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双面骑士 シュヴァリエ 〜Le Chevalier D'Éon〜(2006)

简介:

    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法国,此时的王朝正处于深受人民爱戴的路易十五国王的统治之下。在美丽的繁华大都市巴黎,鲜花和歌舞的背后,潜伏着无边无尽的罪恶和黑暗。这天,一位名为丽雅德(水野理纱 配音)的女子的灵柩飘过水面,牵扯出了一个牵扯到了整个欧洲的惊天秘密。

演员:



影评:

  1.      《骑士》是我在剧作出至12集后,一口气看完的,其间经历了兴奋—失望—再度兴奋—再度失望的过程,最初看到预告时,心中YY的念头压倒了对历史的考究,“女装骑士”这个题材显然能和现在流行的“伪百合”“女装癖”甚至“耽美”挂上钩,不过在真正开始接触动画后,我才发现她的的确确走的是正统说事的路子,因此我感到很高兴~尤其是发现洛可可时代精美的建筑以及华丽装饰被精益求精的I.G.彻底的搬上了银幕,加上穿插其间的几场精彩剑击战,那时的兴奋由此而知。而且不断出现的历史人物让我的挖掘癖又再度哽醒,乐在其中的寻找故事背后的历史,但很快的,我对剧情的发展产生了疑惑……

         固然,《骑士》最大的特色就是其中的主角和几个配角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并且故事也是伴随着历史事件而不断推进,寓教于乐又富于传说的魅力。但是,我私心的认为由于这部动画的中心人物——德恩,其个性实在太过于薄弱,以至于使许多故事桥段丧失了可观性,当然针对这一点,有人会反驳说德恩在故事中本来就是一名历史的见证者,他的存在就是为了带出故事的发展,客观的呈现历史故事,与他的个人魅力并无多大关系;不过这段话在FF12的讨论中用用,我还可以信服,毕竟还有“人气王”阿尔费雷德撑场子,而放到《骑士》中就显得底气不足,没有塑造特别个性的人物,只有中规中举的设定,四人制的队伍,诡异的魔法(这是我最不满意的地方……在后面再好好批评),故作神秘的各大势力……这样庞大的历史观,如果运用得好,一定可以重现当年《十二国记》的雄风;然而,事实上,我现在是十分的担心,担心导演是否能在最后将所有的线索连成一串,抽丝剥茧都最后终于能抓出幕后黑手……若不能,那就是功亏一篑烂尾如GONZON……希望不至如此(要不是古桥一浩的“细节癖”远近闻名,否则我真要放弃这部动画了……)

         看到现在,总算明白了一点,那就是在《骑士》中,没有绝对“恶”的一方,每个人在某个结尾的瞬间都会冒出一句极为突兀的台词“为了法兰西的未来”OTZ。。。其实这里就是让我最不能接受的地方……如果让“萝卜丝”、教士、“诗人”们说说也就罢了,他们的确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信念,但是,当我听到这句MS热血的话从蓬帕杜夫人口中说出后,立即喷饭了。。。

            真不知道选谁不好偏要选她,作为法国历史上数二的奢侈女(第一当然是后来的玛丽王后)洛可可艺术的最高推崇者,她倒是说的轻巧,难道真因为资助了萌芽时期的自由主义,就能自诩改革推进者,就能够摆脱历史罪名吗?!(她向宫女们推销民主主义的那段也十分怪异……) 由于她原因,法国失去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西岸,真不知道动画会不会把对普鲁士的战争写进去……(如果真写进去了也好……顺便再出一个德国篇……)

        要说最不满意的,大概就是动画中关于“炼金术”的设定吧,其力量大过哈里波特,范围远及遥控汽车,便捷程度不亚于开罐饮料,而且没有什么副作用……真是居家旅行,杀人于无形的必备良药……最让人费解的是——他们哪里来的那么多水银可以灌人|||||,虽说老是拿圣经当幌子,但耶稣他老人家也不过是点水成酒罢了,想来他在天堂中看到这一切一定会痛哭流涕的将“救世主”的位子交给这位大人的……

    OK,谈完我的整体印象(怨念)后,终于可以进入对历史的研究拉~~

    除了网上的资料外,我还发现了几个有趣的野史~共勉之~

       首先是人物,作为主角的德恩,现在由于这部动画已经彻底走上了舞台(准确说是同人女的舞台……)Charles-Geneviève-Louis-Auguste-André-Timothée éon de Beaumont
    (一般采用简写的Charles d'Eon de Beaumont)
         全名查理士·日内维耶瓦·路易士·安德列·狄莫迪·戴戎·德博蒙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人物身为外交官、间谍、作家,同时又是获得过圣路易十字勋章的出色战士、剑术的天才、王的骑士。生涯的前49年以男性身份活着,而后33年则以女性身份活着,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性别争议人士。

    1728年10月5日出生于法国中东部的特纳,这座城市距离盛产葡萄酒的勃艮地首府第戎不远

    (以下部分参考网友资料)
    迪昂的父亲路易(Louis d'Eon de Beaumont)是一位驻巴黎督察团的代表律师而他的母亲则是来自古老且富甲一方的贵族家庭千金小姐弗兰索瓦兹(Francoise de Chavanson)这位母亲拥有世界上一切初为人母的女性的恶趣味,即喜欢将自己的正太儿子打扮成LOLI,于是先天就生得面白身矮的迪昂直到8岁为止都过着女装的生活。

        由于母亲大人的调教深入人心,同时也因为迪昂本人实在太适合女装,周遭的人们已习惯将他看成女孩,他自己也显然沉浸在“少女情怀总似诗”的个人世界观之中无法自拔……日后迪昂本人曾用一种阴谋论说法否定自己的男性身份,称生来即为女性,只因父亲欠下大笔债务急需得到女方家族的遗产填补,才谎称他是家中唯一拥有继承权的儿子不要简单的将迪昂看成只会骚首弄姿的低LV女装,人家很早就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在语言学和文学上造诣极深。同学们还在学写拉丁文的时候他就能直接研读拉丁文版法学著作,还和巴黎各大作家、诗人交好,热衷写作。据迪昂留下的回忆录所言,他曾与罗什福尔(Rochefort) 伯爵夫人关系亲密并从她那里获得了大量豪华礼服的友情赞助,愉快的参加了多场宫廷舞会。所以年少的他一度完全将自己视作女性,身着华美盛装频繁出入巴黎社交界,且以此为乐||||||

