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交通意外 Trafic(1971)

交通意外 Trafic(1971)

又名: 聪明笨伯古惑车(港) / 车车车 / Traffic

导演: 雅克·塔蒂

编剧: 雅克·塔蒂 Jacques Lagrange 伯特·汉斯特若

主演: 雅克·塔蒂 马塞尔·弗瓦尔 奥诺雷·博斯特尔 François Maisongrosse Tony Knepper 多梅尼科·鄂拿博纳 Marco Zuanelli Maria Kimberly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意大利

上映日期: 1971-04-16(法国)

片长: 96 分钟 IMDb: tt0069400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喜剧导演大地的第五部以笨伯于洛为主角的影片,也是他最后一部故事片。这回于洛是一名汽车设计师,需要把他的新发明从巴黎开到阿姆斯特丹,去参加一个国际车展。

演员:



影评:

  1. 汽(dǔ)车时代 这部影片来源于塔蒂日常中细心观察所得的体会——当人们坐进车里手握方向盘时,他们的态度简直与平日判若两人。在这个追求速度的世界里,人们对移动抱有无限热忱,到处都充斥着白色的车道分界线、交通标志,交通事故和口角是生活的常态。 于洛先生 从《玩乐时间》开始,塔蒂的喜剧转向了个人的消融,可惜他超前的电影观和喜剧观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在濒临破产的情况下,塔蒂只能退而求其次,将这个自己已经厌倦了的于洛先生再次般到人们的视线中央。 尽管是妥协的产物,依旧沿袭从前的塔蒂风格,能让人得到不少乐趣与醒悟。片头字幕有意点出,影片的主演是“于洛先生”,可是,这个于洛和从前的于洛不太一样,那个经常惹麻烦、出洋相、被误解、站不稳又摔不到的大个子稳当了许多,再也不是事件的当事人和事故的制造者,他更像一个局外人,和哪里都格格不入,但以自己特有的步调参与到故事当中。 我们惊喜却也失望的发现,于洛先生终于不再给别人惹麻烦了,更摇身变为多功能超级野营车的设计师。同时,他古怪的肢体动作也少了很多,而、变得行动流畅,健步如飞。这一回,他没在钢筋水泥森林中迷惑,他清楚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和如何到达,麻烦的根源变成了交通与驾驶行为本身。 玛利亚女士 相比之下,公关负责人玛利亚女士倒成了专惹麻烦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她是个有点讨人嫌的角色,傲慢无礼又拿腔拿调,她的横冲直撞造成了连环的恶果和一场颇为壮观的车祸。 由她还引出了影片的一个次命题——交流。她的责任就是协调复杂的交流,但她却总是使交流受阻或更加混乱。她用英剧朝着每个人大喊大叫,完全不在乎对方是否能听懂。 但随着旅途进行,玛利亚也变得越来越人性化,从一个带着金属头盔的机器人般的女人,变成了一个穿着牛仔裤、拥有自己精神的人。临近结尾时,她的形象出现了大转弯,这始于在荷兰乡村的车库里,于洛先生不小心将墨水溅到了她的眼镜上。之后她在指挥司机擦车时,将眼睛上的污迹错认为车玻璃上的,结果把自己给逗乐了。 