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斯巴达300勇士 300(2006)

简介:

    这部电影描述了人类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之一:温泉关之战。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罗德里格•桑托罗 Rodrigo Santoro 饰)亲率30万大军征战希腊。希腊各个城邦迅速派出军队结成了联军,准备抵御波斯军队的入侵。

演员:



影评:

  1. 据说广电不让引进《300斯巴达勇士》,说是R级……R级是什么概念?A片算A级的话那R级……(纯属胡掰请勿勘误)

    其实在我看来,这片子根本没啥嘛,完全就是个300肉饼保家卫国的励志故事,情节如下:

    300肉饼

    从前有一堆油炸肉饼,它们的主要特征是色泽金黄而略带焦糊,胸前有两陀大肉饼,且就胸前肉饼来说,公的比母的要大。

    本来它们幸福快乐地在自由的城邦里生存、繁衍、裸奔。忽然有一天,肉丸来袭!

    不知道是掺了香菇,还是放了芝麻,波斯来的肉丸个个色泽黝黑。但是色泽不是重点,关键在于它们数量之庞大,用整个地中海当火锅都不够塞。

    英勇的肉饼决定誓死捍卫自己生存、繁衍和裸奔的权利,所以尽管一些畸形而丑陋的肉饼以一个还没下锅油炸过的稚嫩小肉饼出演的洗发水广告来反对肉饼皇帝带饼出战,肉饼皇帝还是带了300个精装肉饼去迎战肉丸。

    肉丸头目自允为天神,要求肉饼臣服于它——肉饼想:KAO,不就是修了个眉毛外加浑身上下勒满钢条么,最多就是个有SM癖好的GAY嘛——大家都不甩它。

    于是肉丸滚向肉饼,挥刀互砍,战场上肉末横飞,还飞得很慢。

    开始的时候肉饼占优,把肉丸剁碎了还堆了个肉墙。后来,肉丸发挥自己肉多的优势,经过重新捏造,推出了很多形态各异但总的来说都很丑陋的新型肉丸。甚至推出爆浆丸!爆浆啊!火花在肉饼们的头上炸开……虽然这些华而不实的新型肉丸最终都被肉饼们一一击败,但是肉饼也元气大伤,胸前的大肉饼纷纷挂彩,最帅的那一个肉饼人还被剁了脑袋。

    再后来,一个在肉饼皇帝的Interview里慷慨陈词了很久最后却被Reject的丑怪肉饼向肉丸头子告密,肉饼遭受两面夹击,命悬一线。

    与此同时,肉饼议院里一群肉饼政客正在处心积虑地勾心斗角。忘了说,肉饼政客由于胸前肉饼不突出,而且对裸奔没有炽烈的渴求,跟纯正的肉饼有阶级差距,所以对到底是受到肉饼的领导还是遭受肉丸的统治没什么所谓。其中更有一只,非常贱格,以肉饼皇后是荡妇来分散众肉饼对事实的关注。肉饼皇后一怒之下发挥肉饼强悍本质,抡起菜刀将该贱饼一剁了之。贱饼倒地身亡,肉丸金币撒落一地,众饼才发现“哦!这丫是叛徒”。

    可惜战场上300肉饼的颓势难挽。肉饼皇帝丢下盾牌卸下头盔的“终极裸奔”也未能成功。最后,300肉饼被乱箭钉死,战场成为了史上最大的砧板。

    观后感:

    整个片子像是以情趣内衣为核心的超长MTV,内衣的主题是“古希腊”,音乐却是Rock的……

    城邦的精神气质被美国的价值判断取代,比方说:政治都是贪污腐败的,政客都是尔虞我诈的,宗教都是欺世盗名的,只要是 Fight for Free 什么都是伟大的……最重要的一点……援助都是很迟才到的……(哦对不起这不是美式价值判断,这是美式电影结尾)

    最后,广电不引进《300》是中国电影史上的重大失误——它的引入可以扭转观众对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的失望情绪,还可以扬我国威,告诉世人好莱坞继抄袭我港《无间道》剧本之后,更精确模仿了张大师在《英雄》里箭如蝗虫的拙劣特效;至于在砍杀过程中那些没完没了的慢镜头,一定是受到冯大师《夜宴》里用慢镜头把一大活人抽得在空中飞来飞去的启发;而在肉饼皇帝与肉丸使者的对峙环节中忽然在肉丸使者身后出现的一口大井,简直就是陈大师的《无极》里那个穿越时空的馒头再版!

