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战前37天 37 Days(2014)

战前37天 37 Days(2014)

导演: Justin Hardy

编剧: Mark Hayhurst

主演: Nicholas Asbury Simon Coury Niall Cusack 伊恩·麦克迪阿梅德 蒂姆·皮戈特-史密斯 比尔·帕特森

类型: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2014-03-06

集数: 3 单集片长: 60分钟 IMDb: tt3101352 豆瓣评分:8.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今年是一战爆发100周年,BBC推出了多个纪念节目,本片即为其中之一;《战前37天》主要讲述了战争爆发前37天的政治博弈。

演员:



影评:

  1. 英国人在《糟糕历史》里曾经这么吐槽一战爆发的原因:塞尔维亚人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皇储,所以奥匈帝国要揍塞尔维亚人,而塞尔维亚人的朋友俄罗斯人就要帮助塞尔维亚人,然后奥匈帝国的朋友德意志人要出头,然后俄罗斯的朋友法国人也占了出来,然后德国人就要同时揍俄罗斯、法国和比利时,然后比利时人的朋友英国就要帮助比利时人,然后一战就爆发了。
    《战前37天》好像说的就是这么一件事。然后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德国人。
    很少有人去认真反思一战,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更加惨烈的二战上。其实二战不过是一战的延续而已。甚至冷战也是。而三战之所以没有爆发,其实更应该感谢核武器的发明。
    尽管这部作品只是浅尝辄止,总是一个不错的尝试。只可惜,真的想去反思1914年的人太少了。
  2. 看着爱德华爵士貌似睿智优雅的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可惜最终战争依旧爆发。我也一直在想:当时有无可能阻止战争爆发?这剧的目的除了重温历史,也是希望成为人类的前车之鉴。

    百年之后的我们依旧很难找到答案,人类的文明依旧如此脆弱。

    战争起因倒也不复杂,一个塞尔维亚愤青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夫妇。奥匈帝国表示愤怒,提出一系列要求,包括严惩罪犯、可入境办案逮捕可疑分子、塞尔维亚要修改教科书。虽然有点辱国的意思,塞尔维亚全答应了。即使今天,也就基本这样了。然鹅……

    首先坐不住的是德皇威廉二世,这位一只胳膊有残疾的皇帝是敏感古怪的(当然每个皇帝也都是如此),他要求奥匈帝国再强硬一点,甚至不惜进军塞尔维亚,有大哥在后面撑腰壮胆。他预期的只是一场在巴尔干立威的局部的“特别行动”。

    要命的是总参谋长小毛奇也是个活着叔父老毛奇荣光之下的二代,同样敏感,同样急于证明自己。他渴望的一直是一场大战,同时应对法俄东西两面进攻的施利芬计划已经完善到17版了。他对威廉皇帝这个军事外行是不屑的,要干就干场大的,就必须全面启动施利芬—毛奇计划,拳打北极熊脚踢高卢鸡,一举奠定欧洲霸主地位。

    法国天天觉得德国想干他,一直坐立难安,肯定一点就着;

    俄国尼古拉二世在欧洲处处吃瘪,帝国已是夕阳西下,但是温顺的农奴和庞大的军队让尼古拉二世依然胸怀复兴帝国大梦。小弟塞尔维亚吃亏,大哥得有表示,再说铁王座的稳固必须靠一场胜利来体现;

    英国确实想文明和平的解决纠纷,毕竟日不落帝国的夕阳还是无限好的,无奈实力确实不足以震慑住围观群众。

    两人纠纷,如果围观群众中有人想搞事,同时还没有人能震慑住,这架肯定会扩大。

    今天的俄乌战争没演变成群架,北约和美国起作用了。

  3. 英国
    当时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任职期间最大的事件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对此所作的评论成为人所共知的名言:“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看到它重新点燃
    当时的第一海军大臣,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加里波利之战
    当时的外交部助理次官艾尔.克劳,就是那个从德国来的,然后在英国封爵
    当时的财政大臣,之后取代阿斯奎斯成为战时首相,自由党代表大卫·劳合·乔治,

    德国
    当时的德国在英国的外交家,麦克斯 李赫诺夫斯基Karl Max, Prince Lichnowsky,(只有英文)
    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其叔叔毛奇也介绍下吧,
    当时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E5%BE%B7%E5%9B%BD)
    德法之间恩怨其实是两次大战重要原因,当时两个德法大使谈论的1870年的事就是普法战争

