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底受邀去云南系统的考查了一下咖啡在云南的现状,今晚从电影院出来,有些感慨,翻出B站上自己的咖啡纪录片又重新回顾了一番。
想说说我眼中的云南咖啡:
1.云南很大,但是是中国除海南岛之外唯一能产咖啡的省份
2.云南除了普洱,保山和其他城市也都产咖啡,村里到处都有空地用来晒干咖啡豆,路边堆满了麻袋和剥下来的咖啡果皮。
3.咖啡是云南农民一直在耕种的农作物,三年开花五年结果。对农民来说,茶叶行情好就砍咖啡树种茶叶,咖啡行情好就砍了茶叶树种咖啡,栽种历史已经有十几二十年了。但是绝对绝对不是电影里池子里满满的红果!绝大多数是绿的青的红的黄的黑的,没熟的,快烂的,混在一起完全不美。
4.星巴克的收购量非常少,就是个噱头,主要收购商是雀巢,不但收购,也像电影里说的一样提供种子。
但是,电影里没有表现星巢的黑心肠,现实世界里,农民辛苦一年,每年都要跟雀巢斗争,因为每公斤的收购价只比农民的成本高几毛钱,甚至农民会亏钱。农民不想亏钱,就把收好晒好的咖啡囤着不愿意卖给雀巢,但是因为品质差,没有其他买家,摒不牢俩月还是得卖给雀巢,因为咖啡是应季的农产品,无法长期保存。
也有年轻人做初步加工的生意,就是先把村里人收成统一收上来处理好,再卖给雀巢,一是农民文化水平不够,少数民族语言不通,二是小农产量低,难出手。
所以一旦雀巢开价低于农民一年的种子化肥农药钱,哪怕自己亏,也要把村里人的豆子都收在手里,去跟雀巢抗争。
5.山里其实很苦,电影里村子拍起来很美,其实屋檐镂空,六面漏风,二楼住人一楼养猪,厨房就是二楼中间一块空地烧火架炉子,孩子们只穿拖鞋或者不穿鞋。
6.咖啡对于农民来说,就是谋生换钱的农产品,很多人一辈子都只喝茶,根本不知道他们卖出去的咖啡最后出现在大城市里是什么味道,不知道什么是拿铁,澳白,卡布奇诺。
7.咖农以哈尼族这种少数民族为主,与汉族交流有一定的困难,不太信任外来人,见到城里人,都以为是星巴克的。
8.互联网信号也通山里,确实有年轻人在做精品咖啡了!只要中国人都去喝云南买云南豆子,农民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好好种植筛选豆子,这个产业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9.已经有非常好的精品豆子被国外卖家持续采购了,可是云南太大太大,深山太多,要让山里的农民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政府的扶持也很重要。
10.以后请大家喝云南咖啡☕请咖啡馆多卖云南咖啡,请咖啡师多推荐云南咖啡,这才是我们能为云南做的事。
原本准备放在最后面讲,想了想还是提到最前面。也许有人觉得这是一部喜剧片,而我提出的观点就像是在鸡蛋里挑骨头,要求太多了。但我还是保持自己的想法吧,喜剧片也可以有很深刻的话题,喜剧片可以不止要笑点,还可以有泪点,喜剧片不代表着就要三分钟不离一个段子。第一次写影评,有不足还请指出。
一开始看到这一部《一点就到家》的时候,我其实有点带着看《哪啊哪啊神去村》乡村向的观影期待的,但我没想到最后的体验远远不及我的期待。乡村文化被几个符号草草带过,矛盾被浮皮潦草地解决……
影片堆砌得最多的是喜剧梗,其次是每隔一段就必然出现的鸡汤。令我感到有点恼火的还不是喜剧元素以及过多的鸡汤文字的滥用,而是最需要的戏剧冲突被前两者无限淡化以至于影片的推进孱弱无力,变得更像是为了讨好观众而不择手段。
下面是就我以为的几个本来十分有话可说的地方。
在要推广咖啡树的时候,我们的创业群体需要说服至少一半种茶人去改种咖啡树,然而这个问题的源头又指向了村长也就是李绍群的父亲。在影片的塑造之下,李德隆应该是一个坚守传统、内性固执且为人十分刚烈的人,同样在这样一位领袖的带领之下,村子里留下的大部分居民几乎都是以种茶为生的,村子甚至还有一个祭茶的节日。传统旧习俗与现代新事物必然会产生碰撞,但这种碰撞并不是靠彭昱畅的“演讲”和村人的几滴眼泪就可以解决的。
然而这一段矛盾缺了什么呢?