    综上所述,《300》人物可爱,主题健康,还有振兴民族产业的 By Product,一定要引进啊,一定!

    来自:
  2. 漫谈希腊——独特的斯巴达

    首先,在说起斯巴达之前,我们来看看这样一段文字——

    “在第一次希腊和波斯战争中,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率领三百斯巴达勇士及其希洛随从们在希腊北部温泉关抵挡五万波斯军队的轮番猛攻,一步不退的坚持了很长时间,为希腊联军在海上集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成为后来希腊联军战胜波斯军队的关键,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成为千古绝唱,史称斯巴达三百壮士。

    在这次战争中因其他战争导致眼瞎和腿伤的两名勇士,听到温泉关失守的消息痛不欲生,眼盲的勇士跑到战场对着空气厮杀,腿伤的勇士请人抬他到战场上去杀敌。

    传说温泉关战役之后,斯巴达勇士们的墓志铭是:

    过客啊,请带话给斯巴达人,我们踏实的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将长眠在这里……”

    短短的几句话,给我们描写出了斯巴达人英勇豪壮的形象。

    所以后世千百年来,每每读到这场战役的人们,无不沉醉在斯巴达人朴素、无畏的战斗精神之下。就连我们的鲁迅先生,也曾经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情况中,怀着几分感慨、几分激愤,写下了《斯巴达之魂》这样的飞扬篇章。

    是的,战场英雄,总是让人尊敬的。尤其对于满怀热血的青年们,他们也许无时不刻的希望自己成为斯巴达人那样的豪杰。我也是个年轻人,自然曾不例外。

    然而,有那么一天,当我缓缓的翻开前人们的书籍,将这些勇士的精神力量放在一旁,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寻找真正斯巴达人身影的时候——

    我看到了,岁月下的真实……

    ==================================================


    斯巴达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迈锡尼文明时期。当阿卡亚人称霸爱琴海的时候,斯巴达就已经存在了几百年,著名的特洛伊战争中,斯巴达更曾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出场。

    处于迈锡尼文明时期的斯巴达,并没有太多的史料记载,我们无法知道它具体的状况。但是从雅典那些哲学家们的描述之中,大致可以了解以下四点:

    1、它也许是最早来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多利安人建立的势力(有趣的是,后来灭亡迈锡尼文明的,竟然也是多利安人,是自多利安的斯巴达之后,公元前12世纪大规模迁移的多利安人。斯巴达因此占了人和,得以相对稳定发展)。

    2、它是一个拥有“王”的氏族王国或者部落。

    3、它的文化并不太落后于迈锡尼王国。

    4、它已经开始开发并使用铁器(军事力量相对强大,阿卡亚的迈锡尼文明诸城邦王国竟然一直没能够驱逐它,还与它经常结盟、通婚。)。

    通过这四点,大致可以让我们多少认识了迈锡尼文明时期的斯巴达。这部分的历史,也只有这些了。

    那么现在,让我们跨过迈锡尼时期,进入希腊的黑暗时代——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的阶段……

    ==================================================

    由于多利安人的向南进发,不仅使阿卡亚的迈锡尼文明崩溃,也改变了整个希腊本土的政治格局,原本众多部落的希腊人开始互相争斗,逐渐形成了北、中部特萨利亚等部族的Aeolis(爱奥里斯)、阿提卡及优比亚岛雅典的1onlia(伊奥利亚)、伯罗奔尼撒半岛多利安的Dor-is(多利斯)三大集团。这里的集团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集团,仅仅指的是建立王国的诸部落之间的主要人种地理划分罢了。

    三个人种地理集团之中,以伯罗奔尼撒的Dor-is诸城邦王国最为混乱。

    其原因,首先是因为这里原本就是曾经间接统治整个希腊的迈锡尼文明的中心之地,相对繁荣,容易引起争斗;其次,多利安人本身就是个好战的半游牧部族。

    于是,包括斯巴达在内的Dor-is集团内部,开始了长期的争斗,虽然因为大多是同一个部族的关系,很少有一个城邦王国彻底灭亡另一个城邦王国的事情,但是,王国的更替或者消失却时常出现……

    那么,在这个希腊的“黑暗时代”之中,在伯罗奔尼撒不断的战乱中,斯巴达是怎样的一个状况呢?

