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世界大战 The World Wars(2014)

演员:



影评:


  1.   1.对苏德战争的描写完全是错误的,首先双方开战时间就搞错了,说成1941年9月,事实上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于1941年6月22日;把莫斯科战役前希特勒分兵基辅说成分兵斯大林格勒,把远东西伯利亚部队大规模增援扭转战局从莫斯科战役嫁接到斯大林格勒战役;认为德黑兰会议之后英美与苏联才开始合作,说好的民主兵工厂呢?苏联作为租借物资第二大接收国,就这样华丽丽地被无视了......
      2.珍珠港事件后日军的南下路线图,当出现上海的时候,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定睛一看,剧里1941年底中国还保持着整条东南部海岸线的完整,长江沿岸从南京到武汉也都没丢。编剧一定是超级果粉,嗯。
      3.比旁白更令人震惊的是各种武器疯狂穿越。一战时期美军坦克部队开着M3斯图亚特;苏联红军用M60坦克上面特么还涂着大红色的CCCP;德国步兵戴着苏联钢盔提着苏式转盘机枪征服波兰;更屌的是,中途岛海战里日本联合舰队派出了......神盾驱逐舰!我了个大槽,这是电影版次元舰队吗?这一艘舰够把美国整支太平洋舰队送进海底了吧。
  2. 人类是喜欢受虐的物种。像战争这种人类永恒的伤疤,大家却喜欢时不时揭开来寻找快感,于是一战二战这样特别惨烈的血泪史就成了影视作品各种翻拍的不老题材,由此也不断造成全世界人民对于两次世界大战审美疲劳的问题——但重讲老题材的《The World Wars》没有减弱我的兴趣,当然不是因为今年是一战爆发100周年和全片呈现的炫酷镜头切换造成大片风格的视觉冲击,而是其内容上呈现出“一战二战一系同源、实为一体”的脱俗见解。由于美帝过分推崇英雄主义,本片基本上成了群英大会,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主人公不光是以领袖姿态出现在战争中的希特勒、丘吉尔、斯大林、墨索里尼、罗斯福,还有尚未发迹时的小阿道夫、小温斯顿、小约瑟夫、小本尼托这样一帮年轻人。经过一战的洗礼,他们没有成为文艺青年(希特勒本来会成为介于屌丝和文艺青年之间的一种动物,较好的结局他能成为一个画家),没有成为二逼青年(先后六次从西伯利亚越狱的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也应该是个二逼盲流和社会不稳定因素,而非日后的斯大林),更没有成为被日常生活吞没的普通青年(本尼托·墨索里尼会是个普通记者,新闻民工)——相反,两次世界大战,他们从小伙子成了超级中老年,主宰了整个人类历史,一个屌丝逆袭的励志传奇。

    布坎南说过,一战和二战就是西方世界新的三十年战争。此言不虚,从1914年一战爆发到1945年二战结束的三十年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时段,全球人口减少一亿多,其中所谓和平的二十年代只是战争的中场休息,正如法国元帅福煦评价《凡尔赛和约》为“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停战”。本片的核心立足点,在片子开头用丘吉尔的话说了出来:“我们必须把欧洲这三十年的冲突动荡和苦难看做一段经历的一部分,而这段经历便是三十年的战争历程”。片中亲历过一战的主人公们也没有一个人相信一战带来了和平,他们都不甘寂寞,都在深挖洞广积粮准备打大仗,稍微乘点历史机遇的东风,二战到来各位便大展宏图。

    丘吉尔的话出现在片子开头,相当于在史观上给本片定调,因此本片实际上是这一史观统摄下的核心人物故事,它没有呈现客观历史的企图,相反其重点在于“文以载道”的叙事——就好比让大家在精彩故事里寻求快感的《三国演义》从没说自己是信史,这部片子千万也别当《三国志》去看。