车,车,车 《于洛先生的假期》中的古董车,《我的舅舅》中的现代车,《玩乐时间》中如汽车制造厂般的停车场……从前塔蒂影片中经常出现的次要命题“车”成为了此片的主旋律。塔蒂说:“我想简单的表达当人们在车轮后面时就像变了一个人。”这一回他没像在《玩乐时间》里那样犀利的讽刺现代化带来的刻板与单一(也没有将餐厅解体表示和机械化分道扬镳),只呈现了世界如何因人们将汽车塞满道路而变得荒诞、滑稽和拥堵,塔蒂用一种轻松的喜剧视角,展现了人与车的关系,和人由于拥有了车辆产生的变化。 影片中的两次车祸都十分有趣。第一次车祸是玛利亚引起的,当所有车乱七八糟(而且是不可思议)的撞在一起后,影片迎来了一个滑稽的无声段落,人们走出车子,伸展疲惫的身体,然后捡掉落各处的部件,观众就像在欣赏一出哑剧。好像是这场车祸将人们从汽车中解放了。于洛先生追着一辆撞进灌木丛的小车,旁边竟有一场不合时宜的“车震”。 接近结尾还有一场由堵车导致的摩擦,人们坐在车里对吵,走下车来混战,连狗也在对骂。 此时所有人都失去了驾驶者的风度,不过工业社会就是如此,谁也无能为力。 那些堆积如山的废车,则是工业垃圾,也许暗含着这么一个意思:有车代步的华丽现实也不会持续多久,汽车文化会朝着不可避免的死亡和惰性发展。 关于笑话 如果你像欣赏《玩乐时间》一样期望在一个镜头中找到若干个兴趣点,那你估计要失望了。《交通》的情节很简单,不同于《玩乐时间》的快节奏,它意图呈现一种慵懒的感觉,甚至慵懒到没人在意时间是否不够了,车展快要闭幕了。所有人,于洛先生、玛利亚、司机、工厂的工人、游客,都显得漫不经心。这部电影的特点就是通过慢热的笑话来营造一种全面的喜剧氛围,而并不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笑料而努力。 不过也有一些明显的笑点,比如加油站赠送的仿经典泥象竟然神似车主,这个段落是塔蒂后来补拍加上去的。还有假狗恶作剧,一群青年把毛背心弄成玛利亚的小狗的样子,放在车轮子底下,玛利亚以为狗死了大哭起来,于洛先生发现是个恶作剧,故意踩在上面,结果玛利亚更崩溃了。比较高明的是关于速度与现代化的笑话,在荷兰修车厂时,电视报道了宇航员登月的新闻。第二天早上,司机和修车工模拟无重力,以慢动作修理野营车。登上月球很了不起,抵达阿姆斯特丹似乎更困难。 破天荒第一次,塔蒂的电影带上了性暗示:修车厂里一位极丰满的女人转过身来,我们才发现她的豪乳原来是婴儿的屁股。 至于人在车里挖鼻孔和结尾的雨刷蒙太奇段落,虽然略显小儿科,但也挺有意思。 关于声音 塔蒂喜欢以声音引导观众的注意力。特别是一些故意而为的滑稽的声音,很难不让观众理会到所产生的笑果。 《交通》中的声音实验仍旧随处可见,如一些夸张的声效:夹心面包汁液的喷出,野营车的喷水声,擦窗时的声音,发生车祸时汽车的“咆哮”。当于洛先生倒挂在房屋外墙,口袋里的东西往下掉时,不远处的一对男女(房主的儿子和他的勾引对象玛利亚)注意到响动,却不知响从何来。还有车展充斥着规律的此起彼伏的开关车门声,带上一种现代都市特有的幽默。《交通》中的人们依旧从来不说重要的话,对话混杂在环境音里,只能捕捉到只言片语。 片尾,他们没有赶上车展,于洛先生被解雇了,谁也没有表现出遗憾或失望,尤其于洛先生接受得特别坦然。也许塔蒂这次已下定决心要永远埋葬于洛先生了,不论是电影里还是现实中,于洛先生都被逐出局了。那个拿在手上长达18年的雨伞,最后时刻竟然派上了用场。在雨中有些迷茫和伤感的氛围下,我们彻底和于洛先生告别了。

