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4)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4)

又名: Letter from an Unknown Woman

导演: 徐静蕾

编剧: 斯蒂芬·茨威格 徐静蕾

主演: 徐静蕾 姜文 黄觉 焦晃 孙飞虎 苏小明 林源 马恩然

类型: 剧情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05-03-04(中国大陆) 2004-09(塞巴斯蒂安电影节)

片长: 89分钟 IMDb: tt0424234 豆瓣评分:7.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1948年的深冬,作家(姜文)在41岁生日的晚上收到一封厚厚来信,此信出自一个濒死女人之手,所言是她对他将近20年的爱恋,但他却一无所知。

演员:



影评:

  1.     爱是一个人的事,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
        所以,我爱你,这是我自己的事,与你无关。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她再一次的告别这个男人,在清晨的庭院里,与男人的管家相遇。
        管家颤栗了,他清楚的记得每一次的相逢,他稍稍平静下来,便一如当年见到十二三岁的她时一样,喊着一声“早啊,小姐。”
        此时,万种心酸如蚁虫爬过心头,轻轻噬咬,她终于忍不住眼眶中蓄满泪滴,这管家他在她的人生每个阶段里见过她,是她多年来的心迹和际遇的见证人。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爱你,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明了。”她只能任凭心潮澎湃,任凭自己强忍辛酸和内心的痛苦,走过去,经过管家,把那男人给她的钱塞在管家手里,然后义无返顾冲出门外——就像她义无返顾如飞蛾扑火扑向这段爱情一样的姿势。
        男人收到信,看完信,在他四十一岁的生日这一天。
        花瓶将永远没有来自一个陌生女人的白玫瑰,而这个男人此刻心中才多少有了一些女人依稀的倩影。
        他顺着窗子往外看去,镜头推推推,一直推向遥远的过去,他似乎沿着黑暗,迈进了时光隧道,他看见一双执着坦白的眼睛,属于一个少女,闪烁在迎向他的灯光处的窗户里。

        那是一个女人的一生。

        少年时代,她睁着一双坦白而无辜的眼睛,静静怯怯躲在角落里,看着和她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一个成熟男人的身影。那时的她是一张白纸,母亲寡居,生活如一潭死水。那男人搬近她家,无论朝气、神彩还是许多许多书堆积起来的儒雅,音乐、歌声、笑语包括年少的她未必可以理解的风流神态,先是将她吸引,而后彻底收服年少的心。他是第一个她接触的真正意义上的男人,她清楚的意识到那是男人——如同《大明宫词》里小小的太平公主,看到面具下明媚的一张脸开始,她的心被打动,于是这张脸,这个人便成为青涩少女心灵所可容纳的全部梦想。
        他和她的距离太遥远,是她刻意在拉近。
        少女时代,她趴在窗口执扭的望着对面的灯光;借故帮这个男人的管家收被子,闯进男人的家里;到后来离开北平六年后,再考大学回到这个男人的身边,继续看他和一个又一个女人调笑着,路过她,没有任何熟悉的感觉——她是幽怨的,但她又很倔强。一旦有机会,在一个傍晚意外和他相遇,她便抛弃了少女应有的矜持,投入向往已久的怀抱里。
        当她赤裸的躺在这个男人身边的第一夜时,她独白道,她仿佛亲近了年少的梦想。这一点,从她触摸年少时在这个男人房间里看见的外国女人的雕像时温存的指法开始,我就明白了。
        长时间的等待,自少女起萌生的爱,使她心中常怀绝望,而这种绝望,把这个男人变成她的理想。是理想,她便有足够的勇气去争取,也肯接受失败。因此只要获取一点点,接近一点点,她就满足,她的内心里还是那个趴在窗台向往对面的一线光的年少的自己。
        他说,他会快回来,回来就会找她;就这样轻易而拙劣的离开她。
        咬了一半的苹果,与他曾经赠她的那朵白玫瑰一样,无论曾经多么新鲜,最终都会腐烂,在男人心里不留半点痕迹。她却怀了他的孩子,远走他乡,在战乱里奔波,她每年在男人生日这一天送上一束白玫瑰,作为曾停留在他生命里的一点纪念,她其实在心里希望男人会因为那束白玫瑰想到曾经有过那么一个女孩出现。
        然而他却什么都忘了。
        日后,她成了高级妓女,出没欢场,为生活。
        几经周折,她依旧落入这个男人的怀抱里,他却又一次没有认出她,没有认出她作为十二三岁的少女住在隔壁,也没有认出她作为清丽的女学生曾出现在他的生命里。
        当她终于用女人的方式和这个男人纠缠在一起时,她却从未改变过自童年时代起固执青涩的爱情——一个属于女孩子的,不肯移动的爱,一如当年她离开北平时母亲眼睛里的不可解释不明事理的执拗——她未肯长大。
        她其实已经变成了另一个人,她走出房门,那一瞬间,我怀疑幼年的她躲在房屋的一角窥测着她自己成熟的身影——如今的她便是幼年时期看到的爱人领回家的一个个随随便便的女孩子中普通的一个,但除了这种方式,她也无法接近她的唯一爱人。
        他没有认出她,可他摆脱她的方式,却是一模一样的。她说,我该走了;站起来,麻木的穿衣服,戴首饰,麻木的看着男人往她的包里塞嫖资,她走到门前,却看到自己送的白玫瑰,她要求男人送她一朵,男人一点不迟疑,但不迟疑,不清楚这白玫瑰来自谁,分明这么多年来她的心意,他毫不知情;而曾经的她的出现,他根本没有记忆。