    最后贴下一战导火索: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始末
    在两大列强集团的不断干预下,巴尔干成了欧洲火药桶。
      有道是:玩火者必自焚。当时光进入20世纪初的时候,火药桶的引线再也捂不住了,最终萨拉热窝枪声响起,引爆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世界范围的战争!
      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世间的仇怨多由贪欲而起。
      最容易勾起帝王贪欲的就是土地。1908年,奥匈帝国向南扩张,正式吞并巴尔干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奥匈帝国对这两块地盘的吞并,是号称巴尔干保护者的俄国出卖的结果。在19世纪中期的俄土战争中,俄国为了换取奥匈帝国的中立,许诺奥匈帝国兼并上述两地。不过,当时奥匈帝国只是代管,名义上两地仍属于土耳其。为免夜长梦多,奥匈帝国终于先下手为强。
      世间很多事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破就不好收拾。巴尔干最好斗的塞尔维亚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好斗的塞尔维亚人是不容易妥协的,对任何人都不迁就。塞尔维亚的国王和王后曾示好于哈布斯堡王朝,结果在1903年,一群军官发动政变,将国王夫妇射杀,还把尸体的衣服剥光,从贝尔格莱德王宫的窗户扔了出去!然后扶植了一个对俄亲善的新国王。对自己的国王尚且如此,塞尔维亚人的野性可以想见。
      塞尔维亚一直把与其接壤的波斯尼亚当成自己的兄弟,兄弟的土地也应该是自己的,塞尔维亚人的梦想就是把波斯尼亚纳入信奉东正教、属于斯拉夫人的大塞尔维亚王国之中。
      奥匈帝国的公然吞并,使塞尔维亚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民众的反奥情绪高涨,大有无法抑制之势!
      王子与灰姑娘的爱情
      正在这个当口,奥匈帝国在临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安排了一场军事演习。
      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带着媳妇儿索菲到波斯尼亚检阅演习,并访问萨拉热窝。斐迪南大公一方面想炫耀一下武力,想让波黑人认识到奥匈帝国的强大,另一方面是想显摆显摆他的媳妇儿。
      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的大侄子,弗兰茨的皇后就是著名的茜茜公主,皇帝跟皇后有一个独生儿子鲁道夫大公。但这位太子爷是个情种,开枪打死了17岁的小情人,然后自杀殉情了。你说外国的皇太子多有意思,你当了太子,将来就是皇帝,想找谁谈恋爱不行啊,偏偏要因为失恋而自杀?这对于中国的皇家来讲是不可想象的事儿。皇太子一死,斐迪南大公就成了奥匈帝国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斐迪南大公把媳妇儿带来是因为只有在这儿,他的媳妇儿才能得到大公夫人应有的尊重。在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维也纳,没有任何人尊重索菲这位未来的皇后。当初大公要娶索菲为妻的时候,皇帝曾强烈反对,因为她没有皇家血统。
      哈布斯堡家族的成员有一个著名的体征——他们的下嘴唇和下颚能奇异般地突出,被称为“哈布斯堡嘴唇”。其实,这种突出有点像猩猩。但是,就为了保持这个高贵地位的特征,哈布斯堡家族对结婚对象有严格的限制。
