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人生七载之当我三十五 / 35岁起 / 人生七年第五季 / Thirty Five Up
导演: 迈克尔·艾普特
主演: Bruce Balden Jacqueline Bassett Symon Basterfield Andrew Brackfield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1991-09-08(多伦多电影节)
片长: 123分钟 IMDb: tt0101254 豆瓣评分:9.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文丨微我无酒
最近看了个神级纪录片,叫《人生七年》。
不管觉得它好或不好,人人都得承认,这样的片子,一生大概只能看完一部,而且也只有这一部。
这是14个人的人生之书。
BBC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7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7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和生活,纪录这些人生故事的新篇章。
现在《7 Up》系列纪录片已经拍到了第8部《56 UP》,每部的豆瓣评分都在9.1以上。当年7岁的小孩子们已经成了62岁的老年人,第9部《63 UP》将在2019年上映。
我们开着上帝视角看岁月流转,大量的细节娓娓讲述人生剧集,最终有些悲哀地发现,片子一点点地印证了导演最初的想法——英国社会阶级已经固化,想要跨越阶级难如登天。
但,也有例外。
Nick是农民的儿子,属于穷人阶层,但他凭借着天才的头脑,考上了牛津大学,一跃成为精英,去美国做了物理教授。 另一位,Neil是中产家庭的孩子,本有着相对光明灿烂的前途,却直坠深渊,沦为流浪汉。今天我想翻开的是他的人生之书,讲讲他35岁之前的命运变幻,一个关于存在、质疑、意义和选择的故事。
谈到长大后的梦想,7岁的Neil说,要当宇航员。他的眼神清澈极了。
他知道也许当不成,那,做个旅游大巴司机也不错。他会带游客去乡下、去海边,安装一个独属于他的大大喇叭,高声告诉游客今天去哪里,玩什么。
上层阶级的John已经开始读《金融时报》,中产家庭出身的Neil,还开心地讲述着如何假装拿着木棍,模仿击剑的声音,给刺到就要夸张地大喊一声:啊!
他放学回家一路是蹦蹦跳跳的。夏天在草地上玩摔跤。
聊到有色人种,其他小孩知道是在说黑人,有些已经有意识地在说学校教的“正确”的话:我不歧视他们……但到底还是小孩,便会再补上一句:最好还是永远不要遇到呀。
Neil小朋友说,有色人种?有点像鬼耶。要是有人是紫色的,长着红红的眼睛,黄色的腿,那真是不知要怎么办才好。
全片再没有第二个小孩子,显露过这样天真美好的神情,全宇宙的色彩在他的幻想世界里斑斓闪耀。
14岁的Neil去了新的学校,见了更多人。有人很聪明,有人很笨,竞争激烈,但同大家一样,他也茫然地说着:“竞争是好的,不然人就会太放松,不够努力。”
他玩国际象棋。还想要从事和旅游有关的事业。
他眼睛里的光彩消失了,变得内敛忧郁,话也说得不走心,不确定。
21岁,承载着身边许多人的期望,他申请了梦想中的牛津大学,没有被录取。
上了一所普通的大学,认真读书两三个月,半年后他退学了。他想要逃离教育系统和既定好的一切。
辍学后他到伦敦做散工,联系收容无家可归人士的房屋介绍所,找到一个无主的房子非法入住。
他迷茫而焦虑,埋怨父母没有给他指出正确的方向。对家人给出的职业选择——大学教授或银行经理,他又嗤之以鼻,“他们看不到我在其他方面的可能性”。父母觉得他“只是想给生活增加更多经历”,不肯做出选择,安定下来,但这样的生活让他觉得有意义。
他也埋怨学校没给他正确的教育,虽然他也想不出什么才是合适的教育方法,如果学校当初没有鼓励他开发智力、勤于思考,他肯定会更恼火,更生气。
他想过,未来也许可以身居要职,甚至从政,但又不太希望承担太多责任和压力,同时也怀疑着工作本身的意义。一个要职……多半也和其他工作一样无趣吧?
他也想要幸福和稳定,却觉得一生都在挣扎,不曾认同什么,也不曾否定什么,一直在半空漂浮着,从未得到过真正的稳定。
28岁,他拎着两个厚重的行李箱,站在路边搭顺风车。这样在英国全境流浪的日子,已经持续两年了。
领救济金让他觉得羞耻,可是不领钱又真的会饿死。他很感恩可以生活在这样一个,不用偷窃就能生存下去的国家。
他讨厌在喧闹酒吧那种主流无聊的放松方式,如果要说话,就应该让别人听到,就应该说有意义的话。应该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目光接着目光,坦诚认真地谈一谈文学。
他不愿被日复一日重复麻木的生活洗脑,执意做清醒着的最后一人。在忙碌中失去自我,是不是真的好过长日难捱,无事可做?