       迪昂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从巴黎马萨琳学院(College Mazarin) 毕业后的1749年,开始在巴黎财长身边担任秘书,负责处理政府金融报告,工作性质类似皇家审查员。24岁时发表了一篇关于法国金融财政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很大震动,从而受到国王路易十五的关注,起初是打算重用他为财政大臣迪昂算的上难得一见的尽忠职守的模范青年,在那个讲究“情圣主义”的法兰西,迪昂所持有着异常的洁癖,当他的同龄人围绕于高级娼妇和宫廷交际花身边招蜂引蝶时,他反倒致力于文学和剑术的研究——当然,此类事实后来无一不成为了他女性说的有力证据。总之看到这样一位拥有女性般秀丽风貌又文武双全的廉直美青年,路易十五深感如果只让他统筹国库,未免太大材小用。(参考资料完)

    更多的资料可以到这里看


    但是……很多人对这位变装大叔的真实相貌一定很好奇,毕竟,他到死都没有让人发现其真实性别,可见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那么这幅他晚年的生活照有如何呢?

    不怕被雷的看这里


    也许很多人会大跌眼镜了……而且1962年后,他被派往法国驻伦敦大使关工作(嘎嘎,英国篇是注定的了~~),但在1774年,因为被怀疑向英国政府泄露了机密而被召回。对他的判决就是从此传着女人的服装(历史上有人怀疑这是为了保护他)……1785年,他回到伦敦,并在那里一直生活到1810年去世。

    这里有英文的详细介绍,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还有他的传记


    然后就是法国历史上的“太阳王”——的孙子——“败家子”路易十五
     
      虽然在历史上背着骂名,但在动画中是我最萌的人物……嘎嘎……尤其是他面对奥尔良公爵的讽刺“比起路易十四差的太远”时(其实在历史上,这位公爵可是一个大好人啊||||),仍面色不改色只是微笑并无耻的反驳“你错了,叔父,我好色的程度可是不输给先王的哦”~~~~这一段让我满心抛开了他伟大的爷爷,开始崇拜起这个败家国王起来(立场不坚定||||),另外,稻田彻扎实但漫不经心的声音十分完美的将这位国王的轻佻、自信(自恋)的性格呈现出来~十分满意

    有关路易十五的更多介绍在这里


    蓬帕杜夫人
    也有,不过不全


    最后,有分量的真实人物还有——“萝卜丝”(罗伯斯庇尔)
     
       不过由于我受“凡尔赛玫瑰”和茨威格的影响较深,对这个有恐怖统治倾向的政治家没啥好印象,不过这个大鼻子叔叔颇有争议的经历还是博得了作者的欢迎,从他被美化的完全看不出来的外表就能明显感受到||||,而且这家伙也得到了德恩姐姐的垂青。(真不明白这个装酷的家伙到底是怎么心音这么多粉丝的|||)看在樱井DD的面子上就8提了

    有关他的详细介绍在这里


    ps:其实我最喜欢的原创人物就是剑客爷爷鸟~~
    ED动画中他那张的羽毛帽子深得我心~~好男人就是好男人,再老都能显出魅力
    (众人:那是你的“恋爷爷癖使然”……)

    【关于连环杀人案】

    其实我最感兴趣的不是人物,而是整个故事围绕着的事件本身,从动画中可以看到,这是一起连环杀人案,MS有点类似后来伦敦的“开膛手杰克”,即然后者已经成了举世闻名的大案,那么前者也应该有点来头才是,抱着这样的观点,我开始了寻找,果然寻到了些蛛丝马迹。爱看玄疑片的朋友也许看过这部电影(我去年才看的,有点早了)——《 Brotherhood of the Wolf 》(国内翻译《狼族盟约》),其故事背景就是路易十五时的法国,介绍如下:

    *电影介绍*

        法国路易十五在位时,一头行踪神秘的凶兽经常出没于法国古都古云顿,并以凶残手段杀害妇孺,无人知道凶兽真正面貌。有人盛传是魔鬼化身,或是有人在幕后操纵的杀人武器?事件震撼整个法国,路易十五派遣两名降魔高手萨迪西及曼尼,联手对抗魔兽,期间认识到皇室贵族霍沙克、美莉与神秘女子翡冷翠,掀起更恐怖阴谋,一场场血腥杀戮战连串发生。(介绍完)

          电影中将杀人犯归结为异种生物,而且凶案发生地也移到了古都,但是演绎归演绎,历史上难道真有这回事吗?当然,我们要相信科学(因为我就不信人灌满水银后还有力气走动||||),所以,以下的事件大概能解释一些现象。

    【圣梅尔达公墓事件】

          弗勒里( 法国枢机主教,路易十五时代的首席大臣,可能就是动画中跟在路易15身边的白发爷爷)当政时期,巴黎成为各种奇怪事件的舞台,引得全法国都对这些事情充满好奇心。詹森派总是和耶稣会争吵不休,他们也想有自己的圣迹。

          在巴黎的圣马尔索区,有一个叫帕里斯的教会执事,此人在当地声誉颇高。在他死后不久,偏有传闻说在他的坟头可以产生神奇的康复效果。于是詹森派的信徒们成群结队来到安葬帕里斯的圣梅尔达公墓。人们陷入极度的狂热中;到处都听到哭喊声、啜泣声和各种神经质发作,病人、伤残者纷纷来到帕里斯的坟头躺下。瘸子、瘫痪者、精神病患者都突然间康复了一阵,尽管持续时间长短不一。这种奇怪的疗法吸引了大批好奇者,很多人还相信了这一圣迹。

          政府觉得所谓的圣迹是欺诈行为,并于1732年1月关闭圣梅尔达公墓。但圣迹仍在继续;虽然已不能在帕里斯的墓地周围聚会,但居民家中崇拜活动又产生了比圣梅尔达公墓更奇怪的事件。一些妇女和年轻的姑娘出现一种失去知觉的痉挛,以致人们猛烈的抽打他们,省直给他们的手脚上钉上钉子,她们也毫无知觉。

          政府又采取了一些措施,公众才从这种极端的狂热之中解脱出来。一些严肃的詹森派信徒对人提出了抗议,认为这些人的行为破坏了他们的事业;公众也开始反对这些“痉挛派”,认为这些奇怪的现象不过是假象,它们原子一种发自内心的狂热,但应由科学来研究。詹森派这件滑稽事实际上并没有给耶稣会带来什么好处,它反而有利于无神论者,这一派的信徒不断增长,不久就成为一个很大的派别。由此可见,传说就是传说……不过冲方丁还能从这些事中想到这么多东西出来。。。真是难为他了。。。

