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帆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文化与传媒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摘 要] 作为一部浙产电影,《我在原地等你》运用唯美的镜头语言,描绘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江南 水 乡 画 卷 , 构 建 了 一 个 远 离 尘 嚣 的 宁 静 村 落 ——— “ 原 地 ”, 这 里 既 是 主 人 公 的 血 脉 之 根 , 也 是 他 的 心 灵 之 根。电影直面现代都市焦虑,从乡村自然风光、传统文化以及淳朴人情三个方面,讲述了一个疲惫都市 人的精神寻根之旅。影片带有浓郁的治愈色彩,通过城乡对立关系歌颂了乡村的自然淳朴,也对现代化 文明进行了反思。
[关 键 词]《我在原地等你》; 乡村美学; 寻根; 现代化反思
[课题项目] 2019 陕西电大科研创新团队“秦地诗歌文学与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团队”( 项目编号: TD2019003) 。
作为一位致力于实验电影创作的导演,沈朝 方在拍摄了《芒种———无秩序的绚烂》《宫乐图》《南国少将的早餐》等一系列优秀的实验电影 后,开始走向了院线电影创作。《我在原地等你》 展现了一幅清新淳朴的江南水乡图,诠释了人与 自然的和谐之美,用诗意的电影语言构筑了一个 现代人的心灵栖息之所。
一、声画营造的诗意江南 导演沈朝方是学美术出身,对于镜头语言和
画面构图有着极为敏锐的触觉。作为浙江国际青 年电影周闭幕影片,这部浙产电影完美地呈现了 丽水之美,表现了一种清晰的地缘美学。
电影取景于浙江丽水市松阳县,镜头的美感 在这部电影中占有非常重的分量。阳光下满目青 翠的青山,黑瓦白墙的古老村落,雨雾袅袅的茶 园,山谷中飞翔的鸟儿,天台晾晒的白色衣 服......导演沈朝方运用了长镜头,用光和布景十 分精致,每一帧画面都令人沉醉,萦绕着一种如 梦境般的迷离质感,描绘出江南特有的语境。
除了视觉的美感,影片也用心捕捉了山野的 声音之美。古琴悠远动听的旋律,山里人家的犬 吠,潺潺的溪水,林间的蝉鸣,还有风吹动树叶 的沙沙声响,这些在城市中难以察觉的自然界的 细小声响,与唯美画面一起共同构筑了乡间闲适 的生活。
影片呈现了大量绿色调画卷。如果说白天的 绿色是自然清新、宁静祥和的,那么夜晚则调成 了很浓郁的墨绿色,加上光影投射,氤氲出一种
082 2020/13( 总第 754 期) | MOVIE LITERATURE
氛围,表现了失眠旅人怅然的内心世界。 影片中的剪辑也脱离了传统故事片的剪辑模 式,在叙事和剪辑上都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诗意风 格,影片的剪辑看似前后联系不紧密,却又存在
着某种内在的关联,使得整部影片象征意味更浓, 也留给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
二、都市人的精神寻根之旅
作为一部指向明确的寻根电影,《我在原地等 你》直面都市人的焦虑,让主人公完成了一次精神 寻根。这个寻根之旅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自然、 传统与情感。
( 一) 自然之根
电影构建了一个原生态的村落———丽水原地 村。“原地”带有多重意义指向,既是主人公的故 乡,又代表着一种初始状态。沈朝方曾在采访中 表示,“原地”既是故乡的名字也是一段感情的寄 托地。“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田园梦,而此片的如 梦山水正是这种时代病的一剂良药,同时,‘原 地’暗指每个人的初心,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力量。”