    不同于雅典在黑暗时代的碌碌无为(仅指黑暗时代),出现在斯巴达延续性的两件大事,可以说真的是意义深远,甚至延续至今——

    —————————————————————————

    ·第一件事·

    第一件事,是斯巴达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统一了包括斯巴达在内的拉哥尼亚诸城邦,建立了一个狭义上来讲的领土国而非城邦国,古代希腊人似乎为它取了个正式的名字——“拉西第梦”(以后又包括了美塞尼亚地区),以斯巴达城作为国都。但是习惯上,人们仍然称此地区为斯巴达。

    (注:说它是一个领土国,是因为以斯巴达为中心的拉西第梦,相较以城市本身为唯一,加上周围乡村形成的类似雅典这样的城邦,大了好几倍之多。统一了拉哥尼亚的斯巴达,虽然对于我们中国任何时期的朝代,都算小的可怜。但是对于当时的希腊,实在不能算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城邦了。)


    从公元前12世纪末到公元前9世纪这几百年的时间里,在转变为领土国的过程中,斯巴达开始受到了不同于其他城邦的冲击。随着征服的土地之广袤与斯巴达本身统治力量的不相称,还有大量的战争俘虏,且治下其他拉哥尼亚人相对斯巴达人的数量庞大等问题,不断的出现并困扰着斯巴达的历史进程——



    斯巴达在黑暗时代中的主流政治变化,其实与此时期的其他城邦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逐步削弱王政,从氏族议会逐渐衍生贵族议会,然后贵族议会把持大权,实行寡头门阀政治。

    对于此时的时代制度来看,不少历史学家认为应该划归到奴隶制度中来。对此表示同意。

    希腊诸城邦在这个时期,已经不同程度的拥有了奴隶阶层,只是因为不同的情况,也使得奴隶的状况有所不同。

    以雅典和斯巴达作个比较:雅典在希腊一直算是鲜有战争的城邦之一,所以雅典的奴隶,很多都是买卖而来,属于财产式奴隶(动产、私有),虽然没有任何权利,但是奴隶主仍然最基本的照顾他们,因为没有人希望财产受损。

    这些奴隶的来源分散,没有向心力,战俘很少,整个奴隶阶层相对数量也很少,所以不会受到奴隶起义的太大困扰。所以雅典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公民们的思想问题上……

    与雅典截然不同的是,斯巴达则是在不断的战争中得到奴隶的——

    征服拉哥尼亚以后,这里的居民(传说居住在拉哥尼亚及其临近的美塞尼亚地区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古美赛尼亚人的后裔)一部分得到了“二等公民”的权力,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在斯巴达的完全领导下,分散的居住在遍布拉哥尼亚的众多公社中,被称为庇里阿西人(Perioikoi)——意为“住在边缘的人”。

    而另一部分连同战俘则成为了奴隶。这些奴隶与雅典的奴隶相比,悲惨的多,经常受到虐待,残杀。斯巴达人侮辱的称呼他们为“希洛人”(Helots)——意为“什么都不是的人”。

    正是因为斯巴达人对于奴隶的极端残酷,加上奴隶们大多都是同族的人,凝聚力强,数量庞大,使得斯巴达奴隶的暴动十分频繁。令斯巴达的当权者烦不胜烦。

    所以,不同于雅典只需要考虑公民的内部对立,思想的变革。斯巴达最重要的矛盾,就是奴隶与公民的阶级对立。这一对立于斯巴达的影响十分之大。由此首先出现了对待“王”和镇压奴隶的问题——

    “王政”,是黑暗时代希腊各城邦都在逐渐削弱的氏族政治类型,但各个城邦的处理方法不同。如雅典的慢慢完全废除“王”,科林斯的转变“王”的职能,爱奥利亚诸城邦的保留“王”的名义等等。

    斯巴达,利用的是转变职能的方法,将“王”的权力仅限于军事之上——实际上就是将“王”作为军事统帅而设立(因此,作为军事统帅的斯巴达王在希腊历史中是更换最多的——战争死亡)。

    但是有趣的是,斯巴达的“王”并非只有一位,而是两位。

    这是由于,斯巴达在军事上的强势,使得自己势力越来越大,在混乱的伯罗奔尼萨半岛想要保持自己扩张的土地,就需要不断的外出抵御别的城邦的进攻。问题是,斯巴达打下的这些土地,一旦军事领袖离开斯巴达城,那么出现奴隶动乱的时候,就会缺少一个稳定国内的统帅。