    公众号:电影套盒(laodianyinghualang)

  2. 白天在阳台刚看完电影,我抬头看着太阳示意它说说观影感受,我日对我说,为什么豆瓣评论才7.8分??

    1.把三斗柜的抽屉当成楼梯走上去取东西真的太可爱了好吧…

    2.在马路边修车的时候,很多很多车路过导致修轮胎的主角,要不停的蹲下,站起,蹲下站起来,躲过擦肩而过的车辆,(有点默片的搞笑感。)

    这个导演也真的是个奇人,近中远景的人物就跟速写模范照片一样…冲突点都集中在重点人物身上,其他事物的摆放不多也不少,正好卡点。

    (我猜应该是,

    1.人物半身镜头,主角面对镜头,其他人,近处人物大多都是用背对着镜头,远处的人面对镜头来协调画面。

    2.拍摄远处场景的俯拍镜头,只要把画面进行艺术比例分割,人物按照分割线来走位。

    3.主体人物冲突的转移,削弱当前主体人物的台词和其它戏份,镜头重点主体物的替换,或者以遮挡上一个主体物的形式。

    4.要是拍人流量多的镜头,就会以很集中的人群走向来把突出重点人物这样拍像拍羊群一样…

    5.要是拍远处人物展览型等特殊画面就会两人一组,动作差不多,并且保持差不多的距离,在以点式人物来协调画面。

    6.一般有大型遮挡物的室内或者小场景的室外,大部分以四之三的遮挡镜头(比如两辆车,相差不远,前面那辆车露岀2/3的车身,后面那辆车露出1/3的车身,人物从两辆车留空过去)就很美学构图了,移动镜头的画面不是特别多,但是人物的走位也很精致,再加上剪切效果不错, 例如: 场景一:一条公路的延伸往镜头的方向,摄像机摆在左下方,公路向右下方延伸制造出美学构图,主体物在左下角拿汽油桶接汽油,主体人物与次要人物女加油站员在对话

    (配色是,背景是黄色的远处的房子,脚下的土黄色路,主体人物黄色的衣服,第二次要人物手中的油桶是黄色,

    远处的屋顶是土红色,淡土红色,重点场景汽油站的加油站台是鲜红色,次要主体人物穿暗红色往前走,

    前面与主体人物搭档的次要人物是淡蓝色的裙子,

    远处人家的草坪是绿色,后面的树林是黄绿色和深绿色,主角手上的油桶是蓝绿色,来去的车是薄荷绿和橄榄绿,所以整个场景的主体色调是红黄蓝绿经典用色。)

    暗红色衣服的次要人物拦下了一部橄榄绿的车,重点是切镜头,当暗红色衣服人物要关上门的时候,镜头已经转到右下方,橄榄绿色的车从男主所在的左下方开去(男主站在鲜红色的加油站台旁,与橄榄绿形成红绿互补色,经典用色),

    镜头重点非常自然地转移男主,卧槽,这里真的绝了,因为镜头重点大的方向都是围绕在男主身边,只要有男主在场,镜头重点不会转移,只会围绕。(这个就很厉害了,我没看到过几个导演这么会整体。)

    发现片中的一个笑点,导演开始以排比句的形式来玩剧情

    1.拍摄货车司机镜头的画面,每一辆车开过来,便停在镜头旁停一下,这样停了三次,每一个司机都有点微胖。

    2.又拍摄小轿车的司机,一个镜头一个司机,每个人的共同动作就是在挖鼻屎…或者两个司机在一个镜头组合排列抠鼻子,然后拍四组人物打哈欠,我要笑死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高手来的,

    还有发现这个导演好喜欢车,看他的《玩乐时间》里面也是拍了好多车。

    主角开着车去参加车展,结果被交警拦下,带回站点做检查,开始介绍车子,办起了小型的车展,仔细看导演的电影里面有好多小细节很有趣,

    1.女主一路冲过去,造成了交通的混乱,车子要不掉了轮胎,要不前盖一直开合,要不后面两个轮胎台起魔幻量子力学的开出一段路,但最后人们都从车里慢慢的走出来,一声都不吭的都在听真正森林里的麻雀的叫声,在向上望,画面的感觉有点超现实主义,看到的时候觉得构图画面有点像安哲罗普洛斯的一部电影《雾中风景》也有类似的场景,同样也有点像超现实主义画家玛格利特的作品《天降》(展会卖场里面仿造森林,一直在放麻雀的叫声却没有一个人听和停下来)两相对比,然后大家一片和谐,帮对方找掉落的车零件。

    2.男主送腿受伤的老人回家,敲门时,老太太没听见,于是就爬窗户,结果不小心把长了多年的藤蔓的拉下来了,整块拿下来就遮了窗户和门的一半,看起来就像童话森林,后来男主爬上电线杆,想把藤蔓上移回原处结果不小心倒挂在藤蔓,这一点太童话了,好可爱啊…

