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向着明亮那方(2021)

简介:

    照亮童年,为爱发光!七位导演取材原创绘本改编七个短片,以爱为主轴串联,从不同视角讲述“我和我的童年”。该片聚焦亲子关系、人与自然、兄弟手足、睦邻之情、异地成长等故事题材,用水墨、剪纸、水彩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了独特而治愈的国风美学,唤起了全民心底关于童年最深处的情感共鸣。

演员:



影评:

  1. 我于去年2019年9月份写下了《外婆》的故事,而后与后浪出版社敲定打算将其做成绘本。在之后,有了参与《向着明亮那方》动画电影的机会,几番周折,最终决定吧《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在绘本的同时,也将其制作成动画,搬上大荧幕。

    铁皮柜设定

    在这之前我其实很羞于讲出这个故事,直到有一次与我朋友偶然聊起此事,发现他也有偷家里钱的经历,心境也和我极为相似。和朋友的聊天虽算不上直接催生我去创作这个绘本,但在内心上却有了很大的认同感。

    在《外婆》的故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就是“铁皮柜轮椅”,关于这个物件我还有另外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有我想要传达的最核心的情绪,它直接关联在我的绘本故事里,亦然也会贯穿到改编的动画里。

    事情是这样的,我外婆的腿脚不好,我妈妈便一直想给她买个轮椅。在我的脑海中对轮椅的概念是从电视上得来的,就是那种人坐上去双手能推两边的大轮子,有靠背,别人也能推靠背上的扶手。后来有一天我妈妈真的就把轮椅买回来了,是在镇上电焊场买的。电焊厂会做一些廉价的轮椅,就是用铁盒子焊接上四个小轮子和钢管做的把手。其实这样的轮椅对老人是蛮实用的,因为整体比较重,老人扶在上面不会滑倒,这个轮椅也是绘本故事里“蓝色铁皮柜轮椅”的原型。那时候的我看到妈妈买回来的这个轮椅后,心里莫名的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感,觉得这没有电视上的轮椅高级,这种落差感迅速的转换成了强烈的愧疚心理,由此也让我自己觉得自己似乎很少关心外婆。

    电影截图

    我偷拿外婆钱的地方,现实中是在她的枕头下面,故事里我把偷钱的发生地和角落里那个轮椅结合在了一起。之所以这么做,首先我觉得那个焊接轮椅是有故事承载性的,它是具有现实奇观感的物件,很普通,但又很独特。它有现实依据和我内心情感依据,这个点无论是放在绘本故事中,还是电影故事中都是非常好的。

    电影截图

    《外婆》这个故事是我对愧疚感的最初理解,想来也是成长认知中的重要节点。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核心情节,就是男孩偷外婆的钱去买东西,当然“偷”是一个很具体的事件,这个绘本作品也并不是要去简单的说偷东西的故事,其核心的表达还是在于“因为对亲人的爱,才会产生愧疚感,也是因为爱,才会化解内心的愧疚”。故事里妈妈让小男孩给外婆端饭,就是让他偶尔照顾老人,但是小男孩不用心,因为偷钱的这个事件让他开始观察外婆,进而产生了内疚。这个一方面是因为钱,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他对外婆的“爱”,这个爱使他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外婆。他自己内心内疚的化解,也是外婆去世后从新打开那个轮椅柜,发现钱还在原来的地方,表明外婆早已经知道钱的事情,而因为对小男孩的“爱”没有戳破,故事到这里其实早也已经脱离偷的本身,更多是彼此爱的光芒。

    电影截图

    具体的、合理的道具会让故事更加有质感,这也是我非常迷恋和擅长的地方。我喜欢严丝合缝的细节呼应,更喜欢对生活中朴素事物具有想象力的勾连,这些在动画作品中也极为重要。道具作用在《外婆》中最具有升华意义的是最后一个画面,妈妈从新打开外婆的轮椅柜后,发现里面竟能容纳她如此多的东西,就在这个蓝色铁皮柜轮椅中仿佛装满了她整个人生。

    我相信每一个物件都有属于它的故事,而这个动画就是讲述的关于这个铁皮柜轮椅的故事,反观这也是道具服务于角色的最大意义。如今我看童年的自己,大多时候都是把它当作另外单独的个体看待,看他的快乐、忧愁和创伤。我时常想这个孩子如果没有经历过伤痛会不会成长的更好,那样还是不是现在的我?

