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路德维希 Ludwig(1973)

简介:

    故事开始于1864年的德国,年仅19岁的路德维希二世(赫尔穆特·贝格 Helmut Berger 饰)登上了王位,成为了统治巴伐利亚的国王。实际上,路德维希是一个性格非常优柔寡断的男子,根本就不适合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他脆弱的自尊和薄弱的意志力常常将他置于痛苦的境地之中,这种痛苦在他挚爱的表姐伊丽莎白(罗密·施奈德 Romy Schneider 饰)含恨远嫁他乡之后,变得更加的强烈。

演员:



影评:

  1. 金色摇曳的繁华,昨日世界的伤逝,是维斯康蒂的影像里一个不可调和,不可逾越的矛盾。是孤独骄傲的萨利纳亲王在那个最后的晦暗清晨里的一跪,是奥芬巴赫濒死前视野中少年迎着霞光舒展开的身姿,是路德维希草丛里清白、湿漉漉的死者的面孔。这位米兰城的贵族,用他唯美,奢侈,富丽到了极致的画面,在我们眼前拉开了一道紫醉金迷的天鹅绒帷幕,去碰触沉沦坍塌的宫殿,废墟间的晚照,嬗变的时代的脉搏。

    《诅咒》讲述的是纳粹时期大家族的堕落和崩溃,人的罪、绝望、疯狂,纳粹的印记,对血与死的偏爱。从《豹》开始,维斯康蒂在这部影片中依然延续了对崩溃主题的探讨。或许从更早的时期开始,崩溃已经成为维斯康蒂世界那个尖锐的旋涡眼。在《威尼斯之死》里,主人公对即将逝去的世界,是怀着一种挽留的深情,他在冥想中追逐,挽留并最终保存了这个世界,他所追求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美,犹如塔齐奥的喻示,影片的结尾又似乎给了这种挽留以光明的希望。而《路德维希》中,路德维希却是以营造的真实的城堡来抵挡现实世界的逐渐崩溃,他彻底拒绝与外界的联系,却在他周围营造了一个梦境,这种挽留终究是无奈的,虚幻的,绝望的。

    维斯康蒂在每一个镜头中编织他的色彩和想象,他对画面的苛刻要求达到极致。《威尼斯之死》是透纳的水彩静止地流动在马勒的第五交响(献给死亡)中,《路德维希》是中世纪宏美的宫殿与瓦格纳的英雄史诗交相辉映,暗示了巴伐利亚国王矛盾而悲剧的性格,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可怕割裂。

    1.所谓悲剧——路德维希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并且知道,要挽回毫无希望。

    或者说,美的撕裂和幻灭?

    如同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一生,这位狂热的艺术爱好者和世界上最美城堡的主人,最后变成了疯子,在盛年自杀,只留下与瓦格纳的传世友谊,以及那座传说中献给茜茜公主——他唯一所爱女人的天鹅堡。

    人的天性中就有对美的欣赏和追求,那几乎是一种本能。美带来身心的愉悦与享受,美的毁灭自然在人心中引起的震动和回声也尤其大。就个人而言,这种毁灭足以导致生命的断绝。当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时,那就成为悲剧。

    路德维希的一生不啻是幕悲剧。甚至他的一生最后变成了在追求这一种悲剧。因为现世是丑恶的,与美不相容的。

    他的一生始终在渴望着他无法企及的理想:爱,美,与自由,无限的自由。然而,他是国王。他的位置决定了他不能也不应仅仅是一名艺术家。这种追求被禁锢被掐断了,我们看到了美丽被毁灭的最冷静也最惊心动魄的过程。

    悲剧的表现是多样式的,含蓄的,冷感的,沉静的,灰色的,讽刺的,热烈的,汹涌的,极端的,浓丽的,悲剧给人的感觉,有时如行云流水,过后但觉无限凄凉;有时令人中心欲碎,痛彻心骨,有时却是沉默的,甚至是抗拒的,难以理解的。有时温存,有时清冷,有时灭裂。

    在维斯康蒂精致到无与伦比的镜头下,路德维希的悲剧是沉默的,无穷忍受的尽头——疯狂。

    在天鹅堡幽居的宫殿里,他称病拒绝接见茜茜,那是他们此生靠得很近却离得最远的一次。相距咫尺,一去永诀。他听着她离开,他在房门背后咬牙啜泣,一遍又一遍呼唤着“伊莉莎白”——她的名字,抽搐的声音,绝望的啜泣。

