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校合唱团的秘密 Mindenki(2016)

简介:

    《校合唱团的秘密》是一个穿插有很多音乐元素的儿童题材剧情短片,剧情设置在20世纪90年代匈牙利的布达佩斯。 灵感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一个获奖的学校合唱团,新来的女孩揭露其名声背后的丑陋秘密。

演员:



影评:

  1. 虽然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闹了乌龙,部分获奖影片也饱受质疑,但道长认为,荣获最佳真人短片的《校合唱团的秘密》,绝对是实至名归。

    小学生索菲转学到一个新学校,发现学校有合唱团在练歌,校长告诉她,学校的合唱团非常有名,经常荣获各种奖项,喜欢唱歌的索菲希望能加入合唱团,征得了校长的同意。

    纯真的索菲开始了新的生活,她不但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还与同学丽萨发展出深厚的友谊。

    可是,合唱团的老师却给索菲一个沉重的打击,她告诉索菲,她的声音不好听,她要求索菲,以后合唱的时候假唱,只张嘴,别发声,而且这件事不能告诉其它人。

    好朋友丽萨发现了索菲的闷闷不乐,在她的一再追问之下,索菲把老师的要求告诉了她,发现真相的丽萨拥抱着索菲以示安慰。

    留了个心眼的丽萨开始观察合唱团的成员,发现原来假唱的不止索菲一个,小小年纪的她竟然选择罢唱来抗议。

    丽萨是合唱团的主力,老师自然不会就这样让她离开,老师跟丽萨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她还是回到了合唱团的位置上。 但是,两个小家伙仍然感到不开心,不愿受老师摆布的她们,竟然想出来了一个对付老师的办法,这个办法是什么呢?

    昨天看到结尾的时候,正喝水的我差点呛着了,笑喷了,这些小家伙真是有办法,胆子也真够大的。 这部短片让我想起来了林妙可和杨沛宜,对于她们的代唱事件到底是对是错,至今还在争论不休。

    就个人而言,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弄虚作假的事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但这个责任,不该由这两个小孩子来背,因为在某些地方,别说小孩子,就算我们成年人,如果没学会妥协,你可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只不过,为什么别人的孩子却从小就懂得抗争?

  2. 短评区有位豆友写下了这样的看法:

    “合唱团老师——给那些有天赋的小朋友争取去瑞典的机会,可以在更大的舞台展现人生精彩;给那些没有天赋的小朋友有机会参与,而不是残忍的直接淘汰。这是一次重要的比赛,合唱团老师做得很好,比赛之后,没有天赋的小朋友再好好练习,用努力弥补天赋的不足,但至少先把这迫在眉睫的比赛拿下了,有错吗?”

    对于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来说,这确实是最优的解决方案。对此,我不置可否。

    刚刚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的匈牙利电影《Sing》,拥有了一个并不算复杂的故事结构,大部分观众可能看到一半就只等着看最后孩子们将如何选择了。其实这样的事在国内也不算少见了,甚至是大到一年一度的盛会——春节联欢晚会,都会为了演出效果要求歌手假唱。对这样的事,我们似乎也已经见怪不怪了。

    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其实,我们没有意识到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抗争意识正在消失。

    因此,我更愿将最后孩子们在舞台上无声的抗争视为一次质朴的觉醒。他们的选择,听从了自己内心中最真实的那个声音。

    从技术上来说,整体算是无功无过。剧本用几个场景便把女孩之间的友情、女主妹妹对音乐的爱展现了出来,可见其功力。中段在快板音乐下的长镜头展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小纸条、巧克力这些元素的前后呼应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倒是布达佩斯的复古景致与这群眼神特别干净的小孩子们让整部作品的气质特别舒服,观感也特别加分。女主角在向闺蜜诉说实情时的眼泪,以及闺蜜怒怼老师时眼神中的坚毅,都特别动人。不禁再一次感慨国外的小朋友们都太会演戏了。