    3.可以拍路面上的箭头来展现车速,车窗和车体的反光来展现车流。

    音乐部分简直是开心就好,还有点摇滚,

    雅克·塔蒂的电影既像法国女人的时尚魅力浪漫,又像英国绅士的幽默谦逊友好,

    电影各方面都很协调,打五星都不过分,而且很多很多小细节,多看几遍的话就像挖宝藏一样,电影细节语言丰富。

  3. 运用内向的镜头,把一件原本应该焦虑的事情拍得如此惬意的人,恐怕就只有塔蒂了。就像在噩梦里看到了绿洲,观赏完他的电影,徒步在热火朝天的大街上也自在其乐。相比于前作[玩乐时间]的巨制,这一部则显得清新简洁。笨伯于洛终结篇,也是为票房考虑的无奈之举。虽说是塔蒂票房失利后,为了重新拍电影而再次祭出于洛先生的憋屈之作,因为带着更深的彷徨和失意,无力感遍地都是,但却处处都有真情。

    本片是雅克·塔蒂第四部沿用憨厚的笨伯于洛为主角的电影,它以一贯的风格节奏,加入汽车元素继续讽刺工业文明。这回于洛是一名汽车设计师,需要把他的新发明从巴黎开到阿姆斯特丹,去参加一个国际车展,结果途中状况不断:车没油了,被海关卡住,还遇到了车祸,最终赶到车展自然是晚了。塔蒂式的元素依旧清晰可辨,拍出了可以说是电影中最精彩的车祸,突如其来地让其他声音戛然而止。

    人和城市之间一直是塔蒂的电影命题,对高速机械化的城市提出质疑。人和人之间的相处产生隔膜,追逐速度化的路上忘却了生活,忘却驻足美好的景象。片中大地所设计的一架集旅行设备的宿营多功能车格外亮眼。电影中的连环撞车段落进行的剪辑与塔蒂传统的叙事有了截然不同的发展,但最终在一辆辆象征着现代社会机械运行,缺乏生活情趣的汽车纷纷自动拆卸,相互损毁时,塔蒂最核心的疯语思想仍然未变。最后一场大雨下的城市里,汽车和人也都慢了下來,拿着雨伞的人们在汽车间缓步走过,居然是如此美丽。

    众黑伞撑行于拥堵滞停车流的收尾如此诗意,更让人确凿地认为雅克·塔蒂是一位诗人。他能将工业的噪杂声响,神奇的转化为独特的音乐,仿佛他已经乐在其中。塔蒂电影中的肢体喜剧色彩在不断减少,几乎只呈现一些场景,更多的是在生活里去发现隐秘的幽默和视而不见的喜剧。电影没有对话叙事,仅用自然之声。雷内·克莱芒处女作中的雅克·塔蒂,在一批早期短片中充分发挥了自己肢体表现的优良效果,在此后我们看到的“站不稳摔不倒”的于洛先生则是属于塔蒂自己的影像结晶。诞生出这样独特的革命性声音喜剧,让人很难想象塔蒂说话是什么样的。有一则轶事说塔蒂跟约翰逊在当年电影节颁奖晚宴上隔座,塔蒂一直敲约翰逊的头问他高不高兴。电影里观众根本不用看对话,因为于洛先生浑身都在说话。而塔蒂电影里的幽默感最神奇之处在于:他的夸张总是让人感觉刚刚好。

    影片中有许多环保意象,譬如绿皮卡车与纸制树林。细节刻画也十分出彩:手指上缠着绷带的销售员小心翼翼关后备箱的时候告诉客户“请小心”;于洛先生错把警官室内当成屋外。群戏中充满隐喻细节:宿营多功能车独具匠心,抱小孩的“巨乳女士”,被解雇后的丝丝落寞与不羁。塔蒂的嘲弄在片中天赋异秉,汽车作为现代工业的一大产物,车展,交通事故,堵塞,片中穿插了各类汽车引发的灾难,由此对工业文明的局部作了有趣的暗讽。汽车是金属零件的排列组合,借猫狗等宠物指喻人的动物性,电视意象借火箭升空、人类登月等高科技事件拓展世性空间。警局桥段中于洛用戏剧化的表演诠释出建筑内部空间的趣味,把交通空间均质化为私密空间,而接待处板片墙半围合而成的空间又与公共空间产生关系,使得中间呈现出一种暧昧性。于洛为我们创造了一切麻烦,但是我们却离不开他。

