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谎言迷宮(台) / 大话迷宫(港) / 宫 / Labyrinth of Lies
导演: 朱利奥·里奇尔利
编剧: 伊丽莎白·巴特尔 朱利奥·里奇尔利 艾米丽·西贝尔贝格
主演: 亚历山大·费林 安德烈·谢曼斯基 弗里德里克·贝希特 约翰内斯·克里施 约翰·冯·比罗 罗伯特·亨格-布勒 汉希·乔奇曼 卢卡斯·米科 格特·沃斯 蒂姆·威廉姆斯 沃纳·沃班 蒂莫·迪尔克斯 迈克尔·施森塔纳 莉萨·马丁内克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上映日期: 2014-09-06(多伦多电影节) 2014-11-06(德国)
片长: 124分钟 IMDb: tt3825638 豆瓣评分:7.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奥斯威辛”在我们的时代几乎成为二战中纳粹恶行的代名词。一提到它,所有人都会记起历史课本中关于大屠杀的章节,人类历史上最“非人”的章节之一。因为它妇孺皆知的恶名,很难想象奥斯威辛曾在战后的十几年中被人们遗忘。一九四五到四六年间的纽伦堡审判只触及盟军眼中最主要的战犯,波兰当局于奥斯威辛当地进行的审判也只处理了不过几十人,而当年集中营中的党卫军官兵共有七千余人。更重要的是,这些审判不是盟军控制下的政治表演,就是外国权威(如波兰)的清算,没有在德国人的心里掀起任何涟漪,没有揭露、没有反思。在奥斯威辛作恶无数的党卫军成员,战后都悄悄隐匿在人群中,干着普通人的职业,过着平静的生活。直到六十年代初由黑森州总检察长、前犹太逃亡人士弗里茨•鲍尔主导的法兰克福审判,二战战犯才第一次受到德国法律制裁,集中营的历史才开始拷问德国人的灵魂,奥斯威辛才进入史册,成为德国乃至全人类记忆中永远隐痛的一块伤疤。 影片《沉默迷宫》讲述的便是这段“揭伤疤”的历史。一九五八年的法兰克福,奥斯威辛幸存者西门•科尔什(约翰内斯•科尔什饰)无意间发现当年折磨他的集中营看守不但逍遥法外,还在一所学校教书。在记者托马斯•格尼尔卡的帮助下,他向州司法部揭发求助,但没有人愿意接这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案子。出于好奇,新入职的年轻检察官约翰•拉德曼(亚历山大•斐林饰)接过科尔什的线索着手调查。没曾想,调查过程面对层层阻力,从司法部同僚的不解到警方的不配合。昔日的刽子手如今过着太平日子,他们的资料静静地堆积在美军档案中心,人们看到的只是战后经济腾飞、歌舞生平——对历史的冷漠筑成诡黠的迷宫,把探求真相的人困在其中。 意大利裔德国导演里奇亚莱利没有把《沉默迷宫》拍成弗里茨•鲍尔的传记片,关于以色列摩萨德的内容也只是一个背景。影片并不完全忠实于历史,虚构出了略带浪漫色彩的人物约翰•拉德曼,而把这个金发帅哥放在叙事中心,并不仅仅是戏剧化的需要,也是一种历史观的角度微调。主流叙事一般比较关注鲍尔与摩萨德合作擒获“纳粹刽子手”阿道夫•艾希曼的史实,而片中主角苦苦追捕的则是另一大战犯“死亡天使”约瑟夫•门格勒,他在奥斯威辛主导的医学“研究”以犹太囚犯的身体为试验品,堪称大屠杀史中最恐怖的一页。拉德曼并没有成功,他只好将注意力放在其他次级战犯身上。片尾的字幕告诉我们,历史上的门格勒始终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是在南美度过余生,死于意外。正义并非如我们希望的那样始终被伸张,罪恶有时真能逍遥法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沉默迷宫》的历史观实际上更加残酷、现实、冷静,艺术手法或许浪漫而戏剧化,传递出来的信息却令人不寒而栗。 里奇亚莱利揭示出,法兰克福审判的最大意义,不是复仇式的清算,而是把沉醉于战后繁荣的德国社会惊醒。调查中顺藤摸瓜牵连出来的每一个党卫军中级军官都是一段令人不寒而栗的历史,而将其公之于众,便是用洪亮、清晰、不容质疑的声音拷问德国人的良心,让整个民族走出沉默的迷宫。 作为去年多伦多电影节的竞赛片,《沉默迷宫》于今年五月才在德国之外的欧洲各国陆续上映,无疑是踩着纳粹德国投降七十周年的纪念日。这不是一部直接反思战争和屠杀的影片,而是对于反思的反思。它让我们看到,关于暴力和罪行的记忆一直在不断被修改和重塑,而对这些记忆的话语争夺,也是一个险恶的战场,敌人的武器是谎言、拖延、隐藏。每一个努力找出真相、留住记忆的人,都是这场战斗中的英雄,而这些英雄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狡猾的战犯,而是我们的沉默和遗忘。 或许是巧合,男主角亚历山大•斐林八年前的一部旧作也许是《沉默迷宫》的最佳注脚:《过客》中的斐林饰演一位当代德国青年,在奥斯威辛进行公共服务的时候遇到一位集中营幸存者。今天的奥斯威辛,正如该片片面原文所说,战事过后、游人如织,历史似乎决绝地翻过了一页、不再回头。所幸的是,这些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作品,也将那段历史一锥一斧地刻在了德意志的记忆中,在每一次反思时拷问每一个灵魂。所以,历史不再沉默,我们不再遗忘。 (刊于《北京青年报·文艺评论》2015年8月14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