    高超的叙事

    片子第三集高潮部分讲了诺曼底登陆,其中有个细节:“坦克之王”巴顿被罗斯福重新启用后巧施疑兵之计,在法国加莱(希特勒坚持认为盟军可能登陆的地区)对岸,也就是英吉利海峡最窄处的英国一侧布置了大量充气的坦克飞机大炮,德军侦查发现此情况果然让希特勒上钩,调派重兵把守此地,其实盟军主攻方向在诺曼底地区。片中采访的历史学家说这不啻于这些好莱坞的道具帮了盟军大忙——其实何止当时帮忙,美国影视作品制作之精良,直可“再造”历史。虽则全球批评美国影视对历史的肆意篡改和打扮,但美国人讲故事的能力的确一流。

    此片主要的叙事手法有三种:以地图史料辅助旁白解说为脊骨贯穿全片并控制叙事节奏、重点情节通过大量影视剧手法的演员演出还原历史场景、再佐以专家政要采访评论历史事件突出主旨。三者比重时有变化,但总体而言演员演出还原历史场景占了绝大部分时间,政要专家评论次之,解说时常只做画外音。这无疑加重了整部片子的电影感,当然这会让在乎史实的人失望,但关于大英雄的言行动态和影像资料多存于他们成名之后,而他们籍籍无名之际的故事几无可考,不会有史料记载也很少有证人健在——因此这种存在剧本和主题的电影所倚重的演员的出演和专家的评论,正是展现年轻屌丝逆袭成全大英雄这一热血故事的最好方式。

    演员部分。片中演员的戏份可以从预告片中的人物座次里发现,希特勒、丘吉尔、巴顿、斯大林是主要的四人,其中希特勒是重中之重。希特勒的两位演员虽然没有在外型上完全让人满意,但那种心理偏执和疯狂则是不少。年轻希特勒演员忧郁、羞涩、偏执和易激动的气质,在如下几个颇具大片质感的场景当中非常好第刻画了历史人物的性格:片子开头希特勒在一战前线战壕里的慌乱奔逃和不知所措;面对没有开枪的英国士兵,年轻希特勒转身回头时慢镜头;希特勒在医院里听到德国投降时的怒火中烧;希特勒率领党徒暴动的黑帮范儿……都是纯熟的电影语言,媲美好莱坞大片;中年希特勒演员虽然外形稍逊,但演讲时的狠毒和坚决,尤其是演讲的画外音配合“长刀之夜”纳粹党徒杀人的场景,故事讲得十分完美。另外让人印象深刻的演员则是气盛鲁莽的年轻丘吉尔,帅气沉稳的中老年罗斯福和老迈固执屌炸天的老年巴顿,这些演员的戏份虽然不如希特勒多,但是演员们都能较好地体现特定年代人物的性格,完美演技深得人心。

    情节方面。此片重在叙事而非探讨历史,因此宏大的时代被浓缩和化约到具体人物成长故事上。若按一般的历史专题片而言,情节是需由一个个重大历史事件按照线性排列推动的,例如 “一战战役——凡尔赛和约——1929经济危机——纳粹上台——德国闪击——不列颠空战——美国参战/入侵苏联——珍珠港/斯大林格勒——诺曼底登陆………”没有空间留给人物故事,但此片要突出人物故事,则在线性的同事采用插叙、并叙的方式,例如希特勒在维也纳的生活、巴顿在美墨边境的故事、罗斯福在宣战后的情绪变化、巴顿打士兵耳光等等,这些或发生在平行世界或前后相继的故事细节,让整个历史通过棋逢对手的豪杰争斗这样戏剧化的情节表现出来,感染力自然超过历史事件的单纯罗列。在人物故事之后,马上切入专家的分析,让整个人物性格更加饱满,也更容易理解。而这也是此类片子的魅力所在,左手是史料影像和专家分析,右手是使用纯熟的电影语言炮制的大片质感的情节,感染力大增。

    当然,纵然以美帝影视制作水平之高超和作品之精良,依然不能避免硬伤,主要分两方面:史实上,完全无视西方世界之外的反法西斯战争(例如中国)、列宁推翻的是临时政府而非沙皇、苏联和英美互动的细节等等;道具等细节上,当年巴顿打土匪坐的是道奇兄弟30-35型游览车而不应该是军用吉普,对日作战的美海军的镜头里居然有当代美国的驱逐舰,日军戴解放军军帽等等,不知这两大方面的诸多硬伤是预算不够还是编创人员缺乏常识,总归是闹了笑话。

    瑕不掩瑜,一些纰漏并不能掩盖这部片子的光芒。我作为年轻男性向来对此种青春正能量历史题材巨制没有抵抗力,费了牛劲下载观看的感受,堪比三年前的深夜里看NHK大河剧《坂上之云》(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崛起的题材)时热血冲顶肾上腺爆棚的体验,那是种屌丝青年突然获得历史在场感和国族命运参与感的体会——只需998,青龙偃月带回家!!