他的职业志向又有了新的变化,也许,可以把读过的各领域的书,讲授给他人;也许可以去剧院工作,布光或者导演一部戏。读书时他学习的环境没有聪明人,这让他很快认识到自己智力的出众,了解到自己在许多领域都有潜能。
可他又是完美主义的。上学就要上牛津,否则宁可不接受大学教育。做其他事,也希望做到完美,否则干脆不开始。
在湖光山色里,在荒凉山野中,一个人呆着,仿佛和整个世界失去了联系。他在理思想的线团。我是谁,要去哪儿,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太多的疑惑无法解开,脚下的路通往无数方向,他站在原地,在想清楚之前,干脆不开始人生。
在与主流价值的对抗中,精神上难免沾染抑郁尘灰。他抗拒医生的治疗,抗拒借助人造的东西恢复健康,这让人显得软弱。其实那些不是医生的普通人,对他说上一两句温暖的话就够了,这才是最好的药啊,可陌生人的善意并不时常出现。
所有人都觉得他过得不好,的确如此,他比7年前更落魄,他却说自己更自由、更开心了。
自由是心中不再有渴望,无欲无求。
开心是心中不再有期待——“即使所有的事跟我作对也不会绝望。”
他接受了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拥有特殊的阻碍和困难这个事实,也接受虚度了的和即将虚度的人生。
接受了他所相信的上帝有时慈悲,有时又毫无因由地,过分刻薄。
35岁,他住在设得兰群岛,在社区剧团导演话剧。他终于吐露自16岁起,就本能地感觉到自己是个作家。他开始写作了,哪怕自费出版,这应该也是有意义的事。
记者问他,你对自己的人生失望了吗。
他生气地反驳:我的人生还没结束。
他仍然觉得,只要可能,他能成为任何人。
他还是能想到各种各样想做的事,他有足够的能力和才华,去做成它们。
但这和实际的,他可能会做什么是不同的。他已经洞悉了自己的性格和行为模式。
他是个被太丰富的精神世界、太天马行空的幻想、足够的天资和无数个有可行性的选择,向各个方向拖曳到四分五裂,拉扯成碎片的人。
所以,7年后将可能在做什么?
他的答案来自深刻的自我认知:极有可能,流浪在伦敦街头,无家可归,什么都没做。
Neil是最天真爱幻想,最理想主义的那一类人。这样的人,小时候天马行空,脑子里全是故事,比如手握屠龙宝刀,勇闯紫皮肤红眼睛的“有色人种鬼国”。他们对生活的一切着迷,随口就能问出一亿个为什么。
有人说好奇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对单一领域的好奇的确如此,对自然科学痴迷的农庄男孩儿Nick,他想要研究的是单一领域的一切,他便获得了世俗意义的成功,实现了从农民到精英的阶级跨越。
但还有一类人像Neil这样,他们对宇宙万物都好奇,他们想上天入地,一瞬变成海,一瞬变成云。
Neil不介意从大学生直接变成建筑工人,不介意在旅舍做饭打扫房间,把法语能力仅用在接待住店游客上。他的职业理想一直在变,旅游大巴司机、灯光师、讲师、戏剧导演、创业者、政客。他并没有觉得这些职业的跨度如此之大,用到的技能完全不同有什么问题,对他来说都是一份人生体验,也都是他有兴趣学习、且有能力做好的事。
其他人在乎权利金钱,在乎家庭的幸福和温暖,他更在乎有没有从生活的大学中,看到更多,学到更多,思考更多,他觉得价值最高的事情是个人成长。
35岁那集,他说本能地感觉到自己是个作家。我倒并不信这句话,他只是做了作家该做的事,为了阅历的增长,不自觉地广泛地收集了生活素材。
可这个社会需要对他人有用的人,必须选择一个职业来为他人服务。只是看看这个世界,游历一番,独自领悟一些道理,而没有输出,这是不被允许的生活方式。
他的悲哀是没有办法做到绝对的孤独。只要还需要吃饭、穿衣、用水用电、需要被人认同来实现自我价值,就没有办法脱离人类社会存在,获得绝对的自由。
他的悲哀是想要了解全世界,却没有足够长的生命。而对所有领域泛泛的了解,不能给他带来维持生活的收入。
他的悲哀是一份工作还没开始之前,已经一眼望到它的重复和枯燥,把生命投进去可能会停滞生长。
他的悲哀是天上没有掉下一份强有力的理想,一份当仁不让的使命,让他甘愿为某一个志业奉献一生。奉献十年?五年?一年?也许都太长了,当你把目光长久地聚焦到一点,就会错过其他风景。
幸福的本源难道不是参差多态?可为了人类的进步,为了社会的高效运转,职业分工将每个人钉在一个位置上,动弹不得。却从来没有人觉得有问题,每个人都平静地生活,朝九晚五,两点一线,日复一日,在一片土地扎下根,一晃就是一生。