    【历史观】

    法国

    恩恩~在这个动画前,我几乎是没有怎么接触路易十五的,脑中法国的历史全部来自圣女贞德,反法同盟,法国大革命等等历史事件,而且个人最欣赏的也是路易十四时期的巴洛克艺术,至于洛可可……还是留给那些爱慕蕾丝的人吧||||所以……有兴趣的人去网上搜搜(反正我在图书馆里也没找到啥资料……)

    俄国

    虽然动画从7集起就进入了俄国,但由于我对叶卡捷琳娜一、二世的历史全部来自电影(还是凯瑟琳.泽塔琼斯演的那部不伦不类的电影|||),而且对那段时间历史的了解及兴趣少的可怜,所以,关于俄国的探究………………………………就在我对那个缺乏美感时期产生兴趣后再说吧……(唉……女王主政时期真的米有啥趣事阿,我只喜欢后来的革命……)


    图文版,请看这里
  2. 开始时去看骑士是怀着对欧洲宫庭生活的好奇,毕竟壮观的宫殿、美丽的花园、华贵的服饰和优雅的举止足以对人产生吸引力。

    不过在本片中要着重反映的并不是上面这些,也不是神秘学、异事和法术这些观众在画面表象中看见的,它要描述的是王权的没落,和民权的兴起。

    所谓的《王室之诗》其实是掌控时局的理念与方式,也是历史之洪流,是历史之书。如同片中所说的,能够阅读者是因为被其所选中,也就是能够对时局产生关键影响,进而影响诗篇之人。王族能够阅读是因为王权时代尚未终结。普通人为什么不能阅读?甚至连移动都很困难?这是因为王权能够确立,在于人们对君王权威的深信不疑,如同杜兰之前认同的王即法国,法国即王,这种被神化的权力,使得人们没有力量去质疑和摆脱君权的“束缚”,但是一旦开始怀疑这种权力,也就意味着历史即将迎来转折,普通人如杜兰和罗宾也可以拿起这本书。历史终将由民众来书写,而不仅仅是记录下君王之名。

    片中开始时《王室之诗》要用王族之血才能打开,在英国篇中达修特看到的断头台下的景象,这些都预示着时代政体变化中的血腥(可以参照后来法国大革命中的恐怖)。当面临成打的王冠落于地面而无人拾取时,片中有的君王,如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意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挽救王权(这也是为什么片中她的那些改革派盟友最后成为石像鬼的原因,因为他们没有打破束缚,而依然忠于王权);有的君王,如乔治三世,试图为恢复王室进行复辟;有的君王,如路易十五试图通过一切手段维持现状。

    变革的兴起也要求贵族、骑士这些环绕着君王的阶级作出回应,是在君权已无力承担国家前进的重任之际(甚至是在起绊脚石的作用),毅然将之抛弃另寻它途,还是依然唯王命是从?波隆佐夫放不下贵族身份,只想进行对贵族权益损害有限的改革。利雅和罗伯斯庇尔谈话时也坦陈对贵族身份的看重,但是她认为德恩是个把法兰西国家利益置于身份考量之上的人。这样看来德恩后来走上了变革之途,其实并非全然是利雅精神感召所至。

    革命教团是另一种人,他们的首领如圣日耳曼伯爵和达修德了解到变革到来的必然性,然而他们的想法却是利用变革来创造另一种形式的君权,所以片中他们能移动和翻开《王室之诗》但是却无法阅读,因为本质上他们并未成为能在历史转折点施加真正变革性影响之人。

    片中的骑士时代也正走向终结,德恩、杜兰、特拉戈里仍以传统的骑士形像出现,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当他们发现骑士精神所需的土壤已不再存在,而是处于礼崩乐坏的变革前夜时,他们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杜兰死于对君王忠诚与怀疑的两难下(当对君王产了怀疑实际就已是背叛,但是他对骑士传统的坚持不允许他产生这种背叛)。特拉戈里则因为国王进行不名誉的战争夺走了诸多骑士的生命(包括他的儿子),而对国王不满,只是他的解决方法是拥护路易十五的叔父新奥尔良公爵。德恩开始时对维护王权一腔热情,但是随着姐姐给他的影响,他自己的耳闻目睹(包括宫庭中的阿谀奉承和路边的贫困景像),以及后来在各国的见闻,他终于能够摆脱王权的束缚。片中罗宾是个平民,但是向往成为骑士,可随着剧情的发展,他对此时的骑士身份反而产生了反感,剧中后来甚向王族甚至是国王开枪,请注意片中他用的是枪,被誉为最强骑士的特拉戈里最后却倒在他的枪下,剑不敌枪,而剑是骑士的重要像征,这同时意味着骑士的没落。至于利雅和曾身为骑士的马克西米利安.罗伯斯庇尔,则是探寻变革之路化身,尽管这种探索伴随着死亡和迷茫,但是一旦开始就难以停下。

    剧中让人感动之处很多,路易十五与玛丽王后的最后一幕让人动容,国王试图阻止王后自尽的手与王后赴死的决然;安娜.罗切弗特与德恩的爱情,两人至死再未谋面的悲剧等等。

    整部片子一如卡格里奥斯特罗在片中所预言的是最令人动容的悲剧
  3. 埃翁德博蒙
      本作的主人公。被姐姐附身的悲催弟弟,唯二活着的主角,后半生为逃脱追杀而以女装示人,青梅竹马和姐姐都被自己所效忠的国王杀死了。

      丽雅德博蒙
      D’Eon的姐姐。俯身弟弟身上的悲催姐姐,爱上自己的哥哥,不知道算怎么回事。

      安娜.罗洁菲尔
      D’Eon青梅竹马兼未婚妻,因为目睹王妃被国王毒酒赐死被国王所杀,这个是真悲催,明明没她什么事还到处乱跑。

      路易十五
      君临法国的国王,不是法国人,但因为王室之诗预言下一任直系皇储会毁灭整个王室,于是和皇储交换,成为国王,(这个理由真的很X啊,不知道该怎么说)最终因为毁坏了王室之诗而全身腐烂,求死不得。老婆被自己毒酒赐死(因为她知道太多了,X的,这又是什么TMD理由啊)

