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遭遇陌生人 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2010)

遭遇陌生人 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2010)

又名: 命中注定,遇见爱(台) / 遇上陌生情人

导演: 伍迪·艾伦

编剧: 伍迪·艾伦

主演: 安东尼·霍普金斯 乔什·布洛林 娜奥米·沃茨 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芙蕾达·平托 艾文·布莱纳 露茜·彭奇 杰玛·琼斯

类型: 剧情 喜剧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西班牙

上映日期: 2010-05-15(戛纳电影节)

片长: 98分钟 IMDb: tt1182350 豆瓣评分:7.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伍迪艾伦应该算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他能透视到最消极的部分,然后用马三立逗你玩那套去应付,要说太聪明的人不容易快乐,那一定是还不够聪明,上一部《Whatever Works》翻译过来也就是三个字:爱谁谁。

    老头这回教了一句:做梦比吃药管用。但是做梦这事儿也不是谁都玩得起,当你主动把人生卷进一个死循环里还得硬着头皮继续生活,他也就只能像上帝一样对着你一摊手了。

    一年一度,这一次用捉弄满屏皮囊老化了的好莱坞大明星展开一副鸡零狗碎的伦敦卷轴。五官虚焦的霍普金斯躲在厨房为自己重新焕发的青春偷偷嗑春药,金发美人娜奥米沃茨人到中年尴尬的抬头纹,当年明月班德拉斯遮住后移的发际线蓄起刘海,加上全片最大挫点乔什布洛林可歌可泣的挫人挫事,想到这些就够暗爽一会儿了。

    莎士比亚说:“生活充满了喧嚣和骚动,可到头来,没有任何意义。”这个判断句作为旁白放在了影片的开场。其实想想最挫的事情,就是在任何时候提到莎翁,你都不得不承认他已经先于我们几个世纪把该说到的都交代明白了,这种捷足先登的智慧已经足够让人挠墙了。

    秩序先是被霍普金斯打乱了,为了寻找生活的激情他休掉发妻盖玛琼斯娶了年轻的应召女郎,可怜的老妇人盖玛转而寄人生希望于占卜,作家女婿布洛林事业无成却觊觎着窗户对面的红衣女郎,女儿沃茨婚姻不顺对老板班德拉斯产生幻想。

    似乎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个新的支点改变自己不满意的生活,而肆无忌惮的把原本基本平衡并且可以修补的关系打破,佯装是让爱做主,结局是一塌糊涂。

    霍普金斯满足不了应召女郎的需要,于是她和年轻的健身教练搞到一块。老头回过神来找前妻,她也有了自己的选择,虽然这个选择还需要占卜来最终决定。以为老板对自己有意的沃茨,发现老板和自己闺蜜私情的同时丈夫又提出了离婚。而布洛林如愿和红衣女郎搬到了一起,却望着对面窗户正在换衣服的妻子失神,最挫的是,被一再退稿几近崩溃之际,他得知了一个作家朋友的死讯后偷走他的手稿并受到出版社青睐,搂着小女朋友以为人生即将开幕,却得知这个被误传身亡的朋友也即将从昏迷中醒来。

    叔本华说,人生就是摇摆于痛苦与无聊之间的钟摆。莎士比亚说,生活就是毫无意义的喧嚣骚动。这个小老头儿根本已经不屑于启发和传达给你任何积极或者负面的价值观,阐释给你他看到的真相,甚至不在智力上给你什么压迫感,他说,既然反正都这样了,做梦比吃药管用。哪怕到结尾,靠占卜过人生的老妇人当真似地以为自己前世是圣女贞德又有什么关系。但寻死路,莫问前程。一弹指一刹那一辈子不翼而飞。

    最后只好躺下来。



    《假日100天》2011年1月7日
  2. 看成熟导演的作品,往往就是看一个人生观。

    他的人生观决定了他的叙事、他的题材,甚至镜头的长短、机位的选取。这一点也不玄,看得多了你自然会知道。

    比如伍迪的这部作品,有大仰拍、大俯拍么?没有。有什么特别的技巧?也没有。唯一比较“技巧化”的是中间那段吵架的长镜头,不过一般观众肯定看不出来这是一镜到底的。旁观、冷静的叙事态度,荒诞、悲凉的故事内核,却套着轻松、愉悦的外表,一出“喜的悲剧”。

