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魏愷(Lilly Wei)
艾萨克·朱利安(Isaac Julien)沉浸式的五屏装置艺术作品探讨了美国艺术品收藏家阿尔伯特·C·巴恩斯(Albert C Barnes)和哲学家兼评论家阿兰·洛克(Alain Locke)之间的关系,内里其实是对100多年来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分裂关系做了一个回顾,期间提出了许多特别尖锐的问题,完全无惧于面对两者之间的暧昧和复杂。
展馆:费城巴恩斯基金会
展期:2022年6月19日——9月4日
《再一次……(雕像永不消亡)》(Once Again…[Statues Never Die]),这部影片刚刚由英国杰出的黑人艺术家艾萨克·朱利安创作完成,五块闪烁着微光的屏幕散落在巴恩斯基金会(Barnes Foundation)用于举办临时展览的主馆内,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而且主馆墙壁因为贴上了银色的聚苯乙烯面板摇身一变现出一副镜厅的模样,目之所及皆是摇摇晃晃、影影绰绰的映像。主馆侧翼几个相邻的空间也被辟为这件装置艺术作品的组成部分,在其中展出了巴恩斯闻名遐迩的收藏品中几件来自西非王室的作品——虽然他的收藏品最著名的要数那些价值连城的现代主义杰作。对欧洲艺术严重的倾斜以牺牲非洲艺术为代价,这是本次展览的主题之一,所以展览主要围绕着博物馆的历史沿革和组织策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并且再次提出了归还其他文明被掠夺文物的要求。
展览中还有三尊出自雕塑家里士满·巴特(Richmond Barthé,1901-1989年)之手的青铜像,这位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在新黑人文化运动(the New Negro)时期塑造了体态优雅的黑人新形象,他在朱利安的影片中由德文·特雷尔(Devon Terrell,曾在影片《巴里》[Barry]中扮演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扮演。此外,展览中还有五坨由马修·安吉洛·哈里森(Matthew Angelo Harrison,1989年出生于底特律)制作完成的半透明树脂块,他把专供游客购买的非洲艺术雕像融进了树脂块,这一设计彷佛是对殖民主义和文化价值提出了进一步的批评。展览中以上三个部分全都聚焦于同一个尖锐的问题,即黑人和白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分裂,在这段时间里,黑人(Negro,一个不那么礼貌的蔑称)逐渐让位于非洲裔美国人(African American),继而又让位于黑人(Black)——每一次更迭在态度上都有(一些)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远远不够。朱利安还在这件作品中引入了同性恋、恐同症和酷儿身份的议题,从而编织起一道暧昧又复杂的光谱。
朱利安这部大约半小时时长的影片由巴恩斯基金会委约创作,并且得到了福特基金会(Ford Foundation)的鼎立支持,其目的是为了纪念巴恩斯基金会成立100周年,因此相关活动都由该基金会的执行董事兼总裁汤姆·柯林斯(Thom Collins)一手组织策划。阿兰·洛克在影片中由安德烈·霍兰(André Holland,曾出演《月光男孩》[Moonlight]和《冒名之肤》[Passing])扮演,他是这部作品最为核心的人物,这位非洲裔美国作家、评论家、哲学家、教师和美学家虽然行事低调,但他的同性恋身份却也是无可否认的。他经常被誉为哈莱姆文艺复兴之父,在1925年发表了颇具影响力的宣言《迈进新黑人时代》(Enter the New Negro),并且主编了文集《新黑人》(The New Negro)。在影片中与他对戏的是制药巨头阿尔伯特·C·巴恩斯博士,由丹尼·休斯顿(Danny Huston,曾出演《继承之战》[Succession]和《三十极夜》[30 Days of Night])扮演;当休斯顿靠近巴恩斯的肖像画时两人几乎形成了一对镜像。巴恩斯是一位热情又古怪的收藏家,他有着独到的眼光,特别热衷于非洲和非洲裔美国人的文化,但是当他在1951年去世时却出人意料地将自己的收藏品悉数留给了林肯大学(Lincoln University),一所规模极小、名不见经传的黑人机构,关键是该校在此之前完全没有与艺术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这种局限性也就给他的遗赠留下了许多争议。
朱利安深入研究了巴恩斯的档案,然后在影片中重点虚构了一段洛克和巴恩斯之间的对话,他们交换的观点分别取自各自的写作,而对话的背景则是白人特权,以及一段持续被恋物癖、种族主义、恐同症、凌辱和更糟糕的事物所贯穿的历史。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是巴恩斯把洛克带进了非洲艺术的世界,他特别着迷的点在于非洲艺术与现代主义、与他所收藏的艺术家作品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比如毕加索(Picasso)。巴恩斯在影片中向洛克直陈:“年轻画家,比如毕加索、莫迪利阿尼(Modigliani)、苏丁(Soutine)等人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非洲情感在新环境下的产物。同样,阿尔西品科(Archipenko)、利普希茨(Lipchitz)和爱泼斯坦(Epstein)等人的雕塑也充满了非洲风情。”