      玛丽
      路易十五的妻子,长得很慈祥,一直以为她是最终BOSS,谁知道她居然真的只是慈祥而已。

      罗宾
      侍奉玛丽王妃的少年。敬爱王妃和丽娅,对任务忠实。后来作为D’Eon的侍从一起旅行,四枪手之一。 唯二活着,杀死了第一剑士特拉葛利,后来成为革命先锋。

      蓬帕褒尔
      路易十五的情人。有强烈野心,想掌握法国政治。把自己女儿掐死了,后来被马克西米利安杀死。

      杜朗
      接近D’Eon的神秘骑士。善于使用双刀。不知什么原因一个人从事丽雅杀害案的调查。看起来性格应该很开朗,但是……四枪手之一。
    无法获得自己心爱之人,丽雅德博蒙之心(因为她已经有哥哥爱她了)因为背叛了国王而被诅咒变成怪物,最后自杀(国王让他杀死埃翁德博蒙,开玩笑,杀自己的爱人。。。的容器兼弟弟,怎么可能)杯具色彩最浓的一位,左臂受诅咒被自己砍断,个人最喜欢的角色之一,第一个死掉的主角。

      特拉葛利
      老剑士。被称为法国最强的剑术高手,也是D’Eon和丽雅的剑术老师。帮助追踪连续杀人案的D’Eon。四枪手之一。罗宾开枪要杀死贵族时飞身扑向贵族,以身挡抢,不愿罗宾犯下杀死贵族重罪。

           马克西米利安
          悲催的皇子,被人替换了,爱上的是附身在自己弟弟身上的妹妹,貌似已经死了,为了守护法国和为爱人妹妹存在着,怎么杀都杀不死,最后和附身在弟弟身上的妹妹重聚,但又自杀了(什么原因,没有原因,有的话,大概是剧情需要,不然就BL了)

          真是一部纠结的动画,有点慢热,千万不要快进,画风很清淡,音乐也不错,赞一下人物的服饰,剧情还是比较好,但有些地方太简略,结尾太仓促,男主刚开始不觉得出色,越后来越惊艳,严重警告一点,不要当历史剧来看,不要较真,较真你就输了。深度不够大概是因为篇幅限制,笑点也不够多(这是一部剧情动漫!不是日和,搞清楚)于是感觉有点冷门,但题材实在是,萌,姐姐弟弟哥哥的爱恨情仇,异国宫廷,男扮女装,哎,真是够X的,而且还是少见的严肃派剧情片,推荐。
  4. 写在前面: 本篇评论全文约一万字,定位是“给意犹未尽的观者回忆的时间和重启的钥匙”。因而在阅读开始之前,有如下提示:1.内含大量高能剧透 2.由于笔者三观不正,后半略有黑化倾向(实际上就差喊出“凡夫怎懂先贤屠一国降十国之远见”了)3.精华大概从第三部分开始?4.笔者也是话不爱说透之人,如果读后比以前更懵逼了……关我x事。 引子、重读:文化图卷与细节盛宴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看且经得起“细读”的作品。宛如一部纤毫毕现的法式社会小说,每个画面都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同一场景每个人最细微的表情动作,不在主音轨上的随口说的话,流畅打斗的每一个转腕,光滑地板上生动的影子,血落在地上变成的一瞬即逝的文字,空镜头……加上一帧帧暗藏玄机的op画面,一切都为理解和阐释提供着新的砖瓦。 它又果如其所描绘的那个时代巴洛克式精致雕花或复杂诗歌般,没有一丝一毫直白的表露,到处都充满了比喻(隐喻、转喻、提喻)。借着与真实历史的挂钩,无数的梗漂浮着,到处都是在以谜解谜。 如果只看一遍,其过程不过是朦胧的揭开事件真相之旅。等到再次重温,所有的草灰蛇线都逐渐清晰,所有曾难以理解的呢喃和不知所云的流言都有了明确的意义。仿佛经历了一次展开,想象空间却并未因此丧失。——诚然,当看到诀别,看到眷恋,明白这是生命中无数个最后一次之一,也难免更感无力。 另一方面,因为已经知道结局,观者也能更有耐心地品味随着故事进程慢慢呈现的欧罗巴诸国风情:完美再现的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内,暗流涌动,不同势力争相于末世做最后的表演,但谁也没能力挽狂澜;远行途中迟迟修不好至今亦然的科隆大教堂,当老骑士站在其中说不知有生之年能否见到其建成时,时光仿若穿越百年;圣彼得堡忧伤的雨和残忍的雪,冲不散宫廷斗争的血腥,埋不掉没落贵族最后的执念;泰晤士河畔巫术和异教横行的黑色英格兰,也首先孕育了革命的火种。 在诗与画交错中,这部作品埋藏于极致艺术形式下的强悍思想核心,徐徐浮出水面。 一、命运&历史:我将对你展开复仇 只要一句预言,就能开启一个故事,一次死亡也是一样。所以莉雅的棺柩带着诗篇和谜团从塞纳河上漂流而下,前来“复仇”。压抑了全部的柔情,她的灵魂执剑饮血,冷酷地为法兰西的骑士们开启不归之路。 “复仇意味着崩溃的调和和正统秩序的恢复。”巴别塔之后,由于对作为神之言语的诗的解读不同,对预言中所谓秩序的领会不同,人们开始了漫长的互相厮杀,因此诞生的仇恨代代相传,推动历史前进——这是人类文明不断复述的原型;另一方面,从具体的宗教来看,“复仇”很可能指的是某种神学二元论意义上的超越。 而对现世的观者来说,所谓正统,意味的只能是真实的历史;无论故事如何脱轨,最终要回归的还是广为人知的那个表面世界。是故无数的双关被创造,需要多重的解释:数次作为背景出现或被提及的巴黎妓女中,流传着关于服侍国王的女性不得好死的谣言,一方面表明知晓王室秘辛的下场,另一方面,就像后来以一纸“(诊断)结果”和隐晦对话表达的那样,暗示了现实中夺走路易十五生命的天花的传播。是为本作中存在着“两种历史”一例,正如存在着《圣经·诗篇》和王室之诗这一虚一实(真实与虚构、宗教与历史究竟孰虚孰实请自行判断)的两种“诗”——随着故事发展不断动摇着,“选择”着,混沌终成了观者眼中的秩序,结果终于变得和教科书上一样了。 由此,本作兼具了历史正剧的气势和奇幻大戏的魄力。 op画面里,油画上的凡尔赛大半处在阴影中,前方是孤零零瓶中花朵,紫色花瓣被风吹散。 这朵花暗示的,不仅是收到它的少女安娜作为卷入宫廷阴谋的无辜个人终将飘零的命运及其乱世之中没有结果的爱情的消逝,更是狂风初起的时代,以王室为首,整个国家的飘摇浮沉。在故事中,它被真心珍藏,被关心弄乱,枯萎后仍被悉心收起。 离开祖国之前,四个主角也纷纷借花向最重要的人表达心意:师傅在死于战争的儿子坟前献上玫瑰,说“没想到我也加入了因《亚琛和约》而诞生的机密局”,决心在和平年代继续战斗;罗宾把随手取来的不起眼的白色花束送给玛丽王后,就像当年对方如此捡到身为平民的自己、却带来了希望一样;杜兰从未能来得及对其诉说爱意的莉雅的棺柩处取走紫色花朵,交给德恩,教他送给临别的爱人,而在op里,他则是直接把鸢尾放在了棺柩上——为过去的法兰西送葬。 当他们以石像鬼为线索踏上旅途,笔者不禁想起雨果在巴黎圣母院钟楼里看见的“命运”二字。因为神的作弄,人向来只有死亡一条路可走。 “从现在开始就是悲剧了。”那个过路人、女诗人、占卜师如是说。慢镜头里满是不甘。总是如此啊。安娜心爱的人已经回到宫中了,莉雅追了千万里的人就在前方了。可人们总是坠落在离幸福只差一步之遥时。 曾举剑立誓的四个剑客,也终要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分道扬镳,各自投奔熊熊烈火后苍白或鲜红的结局。 第一个选择成为王权的棋子。被致命的忠诚蒙蔽了双眼,接受着光芒的包容,情愿长眠异乡的土下,也不肯面对那个随着宫阙腐朽剥蚀终将揭开面纱的真相。他有资格说景仰吗? 第二个效忠了黑暗。可黑暗同太阳一样不真实。古老的剑柄铭写忠诚和背叛,锈迹斑驳,当枪声响起时,昔日绚烂的荣耀终于崩毁殆尽。他有资格说守护吗? 第三个开了那一枪,击穿了黄金鸢尾。正如《三剑客》其实是四个人,并非剑客而是火枪手的他,过于正直的影子在这扭曲的时代被撕绞成碎片。他抬起头从此只信仰未竟的前路。“就这样,曾经一起踏上旅途的最后一个人的身影也消失了。”这是最特殊的告别:在暗夜里漫长的阶梯两头,在多年以后宿命的铡刀下。但弄脏了双手的人,还有资格说要救赎吗? 最后一个剑客,曾放下笔执起剑只为寻求真相。在故事结束时,又放下了剑。可即使如此也无法从腥风血雨中全身而退。灵魂割开,蓝血流尽,岁月平静的神情抚不平眼底冻结的悲伤。对失去,以及不会停息的错误视而不见,也许是他最后的忏悔和复仇。 王者、英雄、凡俗少女……无一幸免。有人说本作不注重刻画人物,大概是因为作为内蕴的思想是无法被作画和台词所直接表达的,而且在一出出无解的古典悲剧里,他们各有位置,都是被抛掷于和我们一样的名为“活着”的残酷阴影中。

