不太友善,他们过去几年更冷漠。”233333
贾老板太懂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怎么这么懂???!!!!!!!!!!!!!!!!!!!!!!!!!!!!!!!!!
我爱大卫芬奇!!!!!!!!!!!!!!!!!!!!!!!!!!!!!!!!!!!!!!!!!!!!!!!!!!!!!140140140140
充分思考每一句话背后的含义。
如何让观众同情(进入)人物。观众并不会因为他与高层对抗而同情他,但观众会因为他的恋情失败而同情他。也就是为什么要让某些场景一开始就出现,出现的理由之一是让观众进入,进入分两种,一种是进入人物内心,一种是被卷入故事当中。强调而不是篡改他的动机是人物得以成立的方法之一。所以,这样的开头,在观众看来,他如通俗故事中的人物一般,情场失意,赌场得意。
如何诠释人物,而不是解释人物,区别之一是前者是将人物置于场景与故事之中的表现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性格,而不着一词。后者是平铺直白式的通过台词告知,例如姜文的邪不压正的开头,从技术上来看,做的很粗躁,不高明。开头的氛围感的重要性不需要质疑,看看美剧,每一集的开头就是故事式的卷入,被裹挟带入。对比之下,之前的第一场比赛开头,是介绍式的平铺,每个孩子的脸,扁平式的来回扫射,换成倒水拍脸的场景则是一种氛围式的卷入。
哈哈哈,he and you with jesus,见光,把话说开,把话敞开说,见不得光的事情,你心里头敞亮。
导演要求细节,指导表演,走位,决策者与决定者,各方技术人员配合导演,达到他的要求,导演越完美主义,越注重细节,做好一部戏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任何都是。魔鬼在细节。导演决定着一切。唯导演论。
见证者,古希腊戏剧中的歌队。给观众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