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凡夫俗女 Educating Rita(1983)

凡夫俗女 Educating Rita(1983)

又名: 教导丽塔 / 函授生

导演: 刘易斯·吉尔伯特

编剧: 威利·罗素

主演: 迈克尔·凯恩 朱丽·沃特斯 迈克尔·威廉斯

类型: 剧情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1983-09-14(英国)

片长: 110 分钟 IMDb: tt0085478 豆瓣评分: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威利.罗素将他在英国演出大受欢迎的舞台剧《教育丽塔》亲自搬上银幕,由刘易斯.吉尔伯特导演,内容堪称八十年代片的《卖花女》。女主角丽塔是一个对日常生活感到厌烦的美发师,她决定要增加自己在文学上的知识。在命运的安排下,她成了弗兰克教授的学生。他是一个从幻想中清醒过来的酒鬼,与丽塔彼此从对方身上学到了生活的真谛。编导以轻松有趣的手法来处理男女主角之间别致的人际关系,迈克尔.凯恩与茱莉.沃尔特斯也演出精彩,双获英国影艺学院及金球奖的最佳男女主角奖。

演员:



影评:

  1. 不知为何这个片我看完心头很压抑。开放式的结尾虽然不悲但也绝对不喜,影片中的问题到最后没有一个得到解答,我甚至不觉得这是个励志片了。据说这部电影是舞台剧改编的,我觉得英国的观众很厉害,这样慢节奏的人文主义主题,别说是舞台剧,就算是电影,在中国也肯定是没啥销路的。
    影片开始看来是个典型的自我奋斗故事。历经了求知的困苦与美妙,看遍了家庭的疏远和无奈,大学教授的办公室里答过题,大学生夏令营里学过诗,酒吧中擦过桌子记过菜谱,发廊中给人理过发烫过卷,rita的人生似乎总是徘徊在“我不在这里,但我也不属于那里”的尴尬中。后来rita有了一个文艺女青年的室友,两人论诗看剧谈艺术,rita觉得这就是她要的生活。可突然一天室友在住所自杀,这个室友懂诗歌爱文学简直是活在艺术中,在rita看来她已经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她的自杀让rita不解。但室友却痛哭地告诉rita,“除了这些我什么也没有”。rita很迷茫吧,到底人需要什么而又该到哪里去呢,到底自己这般艰辛的努力是不是也会回到与室友一样的结局?本来为之奋斗的一切突然镜花水月也就罢了,大不了重新来过,但如果走到面前才发现南辕北辙又当如何自处呢?
    以前的种种决绝不过是为了心中一个想要唱首“better song”的梦,当教授告诉她,如果不坚持自我,不过是唱首与你之前不同的“different song”时,怎不让人心有戚戚。教授是救人者,可救人者尚不能自救,他的痛苦就是学院教育同一化和与现实脱离问题的缩影,他自觉身陷徒有华丽辞藻但毫无实际意义的后现代的文学潮流中,却无法自拔。在强大的社会文学氛围中,他的声音微乎其微,他痛恨那些晦涩的隐喻和只追求字母游戏的空洞表达,但却要每天给学生传授这些技能,让他们逐渐懂的如何用只有所谓文化人才有的视角去理解讨论那些虚无的诗歌,让他们形成小众的似乎更加懂得艺术,却从根本上脱离了实际的群体。他左右掣肘,前后为难,他用酗酒逃避,他将自身的困惑移情到rita,教她诗歌文学,又教她保持本我,希望rita可以替自己开辟出一条新路。临近结尾处他给rita读自己的诗歌,rita看懂了那些隐喻和文字排列的玄机,对他的诗大加称赞,他却悲愤交加:rita终于还是没有变成一首“better song”。但他不知道的是,或许对于rita,能掌握这些无用的技巧已经是实现了梦想一半。她可能也有察觉,但却不为了将要到来的苦痛先皱眉头,更不会为了这个而为难自己。就像她当年能为了求学而离开家庭和原有生活一样,她身上还带着市井的执着和大无畏的勇气。
    教授登机前坚持看她拆开了成绩单:她通过了。她或许会去上大学继续,或许不会。rita要走向哪里?影片没有给出答案。结尾处她离开机场,依然那么轻快而坚定的步伐,也许走到哪里都可以。毕竟人各不同,better song也必然因人而异。
  2.      一位好老师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遇到你是我的幸运。

        坐在电视机前随意翻着台,看看有什么好看的片子,看到了这部《凡夫俗女》英文名“Educating Rita ”的影片。片中的瑞塔对于目前的生活感到无聊没有方向,于是决定去学校学习文学,找到真实的自己充实自己。她其实是一个迷茫的女人,不愿意就这样在丈夫身边生娃教子,她想要改变自己改变生活。在跟着弗兰克教授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工作太繁重没时间,自己文学功底太浅,家里人的不理解。但是她最终在弗兰克教授的帮助下坚持了下来,是弗兰克教授给予了她信心和勇气,让她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后得到了精神层面上的提升。