第一,反对派的声音
种茶对于当地人民是一个代代相传的事情,可以说是一种信仰级别的劳作。突然要让这样一个群体去砍掉茶树改种咖啡树,民众的态度转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非常精彩值得一写的地方,砍去茶树就好比要去砍掉这一辈人的根,砍掉他们与祖先的联系。
农村人相对而言是一个更加对传统有着依赖眷恋的群体,在这之中势必会有守旧派,我始终认为这并不是一滴眼泪就可以转变得过去的。
我们需要反对派的声音。
这种声音不仅是一种真实,它更是代表着村人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势利派的证据,而这种声音甚至可以是在砍去茶树时的一阵叹息……
第二,茶叶销售夕阳化带来的影响
片子其实一直有说茶叶销售变差了,什么人都在说,然而到底了这样一句话还是一个符号,就好像空中阁楼一样虚无缥缈。
为什么村人的眼泪带来的冲击力不够?因为影片没有把村人因为茶叶销售夕阳化带来的影响具体化,我不知道收入降低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艰难了多少,不知道他们付出的勤劳和收获是多么得不对称,然而这其实才是村人愿意接受彭昱畅的改革的最大动力。
他们有对更好生活的向往,然而所谓的传统已经无法支撑他们的向往了,所以他们就算要断去过去也要相信彭昱畅——这个曾经给他们带来网购便利的人——能给他们带来新的希望,而不只是一句“我们不相信什么咖啡树,我们相信你”这么简单的事情。
【短小的更新】关于信仰与否
看到评论区越来越多的人对笔者所写的“信仰”持有蛮大疑问的。也有人认为这种看法也是一种农村刻板印象。
其实真的要说笔者有没有亲眼看到什么地方真的把种一种农作物种出信仰,笔者坦然承认,现实里真没有亲眼见过。
但笔者仍然坚持影片中的种茶群体是保有一种“信仰”,因为影片中有描写到一个“祭茶神”的节日。
笔者不知道各位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有没有在自己的村子里见到过这种类似的祭一种农作物的神的节日。如果没有,笔者认为觉得这不存在什么信仰不信仰的问题也很正常。
但如果有,我想说,祭这个动作本身就很有信仰意味,一开始如果没有信仰又为什么要创生出这样一个节日呢?
此外呢,还想再提一点。云南种茶也确实有蛮久远的历史了,也确实存在一些地方有这样的节日。
还是很主观地臆断一下,茶树这种作物和一般的农田里种的那类一年里种了长好就要割的作物还是很不一样的。个人认为能够设立这样一个节日,和茶树本身性质也有一定关系。
以上。
影片快结束的时候,放了一个老奶奶的镜头。
奶奶说她从小就很喜欢赶集市,集市对她而言是儿时的快乐源泉;但是从快递产业进入村子之后,赶集市的人渐渐少了,而最后消失了,这种快乐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老奶奶说话的时候其实很有感觉,影片唯一一处让我鼻头一酸的地方,然鹅差点要不争气地流眼泪的时候,老奶奶便举起了支付宝二维码……)
集市是一种文化,其实现在很多大城市小城市小城镇都还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类似于这种集会的活动,所以我其实不太相信集市文化可以在这里消失得那么彻底。不过这里就不说合理性的问题了。
我想说的是,这个镜头是没有头的。
这条线完全可以在彭昱畅刘昊然第一次进集市的时候加以描写,然而它却像是一个说来就来的工具,在最后记者这么一问,回想起来。全篇的对于集市这一文化的描写本身就是缺失的,于是让它这样出现就变得十分突兀。
在我的印象中,集市与聚会是大概是农村最为热闹的娱乐方式了。我想假如集市就这么消失了,村子一定会变得冷清许多了,但影片没有提到村人的精神快乐缺失后的状态,而是用老奶奶掏出支付宝二维码来表示她也跟进了时代啊……就这样草率地避开了这个问题。
但我真的很想问……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如此,引出第三个问题
在群像态度的处理上影片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群像态度是单一化的,几乎就是主角说什么,群体就做什么。
其次,是群像的性格。在影片叙事来看,似乎让群体跟进时代是一个十分容易,一举就成的事情,可以没有人掉队。然而这种处理方式太理想主义了,整个村人的群体成了三个人创业最为单一的背景色以及最为好用的工具。
至少放几个村人因为不了解新事物所以造成了种种小意外的镜头吧……
由于本人是第一次写影评,也是冲着头脑一热写下的东西,里面自然会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尽情指正。
祝各位国庆快乐。