    背后的心思


    如同美国以世界警察的姿态从未缺席全球重大历史事件一样,美国的影视行业及影视作品从未放弃过其再现、重塑和叙述历史的野心,此片纯粹是一部充满美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作品,史观扭曲,万不可拿来做历史研究。这部片子当中受访的除了学者之外,便是的各位顶级政要,美国方面有:前国务卿鲍威尔、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前国防部长帕内塔、参议院麦凯恩、参议员利伯曼,当然片子开头独白的奥巴马总统;英国方面有:前首相梅杰、前外交部长米利班德。出动美英核心政要班底,其规格直抵国内《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领导人传记片——此片堪称是history channel出品的美版“五个一工程”优秀影片,应该在美利坚全国的党员干部当中掀起学习热潮。

    贩卖美国价值观和直白的意识形态宣传。这样“美式伟光正”的片子填充的东西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从《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太平洋战争》《珍珠港》一直贩卖到现在:1.美利坚救世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说实话此片倾向性过于明显到混淆历史,所谓world wars在这里纯粹是“二十世纪前半叶欧美历史”甚至说是“北约历史”,在对两次大战起了非常重要作用的亚洲部分几乎没有,只是在后两集讲日本时提起,而且还是以美国的太平洋战争为前提的;同时片子将两次大战的转折点都放到美国人头上,美国一出就灵,欧洲问题靠美国解决。希特勒邱吉尔斯大林固然要讲,戴高乐为何不讲?不如巴顿和麦克阿瑟重要?蒋介石也不讲。诚然任何国家拍国际问题的片子都会以本国为出发点,难免有侧重,但讲二战好意思不讲北非争夺么?好意思不详述苏德战场么?好意思不展现中国八年抗战么? 不讲这些,还是因为这些重要部分统统和美国关系不大; 2.个人英雄主义。我们这些从小看好莱坞作品长大的人应该能切实感受到美国人是发自内心相信个人英雄主义的,collectivism(集体主义)这种东西在他们眼中应该是洪水猛兽,和中国人“有困难找组织”这样有事儿找人的习惯相反,美国人强调自己搞定一切、推崇个人英雄主义,英雄哪怕自负高傲,但永远有强大的自我小宇宙,就算错也不能放弃主见。片中塑造主要人物就是这种逻辑:一战时的海军大臣丘吉尔疯狗一样不顾士兵性命强突加里波利半岛遭遇惨败、巴顿、麦克阿瑟从不认低头错敢于和罗斯福顶撞、希特勒上蹿下跳愈挫愈勇终于夺取政权……片中某专家评论时常用“big ego”(强大的自我)这个词,论证个人英雄主义的合理性,整个片子为了突出屌丝逆袭的故事,对“肉体可以腐朽,气概永留人间”的情怀格外推崇。3.精英决定论。个人英雄主义走远了,就是精英决定论的史观,尤其是尾声时对帕内塔等几人的采访,说的就很露骨,仿佛天下都是几个靠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英雄决定的,相反片头奥巴马的一段讲话反而很走群众路线——战争其实从来都可以讲普通人的历史,德军围困列宁格勒长达近三年,老百姓忍饥挨饿和拉多加湖上的运输队死扛不需要领导;广大的敌后占领区民众也是自发抵抗,连墨索里尼也是游击队捕获并处死的。《安妮日记》《生死朗读》这些都是普通人的故事,但其实比领袖们的传奇要更厚重。