        这是一部拍给女人看的电影。那种细腻的心理体验,只有女人才能理解。
        谈奉献吗?不。
        讨论的是这种爱的方式吗?也不。
        不要跟我说,这种爱情是不对的,这个人未必值得你爱,也不要和我说,女人要自强自立,要懂得取舍。这部电影讨论的不是这个问题,不是每部电影都是《地道战》《焦裕禄》,让你总结教育意义。
        你若不穿上那个人的新鞋走一公里,你没资格讨论她今天的心情。

        真正爱一个人,是说不出口的。
        我那么爱你,你叫我怎么忍心告诉你我那么爱你,让如此不完美的自己玷污你的生活。
        我不能确定,我能给你完美的爱情;但是,我能确定我自己。
        所以,就让一切在沉默中完美的谢幕吧。
  2. 这是一件所有女孩都做过的事情,我可以保证。
    不同的只是自我折磨得程度而已。

    谁会忘记那些青涩萌动日子,扎着马尾辫的你经常会假装不经意去某个地方,做某件事,为某个人,重复,一遍又一遍,好多年。

    也许那某个人的脸已经模糊,名字已经混淆...没有人告诉我们走向成熟需要经历多少个梦中的他?

    最喜欢做的事是钻进被窝把脑海里或浪漫或凄美的男女主角换成你和他,任情节自由发展,把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枕着湿湿得枕巾哭得累了,睡了...

    对着上天有过多少次的许愿,希望他会像你“爱”他一样爱你,对着那扇大门苦苦等待,熟悉的身影一闪你却把头扭开,擦肩而过却故作冷漠...

    在特定的人山人海中你早已经练就神功,可以一眼就扑获他的身影,
    然后神采飞扬,装模做样,词不达意的和朋友聊天;
    片刻回眸,身影已去,黯然失落,你接着装模做样,词不达意的和朋友聊天;
    如若这一次苦寻未果,你会一直左顾右盼,装模做样,词不达意的和朋友聊天...

    苦苦挣扎苦苦期待,从惊鸿一瞥、芳心暗许到死心塌地的相信你与他是前生的冤孽今生的宿命,自己已经在你和他的相思苦海中死去活来了几百次...最美的就是——你从没出现在他的人生里...

    最熟悉的陌生人最美。

    多数女孩会平安的度过这段岁月,含蓄的收拾起这些从未开始又羞于启齿的往事,好好的过自己的生活。总有少数的不幸人,会让这宿命苦了自己的一生,就像这个“陌生的女人”。每一次音乐响起都会让人心疼,每一次看她的脸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

    亲爱的们,请千万不要做的就是——尝试走进他的生活,就让这段苦恋去做你少女时代的纪念品,切莫让现实把你作为纯真年代的牺牲品,,,,

  3. 1
    这两天反复地看一部电影,徐静蕾的新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片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同名短篇小说。那部原著曾在我初中的时候就深深地感动我,并影响过我的成长。对那个暗恋的故事,我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2
    在看片之前,我一直在思考:电影,该如何不突兀地表现那作家是在生日那天收到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不料,徐静蕾用一碗长寿面轻轻松松就将我鄙下去了。

    3
    一个作家在生日那天收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她死了儿子并将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她写信向他诉说她的一生,关于她从童年时候就爱上他,并从此为他倾尽一生的故事——

