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见字如面 第一季(2016)

见字如面 第一季(2016)

又名: Letters Alive

导演: 关正文

主演: 翟毓红 许子东 杨雨 林更新 归亚蕾 张国立 王耀庆 蒋勤勤 何冰 徐涛 张家声 王帆 张腾岳 张涵予

类型: 脱口秀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6-12-05(中国大陆)

集数: 12 单集片长: 60分钟 IMDb: tt12764646 豆瓣评分:8.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国内首档也是全屏唯一一档季播型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由成功制作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的国内顶尖视频创作团队实力文化制作。《见字如面》是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季播节目,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 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演员:



影评:

  1. 首先说节目本身很不错,个人很喜欢。都说是“网综中的一股清流”,不为过。

    信读的都不错,都是有功底的人,尤其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信好,王耀庆演绎的也好。那是我看完两期之后的唯一高潮。

    说点儿看着不舒服的地方,女主持文学功力不行,两位嘉宾风格不搭,三个人坐在一起很难碰撞出火花,以致讨论部分不够精彩,总让人意犹未尽。看锵锵三人行知道的许子东,比较喜欢那种看问题独到深刻的嘉宾,看到许子东在嘉宾之列时还是眼前一亮的。而那位女教授说话就像在讲课 ,总有一种浓浓的“教科书”味道,解读角度也总给我一种高中写作文套用模板的感觉。和许子东同志太不搭了,以至于让子东同志在第一期说出了“三个不懂爱情的人在这儿讨论爱情,蔡琴要笑死了”的话,两位女同志还不服的说为什么说三个,我真怕把许子东给气走了。第二期,关于林徽因辞别徐志摩的那封信,子东同志也是无奈的很,只说“你们两个都认为她写这封信是很伟大的是吧”。话都说到这份儿上,还有什么好讨论的。关于林则徐的个人悲剧问题,也没有许子东的进一步解释,感觉总在限制他讲话。

    节目是个好节目,但很担心丢了灵魂,落入俗套。而这个灵魂除了读信的人要专业,解读的人更重要。毕竟我们大多数人对那些信背后的历史都不能完全熟知,这就要求解读的人要客观敏锐的给出信后的背景,陈述的观点要深刻独到,这个人本身最好是有真性情的人,我相信这种嘉宾是有的,就看节目组有没有这个心了。不然这样下去,写信的人真要笑了。

    真心希望这节目能做成一档有深度的文学类节目,引领一下现在的网络潮流,也让我们普罗大众吸吸养分,有的消遣。

    静待吧。

  2. 豆瓣评分虚高,读信嘉宾的水准参差不齐,好如何冰,张国立老师,深厚的话剧台词功底毕现。很多人都说王耀庆读的好,但我觉得稍有欠缺,并不能收放自如。差如林更新、蒋勤勤之类。不读文言文原文属实败笔。主持人选人失误串场词有些混乱,理想人选是汪涵。两位大学老师与主持人之间交流协调性差,抢话现象严重,偏离了这个节目定位。满分10分,个人给7.5分。