    “真挚的爱和深切的仰慕以及温馨的依附感早在我还是孩童时代就已深深埋在我的心中,它使人间变成了天堂,只有死亡才能使我解脱。”

    生命的断绝不意味着美丽的终止,甚至,生命的断绝成为了美的一种保存方式。对于路德维希而言,生是窒息的,他失去了一切。瓦格纳辜负了他,茜茜离开了他,而他钟爱的胞弟,奥特亲王先他疯狂。除了死亡,再无解脱。除了死亡,再无美丽。

    他喃喃自语,自溺并不丑陋,至少毫发无损。

    而茜茜说,他只是阖上了双眼,不愿再望向这个世界。

    2.记忆中的孩子——奥特

    那是个多么漂亮的孩子。漂亮而忧郁。

    在路德维希的加冕礼上,他是最称职的陪伴者,举手投足,应对得体,掩藏在哥哥的光芒下,却依旧闪耀如明珠。第二次露面的他,刚从普奥战争的前线归来,已经变得疲倦。年纪轻轻就过早厌倦了生命,失望,失眠,焦虑,最后发疯了。这个王室家族的血脉里天生浸润着悲剧气息,狂热的爱最后却什么都失去了,什么都失望了。只能选择自我毁灭。

    记得奥特回前线的那个晚上,兄弟在路德维希的房间里相见。灯光投射在天花板上如流动的云彩,变幻成光怪陆离的影子。路德维希的声音是高亢的,而奥特却显得那么低沉,对战事失利的忧虑,对国家的忧虑。因为长时间睁着眼睛的睡眠而畏惧了灯光。惊觉的哥哥赶紧拧灭了灯,怜惜地去抚摸他的鬓发。并不强烈的光线下,奥特回避着适应了,含笑而忧郁的蓝眼睛,那其实是张尚显孩子气的美丽脸庞啊……

    然后是别扭的路德维希去向索菲求婚,家庭聚会上,奥特笑得那么开心,他真诚地祝贺索菲,为哥哥和她的幸福欣喜,迟来的茜茜温柔地拥抱奥特,说,奥特是个好女儿。

    再然后,王太后皈依天主教仪式上,那个不断发着抖,目光凝滞,嘴唇颤动,对触摸畏缩的苍白孩子。

    最后的最后,快要疯狂的路德维希来看望已经疯狂的奥特,奥特,还记得我吗,我是路德维希。歇斯底里的挣扎和喊叫止歇了。那个孩子静静地凝视着走近的他。路德维希将弟弟拥抱在怀里,像个母亲那样温柔地整理他被汗水泅湿的头发,脸贴着面颊,侧过来的眼睛里饱含泪水。

    若干年后,路德维希说,我绝不能让他们想对待弟弟那样对我。

    奥特成为了走在路德维希前头的死者。行走于世的死者。

    3.不用承诺也是如此——茜茜

    茜茜,记忆中的茜茜,无论多久看她,也改不了记忆中的热烈和美丽。当年的茜茜公主,是那个纯真明媚的少女,成为奥地利王后很久以后的茜茜,变成了这个成熟,一举一动都有说不出的风韵的妇人,但她也不再是路德维希的茜茜,尽管依旧是他所爱的那个茜茜。她高贵依旧,美丽如昔,却变得矜持,理智,昔日无暇的金色鬓发已经染上了岁月磨打的严霜。

    月夜是属于他们的,在月光下漫步,骑马的时候,她会吐露她永远不会向他人吐露的苦涩,寂寞和厌倦,裹着尸布的宫廷,不如意的生活。她把自己比作看见光却拼命躲在暗影里的飞蛾。而他则在她面前神采飞扬地述说他的瓦格纳,他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他的歌剧,他的梦想,还有他的爱。我永远等你,即使不用承诺也是如此。当他们在一起时,他就是高踞山巅的一只雄鹰,而她宁愿是贴着海波飞翔的鸥鸟。

    但她知道什么不该去追求,虚幻的幸福和美丽只是一时。她远离路德维希,渴望他能就此重返一个国王最好的道路。她让他去接近索菲,让他去爱索菲,她甚至说他们两人都喜爱瓦格纳的歌剧。但她不知道,爱就是爱,无法混同。有些人,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要他改变,就意味着要他放弃一切。路德维希不放弃。他只是失去。现在他什么都没有了,瓦格纳离开了,死去了,茜茜也离开了,不再回来,而奥特,他离开去了一个活人无法到达的世界。