        片中瑞塔妈妈在酒吧里说过的那句“我们应该唱一首更好的歌”时,瑞塔就能够感受到母亲对于目前精神生活的不满意。瑞塔的爸爸在亲戚的婚礼上劝瑞塔赶紧生个孩子,说到瑞塔的妈妈还没有结婚就怀孕三个月。相信这也是瑞塔不想怀孕生孩子的一个原因,妈妈在还没有怎么接触社会,开始自己想要的人生前就过早的被家庭所束缚,尤其是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瑞塔不想重蹈妈妈的覆辙。瑞塔选择离开结婚6年的丈夫也是一个需要勇气的决定,瑞塔不是不爱自己的丈夫,从片中他们的交流看得出还是有感情的,只是在家庭生活和寻找自我的时候她选择了后者。虽然最后弗兰克教授问她以后的打算时,她自己也说可能以后会生个孩子,或者去法国,或者继续学习,她还没有想好。但是她毕竟是多了些选择,不会像原来一样耳朵边上都是告诉她要生个孩子,人生的路也因为自己的改变而宽阔明朗。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弗兰克教授对于她的悉心教导,瑞塔其实是一个风趣聪明的女人,弗兰克教授授课过程中也关心着她的生活和心理变化,让她对于自己重拾了信心。

        关于影片我想说最后弗兰克教授和瑞塔之间慢慢发展出来的那种说不清的暧昧感情其实观众可以感受到,但影片最后并没有像我想的一样,甚至这份感情都没有说出来,表现的那么隐晦。只是在最后瑞塔去机场送弗兰克教授去澳大利亚的时候他俩的拥抱久久不愿分开,眼中充满泪光时表现的十分强烈,他们的不舍那么的明显,我以为弗兰克教授会与瑞塔深情一吻,最后一起留下或者离开,(或许是我对美满大结局爱情童话看多了)但是弗兰克教授转身走向登机口离开了这里。也许他们都清楚这是一种不会有结果的感情吧...也许他们还要去追逐对于他们来说更重要的东西...谁知道呢?感情有很多种,爱情是强烈深刻的,刻骨铭心像烟花般绚烂但是不一定会长久,相对于爱情这种奢侈品来说师生间的情谊也许会更稳定持久,深沉厚重,细水长流,这样的结局也更加真实,趋向生活化。

        整个影片节奏不快,对于我这个偏爱欧美商业大片的人来说开始差点没有耐心看下去,(这类文艺片自己都是快进着看)而且结局也不是我一直喜欢的那种特定happy ending ,却正是因为它不紧不慢的节奏让我能细细品味人物的心理转变过程体会人物的想法。虽然最后他俩没有在一起,瑞塔离开时不舍的回头望着登机口,但是她最终还是步伐坚定的离开了,因为她知道她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多事等着她,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充满希望的离开...
  3. 早就听闻《教育丽塔》这部电影,只是一直苦于没有中文字幕,电影放在电脑里一直没有看过,最近无意中得到了内嵌中字版的资源,才把这部电影给补上。看过电影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中令我记忆深刻的是那句better song 和now I have more chances。对于丽塔而言之前是一位整天被家人催促着要生一个孩子的普通家庭主妇,现在通过导师的引导和帮助成功的通过了考试,并迈向人生的新起点,她或许会上大学,继续深造。只是此时的生活得更加充实,更加是为自己而去生活。丽塔是幸运的,她遇到了一位好导师,是他一点一滴激发了丽塔对于诗歌的喜爱。要明确的是这里的丽塔渴望读更多的书不是为了标榜自己有多少学问,能够获得多高的学历而是去做自己更加喜爱做的事,并愿意为此而奋斗,去改变自己,充实自己。去唱一首属于自己的better song。很是佩服当时的英国人能够拍摄出这部寓意深刻的电影,这不仅仅是针对于女性独立思想的崛起更是对于任何一个心中拥有梦想,渴望充实自己改变自己的人。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唱出比现在所生活的更好的一首歌。希望每一个人能够有比现在更多的选择机会。
  4. 盛佳蓝光标注。

    1984年英国学院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演,美国金球奖最佳男女主角。改编自同名舞台剧。

    很佩服这个女主演,我一直认为,好的女喜剧演员(不是靠出丑的那种)是演员中的演员,也最难得。

    都说这是另类版的“窈窕淑女”,我看这部片子比“窈窕淑女”要深刻的多。虽然同样是讲教育讲麻雀变凤凰,但是这部戏显然超越了窈窕淑女的层次,开始认真探讨教育的目的和本质的问题,女主丽塔因为不甘心每个周末跟家人坐在同一间酒吧里齐齐的唱一只同样的歌而进入大学的夜间部学习文学,她要唱一只better song。

    丽塔在接受醉鬼教授弗兰克的教导后,最终在保留自我保留天性的前提下提升了自己,她口音未变,性格不变,知识丰富的同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读书思考是为找到滋润灵魂的养料,构建强大丰富的自己,而不是仅仅是为了吹牛炫耀,为了进入某个阶层。

    丽塔在读书学习的第二个年头,还在跟她的导师说:“我要变成淑女的样子,我要学会优雅的谈吐。”她的导师说:“那一钱不值,你不过会变成一只different song,而不是一只better s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