    “从那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你,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坏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你相信,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死心塌地的爱过!过去是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是这样。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察觉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趋意奉迎、热情奔放,这和成年女人那种欲火炙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的热情聚集起来。我毫无阅历,毫无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里,就像跌进一个深坑,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就是你。”

    4
    “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你的房间,里面的一切都那么昏暗、懒散、舒适,像一个暧昧的邀请。我闻到你的味道,烟的味道,感到一股史无昏沉的幸福。那匆匆几分钟,是我童年时代最幸福的时刻,我要把这个时刻告诉你,是为了让你,这个从来没有认识过我的你,终于感到有一个生命依恋着你,并且为你而憔悴……”

    关于气味的描述,印象中是原著小说里头说没有的。气味,是记取一个人特别的印象。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小女孩得以进入男作家的房间几分钟。在那几分钟,她记下了他的气味,珍藏至死。

    徐静蕾在影片里加入了许多原著小说里没有的细节。比如过年的时候,妈妈让她送甜汤过去“北屋”。她倔强地不愿“巴结”人家,其实是害怕与心上人那么近距离地接触吧?可当看见妈妈和他走的那么近,有说有笑,女孩心里又开始后悔了。

    5
    有天,妈妈要改嫁他处,女孩将搬离这座城市。望着搬空了的屋子,在那最后一夜,女孩鼓起勇气去敲对面的门……

    电影里,女孩搬家到考回北平上大学这段时间是6年,上大学的年纪都是19、20吧?减了6岁,那时的小女孩只有13、14岁而已。男作家,约摸二十几岁(电影没交待男人收到信是几岁,也没说清他们在同一个院子里住了多久)。

    男友正和作家差不多这个年纪,我就问他:如果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半夜忽然敲开你的门,请你收留她。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男友说:恐怕是哄她乖乖回家睡觉,不要胡思乱想吧。

    这种答案让人悲伤。

    6
    女孩鼓起勇气敲门,大门深所,屋里没有人。她蹲在院子一个角落,顶着冷风等待男子的归来。时钟敲了三下,男子终于回家,身边却多拥着一个女人。

    女孩只得随母亲搬到山东,直至六年后她考回北平女子师范学校。六年后,女孩长成一个少女,拥有明净的脸庞,活脱脱的朝气。这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小巫婆”深深吸引了男作家,他们发生了一夜情,隔天他还从花瓶里抽了一朵白玫瑰送她。只是男作家却没有认出这曾是和他住过同一个院子的邻居。

    之后,他说他会去找她,可惜没有。感情,就像影片里那个烂掉的苹果,随时间流逝而腐坏。之后,她有了他的孩子,为了保有他们的结晶,她再次离开那座城市。

    7
    女人为让他的儿子享有和他一样华贵的上流生活,她周旋在各种能为她提供这一切的男人身边,让自己变成一个交际花。时隔8年,她重回这座城市,与他生活在同一个圈子,却不相往来。

    “经过了这些年战乱,国破家亡,我对你的那份感情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连我自己也羞于提起。我只做一件事,就是在每年你的生日,给你送去一束白玫瑰,和我们第一次在一起的时候,你送给我的那枝一样,以纪念那已经忘却的时刻。”

    这句话很忧伤,它让我想起,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究竟有多少这样深刻的爱情被淹没了?可这又是必然的。那个年代,风沙扑面地。

    8
    终于,男作家第三次和女人相逢。他们又有了一夜情,他还是没有认出她。隔天早上,透过梳妆镜子,她看见他正往她的手套里塞钞票。他只把她当成为男人提供一夜欢愉的妓女。

    臭男人啊,你竟然给一个为你倾尽一生的女人塞钱。你哪里懂得我急切地扑上去与你炙烈地交缠在一起是源自那从童年就积攒而起的一腔深情?你冷漠地把它践踏了!

    而关于他每年收到的匿名送来的白玫瑰,男人既不知道送花人是谁,也毫不在乎收花的缘由。是啊,他这种人,怎么可能会去注意这些呢?

    9
    女人泪流满面地离开那间屋子,就在院子里,她遇到了童年时几次遇到的作家的管家,已经白发苍苍的老管家。

    我只能说,老管家的表情那感觉太对了!

    在看原著小说的时候,对于女人出来后遇到老管家那一幕我已经在自己脑海里想象过各种场面。老管家必须是那种惊讶,惊讶到呆掉了,并且那表情还得透出一种害怕。他认出故人,他还理解到了故人此刻处境,这时他自己都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表情面对眼前这个“小姐”,那已看过浮世多少云烟的平静的心里仍慢慢渗出一股酸楚。那一幕我不知道在自己心里排演过多少次,始终不知道那该是什么样子的一副表情,我摆不出这样复杂的一副表情!