    有评论说这部片子是伍迪的“老一套”、“重复”,当然你泛泛这么去看主题、风格什么的,是有一部分跟以往相似。但这种结论毫无意义。首先这片与伍迪老儿大部分“自己出演+自已唠唠叨叨”完全不同,也与“伦敦三部曲”+“午夜巴塞罗那”不同,它是一种比较冷静的多线叙事形态。我近半年重温了三十几部老头的片子,像《遭遇陌生人》这种形态的片子,老头拍得比较少。你不能因为都有个话外音旁白,都有爵士乐,就说这是“重复”。扯淡。

    说偏了,回头说这部电影的中心,就是展现了“生活的喧哗与骚动”。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没什么深度”。其实深度这玩意,有时候是躲在“现实表层”之下的,是靠观众自己挖掘的。当然这个“表层”一定要足够强大,足够扎实,形成自己的体系。《遭遇陌生人》就是这样的电影。

    看最近的“动车事件”,其实也体现了某种“喧哗与骚动”,各种角度、各种声音交叉延伸,活生生就是一幕黑色荒诞剧。在国内不能拿这个当题材来拍,但伍迪艾伦的这部片子,反映的内涵其实也一样。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普遍性”,只要你挖到了人性于世的规律,拍什么都可以反应现实和社会问题。

    回到开头说的,对这部影片喜欢与否,其实就是一个人生观问题。你是否认同导演的人生观?是否认同生命充满着自大的、盲目的满足(霍普金斯那条线),看似美丽却是绝望,越挣扎就越陷越深的希望(作家出书、老婆开店那条线),永远是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霍普金斯与作家的外遇),生活中那些阴差阳错一厢情愿(老婆与老板的恋情、红衣女与男友),看似不靠谱中的靠谱(算命线),看似靠谱的不靠谱(所有理性挣扎人最后的失落)……等等生命中那些表面如意、实际并不如意的事件。

    这些大多是不开心的、悲惨的,但老头儿并没有用哭哭涕涕的方式来表现。相反,他是有种抽离的说故事的感觉,而观众,也会认为这只是一个故事,没人会把他们当成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伍迪艾伦一向阻止观众对银幕世界的过份投入,无论是拿手的人物直对镜头说话,还是大量运用的叙事画外音,又都在向观众说着:戏不是人生,人生如戏而已。

    所以,这部电影所讲述的事件具备了更“抽象”的特质,它当然可以不发生在英国、美国,可以发生在中国,或是任何地方,也就是更接近艺术表达的“普遍性”,而且毫不留情。导演通过对“故事”和“人性”的掌控达到了这一目的,每条线索的发展、交叉与融合,几乎炉火纯青。我认为是伍迪电影在多年的叙事经验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像老头儿以前的绝大多数片子都有一个“Happy Ending”_即使不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Happy。但这部影片Ending的几条线都很悲凉,甚至是达到全剧悲凉的顶点,唯一的称得上团圆的地方,就是那对“老年算命人”的相依了——而这种圆满恰恰是基于一种在影片中最不靠谱(被女儿女婿所不屑)也最不着调的方式。只有盲目的信仰才能让人觉得内心平和,面对现实的努力只有失败与徒劳,只会淹没在生活中,淹没在更多的“喧哗与骚动”里。这似乎是老导演在阅尽人生后给出的领悟。

    似乎很悲哀,但看这部电影能真正感觉到透心凉的观众,我相信不多。一个是因为它的“讲故事”特征,也因为整部电影的温暖色调、轻快配乐,那些对生活细节的温柔照顾(比如作家与红衣女在下雨的中午出去吃饭),包括全片最鲜艳的颜色给了红衣女……等等细节又让人觉查出导演对生活的热爱。是的,伍迪艾伦一向都是个矛盾体,他热爱又惧怕生活。虽然随着死神的逼近,他会越来越悲观,但他的另一面也会忍不住跳出来对抗自己。这部《遭遇陌生人》也正是这样的产物,所以影片也可以算得上是一部“悲的喜剧”。

    这不是一部会让你全情投入,但却会让你有思考反应的好片。如果你是那种会思考“在死神来了之前自己一直都干了哪些傻事”的人,那这部电影就是属于你的电影。

    在听老头儿的历年电影原声,所以顺手写下了这些,为这一部容易被忽略的杰作。
  3. 周二上午在洛伊摄政酒店的办公室套房内,记者询问伍迪艾伦是否应祝他犹太新年快乐,他轻笑着告诉记者,这样的礼节大可不必。他说得很清楚:“那是为你们这样的人准备的礼节,对我可不适用,不过我希望自己也能习惯,这会让我在夜晚感觉好些。”