      不仅是哈布斯堡家族这么做,当时的欧洲皇室成员绝对不能跟没有皇家血统的人通婚,只能是各国皇室之间通婚。索菲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捷克贵族家庭,虽然不是平头百姓,是个伯爵,但因为家里穷,贵族的场子已经撑不下去了,索菲就在一位奥地利大公夫人家做侍女。而这个大公夫人特别想把自己的闺女嫁给斐迪南做皇太子妃,将来当皇后。但是,斐迪南偏偏没看中大公的女儿,反而跟她的侍女一见钟情。斐迪南经常去拜访大公夫人,但不是去追求大公夫人的女儿,而是追求已经30岁的侍女。这样一来,大公夫人怒火中烧,把索菲给辞退了。可是,斐迪南依然追求索菲。这可以说是一场王子与灰姑娘的爱情。
      这事儿终于被老皇帝知道了。斐迪南很坚决,跟自己的叔叔进行了一场意志上的较量,一直斗了两年,最后老皇帝对这件事感到厌倦,同意斐迪南跟索菲结婚。但他们之间有一个约定,索菲的后代不能做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被迫出席哈布斯堡王朝的秘密内阁会议,当着皇帝、奥地利大主教、匈牙利大主教、政府各部大臣、哈布斯堡王朝所有大公的面,郑重宣誓:他与索菲的后代及后代的后代都不继承皇位。
      在他们俩的结婚典礼上,哈布斯堡家族出席结婚典礼的只有斐迪南大公的母亲和姐妹,连他的弟弟们都没来参加。虽然这个婚姻非常幸福,他们生了一女二子,但是索菲在皇宫里没有任何地位,不能跟丈夫一起骑马参加皇室游行,不能一起参加国宴,甚至不能跟丈夫在同一个包厢看歌剧。斐迪南作为皇储参加宫廷舞会时,索菲被安排在最低等级的皇族女士后边。他们只有到外地来,到帝国的殖民地,才可以抛掉维也纳宫廷的束缚。斐迪南大公觉得,这里可以给妻子应有的尊重。
      于是,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带着妻子兴致勃勃地坐着敞篷汽车来萨拉热窝巡游。
      史上最二的军事演习
      对于奥匈帝国来讲,挑选6月28日在萨拉热窝搞军事演习是最二的。
      这一天,是塞尔维亚500多年前在科索沃战役中失败、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你以征服者的形象来访问,就是蔑视人家的痛苦。于是,塞尔维亚“黑手会”和波斯尼亚青年会密切联络,制定了行刺计划。
      但斐迪南大公夫妇对此一无所知,完全沉浸在小夫妻度假的快乐气氛中。
      当天上午,萨拉热窝阳光明媚,夏意正浓。街上挤满了人,有的人在欢呼,有的人在沉默中观望。检阅了军事演习之后,斐迪南大公夫妇坐着敞篷轿车驶向市政厅,汽车行驶当中,突然听到了爆炸声。警察断定说,爆炸的声音是塞尔维亚人制造的袖珍雷管发出的。有人看到一个黑色的小物体在空中飞过,那就是塞维利亚人扔的炸弹。这个炸弹是朝着大公夫妇的坐车飞过去的,但是司机反应敏捷,立刻踩油门加速行驶。斐迪南大公也看到了炸弹,还下意识地回手做了一个阻挡的动作,炸弹又向后飞了一段距离,在大公夫妇身后不远处落地爆炸,炸坏了跟在后面的一辆汽车,炸伤了几个人。但大公夫妇没什么事儿,只是夫人的脖子被弹片擦了点儿皮。
      但刺杀还没结束,实施刺杀计划的共有6名年轻刺客,他们除了炸弹还带着手枪。从有人扔炸弹算起,到车队抵达市政厅,斐迪南夫妇的轿车,沿途驶过了三个刺客的伏击地点,但这三个刺客都没有采取行动。然后,斐迪南大公来到市政厅,接受市长的欢迎。市长知道刚刚发的事儿,却在欢迎词中宣称:萨拉热窝全体人民都非常尊敬斐迪南大公,并对他的来访感到高兴。这让人感觉十分荒谬可笑。
      如果此时斐迪南大公结束一天的行程,也可能“一战”就不会这么快爆发了。结果大公为了耍酷,说刚才受伤的人里有自己的随从,坚持要去医院看望他们,显示一下君主对臣民的关怀。大公要求夫人留下避免危险,但是夫人拒绝了,表示无论如何也要跟自己的丈夫在一起。把大公夫妇送上鬼门关的是波斯尼亚的地方长官,这人信誓旦旦地向大公表示,萨拉热窝不会再有什么危险了,他说自己很了解塞族狂热分子,说这帮人能力有限,每天只能组织一次刺杀行动。
      于是,大公的车队再次出发了。
      改变历史的暗杀
      也许是命中注定,斐迪南大公要在萨拉热窝画上生命的句号。在经过一个路口时,大公的司机发现走错了路线,只好停车换挡,准备掉头。
      此刻,一个令人震惊的巧合出现了,司机掉头时,恰恰停在一个叫普林西普的塞尔维亚人面前,离他只有几米远。普林西普时年19岁,是刺杀小组的最后一名成员,也是刺杀小组的组长。