    最后贴一个V电影发布的这部短片的中字在线观看地址吧:

    那些孩子们都懂的事,希望我们也别忘了。

  3. 其实看这部电影时,对于孩子们最终选择揭露真相这一点我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孩子们凭借自己的纯真的性格和一点小狡猾,联手戏弄甚至赢过大人的事情并不少见。我更有感触的,是那个在发现假唱后第一个向老师提出异议,要求退团,也是那个主动去说服他人一同揭露真相的丽萨。
    丽萨并不是那个转学生,她是这所学校中非常受欢迎的姑娘,被老师同学喜爱,又很有歌唱的天赋,她甚至可以说是合唱团秘密下的既得利益者:既享受了合唱团第一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并没有为了团体利益而牺牲开口唱歌的机会。在这部影片前半段,我一直以为这姑娘早就知道这个真相,甚至会是老师的“合作者”,即将以一种成年人的圆滑和世故来劝索菲继续隐瞒这个秘密。却没想到,她才是那个更加勇敢,更加在乎公正的姑娘。
    这个秘密不是由作为局外人的索菲,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揭露的;而是由作为固有成员的丽萨,为了给所有参与合唱团的人唱歌的机会而揭开的。

    我们常常希望一个不公正却很有利的固有模式,会由一个莽撞的、不懂利益和默契的外来者,凭着那满腔热血与对正义的追求来打破。这种想法自然受到了一些文艺作品的固定套路,然而这是否也说明了,我们自己从未想过要从这种固有模式内部来解决,或者说我们潜意识里就认为了,就认定了,停留在这个模式内的人,会为了团体利益,会为了不被孤立,而只能选择顺从这种模式呢?
    这不是比“小孩子总是比大人更加在乎对错”更可怕吗?因为这种思想的背后,潜藏的是“环境参与者无法主动产生改变自己身处环境的想法和行为”的意识。
    我们是否曾觉得不公正过?多少都有吧,和这部影片差不多的情节,有不少人应该都遇到过。然而为什么当我们出于这种情景时,很少想过要来打破它?却又暗暗期待会有一个新人来改变着一切。
    老话有“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因此当人们置身于这种环境时,成为了这种团体利益的受益者一员时,会不由自主地觉得自己并没有这个资格来反抗。因为自己得到了这种不公模式带来的好处,所以只能希望由还没有得过好处的外来人士反抗这种不公。

    而丽萨为什么没有这种心虚?因为她本身的实力配得上她曾经作为合唱团一员得到的利益,她知道她是凭着自己的歌声,而不是这种利益模式得到了他人的欢迎和赞美,所以她有这个底气,因为她并没有“欠”这个合唱团什么。她得到的一切都是她依靠自己的实力换来的。
    所以说,即便是勇气,也是需要实力作为基础的啊。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即便是在这种不公模式中,依然有底气反抗,依然有底气表明“我不靠这种谎言也能过得好”。然而没有这种实力带来的底气的人,就只能默默等待有什么其他人来帮助自己压倒那种得到不当利益的心虚,去维护公平了。
  4. (文/杨时旸)

    当你发现周围的人都陷入了一桩谎言,又都囿于各种原因默默维系着这桩谎言,而表面上看起来都安之若素,和谐美好,你会如何抉择?参与到那个谎言之中,成为它的一部分,还是不问代价地拆穿它?在很多时候,人们往往觉得,这样的抉择和拷问都一定是针对某种宏大的命题,但实际上,这样的选择或许我们每天都能遇到,只不过更多的时候,我们都选择了视而不见。今年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得主《校合唱团的秘密》用一部精炼的小品式的故事,向人们发出了这样的拷问。

    索菲转学到一所新学校,心心念念加入合唱队,但被老师告知,以后她只需要“默唱”,因为水平不佳,如果唱出声音就会影响整体的成绩,而这个合唱队一直以来都是全国最好的,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的比赛将以冠军身份去往瑞典。索菲虽然不开心,但还是选择了服从。她的一位同学发现了这个秘密,而令人震惊的是,被要求“默唱”的其实不只她一个。