    74岁的艾伦先生是一位多产的电影制作人,也是一位典型的纽约人,但他从没有过任何宗教信仰。但在即将于下周三公映的最新作品《遭遇陌生人(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由美国索尼经典影业公司(Sony Pictures Classics)发行】中,却涉及到了有关信仰的话题。在本片中,一对伦敦夫妇(安东尼•霍普金斯和盖玛•琼斯饰)的婚姻遭遇危机,妻子从超自然现象中寻求安慰,这对她女儿(娜奥米•沃茨饰)和女婿(乔什•布洛林饰)的婚姻也造成了无法预料的后果。

    艾伦先生解释说:“预言家也好,幸运饼也好,或是其它任何有组织的宗教也好,对我来说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他们要么都有依据,要么都是瞎说,当然,他们对人们来说至少都是有用的。”

    纽约时代周刊记者戴夫•伊兹考夫(Dave Itzkoff)就艾伦先生的最新作品做了采访,与其讨论此片的主题如何与导演自己的生活产生共鸣,以及此片是否于纽约拍摄。以下是采访节录。

    问:关于超自然力和前世记忆,或者至少相信这些东西的人,是你最新作品的中心思想,什么让你对这些产生了兴趣?

    答:我是对信仰这个概念有兴趣,人总是需要一点幻想来继续生活,虽然这样说可能很悲观。那些靠幻想成功欺骗了自己的人们往往比其他人生活得更幸福。我认识些人靠宗教或算命来得到信仰,这为我的剧本提供了人物素材:一个活得很失败的女人,突然发现另一位帮她算命的女人给了她生活的希望。问题是,她最后还是得觉醒过来。

    问:我们存在于前世,或真的有上帝的存在,这两种说法哪一个对你来说更可信呢?

    答:一个都不可信,我有自己的一套冷冰冰的科学方式,我只是凭感觉,所见即所得。

    问:你对自己渐渐变老有什么特别感觉么?

    答:这个,我当然不想变老了。(笑)我觉得变老没啥好处,岁月流逝,你也不会变得更聪明,只会渐渐崩裂。人们总会说得很好听,你成熟了,你开始了解到生命的意义,也学着接受了。但若给你一个变回年轻的机会,这些你都可以不要。我知道那种感觉,当你半夜醒来时会想到死亡,会想象它的来临,这样的想法让你不寒而栗。这就是电影开头安东尼霍普金(Anthony Hopkins)所经历的,从那时起,他再也听不得比他更现实的老婆所说的话——“哦,你不能再这样做了,你已经不再年轻了啊。”他老婆说的的确没错,但没人想听这些。

    问:变老有没有对你工作产生影响?在你最年来的作品中,有没有一种渴望年轻的念头在影响着你呢?

    答:没有,我做事一向是漫无目的的,我只做在那时看起来是对的事,我一生中从来没有回看过我拍出来的片子,从来没有。1968年以来,我就没看过《傻瓜入狱记(Take the Money and Run)》,我也没看过《安妮霍尔(Annie Hall)》或是《曼哈顿(Manhattan)》。就好像每当我在跑步机上运动时回想起之前拍的电影,我肯定不会去看,因为我觉得重看只会让我不爽,我肯定会想“天哪,这么烂的片,要是让我再拍一遍肯定会更好。”

    问:最近你对一些欧洲的媒体说,在纽约拍电影太贵了,那你最新的片子实在纽约拍的吗?

    答:我拍片的第一选择肯定是纽约,这是我最大的希望,在生活的地方工作当然可以算是最奢侈的特权,我肯定会再次于纽约拍戏的。当然,我也将仅有的一些钱用在其他一些地方,包括伦敦、巴黎、巴塞罗那等等,这些城市和纽约一样都是国际化大都市,拍戏也比纽约便宜一些。对我来说,能在纽约拍片是种特权,对于额外收费我也不介意,我只要能够拍得起。要是在纽约拍片需要1500万,而在其他地方拍只要1200万,我肯定还是会在纽约拍,只要我出得起这1500万,但要是我出不起了,那就没办法了。

    问:所以这并不是因为欧洲那些城市热烈欢迎你去拍片而纽约却把你拍片视作理所当然?

