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Mahdi Lepart
编剧: Mahdi Lepart
主演: Jean-Baptiste Maunier Dorothée Brière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2013-09-20(法国)
片长: 16分钟 IMDb: tt3335164 豆瓣评分:7.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字如其人。从字迹里可以看出人的性格和心情吗?削笔世家传人哈里斯觉得是可以的。
削铅笔,是他的家族传承,也是他28岁的生命里最了解的东西。
作为家族的第四代传人,他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女记者坐在他对面,点起烟,敷衍问他是否介意,在他自我介绍之后有些不耐烦地说,“我们进入正题吧,怎样削整一支铅笔呢?”
他似乎没有感受到女记者对这个职业的不以为意,神采奕奕地谈起自己的工作,说起自己父亲的名言“铅笔是人的个性展露无疑的那一部分” 的时候,他的目光里满是骄傲和坚定。
他的工作室空旷、整洁。面向大门的桌子接待顾客,面朝墙壁的桌子整齐地摆放着削笔的工具。墙边的矮柜里放着一叠叠的文件夹,里面是客人的字迹,写的都是一句话——哈里斯挂在墙上的家族格言,"We sharp with meaning. You write with sense."
不论是哪个客人,哈里斯都会礼貌地接待他们,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尽自己的职责了解他们的需求。他帮助他们找到改善使用铅笔的方法、帮助他们打磨最精细的笔尖、帮助他们和自己的性格和解。他对他们,客气而疏远。
休息时,他打开音乐播放机,闭上双眼,沉浸在女声唱的"The Man I Love"里:
Someday he'll come along, the man I love And he'll be big and strong, the man I love And when he comes my way I'll do my best to make him stay
女记者让哈里斯谈谈他的客户。他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很难一并而论。记者便让他谈谈客户中的特例,他腼腆地笑着说自己需要遵守行业规定,不好透露顾客信息。记者露出感兴趣的笑容,问他可以在遵守行业秘密的前提下谈谈吗。他陷入沉思,缓缓说起了自己八个月前的相遇。
那是9月17日的6点钟,高跟鞋敲响了他工作室的地面。风扇的呼呼声、高跟鞋的踢踏声、秒针的滴答声叠加在一起,还是没挡住他砰砰的心跳声。
他小心翼翼地看着桌子对面优雅的她,建立了她的档案。原来她名叫艾丽莎。他问她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她说,这很难说,也许是偶然吧。他说,我不相信有人是纯属偶然来到我这里的。她笑了笑。
他请她留下字迹时,躲闪着眼神,有些犹豫地说到 pour moi,为我。“您,您能为我写点什么吗?” 他第一次没有要求顾客写下墙上的格言,而是请她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她写下,“您说得很对,没有巧合。”
他觉得她的字如其人,优雅、自然、真诚,不会为了掩饰自己而改变字迹。
她写下波德莱尔的诗句:
"Bien qu'on ait du coeur à l'ouvrage. L'art est long et le temps est court." 虽然我们醉心于工作,但是艺术长久且光阴短暂。 "Rappelez-vous l’objet que nous vîmes, mon âme." 亲爱的,记着我们见过的东西。
他分析着她字迹的走向、棱角和倾斜度,从里面读出她偶尔流露出的脆弱、紧张和刻板,却忘记了去读她所写词句的意思。
12月8日,昏黄的灯下,他削着铅笔,好似不经意地问起她:“您用铅笔来做什么。”这是他第一次对客人产生了好奇。她笑着说,您应该猜得出来。他认真地答道:“我猜您用来书写”。这么一本正经的回答让她忍俊不禁,玩笑道 :“您还真是深藏不露……”他继续平静地说着:“其实,我每天都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每天?真的吗?” 她惊讶地笑了,藏不住眼中的小惊喜。
从9月的初秋到5月的春末,八个月里,她每个星期都来请他削铅笔。他把她的字迹贴满墙,自信自己可以通过她的笔迹轨道绘出她情绪的起伏。他觉得,自己虽然没有陪在她的身旁,却也像参与了她的生命一般,从字里行间读懂她的欢乐和悲伤,发现她需要被关心的脆弱时刻。
比如,3月23日那天,他和她一起缓步走到门口。她扎着头发,看似平淡地说起自己每周都来,而他却永恒不变,始终如一。
她问起他父亲关于铅笔的名言,他有些疑惑地说出那句自己视为真理的话:“铅笔是人的个性展露无疑的那一部分。”
她鼓起勇气看着他的眼睛笑道:“我想要了解的,是您那没被看见那一部分。”
“那您的呢?您知道吗?”