    于是,斯巴达人发明了“双王”制:既由贵族议会选出两名国王,当其中一个率军出征的时候,另一个留守国内,以防不策。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镇压奴隶问题(仅仅是镇压)。



    从以上我所叙述的事情,大家不知能否模糊的感觉到:斯巴达在不断的强大之中,其实也在不断的累积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除了对待奴隶—公民的最大矛盾以外,就如同我所说的,斯巴达和其他城邦酝酿的某些东西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其他城邦有的矛盾,斯巴达也是一样不少,如对待平等的非议,公民对贵族政治的反感,财富的增加导致贫富不均等等……

    是的,这些矛盾,再连同早就已经存在的斯巴达的尚武精神(注:在《荷马》中描写斯巴达的母亲给出征的儿子送行时的一段,体现的最明显——没有哭泣、没有担心,只给了儿子一张大盾,告诉他:要么拿着它胜利凯旋,要么躺在上面归来……),双方面的影响势必造就斯巴达人独特的后续发展,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

    ·第二件事·

    在黑暗时代前、中期,征服拉哥尼亚前后的时间段中,斯巴达的独特性已经渐渐显现,某些问题正在逐渐扩大化,表象化。

    到了公元前八世纪,斯巴达凭借着强大的武力,又征服了与其相邻的美塞尼亚地区,并且将美塞尼亚的居民几乎全部变成了奴隶——希洛人。这就是斯巴达历史上第二个重要的事件。

    这一事件,造成了巨大的连锁反应……

    之前已经提到了的,斯巴达的种种矛盾,在此时,随着美赛尼亚地区的被征服,土地的进一步膨胀,奴隶阶层的空前庞大,而终于激化——

    首先是大规模的奴隶暴动,使得斯巴达的军事机器疲于奔命;其次是庇里阿西人的附随反抗,进一步加剧斯巴达上层建筑的动摇;最后是公民在战争中所获得的财富受到不公平分配,大部分人对贫富极端不均的不满,使得斯巴达人外部无法凝聚向心力同心协力镇压奴隶,内部公民思想分裂,将“要求平等”提到了最显眼的地位。

    这一切,都使得斯巴达统治阶级不得不,而且也必须进行某种重大的,可行性的变革,才能挽救斯巴达日渐混乱的局面,于是,传说中的来库古制法就在此时应运而生……

    来库古,应该是斯巴达一位极富智慧的贵族,他倡导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也有说这些改革是当时所有统治者的集体智慧),力图重新稳定斯巴达的统治,并使所有公民都能够接受这些改革。

    就如同雅典从它们的历史渊源中,结合雅典的特点(这一特点就是少有战争,土地狭小,公民独立意识强)寻找到了鼓励私有,加强沟通,以达到民主的方法一样,斯巴达也找到了他们的民主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全军事化。

    是的,全军事化,由于斯巴达自建立以来从来未曾离开战争,它们在战争中得到好处,在战争中成长,因此,斯巴达逐渐的越来越崇尚武力,斯巴达人也比较相信武力无所不能,因此,来库古首先从这一方面入手,发布了以下的措施:

    1、宣扬斯巴达人是高贵的,强大的人种,促进斯巴达人的自信心。
    2、宣布所有斯巴达公民脱离民生,而只从事军事,建立更为强大的全民武装力量。

    这两条的目的,很明显是针对愈演愈烈的奴隶暴动而来。以斯巴达人的尚武精神,这两条很容易的就得到了接受。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脱离生产后,如何保证斯巴达公民的生活,以及公民间平等的问题。

    在这两方面,来库古公布了如下规范:

    1、让庇里阿西人为我们生产工具,提供民生,让那些卑贱的希洛人为我们耕种土地,保障生存。
    2、将斯巴达人占领的土地,平均的分配给所有的斯巴达公民。人手一份。
    3、卑贱的希洛人不是私有财产,它们是属于所有斯巴达人的。
    4、取消金银货币,将财富从表面上取消,替之以不值钱的铁币。
    5、倡导公民过简朴、禁欲的生活。
    6、无论贫富,以后所有斯巴达公民都实行“共餐制”,建立公共食堂,斯巴达人要达到全民公平,一起吃饭,一起操练,不加入公共食堂的斯巴达人剥夺公民权利。