    电影截图

    荣格说过:“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我想我是幸运的,我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疗愈自己,同时它的诞生也会疗愈更多的读着和观众。这个作品如此,我未来的作品也会如此。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无论是绘本还是动画都能像金子美玲的诗一样永远向着明亮的方向,照亮每一个人。

    电影截图

  2. 原著绘本
    中国第一部绘本电影

    以下是完整版的《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分镜头脚本。

    导演/编剧:刘毛宁

    “整理文件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标注在镜头旁边的文字和随意的画面,粗糙的笔触如今看来也显得非常有趣。希望这些图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信息,以及对创作的深入理解。”

    最终成片删除了一些分镜中原本很喜欢的镜头,比如二姐在外婆里会包红指甲,还有一些更细节的镜头。

  3. 豆瓣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刘高翔,《向着明亮那方的》的导演之一,我导演的部分是《哼将军和哈将军》,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创作心得

    在展映会上,有观众和记者都会问到一个问题,”你这个算是命题创作么?”我不太知道怎么去理解这个命题,因为整个创作在主题上和情节的设计上,我作为一个导演还是很自由的,对原绘本既有保留和改动取决于我的创作需求,甚至包括对主题的重新确立,创作的自主性得到很大的包容。但要说一点限制都没有也不对,哼哈二将这两个角色是这部片子的原始基础,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围绕这两个角色展开的

    还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你们讲述的都是你自己身边的故事么?”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讲,不是的,双胞胎的成长烦恼,我是一点都没有, 因为我出生于上个世纪,家里面现在还留着独生子女光荣证呢。以至于我一开始着手创作,根本没往双胞胎这考虑,他们只是长得像而已,毕竟哼哈二将在民间神话,宗教信仰里都有明确而又有限的描述,我没办法先入为主的去编写被大家普遍认知的两位神将的家庭身世,后来随着创作调研和思考的的深入,以及对现实关照的呼应,才决定将这个绘本改编成双胞胎,关于双胞胎在成长中各自寻找自我认同的故事

    关于双包胎之间的竞争,大家往往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们需要公平,解决公平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得到相同的待遇,但孩子真的只是追求公平么?追求公平只是一种形式,孩子们想要让大家知道他们虽然长得一样,但他们都是完全独立的人,都有各自的唯一性。而这种唯一性的宝贵之处,也并非通过盲目的比较来获得,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属性及其价值,是必要的

    自我认同是双胞胎成长中的重要议题,但这个议题其实也是属于每一个人 ,以前不是有个幽默梗么,”它是80后一生的劲敌,小时候它叫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它叫别人家的老公,再后来也许它还会是别人家的爹……”我是80 后,我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中成长起来的,”它”剥夺了我童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它”的确很可恶。

    小时候我认为成年人有个愚蠢的认知逻辑:一个是成年人什么都懂,一个是孩子什么都不懂; 生而为人30好几年,很多想法都在随着成长而变化着,但这个观点,我到现在都觉得是真理。的确,父母为生活拼尽力气,他们在向生活的妥协中慢慢遗忘了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失去孩子的视角就无法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并看到孩子真实需求,导致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流处于一种平行的错位状态,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成长总是建立在伤痕之上的原因吧!

    说了这些,并非旨在讽刺父母那一代的教育方式,毕竟我已成人,他们面对生活的无奈我已深有体会,只能通过自我成长的反省,思考该如何对待下一代 ,毕竟,向着明亮那方,才是该有的人生态度!