    在很多人的心中,这个“秘密”或许轻盈得都算不上真正的“秘密”,但仔细想想,年幼的孩子们站在队列中,努力保持着一致的口型和投入面部表情,又不能发出声音,那又是怎样的一种耻辱呢?歌唱的哑巴比被剔除出队伍和唱出走音的调子更加让人感到屈辱。

    这部充满童声、音乐和朝阳光晕的匈牙利电影提出了很多严肃的问题。比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比如,利益和真实之间的抉择;比如,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无形的场让人们长久地参与并维系谎言,谁该愧疚,谁又该承受。

    老师告诉索菲要默唱的时候,语气和蔼,看起来一副“我这是为你好”的样子,她说,你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你唱得不好吧?你看,这样一来,事情就变得很微妙。原本是剥夺你的权利,现在进行了一次巧妙地转化,变成了一种体贴和照顾,既让你能够保有颜面,又让集体不至于因你而失分。原本,作为剥夺者的老师该承担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突然之间就挪移到了孩子身上,在那种温柔又坚定得不容置疑的目光注视下,你除了感恩戴德还能说些什么呢?你只能独自怀揣秘密,尝尽耻辱,默默消化。当这一切慢慢内化,或许那些被剥夺者还会自责,就因为自己的问题,才需要老师费尽心思地布置这一切。让无辜着自发地检视自己,并让自己产生愧疚,这样的系统是极恶的。

    更重要的是,老师似乎又并不全是为了私欲,那么,如此一来事情就更加复杂,老师的行为算是什么,为了集体的荣誉?那么如果这份荣誉和成绩是以某种程度上的欺骗得来的,又该如何看待其中的合法性?我们为了利益最大化,可否接受不择手段?

    小合唱这种艺术形式非常有趣,它是一个集体项目,展现某种“团结”和“默契”,这个项目本身成为了一种隐喻,你可以让自己变得渺小,保持沉默或者随波逐流地汇入合唱的洪流,但你也可以打破和声。这个小小的合唱团成为了所有人群甚至族群的缩影,你愿意沉默,合谋还是发出真实的声音呢?

    孩子和童声把这个故事演绎成了一个 “童话”——展现了一种阳光的、童真和纯洁心灵的胜利。《校合唱团的秘密》故意省略了大量起承转合,也故意不去展现可能发生的后续和后果,一切到老师败落为止。孩子们在比赛时,所有人团结一致全部“默唱”,突然之间,站在他们面前煞有介事指挥的老师,就被那种“轰鸣的沉默”衬托出荒诞和不堪,孩子们在用这样的方式宣告,到底是谁设计了谎言。这是一种真正的团结,它对应着之前的那些被布置过的,安排过的,虚假的团结与和谐,这抗议远比高声叫嚷的口号更加振聋发聩。无声的惊雷。

    入学的第一天,校长笑着说,“让每个孩子都加入合唱团是我坚持的理念。”这是一种表演性的平等。脱离了现实的理想主义,注定会滋长出虚妄与谎言,更何况这一切还都有利益和虚荣助燃。你完全可以引导不适合于此的孩子去寻找他擅长的领域,但他们却选择了最差的那一种——布置虚假的表象。

    当老师狼狈的退场,孩子们挽手唱起歌谣,那剔除杂质的童声中展现了典型的“童话式”的结尾,但那些省略和留白之中,其实还有着更可怕的东西未被呈现——现实可不是童话故事,如果这发生于现实,一定会带来后果。当我们知道一定会面对后果,我们又会如何抉择?努力比对着口型,耻辱地沉默,还是不顾一切地抗议?有多少人敢于拒绝成为歌唱的哑巴,又有多少人能够不盲目地融入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