    这六条,很好的达到了斯巴达公民想要的那种平等(至少在表面上是的),而且也是针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矛盾的一种残忍的解决途径——

    为了保障生存,为了得到土地,所以斯巴大人必须先要镇压奴隶们;为了不使公民们为了得到奴隶争吵,将奴隶定位为共有奴隶;为了解决财富的不均匀,干脆不提倡炫耀财富,而提倡简朴、禁欲是美德;为了实现平等,所有斯巴达公民一律加入共同制度……


    这一系列的措施,最终达成了斯巴达公民之间的团结与认同。解决了内部问题的斯巴达人,迅速凭借着本身就已经先进的军事技术,强大的军事实力,上下一心的士气,击溃了外部的奴隶暴动,重新统治了庇里阿西人,斯巴达稳定了。


    ==================================================

    综上所述,不同于雅典在黑暗时代过去以后才创造的民主辉煌,斯巴达在黑暗时代就已经完成了一种有效的军事化平等制度,未来的日子里,直到伯罗奔尼萨战争以前,斯巴达人还在不断的完善并遵循这种体制,而使得自己在随后的几百年间更是日渐强大。

    然而,这看似美好的,让希腊部分思想家们赞叹其强大,平等的体制,其实后世的我们很快就能从其之后的某些弊端里发现其中的奥妙……

    从国家统治上来说,内部,斯巴达仍然是由贵族把持的寡头政治,国王允许世袭,普通公民是没有对国家政治的发言权的。外部,希洛人的暴动从未停止,斯巴达人不断的强化镇压手段,甚至宣扬屠杀政策,每一年都倡导公民参加军队列行公式般的秘密杀害无辜的希洛人,以确定斯巴达人的权威、自信心和减少希洛人的暴动实力(精壮青少年的被杀害)。

    从经济上,仅仅是表面上的驱除了贫富不均,造成平等的景象(如将眩目的金银换成铁币,给人以财富不多的假象,贫富人穿的衣服、吃的饭都差不多,但是真实财产没人知道)。实际上贵族们仍然日渐富裕,穷人们则越来越穷,甚至最后没有加入公共食堂的能力,被剥夺了公民权。(来库古制法时,所有公民几乎都拥有土地,约9000多户,到了公元前6世纪,仍然拥有土地的不足1000户,其他那些公民的土地,到了哪里呢?这很能让人思考一些问题)

    从社会组成上,由于对军事的极端重视,斯巴达人甚至连生人到教育都非常之严格残酷:

    刚刚出生不久的斯巴达婴儿,首先会由母亲放在烈酒中洗澡,如果发现在洗澡过程中,孩子出现痉挛,痛苦,就会被认为是不健康强壮的表现而被父母或者议会政策评定予以抛弃(无论男女)。

    能够存活的男孩一长到七岁,就离开家庭,接受国家安排的军事教育。从这个时候起,他就与同龄的孩子生活训练在一起 ,直到二十岁才完成训练,进入成年人的行列。青年男子到二十岁 ,开始过集体的军营生活 ,受十年正规的军事训练 ,三十岁至六十岁服常备兵役。因此 ,斯巴达人的整个生活都被国家以军事化的方式组织起来。斯巴达城邦通过一系列教育手段培养青少年 ,使他们具备吃苦耐劳、服从命令和机智勇敢的品格。把到达受教育年龄的斯巴达男孩编入连队 ,推选勇敢的孩子担任队长 ,让其它孩子服从他的命令 ,甘受他的责罚。男孩们训练得习惯赤脚走路 ,十二岁时就不再穿内衣 ,一年只能领到一件外衣。他们还要挨饿 ,学会偷窃。一切为了军事而生,为了军事而死。

    斯巴达的女孩,虽然不加入军事战争,但是也被要求进行投标枪,跑步,摔跤,跳远等等训练,甚至赤身裸体的和男孩子们一起参加体育活动。这是为了保证女孩子长大后身体强壮,能够生育健康的孩子。

    正是这样的教育,使斯巴达人对于荣誉、功劳的渴望到达了非常高的程度(包括女子也是,看不起那些不够勇敢的男人)。

    于是,在精神上,出现了所谓的贵贱思维——即勇敢者高贵,懦弱者卑贱。导致了成功与失败者的分化,促使等级制度形成。


    凡此种种,都表现了斯巴达采取的共同生活的制度和共餐制等措施,只是以平等的表面现象来掩盖斯巴达社会不平等的实际状况。斯巴达倡导的公民间的平等 ,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理想 ,它们采取的平等化措施只是暂时地缓和了斯巴达内外部的矛盾。