  4. (以下想法仅代表个人,如果能让您感到有建设性的话是我的荣幸,觉得没有建设性无视就好,毕竟只是我个人观点!)

    看完整部片出来,最大的感觉是遗憾和 “不能满足”。整个电影主要由七个短片组成,每个短片的美术制作都个人风格很突出,让人印象深刻。但很遗憾的是,叙事本身并不像美术这样让人印象深刻……以至于90分钟结束,感觉更像是看完了一场毕业设计放映或者公益广告联播,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动画电影……

    这话说得有点重了,却是我的真实感受。大多数短片都在用很常规的手法去呈现很常规的故事,每一小节出来几分钟后续走向就已一目了然,实在有点让我如坐针毡。这里并不是说好片子就必须强剧情多反转,而是在任何观影行为发生时,都难免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我(观众)为什么要坐在这里看这个?

    “我为什么要坐在这里看这个?”——这是90分钟结束后,我内心最大的疑惑。我坐在这里90分钟,就是为了看这些我已经知道的、平常故事的平常叙述吗?

    讲“平常故事”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多的是片子讲平常故事。让我比较困扰的,是“平常的叙述”。妈妈说小兔你会长大,小兔说我不想,然后呢?我家有一个老人,我偷了钱,老人走了,然后呢?老伯卖糖水,来来往往不同人,子女不回家,然后呢?双胞胎为了不被叫“一模一样”彼此争吵,共患难后又重归于好,然后呢?……

    这里的“然后呢?”不是指情节层面的“后来发生了什么”,而是指在事情的表象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隐喻、对世界的深入思考与重现?当我看到“他们感情很好”,是只看到“互相关爱”,还是也能有更深层的精神交流与对话,有更生动的性格碰撞和羁绊,而不是一句“血浓于水”就成了所有相亲相爱的理由?

    看的时候,我一直很希望能看到更多理性的思辨与沉淀,更多关于“我们的生活其实是什么”“我们的生活还可以怎么看”的审视与反思。子供向作品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是有先天优势的,因为可以脱离世俗标准,以孩子的眼睛重新审视世界。美术制作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好,不管是哼哈二将、萤火虫还是开火车,都做到了这点。可是剧本……在这里还是差了非常多。

    以双胞胎的故事为例,两人争论的核心其实是想证明自己特别,想要自己的人格可以独立于对方而存在,哪怕外表一样。换言之,这里其实是“我”希望被别人当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被看见和尊重,而不是永远和对方捆绑,更不是忽略一切抗议粗暴论断“你们都一样”。我想要的“脱离”和外界的“捆绑”,我的感受和他人的评价,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也是非常有生命力、可以深入思考挖掘很多的矛盾。但是在短片中,这一点完全没有被提及……两兄弟共患难接着就重归于好,甚至直到最后回到生活场景,都还是得到了一样的生日礼物。这不禁让我非常困惑,这是想表达什么呢?短片一边让两兄弟大喊“我不想和他一样”,一边处处展现“他们就是一模一样”,所有关于自我独立的抗议仿佛都只是小孩子瞎闹,是兄弟间不值一提的别扭,是童年趣事,最后手足情深,皆大欢喜。而他们个人(事实上必然不可能相同)的秉性从未得到真正的认可,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他们自己不知道自己实际在吵什么,给他们如此大压力的外部力量(妈妈、七仙女ETC)更是直接隐形。玉帝王母(爸妈)的对话很有戏,但也没触及问题的本质,而是以“你们再一起去守门吧”做结。一切终归于血浓于水,手足情深。说真的,我没法就这样接受,然后感受到“治愈”。如果问题从来没被真正提出过,一直都是幸福的表象,何来“治愈”,何来“感动”,何来“暖心”?