十一不想出门和大家挤,于是就回了农村老家。一回家妈妈就问邻居买了一只鸡、一只鹅以及几十只鸡蛋……促进老家消费,我想这大概是我惟一能为它做的贡献了。
之所以想到“为老家做贡献”,是因为看了《一点就到家》。家乡的影院也是神奇,哪怕硬件条件提升了,节假日也是闹哄哄的,大家喝着奶茶磕着瓜子假装黑暗里别人就听不见地大声聊着天,氛围一下子回到了童年。
就像《一点就到家》中彭彭演的彭秀兵,回到老家,赶上集,发现家乡父老热热闹闹啥都没变。这也是他回来的原因,城里的快递行业竞争厉害,家乡市场却还是一片空白,他要抢占先机。
然而他的回家最先遭到了父亲的毒打。我们的父母大约都曾对我们说出过电影中这两句台词:“(去城市)混不好就别回来了”,然后,“混好了就不要回来了”。
我相信绝大多数从农村去城市的年轻人,都像我一样,与家乡早已疏远,它像一个度假村,一年回来休息两三次已是极限。每次我回来都能看到村里又多了几户大门紧闭的房子,母亲说:“他家孩子考出去留在城里工作,然后结了婚他们就去帮忙带孙子了”,最不济也是“他家在县城买房子了”。所以看到《一点就到家》中宴席上年轻人一个个离去的数字,我心有戚戚焉。然后,彭彭又说了这样一句台词:“城市不是我的家,这里也不是我的家。”我们离家太久,我们注定漂泊。
每个如我一般漂泊在外的农村青年看《一点就到家》应该都深有感触。哪怕以前没感触的也突然之间就生出感触来:我们能不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看得出电影就是由这个问题生发出来的一道“命题作文”。不过好在张冀的剧本扎实。我在此前刚看过一篇关于云南咖啡豆如今崛起的科普文,说:“咖啡界大神、《世界咖啡地图》作者James Hoffmann的咖啡馆Square Mile在门店豆单上,加入了‘中国味道’的云南豆”“在澳洲举办的金豆杯咖啡烘焙大赛上,云南豆拿下了7座银奖。”有了这样的现实背书,《一点就到家》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另外,电影中一些细节也叫我这样生在农村的人感觉亲切。比如彭秀兵起先招募的快递员都是曾经的邮递员、剃头匠……在我们农村,确实是这样的人走乡串户,熟悉人家,能够找到高德也找不到的地方。
他的网购事业,最先起步是因为帮大妈和孩子买货,在我们农村确实是大妈才是一切资讯八卦的传播者,只有得到了大妈的心,才能得天下。
后来遭遇集体退货,刘昊然演的城市青年魏晋北说这不合理。村民们说:“我们村的事容不得你这个外人插嘴。”这也是一句农人的口头禅,农村人忙得很,没工夫跟你玩辩论(当然也因为玩不过),于是往往一句绝杀。虽然当初对你热情好客的时候、一起看星星看月亮的时候明明说过:“我们都是一家人”。
当然,关键时刻,我们农村人也能对彭秀兵、李绍群这样的后生仔说出:“我们不相信咖啡,但我们相信你。”农村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大家做了几十年甚至更久的乡亲,那种信任感是几辈子建立起来的。
说句实在话,我在看《一点就到家》之前,哪怕有三个我都很喜欢的演员刘昊然、彭昱畅、尹昉坐镇,但我依然对它充满了担心。因为之前看过了太多并不真正了解农村的影人拍的农村电影,充满了自以为是的想象和自命清高的煽情,张冀的剧本终于让我看到了一个相对真实和熟悉的农村生活。
因为故事扎实,年轻导演许宏宇的发挥就更是锦上添花。
如果说张冀的剧本像个农村老人那样踏实厚重,那许宏宇的导演风格就是离开农村又回来的年轻人,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朝气,充满了后生无畏,充满了对故乡的爱恨分明。我喜欢他把一个“命题作文”拍得如此轻松。
喜剧就应该让观众欢笑,至于反映出背后众生的苦痛,那是散了场离开影院之后回味和思考的事情。很多导演喜欢替观众把这一部分也做了,不给观众留余地,还自以为多深刻,反而暴露了爱说教的“爹味”。
而许宏宇在每一个观众以为他会煽情的时刻,都是点到即止,然后立刻用笑点来收场。比如李绍群起先不同意将种咖啡豆商业化,说:“我种它不是为了挣钱,是因为喜欢。”结果彭秀兵无情拆穿他:“喜欢你种一棵好了,你种七百多棵!”李绍群因为种咖啡豆和种茶叶的父亲关系破裂,有次喝了酒他动情地说:“跟他种茶的时候不懂他,种咖啡了反而懂他了……”,随即又讪讪道,“可能酒喝多了想喝茶了。”还是彭秀兵接了一句:“等一下爸爸(我)帮你泡茶。”凝重的气氛立刻烟消云散。
很多喜剧前面顺畅的时候都能很搞笑,但到了剧情转折就忍不住煽情起来,《一点就到家》却没有这样。当三个“一起搞事业的好朋友”出现了矛盾,魏晋北气得回了城市,但又放不下心结,去找心理医生,那个老医生跟他说了一句非常鸡汤的名人名言:“人在容易的事和想做的事之间,往往选择容易的事。”眼看电影就要往一个尴尬的方向走去,结果魏晋北感动地问:“这是哪个名人说的?”老医生答:“《哈利·波特》里邓布利多老哥们儿啊!”