    ==================================================
    ==================================================


    好了,到了这里,独特的斯巴达所体现的各式各样的基本运作,我已经给予了阐述,至于后来希波战争,乃至伯罗奔尼撒战争关于斯巴达的其他问题,已经不是本文所考虑的事情了。有时间我再加以描述。
  3. 终于看了被和菜头称为2007年最值得期待的第一部电影《300》,之所以值得期待,个人觉得此片有2大看点:

    首先这是根据法兰克·米勒(Frank Miller)漫画改编的电影,之前的《罪恶都市》(“Sin City”)是近年来难得的黑色电影佳作,活脱脱一个漫画版的昆汀-塔伦蒂诺,而画面和故事上甚至比《杀死比尔》要来劲得多。法兰克·米勒的是美国著名漫画家,《蝙蝠侠》的漫画版的”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系列就出自他笔下,而这部《300》跟《Sin city》也都是根据他的同名绘本改编成电影的。《Sin city》里充满了美式漫画风格的夸张造型和匪夷所思的动作场景,以及以“红与黑”著称的鲜明色彩基调,所以在地铁再次看到那血溅四射的“300”电影海报时,不得不令人热血沸腾一下。

    第二个看点,乃是让很多男性观众感兴趣的的”温泉关战役“,当然如果是女性观众,可以略过以下内容,电影里的众多猛男造型足够作第二个理由了。

    关于”温泉关战役“:

    前480年,波斯入侵希腊。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一世以其本国精兵300人及700名底比斯人和6000名希腊各其它城邦的联军在温泉关抵挡了数量上远远超过他们的波斯军队长达三天。列奥尼达的军队挡住了当时认为唯一能通往希腊的通道,使得波斯军队在头两天不得寸进,并且死伤惨重。但在第三天,一个希腊当地的居民背叛希腊阵营,带领波斯军队沿著山区的小径绕到希腊联军的后方,见此列奥尼达解散了希腊联军,留下300名斯巴达精兵与700名底比斯志愿军,虽然这代表了他们必死无疑,他们仍然死守他们的位置,并且保护其他正在撤退中的希腊部队,波斯军队虽然最后成功的占领温泉关,但是承受了极大的损失。

    斯巴达率领的部队在温泉关勇猛的抵抗,给雅典的海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使得在接下来海战中雅典能够获胜。雅典摧毁了大量的波斯船舰。失去了海军,波斯无法为他的陆军提供补给,这给波斯军队带来了致命的影响。薛西斯一世退回亚洲,留下了指挥官马铎尼斯(Mardonius),与大量的波斯军队,继续在他们已经占领的领土与希腊军队作战。最后在Plataea,希腊联军击溃了马铎尼斯(Mardonius),为波希战争划上句号。从此波斯再也无力入侵希腊。

    据说当时只找到298具斯巴达战士的尸体,另外两人没有参加战斗跑回斯巴达。这两人遭到斯巴达人的鄙视。一人因为受不了家乡人的歧视,后来自杀;另一人则再次上战场,战死沙场。

    ——以上引用自”维基百科“

    电影从一开始就不含糊,暴力血腥不断,片头对斯巴达人把小孩培养成士兵的过程介绍很接近史实,也让大家知道为什么300人(仅指参战的斯巴达战士)可以与500000的波斯大军抗衡三天三夜。我开玩笑跟一起去的同学说,此片才应该叫”Natural Born Killers”《天生杀人狂》,因为斯巴达全民皆兵,每个男子从婴儿开始就为成为一个完美的战士而经历各种磨练,7岁就要服役,一年四季只穿单衣,故意不提供足够的食物而迫使行窃而提高胆量。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要成为斯巴达的国王,必须流放野外30年后活着回来才行,这恐怕是古今中外少有的王室传统,列奥尼达一世也是罕见的身先士卒而战死沙场的国王,他完全可以有理由不去参加这场自杀式的战役。

    在画面上,此片从头到尾都可以用华丽形容,算下来几乎没有哪一幕没有用到电脑渲染,所以整个看起来又像是一部超长的特效CG,据说此片大部分镜头都是在蓝幕前完成,估计演员都不用去什么外景,当然观众觉得好看就行了,现在的CG技术差不多快要让布景师们失业了,当然除非能遇到张艺谋这样较真的主儿,非要用最红的枫叶啦,最鲜的菊花啦,在造假泛滥的中国,张大师的这种精神值得国人学习啊,虽然电影这个行业就是视觉造假的行业。