    答:纽约一向对拍片给予充分的愉快合作和帮助,但欧洲国家提供的合作的确比纽约还好。当然,我也时不时会在欧洲为我的电影拍些镜头。我的钱总不够工作所需,这是可以理解的。

    问:对于第一夫人卡拉•布吕尼-萨科奇(Carla Bruni-Sarkozy)将在你的下一部作品《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中出演,你是否准备好迎接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

    答:我很奇怪她会在新闻业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她确实会在电影中出演,但只是一小部分。开工的第一天就拍她的戏份了,结果所有的报纸都说她演技糟透了,NG了32次,其实她NG连10次都没有,只是有人胡乱编造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数字。他们还说萨科奇在现场非常生气,而事实上他的确来了现场,但是他很高兴,觉得他夫人天生就是演员。

    问:把这句话放在电影海报上肯定会是不错的宣传。

    答:出于一些因素考虑,媒体总想报道她不好的一面,我不知道是不是和反对萨科奇有关,或者说这样可以增加报纸的销量。但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异想天开。是不是在阿富汗的问题,或者本国经济问题还有很多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上媒体都会这样乱写?萨科奇夫人加盟演出根本就是不值得关注的小事,我说这么多啰嗦的话是想回答你的问题:由萨科奇夫人引发的大量媒体报道我并未做好准备迎接。

    问:工作之余你会做些什么呢?比如说现在这段时期。

    答:我就和平常人一样啊,早上送孩子去学校,和妻子散步,玩爵士乐队。还有,我一直坚持用跑步机,还有举重,以保持体形,所以我看上去也许没有那么衰老。一般来说,我不会去看好莱坞大片,上次看了部《冬天的骨头(Winter’s Bone)》,我非常喜欢,每个演员都很棒。我在巴黎的时候,有机会读了大量托尔斯泰(Tolstoy)和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的作品。这么多年来,我总会看些东西来充实自己。

    问:今年夏天举办的林肯中心艺术节中,有个改变自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yevsky)作品《群魔(Demons)》的长达12小时的表演,我还以为能在里面看到你的演出呢。

    答:没有,没有,我不过是个凡夫俗子,虽然读过有关材料,但总觉得是被逼读的,一点乐趣也没有,对我来说有意思的事莫过于喝着啤酒看足球赛了。

    原文:
  4.        我觉得题目的意思并不是你将遇上高大黝黑的陌生人,而是如果你遇上了黝黑的南亚裔美女,你的老婆就会遇上高大的西班牙帅哥;如果你离开了共同生活了半个世纪的最熟悉的枕边人,你就会遇上年轻貌美的陌生人。有因必有果,圆滑的世界就是你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必然伴随着背叛、抛弃、或者失去,而对方并非一无所有。
        钦工说,每一个你朝思暮想的女人背后都有一个每天操她操到想吐的男人,反之亦然,且同理可证,也许你正在厌倦或者已经厌倦的那个人,正是他人朝思暮想苦苦爱慕着的。爱一开始是锁状后来变成了链状,而克制的人生就是要维持锁状。
        克制就是泡夜店不下舞池,就是在看A片不打飞机,就是在心爱的姑娘面前不说爱你,就有搞婚外情但不离婚,就是看子弹飞不打五星,就是high的时候保持淡定,就是与释放抗衡。
        《遭遇陌生人》比起《午夜巴塞罗那》和《管用就行》,既不像西班牙式奔放的放任自流,爱咋咋地,也不像美国人一样结果论,讲求效率而不用遵循章法,更多的是英伦式的克制,不死守也不去到尽,就算是西班牙人,班德拉斯也并非如哈维尔巴登般风流无束,多的是君子风范。但是克制往往会衍生阴暗面,君子可能与流氓只是一线之差,比如Roy。
        高大黝黑的陌生人是一个具体的、直观的词组,却也是一种最抽象最片面的描述,《遭遇陌生人》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只要随便遇上一个什么人,命运都可能彻底改变,人生充满了不可知,但必然因果循环,每一种看似牢不可破的关系,都像化学药品一样,一旦遇到特别的催化剂,化学链就会断裂,引起反应,继而瓦解,可能会重组成新制剂,抑或分崩离析,这都有潜在的因果,但仍然像命运一样不可捉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高大黝黑的陌生人,你是要克制还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