Neil无法做出选择,选择的成本太过高昂。选择了一个职业,其他生活的可能性瞬息灰飞烟灭。所以他一直打零工,宁愿一无所有不受羁绊,宁愿居无定所漂泊无依,这些都是保留所有可能性的代价。
他选择一意孤行死磕到底的悲壮。如影随形的是,精神上贪婪无度、物质上又无欲无求导致的贫穷,同时渴求闻达入世和清高出世纠葛矛盾的悲剧,对生活和真理过度好奇收不回目光的不治绝症。
35岁的Neil身上还保留着7岁时的幻想和纯真,这是痛苦之源,他被外界摧折和自我内耗折磨得精疲力尽,仍然默默承受着,到了山穷水尽也不肯放手。
我自觉能理解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选择,也不觉得他是失败的,懒惰的。他的足迹遍及英国的每个角落,搭上无数的车,闯进各种各样的生活,见了许多人,读了许多书。风沙雨雪里走过一遍,世人的白眼中打过几个滚,在漫无边际的孤独、贫穷、饥饿、疲惫、不安、黑暗里穿行,他足够努力和勇敢地保持清醒,从未放弃思考,没向后退一步。
但所有的人都觉得他是可怜和失败的。那些纯真幻想的光芒、自我打磨的疼痛、反主流而行的压力、卑以自牧的坚持,真的都毫无意义,在普世的价值面前,一文不值吗?
我写下这个问句,打了一个冷颤。
极目远眺,脚下有亿万条路,正涔涔地闪着冷光。
END
本文原创,已开通维权骑士,任何转载请联系作者。
ps: Neil的人生剧集已经更新到56岁,有兴趣的盆友可以去跟进观看……但我觉得他悬停在35岁的样子,最真实。
友情观看福利指南:wx公众号“人间漫游指北”后台回复“人生七年”。
到了这篇35UP, 我特意推迟了很久去看。 因为我想让自己好好消化28UP。
虽然说,人生的每一个UP都很重要,但是你不得不承认,28UP,35UP,可能是这么几个UP里面最重要的两个。一个是你经历迷茫走向社会,与社会进行融合,了解世界了解自己的最重要的几年,一个是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伴侣)的关键性的几年。 35UP之后,所有人大多生活趋于稳定,找到了一条奋斗,或者说一生走下去的轨道。当然,或许对于现代人,42可以是新的35, 同样, 35也是那时候的28, 毕竟时代在进步,每个人探索自我的时间也被社会所允许经历更长时间。
1.奋斗,事业方向以及人生目标。
Tony. 乐观积极向上行动派,目标看得准也具有极强的执行力。小时候就歪着头说“我要当骑师我要当骑师”,七年之后我们看到他真的去了。21岁时候说自己可能会去开出租车, 七年之后我们看他真的也在为此努力了。这个世界上能实现梦想的,不在于你有没有做梦,因为做梦成本太低了。取决于你有没有真正去做。
Nick. 目标坚定,能吃苦,坚持不懈。我印象最深的是他35岁那句话“ 小时候在农村放羊让我形成了一种干事情一做到底的倔强。” 就是这股劲儿,让他一路向前。他比起富有激情的tony,更加懂得坚持。
Bruce. 感动全球十大人物之一哈哈哈。这是一个有着圣人光环的人。而且他的抱负“让非洲孩子让底层人拥有更多平等的权利”,从很小时候的他口中说出来,毫无违和感,清新自然。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我觉得跟他有一个军人父亲有关系。最重要的,是他把这个作为终身奋斗目标,一直默默地在努力,在做事情,并且不求回报。好喜欢他。
Susan. 里面唯一女孩子里能够看出来对事业有一些企图心的。 不能用野心,因为这个姑娘,她重新回到事业领域其实是因为她的孩子。成了单亲妈妈的她,必须要靠双手来抚养孩子。说实话,看到她在那边工作,真的很美。 另外,她还提到自己的“戏剧梦想”,这个梦想在平凡的生活状态里,显得熠熠生辉,虽然她也说道“我还没有勇气去追求这个梦想”。
John. 目标坚定,矢志不渝努力。 首先,我非常赞同他说的那点“很多人只看到了我达成目标的那一部分,认为好像这些都是我与生俱来的,但是那些人后默默努力的部分,没有人知道。”非常赞同。大家真的以为只要他老爸捐钱他就能顺利考上牛津,顺利拿到学位吗?真的不是。只能说,他确实因为出身而得到了一张入场券,但是能不能走下来,全凭自身。
Neil. 反例。先提他的优点,他很自知,并且志向远大。我记得21岁的他坐在椅子上,很不屑地看着摄像机说“我要做个政客什么的”。我觉得他是认真的。如果他真的朝这个目标去努力,每个月给自己制定计划,先做一份跟这个相关的工作(比如咨询公司、甚至是社区服务机构),那么28岁的他绝对不止于流落街头,靠政府救济。我能够理解童年的阴影在他的身上造成的伤害,但是我仍然觉得18岁以后的人生是要靠自己(找到靠谱伴侣都替代不了)去争取,这其中包括了心理上的阴影甚至疾病。他的问题,目标假大空,无执行力。对待社会和他人缺乏共情能力。