    他终于万念俱灰。在华艳奢靡到极处的宫殿里,他躲进了他用想象营造的世界。他彻底关上了门,彻底拒绝了王座上的生死荣辱。但没有曾经让他焕发出无限灵感和激情的一切,宫殿只是一座囚禁的死牢。世上岂无一个爱我如己之人?昏昧暗淡的深夜里,他踏过那一具具狂欢后沉睡的躯体,寂寞得已不知如何微笑。

    4.世上岂无爱我如己之人?

    路德维希的一生显示了一种惊人的浪费:造就了许多奇迹却全部与他的愿望背道而驰。他的一生,是一种错位的挣扎所能迸发出的最璀璨夺目的火花。不幸身为国王,使他与一切可能得到的失之交臂。在政治上,他十足失败。登位伊始年不及十九,巴伐利亚便卷入第二次王朝战争——普奥战争的旋涡,王权既弱,君主年少,面对强大的普鲁士王国,作为奥地利联盟的巴伐利亚一方战败几乎就是定局。然后是条约,赔款,罪责。普法战争爆发后,路德维希支持一个德意志王国的构想,站在亲族普鲁士一边,放弃了巴伐利亚的独立地位,巴伐利亚在帝国范围内仍作为一个王国继续存在。路德维希死后,弟弟奥特亲王继承了王位,不久既被堂兄路德维希三世取代,但此时巴伐利亚王国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因此,有人指责路德维希实为丧国之君。的确,倘若以这样的失败来指责路德维希,他是不称职的。然而,他并非不想做一位英明的君主,只是他对政治的理解是那么天真。他如何可以说出这样的话:一个族的人战争,结婚,兄弟相杀,近亲相奸,不明白到底是为了什么。王国不是以纯粹的艺术来镶嵌的。而他重金邀请了那位有着伟大天赋却无伟大人格的艺术家瓦格纳前来慕尼黑,资助他,庇护他,他修建了日后举世闻名的拜罗伊特歌剧院,他建造了美伦美焕的宫殿,使巴伐利亚浸润于流光溢彩的艺术芳香中,却未能使巴伐利亚变得强大。他厌恶战争,然则岂非他厌恶就能避免。如果说路德维希是丧国之君,莫不如说是命运暴殄天物。

    做个才子真绝代,奈何薄命为君王。

    2005.12.29 elentari
  2. ·Loli花痴雷人之作,主要目的是拿来和今年的再观感想做对比,敬请慎入

    ----------------------------

    第一次知道这个人的存在,是在一部关于建筑的纪录片中。19世纪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憧憬着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仿照凡尔赛宫为自己建造了极尽奢华的宫殿。然而由于耗资过大,这座宫殿未完成即被迫停工,它的主人在其中仅仅居住了十天便被废黜,并于三天后投湖自尽。路德维希二世性情古怪,因为迷恋夜晚而惯于昼寝夜起。不知为何,对于这样的人总会多少有些钦慕。也许是自己同样有着种种不切实际的妄想,却从未有勇气付诸实现吧。
            
    然而影片初开场时的他,却并不似想象中的怪异。年轻的路德维希有着高挑的身材和端正的面容,穿着整齐而华丽的军装,言行得体,礼节周到,一如所有那些最严格、最高雅的宫廷教育制造出的典范。只有微蹙的双眉,隐隐流露出一点点偏执。他在贵族们恭敬的目光中加冕——此时谁不认为他即便不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君主,至少也会中规中矩的治理国家呢。如果……
             