    习惯性从感情出发,从感情结束,却没有太多跳出来想想“这是什么”的洞察,人物形象也流于符号,是我个人对这部片最大的遗憾。最终的结果就是接地气了,但没完全接地气。方言配音和地方风物我很喜欢,但弥补不了模板的叙事内核。观影途中一度和同伴吐槽,这有点像近年的春晚小品,幸福生活百家事,酸甜苦辣都有趣,五湖四海南北调,事事皆可化真情。好了,现在该放春节序曲副歌抒情段了!

    抖机灵结束。在我看来,子供向可以是故事之所以这样呈现的一个原因,却并不是一个充分的理由。挖掘深入的东西同样可以用幽默有童趣的方式,子供向并不影响这一点,甚至可以成为优势。更个人一点而言,我会觉得子供向的本质不是“给小孩看的动画”,而是“给未来的主人翁的一封信”。对着这个世界未来的主人翁,我想说什么?我想说的真的只是这些事吗?真的没有别的了吗?子供向不是糊弄向,不是“为了照顾小孩的理解力让黑暗都隐形”,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看到受众是小孩的同时也对自己诚实,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而不是“我认为你适合听这个”的话。

    (这一段只是我对于子供向的个人观点,不涉及本片,也不是什么子供向真理)

    如果就是要做公益广告向真情故事,也不是不可以。如果切入点和梗找得新颖,视听语言风格强烈,一样可以特别而动人。然而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在这两个大块上的表现都不太能让我满意。

    切入点的部分,萤火虫、开火车和哼哈二将的视角很有意思:

    萤火虫部分稍微有点怨念动物都人味儿浓郁,少了一点野性……别在意这个只是我个人口味哈哈哈!

    开火车的反转很惊喜,但对于这样“爸爸妈妈一直支持你”“身残志坚”“重建家园”的习惯性光明叙事比较emmm(仍然是个人口味问题,不用在意)

    小兔子的视角很常规,说的话也很常规,可以从任何一个亲子向公众号里找到这段话……但是动画真的很可爱!

    老伯糖水视角很平常,拍法很平常,主题也很平常……来来往往的路人虽然多,但是都没有和老伯有深层意义的交集,他们本人也没有太多性格,更多是作为符号“这是年轻女性”“这是打工年轻人”“这是中年环卫”“这是小孩”“这是警察”而存在。

    餐厅一家三口视角很常规,拍法也很常规。有点在意市场桌下写作业的那个画面,不知是否征求过新闻原图被摄对象的同意,如果没有的话……emm这样直接把别人的艰难放进自己的作品里增彩,其实很冒犯人。

    偷外婆钱的故事本身我很喜欢,自制轮椅是很有意思的关键道具,不过视角很常规,旁白有的地方略生硬,绘本痕迹很重。

    至于新颖的梗……七个故事在这里是重灾区。最简单的一个问题:

    在这短短的90分钟里,妈妈究竟做了多少顿饭?

    是不是除了妈妈喊你来吃饭、爸爸强壮去赚钱这样的典型模板,再找不到关于“家”的独特的温情表达呢?这里真的,还有非常多的努力要做。

    视听语言这块,美术都非常有意思,再夸一遍~ 配乐则实在比较平淡,中规中矩,没有让我印象很深的点,也未能有“画龙点睛”把整个片子的气都提起来的感觉。

    最后是一点关于结构的怨念。作为一部电影,虽然配乐风格一致,但七个故事本质上没有互相连接的地方,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互文。这导致我整个片子看下来观感非常割裂,很难把这当做是一部“完整的电影”,甚至很难记住电影的名字。于是这时我便又会开始思考那个问题:为什么我要来看这部“电影”呢?为什么我不直接去毕业设计展或是动画周呢?

    以上。非常感谢所有主创为这部片子做出的精诚努力,我在看的时候完全感受到这份用力和真诚。但也正因为这份用力和真诚,让我更加觉得遗憾,仿佛大力气花了,却未能收到同等的效果。以上所有看法个人色彩都非常浓烈,是我主观的一家之言,也有很多个人偏好的成分。话有苛刻的地方,都是对事不对人,请多包涵。如能带来一点建设性,是我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