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帕索里尼的愤怒 / 帕索里尼的《狂暴》
导演: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朱塞佩·贝托鲁奇
编剧: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主演: 乔治·巴萨尼 雷纳托·古图索 朱塞佩·贝托鲁奇 Vittorio Magrelli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菲德尔·卡斯特罗 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 尤里·加加林 乔瓦尼·瓜雷斯基 尼基塔·赫鲁晓夫 索菲娅·罗兰 玛丽莲·梦露 阿利耶罗·隆歇热 教宗圣若望二十三世 伊丽莎白二世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上映日期: 2008-09-05(意大利)
片长: 83分钟 IMDb: tt1289430 豆瓣评分: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用嗅觉去感受瓦斯的气味,这很难。事实上,学会去观看以艰难的方式展现的事物,学会去捕捉鸟飞过历史的‘污浊的空气’——污浊的时间——时翅膀的颤动,也是很难的。灾难最好的狡计莫过于表现为流逝的时间中的常态。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在《愤怒》一片中显然采用的就是这样一种观点,这部影片彻底推翻了对现时代世界状态——历史状态、人类学状态、政治状态、美学状态——的诗化文献蒙太奇表达。”
——于贝尔曼评《愤怒》
最近疫情正是关键时期,各种言论口径在收缩,很多负面新闻都被和谐掉了。但是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愤怒。看到一个词叫“社交抑郁”,大体上是说在媒体上看的负面新闻多了之后变得精神抑郁。人不一定抑郁,更有可能麻木。今天看了两部电影,都非常的应景。泰伦斯·马利克的《隐秘的生活》是最近我看过的电影中最给人量的一部,电影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位奥地利士兵拒绝为纳粹德国而战,最终被判死刑的故事。在宗教信仰、国家机器、人际环境的多重压力下,能够坚守自己内心最原始的道德与价值判断,平凡伟大,令人动容。结合导演马利克那些大广角的斯坦尼康跟拍镜头,像一阵风拂过一切,像上帝冷漠的关照,它无处不在,又擦身而过。另一部是帕索里尼的《愤怒》,导演在长达九万多米的新闻纪录片胶片基础上完成影片,在于贝尔曼看来,它既是一部批判的散文电影,也是一部诗人电影,它以“诗人的愤怒”让“常态”展现为“例外状态”。疫情以及随之浮出水面的各种体制问题是常态还是例外状态呢?把我们日渐麻木的内心冷静下来,想想疫情底下的种种令我们愤怒之事,难道不正是“常态”吗?艺术家于此能干什么?今天又看到新闻报道央美的教师纷纷题词为武汉加油,范增奋笔书写“无畏”二字,也有不著名艺术家篆刻方印一枚赠与钟南山院士。正如帕索里尼批评安迪·沃霍的《灾难》系列绘画作品,艺术家急迫的显露,难道不是在“粉饰这个世界的不幸”?与权力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