2 亲密关系,对爱情和家庭的理解。
Suzy. 最让人惊讶的也最让人欣慰的。 还记得14岁时候的她低着头一言不发,当导演问她你有男朋友吗?她讽刺性地笑了笑,然后直接翻了导演一个大白眼。据说那个时候,她的父母正在闹离婚。原生家庭感情对孩子影响不言自明。甚至到了21岁,我们看到这个姑娘仍然是一副“老娘不相信爱情别跟我来那套”的样子。我非常能够理解。有个画面导演非常调皮,当21岁的suzy叼着烟说“我不喜欢小孩”,紧接着的画面就是她的孩子的大特写。这说明不是不喜欢,而是骨子里其实极度渴望亲情,渴望亲密关系的。而且有了家庭的Suzy,表情越来越平和,温柔,跟之前判若两人。导演又一次调皮在于,28岁的她说“我不会再要第三个了”,35的开篇镜头就是她的第三个宝宝。我认为suzy内心把家庭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甚至忽视了自己的爱好生活,更别说自己的事业。当然,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力,她选择这一种,祝福她。
Paul. 想想那个皱着眉头,梦到“全世界的房子都砸到我头上”的那个小男孩。 35岁的他依旧幸福美好。很多人说那是因为国外的生活条件就是好,底层人也能住得起大别墅。 我觉得并不是这样,主要是自身的选择。中国的乡村风景也很美啊,县城里买一个超大的房子也不贵啊,但是很多人不愿意过清闲自在的日子,对吗?Paul 貌似在21岁时候就遇到了现在的老婆,然后花了一年时间周游全澳洲。好幸福啊。 神仙眷侣。
John旁边的小伙伴(抱歉他太低调了我忘记名字了),那个一直很低调的三剑客之一。他选择的人生伴侣很有眼光。这个姑娘看起来实在是太可爱了,又可爱又贤惠。姑娘说“他没有找时髦的伦敦姑娘,而是找约克郡的乡下姑娘,我觉得他很清楚自己要的什么。” 知道自己要什么样的爱情或者生活方式,这一点就已经打败了大多数人。另外,我也想住在那样的乡下。I feel like I could sleep well living somewhere like that ~~~
Lynn. 我还记得14岁的时候,导演问她们,对有钱人什么看法? 她直接来了一句“钱买不来幸福”。 三观正。于是我们看到她过着还算幸福的婚姻,虽然身体不好,但是她的老公牵着她的手走过森林,我很感动。 我觉得她会幸福的。
Nick. 反例来了。 其实这一块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因为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我们能看到的,可能是他和老婆在出国,带孩子等等问题上面有分歧。个人认为,他老婆是一个独立新女性,但是他可能某些观点(仅限婚姻)略保守。 并且不晓得变通吧。
Simon. 虽然没有出现,但是我想说,无论是事业还是婚姻,一定要谨慎。一下子生了五个孩子,除非有极强的生活能力做支撑,就是三剑客的背景都够呛吧。他的家庭生活必然会出现问题。
Peter . 讲真,他老婆28岁时候能看出来比他成熟有担当。两个人会有问题。
3 自我的探索,挖掘生活的乐趣,追求不一样的人生。
Tony. 满屏的对生活的热爱。 骑着马,特别潇洒帅气。 28岁的时候去做演员,我欣赏这样的人生。勇于去尝试,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Ps: 对生活的热爱和幸福快乐程度和阶级无关。
Bruce. 苦行僧的他一直在探索人生,拯救人类。加油!
Susan. 21岁的时候,她说“ 我觉得不该太早结婚,应该好好做自己”。 虽然我觉得她没做到,但是有这个想法还是点赞的。另外,点赞她的发型,感觉比Suzy 还要精致。 很棒。
Peter. 虽然没什么镜头,但是他说在大学时候有乐队, 并且能看出来他是一个广泛交际的人。
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篇幅写这篇?因为我很期待我的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