    二、骑士&矛盾:Chivalry, show me the way to go 本作日文标题为《Chevalier》,法语“骑士”。虽然正式的法语名称是《Le Chevalier D'Éon》,但私以为与其翻译成古板的《骑士德恩》或噱头大于实际的《女装骑士》,不如按原题直译,或译作《最后的骑士》之类。毕竟这个似颂歌又似哀歌的故事,讲述的正是骑士们如何在荣耀的旗帜下像传说一样披荆斩棘,终于走向了无可挽回的末路。 一开始,所有人都带着信条上路。杜兰和师傅初遇,两位骑士比拼剑术,互相炫耀珍宝。而最后,那曾被炫耀的古董剑,在不得不指向同伴时终于折断,就像骑士早已残损的心一样。 在留下报复后独自去“迎接注定的命运”的杜兰死后,归罪他人以掩盖自己无法接受新剑和新思想的师傅,也不得不死了。最后时刻究竟为了保护谁?无从得知。但活得太久了的他,只能死在时代的枪下。 信条于他们,不知不觉已异化成了对丧子之痛和不能之爱的虚饰。 唯一历史上真有其人的主角德恩,确曾拿着外交特权,提着裙子战胜异邦剑客。其骑士精神和间谍身份,在本作中得到了细致呈现。身为真正的骑士,他难免具有同前二者一样的恋尸倾向(相对的,无论从花的意涵还是故事的结果来看,只有罗宾是真正热爱生命的,虽然他引发了恐怖和死亡),但在他的身上,更多地牵系着最为明确的“追寻”的主线——从中世纪骑士文学中“寻找圣杯”母题开始,如果说骑士有什么留给后世的革命者,那也就是这种不懈的追寻了。想要知道真相,即使被利用着重复杀戮,这样的心情也不会停止。于是怀疑的种子生根发芽,化为混沌,动摇着原本完美的世界并给之以新生。 “王室之诗选择了莉雅,而莉雅选择了德恩。”她爱着他并相信他绝不会为了贵族身份不要国家,也许正是因为他身上没有流着那不祥的血,他还可以抛弃一切走向未来。而他真的如其所愿了。 作为对照的俄罗斯的骑士,则到底殉在了效忠对象之后。那时缓缓挪移的镜头中祖国的天空,与《战争与和平》中代表了俄式美学的经典场景不谋而合,指明了两个国家注定不同的路。(相对地,英国篇倒是隐喻色彩更浓) 以莉雅的视角唱出的ed曲,其实说的是所有骑士和自以为骑士者的心声。