    如果他没有爱上他的表姐。伊丽莎白,那个史上著名的茜茜公主。美貌、独立、精力充沛,永远光彩照人——只是,她已经是奥地利的皇后。同样是由罗密·施奈德饰演,却没有了《茜茜公主》中孩子气的天真,此刻的茜茜不再是甜美的童话,而是粉红色传奇凋谢后的真实。我想她已经经历了那华丽的婚姻背后的艰辛,笑容动人依旧,却早已带上了成熟女人的理性与落寞。然而她的表弟,终其一生也未能成为这样的人。于是我看到茜茜带着无奈的微笑告诉路德维希,“我对你来说,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她劝说他结婚,以为他会像所有告别青涩的少年,遗忘这无望的爱情。而结果只是徒劳——因为无法得到所爱的女人,他索性拒绝爱上任何女人。他也曾试图结婚,去担起一个国王应负的责任,但当他向母亲宣布自己的决定时,那冷漠的神情竟像是要去赴死一般。官员们不得不费尽心机雇佣女演员对他进行必要的“教育”,换来的却只有他的轻蔑。他宁可在男人身上寻找安慰——带着忧郁的、颤栗的神情,亲吻着自己熟睡的侍从。对于他那可怜的未婚妻,他甚至拒绝叫她的名字,而是代之以“爱尔莎”——他所爱的歌剧《罗安格林》中女主角的名字。这短命的婚约,最终还是由他亲手斩断。作为国王,路德维希的行为是如此任性,但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又如何能责怪他呢?总有一些事,是我们永不愿妥协的啊!
            
    如果他没有遇到瓦格纳。天才的音乐家,用他华美的歌剧征服了这个敏感的、醉心艺术的国王。“我不爱女人,不爱父母,不爱兄弟,不爱亲戚,没有任何人让我牵挂,但是您!”在给瓦格纳的信中,他竟然写下了这样疯狂的溢美之词,而他的行为也完全印证了其中流露的异乎寻常的感情。他投入了大量金钱,来支持瓦格纳神圣的艺术事业,同时也为瓦格纳个人提供了豪华的生活。然而路德维希的悲哀,在于他始终未能将“艺术”与“艺术家”区分开来。影片中的路德维希带着虔诚的神情宣称,如果瓦格纳不是一个音乐家,他将是一个圣者。事实是他错了,瓦格纳毕竟是一个人,他也有着种种可能有悖于高尚的欲望。很快,路德维希就得知瓦格纳对他提出的有些要求已近于敲诈;而那位热心款待瓦格纳的冯·贝洛夫人,则是与他暗生情愫的情妇。残酷的是,就在这个时候,不知道真相已经泄露的瓦格纳仍在等候求见,请求路德维希的保护。赫穆特·贝尔格在此处的表演十分到位,强忍泪水收起瓦格纳那些被截获的信件、用哽咽断续的声音命令侍从请瓦格纳进来、带着疲惫的神色同意发表那封编造出来的信……我可以想见这对路德维希的打击有多么沉重,但他在怨恨着瓦格纳的背叛的同时,却仍未能截断对他的敬爱。他一如既往地在金钱上支持他,哪怕已经超出必要而成为了挥霍;而瓦格纳死后,他又固执地为钢琴披上黑纱以寄托哀思。
            
    在他一生最重视的事情——爱情与艺术上,路德维希毫无疑问都是不如意的。与伊丽莎白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不可能,而对瓦格纳的支持也招致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对。路德维希的不幸又何止这些?普奥战争中,他错误地站在了奥地利一方,他的军事才能完全不足以驾驭战争,只能消极地在心理上拒绝战争,把它当作不存在而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的表兄弟。我们做什么都在家庭里,结婚、生子……我们互相乱伦,又自相残杀。”在与自己身在军中、精神近乎崩溃的弟弟奥托亲王会面时,路德维希尖刻地说。但他没有能力改变什么——战争以巴伐利亚的失败而告终,不久之后奥托也被证实为精神失常。
            
    经历了这一切的路德维希,更加绝望而固执地远离人世。他开始沉迷于建造城堡,终日躲在城堡里过着梦幻般的生活。那个有幸获得他的赏识的男演员,在童话般的城堡中看到的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情形。神情抑郁的国王永远只在黑夜中出现,他不停地命令演员为他朗诵他喜爱的台词,不时流露出神经质的心碎与迷醉。终于,这个可怜的演员再也无法忍受国王赐予的恩宠——他完全忘了他只是个演员,并不是故事中的英雄,忘了他也有正常人的需要,甚至不允许他睡觉!而他的国民也终于无法忍受他的所作所为,官员们以“精神失常”为理由废黜了路德维希。三天后,这个古怪的、悲哀的国王,神秘地溺水身亡。
              
    伊丽莎白最后一次探望路德维希,他愤怒地对侍从们宣称不想见她,然后一个人在房间里绝望地哭泣、癫狂般反复念着她的名字。这是他最后一次走出虚幻的云端,记起他曾经有过的真实的爱情、真实的欲念。这之后,他便与现实的世界彻底决裂,义无返顾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路德维希孤独的身影落寞而又决绝,一如所有太过坚硬,却反而脆弱易折的东西。
             