    当前国际局势和美国现实安全利益下重申西方价值观。本片是history channel在2014年5月推出的战争献礼片,今年是一战爆发100周年,同时今年6月西方(其实主要是北约的核心国家)庆祝诺曼底登陆7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也搞得相当隆重,西方各国政要悉数登场,还有老兵的民间活动相配合,而这活动的同期声,则是乌克兰危机和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由此这一纪念活动不乏向俄罗斯叫板的意味。后冷战时代国际格局里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入普京时代的俄罗斯和西方关系的紧张,一方面是对冷战结束后自身被西方打压的强力反弹,更是逐渐恢复元气的俄罗斯复原了自身历史文化当中对王霸之道的追逐。在近十年来北约东扩、颜色革命和中东各国问题上龃龉不断的俄罗斯和西方关系,更因为2014年乌克兰问题(被俄罗斯视为核心安全利益)激化,四五月间克里米亚入俄让西方和俄罗斯关系骤然紧张,六月里西方便要借纪念诺曼底登陆重申西方世界抗敌的历史、捍卫“自由民主体制”,而普京在这次纪念活动上和奥巴马的明暗斗法,更让这次纪念活动变得波谲云诡。片中第三集有台词称:“罗斯福总统开始担心,如果斯大林独自打败了希特勒,他将亲自出手征服欧洲,欧洲将迎来另一个暴君。”斯大林可是俄罗斯人心中不输彼得大帝的人物,若不是美俄关系紧张到一定程度,这样公开攻击他国的伟大领袖的言论也不太可能出现。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是为了“今日起志高眼发亮讨血债要血偿”,《the world wars》才不是拍来让你研究大战历史的,它是让你知道今天美国人是怎么看历史的。一战开启了美国人胜利插手国际事务的光辉岁月,时值一战开打百周年的正日子,各条战线自然要隆重纪念;二战把美国扶上国际一哥的位置,有了今日北约的跟班阵容,这阵容在如今俄罗斯咄咄逼人、绿教成为美国死敌、中国偷摸崛起的日子里更要强化。5月28日,奥巴马在西点军校毕业典礼阐述外交政策时说美国未来一百年还要做世界领袖,讲政治的美国文艺工作者当然积极响应领导讲话精神,拍片明志。《the world wars》是一部讲政治的、大片级别的历史题材美版“五个一工程”优秀献礼片,正能量、主题突出、有时代特色、观赏性强,充分体现了美帝人民对于宣传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值得各级部门大力推广和认真学习。
  3. 这是一部有剧情的纪录片。三集,每集时长一个半小时。担任解说的有美国的前国务卿鲍威尔,他在海湾战争期间担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另外还有伊拉克战争时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人。

    影片把1914—1945年期间的两次世界大战联系了起来,把中间的十年看作是暂时的停战。这两次世界大战共死了一亿多人。

    令人震惊的是:巴顿在解放了纳粹的集中营之后,竟强迫尽可能多的德国人前往参观屠杀现场,让他们直面自己的政府所犯下的罪行,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明白自己应该对战争罪所负的责任。

    墨索里尼,是在逃亡西班牙的途中被义勇军抓获的,未经审判就公开处决,然后把他的尸体倒吊在米兰的广场上示众。

    希特勒可不想死得那么惨。他在两天后聪明地选择了在自己的地堡中饮弹自杀。

    杜鲁门之所以迫不急待地以原子弹来结束与日本的战争,其背后深层的原因,是要抢在斯大林的前面,以掌控战后的世界格局。

  4. 某某某:20XX年,韩国总统拿到军方最高指挥权。对美国驻军队发动了军事政变,军事政变后拿到了韩国战时最高指挥权力。同时朝鲜核潜艇在美国海域外升起,炮火已经瞄准了美国。朝鲜最高军事发文,朝鲜同韩国战时同盟国。朝鲜和韩国以次举动让美国暂时不敢轻举妄动。一个月后,印度边境对巴基斯坦发动了进攻,占领了克什米尔。第三次世界大战开始。俄罗斯同中国达成战时同盟国,巴基斯坦菲律宾伊朗共同加入俄中同盟国。欧盟国家宣布成立战时欧同盟国,并且保持不打我们就中立的态度。日本国内美国驻军对中国发动了闪电战。中国宣布参战,同巴基斯坦出兵印度同日本。三个月后,印度面对来自俄中同盟国的打击宣布加入美日同盟国。俄中同盟国收复克什米尔领土,同时举国出兵日本跟印度。第三次世界大战展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