反过来,洛克则让巴恩斯有机会接触到当代的黑人艺术家和作家,而且在这段虚构的对话中某些表述似乎扭转了一种陈词滥调:“像这样一类解释最重要的影响便是打破令人讨厌的区隔,即横在以大写字母A代表的欧洲艺术表达形式和所谓‘异国情调的’或者‘其他民族原始的艺术表达形式’之间的区隔。”
黑白影像天然具有一种复古的迷人魅力——而朱利安制作迷人影像的能力从不让人失望——除了档案留下的历史影像之外,他还从自己那部极具突破性的影片《寻找兰斯顿》(Looking for Langston,1989年)中剪了一些镜头插进这部《再一次》,而语言上除了对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的引用之外还挪用了马提尼克诗人、政治活动家艾梅·塞泽尔(Aimé Césaire)的言辞,塞泽尔的《论殖民主义》(Discourse on Colonialism)被许多人、包括影片中的所有人奉为反殖民主义的经典文本。朱利安在创作上还借鉴了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和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的《雕像也会死亡》(Statues Also Die,1953年),这部邪典在法国甫一上映就被政府列为禁片,因为它谴责了法国的殖民主义和对非洲文化偶像的掠夺。《雕像也会死亡》还提到了英国远征探险队在1897年对贝宁古王国的摧毁,让我们意识到它那宏伟的青铜器是如何成为了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的囊中之物。朱利安还从纪录片《你蒙我》(You Hide Me,1970年)中剪辑了部分镜头,这部最近刚刚重现天日的影片出自加纳电影人奈·夸特·奥沃(Nii Kwate Owoo)之手,揭露了大英博物馆的库存中堆着成箱成箱未见天日的掠夺物。
夏琳·怀特(Sharlene Whyte,曾出演《小斧子》[Small Axe]和《时间之训》[Lessons of the Hour])在影片中扮演一位策展人,当我们看着她大踏步地穿过一个个巨大的空间,胸有成竹地穿过一排排摆满了非洲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的玻璃橱窗时(紧跟着前面洛克的脚步),我们仿佛看到她在从另一个角度、从另一个时间点对上面的问题进行审视。等她走到尽头我们才发现这是英国牛津的皮特河博物馆(Pitt Rivers Museum),它的许多考古学和人种学收藏品都是大英帝国在有争议的情况下通过毁灭性的掠夺获得的战利品。她说(实为塞泽尔之语):“那么,让欧洲引以为傲的博物馆又怎样呢?通盘考虑下来,如果从来没有开办它们的必要性,情况只会更好。如果欧洲人允许欧洲大陆以外的文明与他们共存于世,让其繁荣让其昌盛,让其完整让其自足……种族主义,无论是显处的还是暗处的,都会耗尽所有的同情心。不,在知识的天平上,世界上所有的博物馆加起来都永远不会重于人类同情心的一星火花。”
这些问题都是通过一位黑人艺术家的镜头呈现出来的,黑人的视角因而显得特别重要。正如洛克在他的文集前言中所写的那样:“只要他的文化水平足够用于表达,我们就应该允许黑人为自己说话。”现在已经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声音,即使如此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声音。至于有关归还或者赔偿的一次次对话,“它们已经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朱利安对此补充道。但是他觉得现在的大环境已经有所改变,对此他秉持着谨慎乐观的态度。
在《再一次》接近尾声的时候,屏幕上出现了一场夜戏,雪花轻轻地飘落。一身正装的洛克表情宁静地站在雪地里。影片最后一句台词出自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但是借由洛克之口说出:“……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文化正在准备迎接我们。就是像飘落的雪花一般纯洁、一般无瑕的艺术自由。”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便可以发现这些雪花似乎是在往上飘扬,仿佛是对重力、对空间、对时间的一次反抗,也许预示着一个新的未来、一个新的现实。一切都还不确定,但是让我们怀抱希望吧。
2022年8月25日发表于《国际画廊》(studio international)
2024年1月13日译于杭州
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