    那个劝说路德维希结婚的神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也许你比凡人更能蒙受上帝的恩宠,但你毕竟是他们中的一员。如果你走上了和他们不一样的道路,他们永远不会原谅你。”这是我在本剧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人类作为一种群体动物,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和自己不一样的人。这样的异类就如偏巧落在花瓣上的露水,要么汇入下面的水坑,要么在烈日下消亡。然而总有这样一些露水,宁愿消亡也不愿对他们不想要的现实妥协。这样的人原是不该生活在这世上的,他们的命运自然也就可以想见。这也许就是人类悲哀的宿命吧……但我又能如何呢,我不过也是一滴离不开水坑的水而已。
  3.    伦勃朗式的油画感,慢吞吞的饱览皇室奢华的长镜头,动作缓慢一条通道可以走三分钟。两个音乐动机,第一个在片头就很吊诡地砸下几个神秘的钢琴小调和弦,像个精致的噩兆,后来演变成预示他衰亡的主题,另有一个缓和的弦乐变奏版(电影配乐脱胎于歌剧手法?)。第二个我不知道是不是瓦格纳,爱情的主题,也是弦乐,很像《魂断威尼斯》用的马勒第五,当然就是禁色暗涌一类的意思了。

       上半碟极度无趣,多是些身平俗事,下半碟中人生走起下坡路,就要非常好看才行。路德维希二世躲进了自己兴建的逆时代潮流的neverland一般的大城堡(额我为啥想到了圣德太子),狎亵纵欲和追逐梦幻的生活把他严肃的张震般的容貌折损成苍白衰朽的Johnny Depp。不过好看了不少,活像愈夜愈美丽的吸血鬼同志。地下溶洞天鹅湖,舞台装置式升降机餐桌,和臆想中的波旁王朝成员进餐(没有表现),胁迫“罗密欧”为他反复演戏,把女演员推下水,大叫“瓦格纳的遗体是我的”(侧面表现)这些华丽的事情,不安和荒诞成分比较多,二世本人就是最好的编剧。

        维斯康蒂时常展现颓废中残阳里的华美,其认同程度远超理性道德。对这位火热的艺术天才、艺术家包养者、自我压抑的同性恋国王的悲剧性一生,注入了深深的感同身受和怜悯唏嘘。他也不去表现他爱民如子,只讲他的愤世嫉俗、平等观和纯洁的信仰驱使他厌恶政治和战争。

        他自杀的一段有点想起川端康成,令人眼湿湿。景色美到哭出来,夜雨下得仿佛能闻到静谧清新的湿气,两个黑衣黑伞人影往林子里渐行渐深。尤其是他临走前还不无幸福感激地告诉医生夜晚是如何的美好神秘,那种十分圆满地踏上天国之路的心情,和官僚们手忙脚乱打捞尸体相衬,显得滑稽而残酷,使人猜想他会不会也是和之前玩弄戏子一样,恶作剧般地从背后猛推医生入水,再选择毫发无损的自溺。 此片本来绝对属囤积片,又冗长又陌生的题材,不知道为啥买的一辈子大概也不会去看,后来经kappa的一篇游记启发,才意识到其实是那么凄迷高级的,只是很中年人所以貌不惊人。今天晚上散步的时候想到达明的这句词,形容他的生死情仇爱恨诉求还蛮恰当的,就做了标题。不过,最伤感的还不是定格的尸头和那几个怪音,而是片尾字幕里,赫然出现画了方框的的Romy Schneider,虽属于情节之外,但字幕顺序里的哀悼意味不比电影本身弱,大概是后来重做的。
  4. 第一次看维斯康蒂的电影并爱上;第一次看到茜茜公主出现在别的故事中却依然扮演茜茜公主;第一次恍然而开始厌恶瓦格纳;第一次开始觉得德语美妙动听;第一次开始对德国产生热情;第一次因为路德维系那神经衰弱的弟弟爱上Otto这个德国名字;爱上新天鹅堡,爱上昼如黑夜的房间和房间屋顶上的星星月亮;第一次接触现实主义镜头下的皇室奢靡是怎样的压抑和绝望。

    我再也没有如此安静的看过一部长而忧伤的历史电影了,如此纯粹的喜欢和惦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