    人们处种病态的狂欢和乐观之中,完全对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异变没有体会。假如说卓别林的滑稽继承在于洛身上,那么塔蒂电影则一次次以迷宫般的密集布置暗示着社会现实的千篇一律和毫无生趣。他最爱的喜剧明星是英国的小蒂奇,这个身高不足1m4的侏儒笑星的作品被塔蒂视为自己喜剧灵感的总源,而这种传统意义上以型取意制造喜剧性的模式一如塔蒂费尽心思建造诸如塔蒂城的反差建筑来为作品提供可以施展的空间,当于洛漫步在电影中的奇怪地带,观众的思考和于洛的苦闷得以并进。

    雅克塔蒂自导自演,充斥着独有的法式幽默,高瞻远瞩人类智慧的发明,无穷壮大的想象力。片中形形色色过往的小汽车和车上司机们的各种神情,远比故事本身有趣得多。老年塔蒂的小幽默以及对人类社会细致入微的观察表达是他区别于一般戏剧制作人的最大特点,但却又遵从着传统影像的金科玉律。电影从侧面记录了1970年在荷兰举办的一次车展。毫无疑问,对于现代化交通的一丝讽刺还是深入人心。塔蒂擅长创造出一个世界,在片中即是一个70年代的汽车广告与堵车时代。塔蒂把生活中的小细节逐一放大,我们尽可以谈讽刺,谈空间,谈汽车默剧,谈节奏和音乐对心理预期的背反。

    虽然不及[游戏时间]那般规模宏大,但这部相当于电影小品的作品依然呈现了塔蒂一贯的拍摄风格,将喜剧节奏和调度融入对现代生活的观察。[聪明笨伯古惑车]更像是社会观察的实验作品。电影真正体现的是他对世界的观察,看似有趣的人群,其实一直行走于法国社会之中,只不过没有人去发现和描绘。他对技术革新的跟进也是很有趣的地方,当然技术会带来好处(宿营多功能车)也会带来麻烦(汽车会出故障出事故),有时候甚至没什么实际意义(人类登月)。而他做的是,就是悄悄记录下自己的观察。

    [聪明笨伯古惑车]中配合汽车制造出现的大小机器逐渐吞没了人们认同自我的能力,导演塔蒂的艺术基于生活和人,反抗的是世俗的社会状态和人们庸俗的精神状态。在数十年前,导演就天才性地预告了今日世界的汽车工难,给予一记振聋发聩的机械空间反省力量。
  4. 这次生活中的小天使于乐先生出了大麻烦!他惹的麻烦就是,在已经流行了46年的阿姆斯特丹车展RAI,他作为设计师没有来得及参展,使他的老板蒙羞。

    在他最后这部电影当中,不仅没有和现代生活对立,而且还积极参与设计现代生活。宿营车就是他的作品。

    可惜没有拿到阿姆斯特丹车展上去展示,而是在没了汽油,离合器出问题之后被警察拦截,在法国的郊区警察局做了展览给警察看。

    里面有类似纪录片的镜头一记录普通人等车的时候抠鼻子和打哈气。

    负责公关的美国小姐,就像变戏法一样换的时装,出入各种场合。只不过给阿尔特拉公司开大车的司机,是个很不负责任的家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还讽刺了现在留长发的男青年,做什么事都非常慵懒,就是垮掉的一代。在片末的时候,他们还把拖把狗调包了。

    komondor拖把狗的学名可蒙,属于匈牙利牧羊犬的一种,来自匈牙利的普西塔地区,此犬毛色只有白色一种,毛承绳索状垂直生长4年可长到地面所以又称为“拖把犬”,它还是唯一能潜水的犬。

    现代化、宇航员和电器生活已经不是这部片子的重点儿,是58年我的舅舅的重点,这73年的片子主要是跟设计有关系。设计已经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现在在中国也是这样,通过设计来营销,来卖汽车。

    设计出现在公关小姐身上,他们把红色的大檐帽装在后备箱里,把伞插进红色小包里,变成了冲锋枪一样的战斗装。

    另类搞笑的公路片,清淡有味。

    其实他的一大主题也是时间,各种各样的人呆在车上的时间,还有出车祸的时候,每个人都不冷静的时间,还有于洛先生就当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得非常悠闲的时间,还有最后没有赶上车展的时间,哎呦。

    他坚持哑剧是最纯正的表演方式,也是呈现时间的最佳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