    而在这部电影里,老管家那表情真的是太对了!影片我反复看了四遍,每到此处,眼泪都夺眶而出,怎么也忍不住。

    看哪,连老管家都认出了我啊——这一秒他了解的也许比你这一辈子都多!

    10
    女孩和作家相识那年是1930年。作家收到陌生女人的来信时是1948年。18年,一个女人的一生。

    电影的末尾,是姜文读完了信,他推开那扇门,深锁眉头。镜头就一路深入对面屋子。在对屋,似乎真的可见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她用双手撑着脸颊,脸上挂着无求的、满足的微笑,在那窗口向作家屋子的方向盼望着……



    PS.
    姜文这个角色让我想起一个人——胡兰成。一样地有才情(影片里姜文至少是个作家),一样地很多情,一样地好薄情。一样让人想怨恨呀,可又怨他不起。只能狠狠地骂,臭男人,你这个臭男人!

    可是为什么会挑姜文去演呢?他满身肥肉躺在床上鼾睡的样子总让我联想起他在《北京人在纽约》时大把钞票招妓的德行,扬起漫天美金催促一个外国妞对他喊“I LOVE YOU”。不过又想不出找谁去替换,要风流,要洒脱,要有作家的气息,要有成熟男人的魅力。刘烨太年轻,胡军太正气,十三四岁的孩子不会喜欢那种正气凛然、斗志昂扬的男人。梁家辉倒成熟,可又太妖了~~
  4. 无论如何也不明白,徐静蕾怎么会选姜文来主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姜文是个好演员,但他那张粗糙的脸、臃肿的体形、招牌式的痞子味,整个一腌酱菜的黄泥土罐子,如何能扯上“多么年轻、多么漂亮、多么修长笔挺、多么标致潇洒”?只能猜想,他是徐静蕾从小崇拜的偶像。尽管事先有了心理准备,但当姜文戴着皮帽子、身着皮夹克、骑着三轮摩托出场时,我还是被震撼了!无语啊,气绝啊,然后暴笑之,太佩服徐导的想像力了。这是风流作家吗?这是美国大兵!

    一部悲剧,就这样悲哀的成了搞笑剧。

    其实小说原作就是我不喜欢的,或者是我不理解的,我更不能理解徐静蕾会为之感动至此。我相信世上一定有一见钟情,一定有至死不渝,但任何一份感情都要有理由的。而茨威格没给我们任何说明,他通篇就让这个女人陷于一种狂热的爱情表白中,仿佛受过宗教洗脑后被摆上祭坛的羔羊。这样的女人、这样的爱,总让我觉得太过牵强,似乎是茨威格在满足自己的某种幻想,在不甚清醒的状态中喃喃呓语。

    引用朱伟在“有关品质”专栏的一段话,因为很赞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实浸透了一个庸俗男人的气息——其中洋洋洒洒铺垫的是被凝固的爱的宗教。这爱是不朽的吗?当爱被凝固成罐头的时候,它其实应该只是一具尸体。我不喜欢的是男人茨威格对这个女人的那样一种叙述,他把一个漂亮女人当成物,他的小说里渗透了这样对女人的视角,他通过这样的视角来满足男权中心的廉价消费。为此,我不知道徐静蕾为什么又喜欢这样一种态度,在情人节上,你要让男人与女人们都做什么呢?”

    回到电影。我不得不说,当战争大背景被扯进来之后,故事就比原著更莫名其妙了。如果说一个独自站在路边被当作妓女的姑娘可能被人遗忘的话,那姜文连他有心从游行队伍中救出来再带回家的女学生都能忘得一干二净,怕是记忆功能有问题了。他还会一脸严肃地说“华北危急了,北平危急了。我要去一趟张家口。”这个男人惯用的谎言居然被处理的仿佛挽救国难的英雄一样,不知道这剧本如果没有了照搬原著的大段旁白,还能有些什么合情合理的东西。

    当然,电影可以是导演很个人的东西,就像观影也是很个人化的。如果茨威格可以呓语一场,那么徐静蕾当然也可以用她的方式呓语。

    此外,这部电影还让很多人知道或想起了茨威格,也算是个意外收获吧。他毕竟是个出色的小说家。一直很喜欢《象棋的故事》。还好徐静蕾没有拍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