    “Trace the shadow of truth into the dark.”她,还有他们何尝不知?前方即是万丈悬崖、死荫的幽谷、敌人欲令你永做其囚徒的那个阴间。但为了抹消眼前的矛盾,戴罪之身(存在、身份、知、行无不是“原罪”),要么一边祈祷一边去穿越层层黑暗,要么只能永远彷徨。 “以忠诚与真相之名”,可是忠诚与真相,在旅途尽头相互拆解了。 交出了标志骑士身份的剑(到了杜兰则是差点忘了带上本应不离身的剑),虔诚的莉雅双手空空,死在那时众人都曾去的忏悔室。但阻碍了冥福的,究竟是信仰,还是那因无法回应而不得不一直努力压抑着直到后来彻底爆发失控的毁灭性的爱呢? 纵然血泪流尽,同一国家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注定没有好结局。因为她的死,原本也自以为是虔诚骑士的马克西米利安,才得到启示,下定决心抛弃剑,拿起了诗;抛弃力量,拿起思想。 由此可见,从加害真正的神之子,亲手让神的领地染血的那一刻起,“被爱者”路易国王(巧的是,作为真正的“王子/巫师”经典形象之一的Faust,其名字原本涵义也是“被爱者”)已经失去了他的骑士,在失去这些立誓保护他的古老的人的同时,也失去了未来。 “但愿国王在这难以忍受的腐烂中活下去。”“愿神之宠儿路易十五陛下,荣光永伴。” 正因为人有着高贵的独立的灵魂,才必然会产生矛盾。虽是陈词滥调,但人最大的“敌人”只能是自己;任何事物也只能在无尽的矛盾中灭亡和重生。分裂和自我毁坏从源头开始。再如何辩解,骑士道也不再指引前路。当诗篇被烧毁,王权从字面意义上开始腐朽并散发出恶臭时,最名副其实的骑士也终于学会了代表了民间言语的诗人们惯用的质问,以及讽刺。 但自然,无论过去还是如今,人人都是骑士,人人都欲守护那个真正的,唯一的神。 三、女性&生命:永恒之女性,引我们飞升 如同为王尽忠的骑士最先看到了王的不堪那样,为神奉献的骑士最先看到了神的被误解。从最先知道真相,并像诗篇一样做出“选择”的那一刻起,莉雅就带着新的关于求知的罪成了女神。 她也是“凡尔赛的玫瑰”,但更是曾横遭背叛和污蔑的圣女贞德,“被害的女神”。在op最开始,铭刻诗篇的方尖碑下死去的她,胸前插着的剑很像是传授其剑术的师傅的古董,这已是足够完整的暗示。自始至终,她的灵魂都主宰着故事的全部。跟着她极为强烈的恨和爱、异常清晰的判断和感受,谜底方能一点一点被揭开:骑士的双重命运终于从追寻过渡到了守护,历史的双重线索则从想象归于正统。 历史上本就不存在的完美的莉雅,作为混沌的源头及肃清者,不得不在一开始即死去,在最后象征性地回归尘土。但正如呈现于德恩面前的自由女神像所预示的,在人类的前路上她必然是永恒的。在本作浓郁的东方式诺斯替主义底色中,她正是流离的神之意念(阴性原则,“伊娜依娅”),是那个堕入人间造成一切纷争,而以自身的堕落和被拯救反过来引导与其命运相同的、来自异乡、一度忘了自己高贵身份的“真正的王子”飞升的海伦,又是双重自我中被留在上界的原型(上述解释均指向歌词中“same fate”之真意,即诺斯替拯救论中形而上的一致性);在浮士德式的永恒追求面前,对秘密的封印正是对爱的自制,是终要冲破牢笼,激发生命之力的必要条件。 所以保持着沉默的她在镜子上用代表女性的口红给弟弟留言:我与你同在(Je suis avec toi)。 而《诗篇23:4》写神的庇佑:“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 画面焦点凝聚的镜子前,德恩曾抱着姐姐的衣服,决心成为其灵魂的容器;当见到梅亚莉王妃(同样的异乡人)时,他明白了自己也终要迎来分不清自己是谁的命运。这也是充满诺斯替意味的,通过“衣袍”,拥抱自己原初的永恒“形象”,与之融合成整体的过程再现。所以抗拒消退,连外貌也越来越相似,无论朋友如何鼓励他接受和成为不完美的自己也是徒劳。 即使抛开宗教学意义,在共同的命运中渐渐失去自我,也许也并非坏事。起码不会再孤独。总是软弱又固执的德恩,需要坚毅而感性的莉雅的爱与指引。男性和女性,一体两魂,实为人之极致。 (写到这里笔者忍不住想吐槽一句那个女诗人,好几次当着主人的面管他的爱人/妹妹叫“男人婆”真的没问题吗?) 本作中另外的正面女性描写,集中在俄国篇:伊丽莎白为国家的无私奉献(虽然无私奉献这种词在笔者看来已经自带反讽了)和对民众的信赖,叶卡捷琳娜在柔弱表面下的隐忍、坚定和强势,两位伟大的女王一张一弛,表现的都是俗世女性的可能性。(顺带再次一赞本作考据之细,就连违背《圣经》之告诫的换装舞会也是确有其说的) 但如果说本作有褒贬的话,唯一被绝对肯定同时也绝对否定的恐怕既非保皇派也非革命派,而只能是因宛如旁观者而最接近神的“第三类人”。这类我们在现实历史上不可能知晓其存在的,获得了真知的见证者,其中除了最终与莉雅融合的德恩以外,还有玛丽王后。 不同于早已因失去权力反而获得了自由的英王和王妃,知道太多并因“知”而受束缚(这也是本作所有主要角色悲剧的根源)的玛丽,即使看穿了权力才是万千罪孽之首(“知”也是,从智慧之果到共济会会员培根爵士说的Knowledge is power,无不有此暗示)、杀人的王座本身就是对王的报复,面对那无法慰藉的孤独,也只能选择以性命去成全了。 早夭的孩童,象征走上为人的歧途之前,被扼杀的希望,而玛丽安抚了她的魂魄;原本是真正婚约者的马克西米利安,表现出轻微恋母情结的罗宾,最终共诗篇三位一体,成就了新的神,与他们产生了牢固联系的玛丽,其实正是一个孕育未来的圣母的形象(从其名字亦可见一斑),其死亡则象征着此世中爱与美的凋零。 即使在凋零之后,她仍保护着所有人。虽然对于其作为角色真正的所爱对象——外表和精神都过早衰老的王和王子而言,这种保护也不过是残忍救赎的一部分罢了。毕竟在故事内外玩锁的路易十六,到底没能锁住秘密和国家。 而巴黎死去的女性(妓女,海伦堕落之终点)都和莉雅一样,带着“王室”血脉,这是关于黑暗之流溢的极大讽刺,但也可看作对作为一切光明之源泉的生命力量之传承(传统骑士为女性/圣杯奉献和守护之寓意也在于此)的真诚歌颂。本来无论从外表气质还是思维方式来看,对应着男性的贪婪和腐朽,女性的生命形态代表的正是“新生”——在本作中,说的是国家,是被洗礼的人,是文明演进。op曲《BORN》,原也有这个意思。 For ever,永恒是源于过去。 历史上笃信着巴黎之圣女但并未得救的路易十五为其修建的教堂,后来被革命派改为了追思过往之伟大的先贤祠。 而女神莉雅的灵魂最终再次拥抱了“充满暴虐”的革命先行者马克西米利安,并与其共同获得了安宁。“在所有人的心中,传承新的秩序与生命之歌。”在互相拯救的二人的指引下,故事为了最后的预言回到旅途出发的原点,也回到了时间和生命的初始。 四、革命&死亡:太初有言 “改变世界的不是剑,而是言语。”“诗人”马克西米利安如是说。