    电影里将大部分笔墨用于战争场面,后方的政治斗争似乎是杜撰出来的,显得有些老套。虽然式古希腊题材,但是落在美国人手里还是不幸地被美国化了,斯巴达王动不动就像巴顿将军般发表一通演说,还有像美国国会一样的元老院会议,事实上斯巴达是(删去独裁)军国主义的城邦,口号和民主都不如刀枪来的实在。所以,当片中出现几幕煽情场面的时候,周围的观众都发出会心的笑声,还是痛快的去杀戮吧!

    尽管用漫画式手法驾驭这种历史题材还显得缺乏力道,《300》还是呈现了西方战争史上最残酷而又壮烈的一幕,当最后一名斯巴达战士倒在血泊中时,没有以寡敌众的奇迹,但这就是历史,这才是英雄。如果你要看奇迹,可以请张大师来拍,片名可能改叫《2》就够了,因为当年残剑和飞雪两人就可杀入雄兵百万的秦王宫殿,区区几个波斯兵算什么呢。

    原文发表地址
  4. 第一,说温泉关战役是第一场波希战争是错误的,斯巴达也不是最早起来反抗波斯暴政的希腊城邦。自从公元前546年波斯王居鲁士攻占小亚细亚强大的王国吕底亚后,小亚细亚的各希腊城邦就已经处于波斯的统治之下,比如诞生了伟大哲学家赫拉克里特的希腊伊奥尼亚地区的爱索菲,就处于波斯历代国王(居鲁士,冈比斯,大流士一世,以及电影中的薛西斯一世)的统治之下。公元前五百年,是米利都这个诞生了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的城邦,率先发起了反抗波斯的暴动,但最终被波斯镇压。波斯国王大流士在公元前492年和490年两次西征希腊,在马拉松战役中,被雅典领导的希腊人民所战胜。电影中所说的温泉关战役,是公元前480年由斯巴达和雅典领导的希腊同盟,战胜波斯王薛西斯的战役之一。

    第二,温泉关战役里,斯巴达人远不止300人。300那是里斯巴达国王奥尼达斯的近卫,斯巴人还带了700个仆人去负责后勤,按惯例斯巴达人不计算这些辅助人员。希腊联军总数7000,最后除了斯巴达,还有1100来人自愿断后。事实上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的情况下还是输了温泉关战役,完全是因为奥尼达斯布置失当,被人包抄了。

    第三,为什么电影中的波斯骑兵部队始终冲不破斯巴达的步兵方阵?斯巴达人力气固然很大,但怎么可能凭血肉之躯对抗车骑阵型的冲击?原因很简单,因为西方人一直是使用套脖子来御马的,两匹马只能拉500公斤,跑的快的马就会窒息,很难想象这种驾车技术的战车其速度和冲击力会有多强。在马蹄铁,马嚼子和踢马刺发明之前,欧洲好长一段时间,骑兵都不是战争主力。马其顿方阵、罗马方阵大行其道。这才是“斯巴达”之类的猛人横行无忌的原因。

    第四,电影中把斯巴达人拍得没有带一点装备,几乎半裸上阵,大秀胸肌腹肌。不要怀疑,这完全是导演为了服务女性观众。事实上斯巴达的铠甲还是很不错的,虽然的确相对于整个希腊,的确是很少,但远远达不到电影中半裸的程度,基本上上半身只露出两条手臂,而下半身只露出两条大腿,其他地方都受到铠甲的保护。

    第五,波斯人不是游牧民族,而且也不野蛮。那时候的波斯处于阿契美尼德帝国,即波斯第一帝国时期,是希腊的劲敌,如前所说,大流士和薛西斯都想入侵希腊,但都没有成功。事实上,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波斯王大流士曾热情邀请他统治下的爱索菲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去波斯讲授希腊文化,而赫拉克利特却一口回绝,因为赫拉克利特是支持他的希腊同胞反抗希腊的。而大流士也没有把赫拉克利特怎么样。想来大流士的儿子薛西斯应该也不至于这么恐怖,在电影中看着完全像个妖魔。

    恩,完了。我没事说着玩,不是影评,别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