“我正在寻找……这就是我来这里的原因。”
“您说您是偶然到访的。”
“这次才是我正经的回答。” 她踮起脚,亲了他的脸颊。Au revoir。离开。
他有些慌乱,有些不明白自己的感受。于是,他摊开一叠白纸,开始书写,“如果不是偶然,那也许就是命运?”
女记者前倾着身子,认真地听着削笔工匠的讲述,告诉他,这段非常好。看着低头陷入自己情绪里的哈里斯,采访似乎已经结束,她告诉工作人员准备打板收工。
哈里斯仿佛没有意识到,抬头自言自语道:“也许,我当时应该更努力地越过去。”
5月12日,她再次坐在桌子对面,恢复了第一次来时的发型。面对他的担心,她微笑着安慰他,自己很好。说着掏出了几只铅笔放在桌上。
哈里斯拿起她变短的铅笔,似乎因为找到了自己擅长的话题,轻松了一些,笑着说道:“看来我需要帮您更换铅笔了。”她轻轻地回应:“时间过得很快,哈里斯。”
他隐约觉得今天的她有些不同,却又不知如何开口询问。于是他从文件夹里拿出一叠纸,递给她,坐好,等她下笔,希望能从她的字里看出她的需求。
她握住短短的铅笔,抬头问他:“当人们改变的时候会怎么样?”
他不像与别的客人对话时那般镇定自若,眼神里带着被老师提问而回答不出的慌张,不确定地说道:“我,我只懂铅笔。更换、改变很正常……铅笔也会帮助人们的改变。”
她盯着他的眼睛,在纸上飞快地写下一行字。有些期待地看着他,“那如果是其他方面的改变呢?”
“这,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了。”他真诚地回答。
她似乎不觉得意外,低头折起自己写字的纸,放进了手包。在被问到自己之前是否想和他说点什么时, 她忍住哭腔,微笑道:“我以为是您要对我说些什么。”
他不知道如何安慰她,只能保证着自己下周会给她更换好铅笔。 她在新的纸上写下 “Merci Harris de votre attention”,告诉他不用送自己了。
道完别,她转身离开,高跟鞋声在空旷的工作室里渐行渐远。到达门口时,她悄悄回头。余光看着他,坐在桌前,紧锁眉头,却没有追来。
他开始魂不守舍,心不在焉,转着削笔刀时也游离在自己的世界之外。
5月19日,他把削好的铅笔装好,小心地贴上写着格言的贴纸,在给顾客的卡片上写下:Je vous aime. 我爱您。等她到来。天黑了,他打开桌上的台灯。她,还是没来。
“即使我可以读懂她的字里行间,我还是没有注意到所有的细节。”
他回忆着,在脑海里一遍遍倒放着她最后一次到来的场景。昏黄的灯光下,他打开文件夹,拿出她最后写字的那张纸,用铅笔细细涂过。纸上印出被她收起的第一句话的痕迹:Parlez-moi,和我聊聊吧。
“我没有注意到,一些信号。那些我早该学着去面对,然而我却避开的信号。”
女记者问道:“这些您都是从她的字迹里看出来的?”
“不,不是从她的字迹里,是从我自己的。”
哈里斯的日子回到了她来之前的那样,空旷的工作室,整洁的工作台,呼呼转着的风扇。只是没有了每周来拜访的她。
I'm a Sharpener。海报上,Sharp有条下划线。哈里斯分析字迹的时候,会用上下划线,分析字迹的走向。Sharp,也有敏锐的意思。他在自己的领域里如鱼得水,能够非常敏锐地捕捉到顾客的需求。但他在感知自己感情的方面,却异常迟缓。
他工作室里播放的音乐,The Man I Love,唱着:“And when he comes myway,I'll do my best to make him stay.当我爱的人出现的时候,我会尽我所能留住他。”而她,出现再离开,哈里斯才开始慢慢发觉自己的错过。
字如其人。
现在的人们用键盘敲字,属于我们的笔迹正在慢慢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有些东西被有些人们坚持着,在时代洪流里保留下自己的身影。比如台北日星铸字行里的铅字们。铸字行的墙上也有一句格言,“昔字、惜字、习字。”也许异国的哈里斯会对此有所共鸣吧。
祝福大家,能够找到自己醉心钻研的事业,也能关注到自己身边的小细节,不辜负出现在字里行间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