    拿着诗的诗人形象多么像拿着法典的律师啊。他的虚构和真实存在,都带来了对“杀人的王座”的另一种解读:你是王子,因而你必须去死;被选中到万人之上时,便是死期。 可不是王权,而是思想——这既新又旧的罪,或曰“灵”,能比追寻的脚步走得更远。 在本作漫画版里,“诗”的定义略有不同,它们是反叛国王的诗人用以讽刺和对抗的道具;在历史中也是如此,以野史中罗伯斯庇尔的祖籍英国(本作也用了这个说法)为先驱,启蒙家以笔和口,传递着新思想,开启了新时代。话语杀人,亦救人,所以诗人必然是分裂而亦正亦邪的;现实的思想家则各执一词,轮番上位,实践着各自的理念。 Novus Ordo Seclorum,这句贯穿全片的言语,实为创立于近代英国的秘密团体共济会(对就是前文提到的培根老师和歌德老师参加的组织)的口号,后来被其中的古典派写在美元上。在路易十五让给英国后不久即成为独立新国家的美国的诞生,本身就体现了无神论共和主义与殉道思想的共济会式连结。实际上,以石头和不嫌多的象征符号为引,共济会思想(无疑以其灵知主义传统为首)及发展史对本作的影响亦始终隐现。早在十八世纪后半叶,在玫瑰十字派神秘主义的渗透下,这个致力于社会改造的团体自身迎来了一次非理性化、神秘化、向蒙昧主义的回归,且在其制度改革中首次出现了“骑士”这一等级,以实现对中世纪宗教骑士团传统的复兴。“英国共济会于1753年分裂为两派……分裂原因为部分会所不满现代派对英国王室的拥护。”是为作品中“革命教团”事件之真实。 而在op里,历史传闻中果真身为共济会成员支持了俄国政变的凡尔赛神秘人物圣日耳曼伯爵只写了Novus Ordo(新秩序),而马克西米利安写了 Seclorum(时代,世纪),此种分裂也别有深意。 在命运之地梅多梅纳姆,为了激怒莉雅以剑的力量压制诗(利用暴力压制敌对思想,即后来大革命的方式),用计让自己被杀死的马克西米利安,尸身在墙上,双臂舒展呈十字形,这有着明显宗教意味的一幕实在是厉害,它起码有四重涵义:1.死而复生的隐喻,暗示后来当以真实历史而言出场时代过早的罗伯斯庇尔在片中死去时,会有人继承他的名字和使命走向未来;2.基督式的牺牲,为了众人的得救,为了最崇高的理想,革命家才不惜将国家夷为废墟,也献出自己的灵魂;3.反讽,无论从历史还是故事的角度看,罗伯斯庇尔行的事都是彻头彻尾的反基督,这样的他成为被选中的神之子,首先无疑是对其平等信念的嘲笑(另一方面,被阴谋论者认为支持了法国大革命的共济会的理念中刚好只有“博爱”“自由”而并无“平等”),他斥责着认为世上必须存在王与奴役的对手,说着“只有革命才能把王从民众心底驱逐出去”,自己却最终抛弃所有同伴自封为神——更由此,人们过去因无知而盲目信奉的那个主宰命运的神也再次被解构了;4.于是最后一点便是神学上的要旨:正如前文提及的,这位从异乡(以英国为喻体)来到承受着邪恶统治的此世的王子/巫师/信使,才是“正统”的弥赛亚,在他(及其作为海伦/伊娜依娅的爱人和作为炼金术师/哲人的追随者)身上承载了异端的拯救论。 加上前文对莉雅形象的分析,也许可以说,虽然披着写实的外衣,但本作的宗教意味可能远大于政治历史意味——它是一部带有末世寓意的启示录。 另一方面,自古以来,如果一个故事开端处有一个预言,那么它一定在等待被故事实现。 关于最大的真相,英国篇里提到驻英大使的血统问题,其实正是一个过早的暗示,其重要性直接指向了那过迟的一剑。 “等时机成熟,所有人都能平等地翻开它。”是时被找到的真正的血脉(传说中的“圣杯”)终于如预言所说毁了它自己,王室之诗变成革命之诗(神谕变成历史),紧随其后的是接连不断的复仇。直到断头台下尸横遍野,“要么无罪,要么死刑”,一切都被破坏殆尽,然后燃尽罪孽,浴火重生——行着这样的黑暗兵法,“时间开始了”。无神的新秩序,仍要以新的神罚的名义启动。 杜兰珍视着马克西米利安给的怀表,却最终没有接受对方的邀约。他早知这怀表坏掉不走一如国家,便对罗宾说,你来让时间前进吧。 小小的罗宾,确实是太聪明的孩子。笔者一直怀着难抑的兴……心疼看着他,如何成长,如何动摇,如何孤独地注视着夜色中的凡尔赛,直到被政治和过于强大的命运改写了观念、性情和思想。“即使是曾惑于‘忠诚’之类东西的无力的我,也能对国王开枪。”到底是慧极必伤。融了十字架(并非灭神,而是继承“驱邪”之意)将其做成射向王权的子弹的他,卷入物质世界的危险和黑暗,踩着同伴的血前行,不仅继承了毁灭者的名字,连其无止境的否定和背叛也继承了,又何谈什么玛丽王后所祈愿的“新的形式的忠诚”呢。毕竟思想和神,都是没有国家的啊。 骑士不再是必要的。而本来就不是骑士,也被指出“注定无法成为骑士”的罗宾,最终成为了平民中的践行者。但他的“知”并非仅来自表面上理性主义的启蒙,而是诺斯替式的“接受”而后践行至极致:他变成马克西米利安,做了一个“把革命(宇宙之外真正的神谕)带到法国(人所沉沦的“这个世界”)”的“信使”。革命教团石刻上留下的“Fay Ce que voudras(Do what you will)”的指示,贯穿本作的诗与剑的美学,或曰少年所理解的杀人的骑士道,都被终成现实的断头台发挥到极致。人不是生而平等,而是死而平等,这是必然的事。 因为自己也身染世界之黑暗与罪孽,连自己的肉身也注定被清除。“毕竟你会是我们之中活到最后的。”这最后一个祈愿式谜题无言的解开,是那样残酷。 然而染了血的怀表没有停止。三色旗的光芒虽远,历史仍在前行,已经足够。 但愿不是“自由、平等、博爱……死亡、死亡、死亡”而是相反的顺序,过去的他们也一定都曾这么相信着。 即使自由意志的表象也早就种下了毁灭其自身的讽刺与虚无的种子。 