      普林西普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拔出手枪,瞄准停下的轿车,连开两枪。如果轿车在行驶中,不见得能打准。但此刻,轿车停下了,历史改变了。当车子再次启动的时候,一股血流从斐迪南大公的嘴里喷射出来,大公夫人在尖叫:“我的上帝,你怎么了?”说完这句话,她自己也中枪昏倒了,头正好落在丈夫的两膝之间。同车的波斯尼亚地方长官还以为他们俩是被吓昏的呢,没当回事儿,但是大公明确意识到,自己遇刺了。大公说:“亲爱的索菲,亲爱的索菲,别死!为了我们的孩子,你要活着!”
      这时候有人跑过来,围住大公,撕开外套,想检查一下哪儿受伤了,大公硬撑着——因为他是军人——连说:“没事,没事。”
      与此同时,这名刺客举枪瞄准自己的头部,人群当中有人制止了他;在搏斗中,他吞下了一瓶氰化物想自杀,没想到毒药是从地摊贩子的手里买的,已经过期了;他还挣脱了警察,想跳到河里淹死,结果河水太浅。这哥们儿三种死法都没死成。
      由于普林西普不满20岁,按照当地法律不能判死刑,就被判了20年监禁。他还说自己没计划刺杀索菲,对她的死表示遗憾,说明这小伙子还有点儿绅士情结。1918年,他死在了监狱里。
      斐迪南大公夫妇在遇刺几分钟之后就死去了,子弹打得非常准。对于斐迪南大公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有人说他贪婪残酷,对到他的城堡附近捡干柴、采蘑菇的穷人都不放过;也有人说,斐迪南大公还是有开明思想的,他甚至想给予奥匈帝国内的斯拉夫人以管理帝国的话语权,包括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如今,他却被塞尔维亚人刺杀了,现实真够讽刺的。
      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的消息传到维也纳,立即引发了骚动。当时83岁高龄的奥匈帝国皇帝听到这个消息,不知是喜是悲,他不喜欢这个侄子,但是又见过了太多亲人的非正常死亡:儿子自杀;他的一个兄弟去墨西哥当皇帝被枪毙;另一个兄弟放弃公爵头衔后离奇失踪;最惨的是,老婆茜茜公主被人用锉刀暗杀,凶手是个有神经病的无政府主义者,本来是要刺杀意大利国王,因为没钱买火车票,就转而把她刺杀了。这时候,皇帝已经有点儿糊涂了,他的私人秘书记得皇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种更高层的力量,已经重新恢复了秩序。唉,这是我难以做到的。”
      老皇帝确实糊涂了,他绝对想不到,要想恢复秩序,得有一场空前惨烈的世界大战!
      (摘自袁腾飞著《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
  4. 1. 带嘤对德奥果然没好话,德皇活像个小丑(威二真的,无论是在影视剧纪录片还是历史真人都好逗?),我在英国佬拍的纪录片里磕到德法了怎么办,一些普法孽缘,一些欧盟的德国爸爸和法国妈妈。。

    2. 爱德华格雷这个滑不溜手范深有大嘤遗风,历史真的有那么巧合吗,bbc是没想好怎么美化英国参战的真实理由(瓜分战后遗产吧),一战欧陆列强自相残杀,把王冠凭空让给了大洋彼岸的美国,英国如愿在战后得到了阿拉伯海湾地区,但帝国的黄昏已至,最后它连印度都赔了进去。

    3. “相比战争,我更讨厌他们。”左翼是国际主义叛徒,用战争消灭左翼。。。太典了

    4. 细节挺到位的,英国外交部有女性工作人员,德国就是全男班,传统的德国女性价值观,孩子(Kinder)厨房(Küche)教堂(Kirche)。纳粹为了推行这套价值观,到1943年全面动员了还是不乐意动员女性工作,而是从占领国拉仆从军劳工,活该柏林一分为二被插旗。

    5. 霍尔维格:“我希望以军护国,而不是以国养军”,然而普鲁士就是靠军国主义崛起的,当腓特烈三面拒敌占领西里西亚,俾斯麦色当围剿法军俘虏拿三时,就几乎已经决定了德国未来的宿命,战争机器一旦启动,是轻易收不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