  3. 看完本准备五星,反复两天思虑,还是决定留下一颗星的喘息的空间,也是这个节目和以这个节目为代表的一类传统文化型综艺/真人秀/纪录片唯一也是最大的变局和自我命运的陷阱。而真相往往是,就在这一颗星下,或者飞上六星,或者坠入负数的深渊。
    说起这个节目的优秀和感染力,相信自不必多言——
    1以家书或朋友乃至敌人的往来的历史信件为形式,重现历史现场和重大历史场景,对公众文化关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普及和推广,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2 优秀演员的朗读形式,加上观众的群体聆听,已经形式翁贝托艾柯所说的仪式感——一种纸质阅读永远无法被取代的价值和意义——近乎宗教般、清教徒意识的殉道者的二元呼应和共鸣。这已经不是朗读,也不是表演,而是让纸上的文字通过表演二次塑造和二次演绎
    3 关于历史的重复性 人类总是在犯同样的错误,
    4 成功避免了亲情伦理的话语霸权和思维禁锢的范式,将视野拓展到更宽广的朋友、知己、师生、乃至敌人。
    5 成功摆脱听写大会、成语大会极端的固化和说教
    然而,下面的这些弊端和潜在的危机,很有可能将这类传统文化类综艺乃至电影电视剧都推向负数的深渊,有些是外力,有些事内因,还有些甚至是潜意识本身隐藏的命运的陷阱
    1 两位女主持的文化认知显然无法胜任,但这是小问题,有两个文化实力略显单薄的人从平民的心态和视角去解读也未尝不可,而文化人的选择明显是个陷阱,在这里不做人身攻击,只想说,越是刚愎自用、精英化的文化表达,越容易将文化节目引向深渊
    2 由1引出的创作主旨的问题,对于亲情的话语霸权,节目显然已经成功避免,而对于传统本身隐藏的危机,节目创作者估计也未曾预料。尽管选择非常宽泛,但仍然可以看出,节目信件的选择仍然隐藏了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对民国时代精神和价值的向往和憧憬心理。对于传统和现代的态度,从中国乃至世界,总是在精粹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极端上痛苦挣扎,殴斗,乃至一方近乎彻底地毁灭另一方,而结果是,即使有传世之作,传递也多半只是悲凉和幻灭,或者在悲凉和幻灭最后燃尽的热情和真诚、包容、世界性。从节目上看,创作者的初衷并不是唤起纸质阅读,也不是查家谱、重新写信,而是希望国民重读历史,追寻历史精神特别是民国的人文精神。对于这点,个人觉得必须慎之又慎,如同老麦所说,当新的叛逆颠覆传统之后,又形成新的传统,进而又开始反对它自己,形成新的话语霸权。更可怕的是,这种话语霸权的冷酷的旁观者范式本身还会形成第三种霸权——没有亲身介入,只有旁观的思维,极易产生伪理性。民国的人文精神确实值得尊敬,也很有感染力,但民国精神的丰富性、复杂性,个人觉得还是通过书籍和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的形式比这种朗读的形式更有效果,意义也更加深远。【当然,前提是作者必须足够虔诚】。个人觉得,信件这种表达形式,还是止于爱恨情仇的表达为止更好,不然成了学术讨论,朗读出来就成了话剧表演。历史当然有重复性,也有古代远无法想象的险境——人格、时代的异化、空漠化、绝对理性的出现,异质化的出现,是古代乃至民国都远远无法想象的。
    3 依然需要通过明星效应,依然需要通过阅读文人信件,其实就是在吃老本,吃文化的老本,当然,这不是节目创作者的责任,是艺术家和整个时代的责任。整体的思想性看似深刻,其实讲的还是那几个常见的社会议题、泛泛而谈,因为我们在文化上还没断奶,很多人连这些基本人文素养都谈不上,更深远的学了只会是个四不像,甚至走到价值的背面去。
    人不真诚、时代不真诚,什么形式的语言表达都不可能传递出力量;相反,如果人和时代真诚,任何语言表达形式都无法阻挡它的光芒
  4. 选材确实不错,文言文的字幕仿佛又回到了字字珠玑的语言。以前总是惊叹文言文的表达能力如此之强,现在也算是能重温一下了。文学大家,清流浮笔,仿佛静静看待历史,品尝心酸过往。在文化快餐的时代不失为对文化积淀一种更深层次的解读和继承。几位老戏骨也演绎得入木三分。

    不足之处很明显,首先,林更新先生和蒋勤勤小姐明显积淀不够,在几位老戏骨的衬托下更是相形见绌。浪费了如此之好的书信,看的时候基本会跳过。其次,解读不够深入,可能是策划问题,解读节奏太快,仿佛一杯滚烫的茶只闻香味,正准备品尝时戛然而止。女主持人文化素养的缺失尤为严重,干巴巴的串词,不知所以然的抢台词。男教授确实学富五车,对各种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一定程度上是这个节目的一大亮点,但无奈被女教授和主持人时常插话以至于都无奈说道:“三个不懂爱的人在谈论爱”,然而另两位的接话更是贻笑大方。女教授知识有余,文化不足,算是典型的当今大陆教育的产物。

    当然,希望节目能改进的更好,此类素材当真是浑浊中的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