现在重看本作,几乎一眼能看穿其最大野心除了圆满坐实各种乍看不搭边的阴谋论(阴谋论本身正是“第二种历史”)、实现共济会思想对传统圣杯文学的又一次超越外,还在于试图“洗白”以罗伯斯庇尔为代表的革命派(暗合了诺斯替教义中对叛逆者的崇拜),为了掩盖后面这个目的,顺带不同程度上“洗白”了蓬巴杜夫人、奥尔良公爵、乔治三世等——尽管站在主角的立场他们有正有邪。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的国家和高尚的理想做事,不择手段,渴望混乱,即使留下恶名也属心甘情愿,以此作为对骑士精神的别样诠释。 但就是这样才好。正如笔者一贯的文艺观所认为的那样,评判是非功过,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文艺作品应做的,本来就是“为黑恶势力招魂”——画太阳照不到的东西,写命运不垂怜的人生,不断定,只描绘,如此无声的言语,方能如利剑直指从古至今万千不可见的人心。 何况本不该有所谓绝对正确的历史观;何况即使同被死亡填满,因曾极端地成为常态而足够引以为戒的革命之恐怖,也未必胜过其后漫长的战争。 笔者实在是太喜欢某位豆友的这个短评了:“为私欲者死了,为大义者也死了,理想者预见废墟中能开出花朵,于是用血染红了断头台。”究竟所“预见”的是实是虚?我们回顾历史,每个人心中自有答案,但别忘了,他们那时候是看不到未来的啊。所谓革命之诗,必已不再是绵延千年的血统预言,而是无神时代个人把握命运的号召:“诗人”不再读诗,更亲手写诗;神性就寓于人之深处。就像op的歌词那样,即使看不到明日,也仍在寻觅,探索——光是这样,就足够令置身事外的后人无法责怪,且愿意去原谅了。 正如前文所述,这对真理的执着就是骑士留下的最宝贵遗产。只是追寻不再为神而是为人。神秘主义为人文主义所取代,不仅是共济会的前路,也是近代文明的既成命运。与诗产生关系的人,接受了“神灵赐予人类的智慧”,同样将无可避免地受到其束缚,于是我们所见到的保守者和变革者,都不过是被历史诱惑而前赴后继的人,和同样带着(各种定义中的)原罪出生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一样。 结语、灵光消逝,言语永存 “太初有言,言与神同在,言就是神。”正如前文说的那样,言语本身只能呈现,不能且不必给出明确的答案;神也不属于并不干预此间的历史。——是为“无神”之真意。 但人们还是必然要自以为知道了。知道了秘密,知道了愿望,知道了未来。对言语或虚或实地加以阐释,其神学寓意亦如最初的人类吃下了智慧果。在异端的寓意解经中这种反叛本可以是正面的,但本作显然并未止步于此,证据就是第三类“见证者”秘而不宣的存在。 旧时代王就是权力,是神的代言人,但随着神光的衰落(即政治学上君权神授观念的消灭),“唯有主的言语永存”变成了“法兰西的言语永存”。国家主义的粉饰下,“知”和“行”成为power的时代终于到来了,它是一把双刃剑,悲剧从此蔓延,历史也从此发生。 为了避祸,有人改换名字,有人改换服装,一切都顺理成章。但其实女装一旦穿上即无法脱下,这也是命运最后的嘲弄。穿过满地的伏笔和铺垫,历史来到了正常的轨道。效忠对象的结局,革命之人的末路,也终归一途。 紫色的秋牡丹,其花语是“在坚信中等待”。安娜曾等待着德恩,而德恩实现了灵的融合,作为神的使者,在孤独终老中见证着历史,等待着秩序的到来,并最终如记载一样在异国(马克西米利安的来处,可看作上界之比喻)度过余生。 除了“诗”“符号”和“名字”,文艺作品本身自然也是言语。宗教改革(语言重新相通的平等带来新的厮杀一例)后解释《圣经》的阐释学流传下来,进入了文艺学领域,无论理解(平等)发生与否,它们也只顾永恒地“存在/Sein”(自由)和“言说/Sprechen”(博爱)——“语言是存在之家。”灵知走到20世纪,点亮了后现代的星火。 笔者指的当然包括但不限于那些(骑士和贵族的)法语、(革命的)英语、(宗教的)拉丁语交相辉映的漂亮的文字游戏:HOMMES(人类)∴OPTARE(希望)字母重排后变成METAMORPHOSE(变身),再现故事的外形、因果、始末、人之追求和男女合一带来的强大生命力;LIA和DEON的名字融合后则变成LION DEA,“狮子女神”,即原作漫画中“斯芬克斯”之名的由来及女性主题的升华(也许还暗含着价值重估时代由接受负担之骆驼到夺取自由之狮子的精神变形/超越的意味);VERS AILLE变成VERSAILLES,“凡尔赛是诗的合集”,是故随着诗篇的崩坏,宫阙(“这个世界”)也走向瓦解——恰如艺术和历史在这个时代遭遇的复制与解构。 当人们越来越频繁地喊着“神作”,笔者在吐露这个烂大街的词汇时,内心不免是挣扎的。 但本质怀旧而并不守旧的笔者还是要说,本作是象征(神学符号学)的神作,是想象力(历史观)的神作,是“美”(完整文学形式)的神作;是东西方文化在魔幻现实主义底色下的碰撞,也是集大成的神学寓言。其带来的震撼和影响,贯穿笔者七年人生,此种个人的启蒙,是后来任何空洞的娱乐或戏仿都无法比拟的。积累七年终于能读懂的今天,姗姗来迟却值得等待。是故有了本篇长评,姑且作为具备了一定知识背景的个人解读。 因此,笔者决定以与本作从时代背景(到大革命为止的法国史)、主题(命运、爱情与复仇)到元素(各种身份调换)都神似的《双城记》的开头为其下判词并为本篇作结: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其实,“那时”也就是每一个“现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