你看,欢乐又回来了!
特别是电影结尾我觉得非常高级。因为网购的诞生,曾经热闹的农村市集冷冷清清,只剩下一个老奶奶。奶奶深情回忆了过去的时光,在你以为这电影要抨击什么或者说教什么的时候,接下来三个年轻人问老奶奶买东西却都没有带现金,然后,奶奶笑着拿出了收款码……
文艺作品反映现实百态,而把思考留给看的人,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就像看完《一点就到家》,我也陷入了和彭秀兵类似的困境,仿佛在外面学了一身的本领,但依旧不知道除了失业还能干啥?依旧会萌生出“城市不是我的家,这里也不是我的家”这样的苦恼。
倒是我有个城市的朋友一心向往农村,甚至想要去种地。作为小时候还是帮忙种过地的人忍不住提醒他:“你确定?”“种地很辛苦的。”“你知道拔草一直弯着腰有多难受吗?”……
但看了《一点就到家》后我愿意祝福他。祝福他的热情和彭秀兵一样,能遇上魏晋北的智慧和李绍群的坚毅,也许真能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好朋友在内蒙和云南做NGO多年,经常听他讲起跟当地农民的故事,我过去待了两个多月,所以带着一点背景看的《一点就到家》,看得时候就想这讲的不就是好朋友一直做的事吗?把他拉到影院又看了一遍,我们俩看着撕逼那场戏,抢一张纸巾擦眼泪。
我不管是几天拍的,也无所谓是不是委托创作,但是我想说,电影里讲的故事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中国偏远乡村。 他们所经历的恰恰就是,早期有好东西,没办法运出去,好不容易学会淘宝有了专门的快递,但那只是出口变化,作为产业的核心技术并不被看到,核心到底是什么啊?村长村委会党支部坐在一起每日抽烟开会挠头的想啊。好朋友他们NGO做的是云南土蜂蜜,那个蜂蜜是苦的,因为吃了山上一种中草药花,营养价值很高,但是口感不好啊,真的,比普洱咖啡要难太多了。 有没有600万拍到桌子上“我买你”!的事,有啊,但是就是很难啊,就是买了你的蜂蜜,你就变成人家产业链的一小环,混在一堆蜂蜜里,什么土蜂蜜,吃中药长大的蜜蜂,人家不管你的,都是人家的蜂蜜啊。 苦的都变成甜的。
说白了,电影的核心就是自治还是外治的纠结。外人赚了钱就走了,哪管你这个村子的未来,谭卓演得那个大资本家,简直演到鬼上身啊。 好朋友拍着大腿说,就是那个样子!资本家没有谭卓那么好看,但中心思想都被刻薄的台词全总结了。 朋友看着三个人撕逼,一边哭一边说,这个编剧是谁,他怎么全知道? 我什么也不想说了,看着大家说,都是假的,有燃无魂,你们真去过乡村吗?真了解中国农民吗? 你知道,老村长说:他们真的是失败不起! 到底失败不起的是什么啊? 恐怕只有经历过这一切的人,真正了解中国乡村的人,才能看电影的时候大哭出来吧!
好朋友的NGO 没有把蜂蜜卖给资本家,还走在创立自己蜂蜜品牌的路上。虽然没有获得如电影创造的"美好大结局“,但我知道,他们和电影主人公做了同样的选择,尊重大自然,尊重他们自己的土地,让土蜂蜜保留了宝贵的苦味.....
好朋友的NGO叫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是2014年5月在云南丽江成立的一家民办非企业组织。 有兴趣了解中国乡村的,请大家一定去那里看看,你就知道,电影到底是不是假的,是投机的,是有燃无魂的了!
———————————-
2024年 丽江健康与环境研究中心因没有继续获得国家审批NGO资质今年关闭了 ,但名为大地有生的微店还在由朋友经营,努力卖野蜂蜜帮助当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