《我在原地等你》讲述了美国华裔陈念兹在遭 受一系列人生挫折后,陷入人生低谷,他带着一 种逃离的姿态,踏上了回乡之旅,寻找爷爷的老 茶树坑村,让爷爷的牌位回归祠堂。从大都市的 钢筋丛林中来到这远离尘嚣的古老村落,陈念兹 在田园山水之间发现了万物之美,万物皆具灵性。 这里的茶林浸润着山间的雾气,茶叶晒着月光, 生活简单而又纯粹,远离世俗羁绊和都市尘嚣。 自然美景的浸润与熏陶,让陈念兹疲惫的都市心
灵逐渐得到治愈并找到了皈依。自然山水,就是 治愈时代病的一剂良药。
( 二) 传统之根 《我在原地等你》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元
素。对于一个生长在大都市、快节奏、依赖现代 化的美国华裔来说,这些传统文化虽然遥远神秘, 却与他血脉相连。念兹记得爷爷在美国经常哼唱 越剧,也记得爷爷说起过老家门口的千年古树和 铁皮石斛。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仅发生在血 亲之间,也是千百年沉淀下来的一种心理结构。 人天然地具有亲近自然和传统的本能,因为那是 人的一种原生状态,是内心深处的传统之根。
乡村是一个连接先祖、历史与自然的空间, 保留着很多传统民俗和文化。陈念兹来到一位老 人家里,看到老人正在扎河灯引魂,祭奠自己的 老伴,他于是照着样子为爷爷放了河灯,此时的 天空似乎得到感应而下起了细雨,像是爷爷在天 边的回应。采茶、越剧、祠堂这些传统风俗,在 这个相对封闭的村落里完整地保存了下来,陈念 兹品尝了铁皮石斛,也欣赏了越剧,感受到了原 始的风俗与信仰。
最终,陈念兹找到了爷爷说的那个茶树坑村, 将爷爷的灵位牌亲手放归陈氏宗祠之中。对于爷 爷来说,是落叶归根; 而对于陈念兹来说,是传 统寻根的来路归心。
( 三) 情感之根
陈念兹的寻根之旅,从启程到告别,都有一 条情感纽带。不论是血脉相连的亲情,还是一段 朦胧的爱情。因为对亲情的追思,他踏上回乡之 旅; 因为一段美好而短暂的爱情,让离别变得更 加恋恋不舍。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让陈念兹的乡 愁有了更加具体可感的投射。
亲情是他寻根的起点。陈念兹因为爷爷而萌 生了回乡的念头,想要亲自去看看爷爷曾经生活 的地方,却也从这次寻根之旅中认清了自己的来 路; 而晓竹则是这片自然山水孕育的美好化身。 初到原地的夜晚,陈念兹被失眠困扰,却被晓竹 的一杯秘制的仙草茶而治愈。晓竹带着他在雾气 氤氲的茶林中采茶,在山中听鸟儿鸣叫,陪他一 起喝茶,散步,在月色下为他抚琴。越剧《白蛇 传·盗仙草》中,白娘子为了医治许仙去昆仑山盗 取仙草灵芝。在电影中,仙草茶也有这样一种医 药的功效,它不仅是一杯安神助眠的药引,也是 现代社会人类畸形心理状态的解药。
三、困顿与救赎: 对现代化的反思
近年来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寻根电影,它们共 同的特征是对现代化的反思和对传统文化价值的
认同,传统文化成为寻根电影主创者和接受者苦 苦寻觅的文化心理空间。[1] 美国学者艾恺在《世界 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中指出: “现代化是一个 古典意义上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 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他东西作为代 价 。”[2]《家 在 水 草 丰 茂 的 地 方 》讲 述 了 两 个 孩 子 去 寻找自己的家园,可是曾经水草丰茂的家园在现 代化进程中早已变得荒芜和干涸; 《我在原地等 你》构建的“原地村”则是一个与现代化保持距离的 原生态村落,这里的自然风貌和淳朴民风未被现 代化侵袭,就像人类心灵的原始家园。
影片通过城乡对立关系表达了对现代化的反 思。陈念兹来自纽约,他代表高歌猛进的都市文 明,又体现身心疲惫的病态生活状态; 而晓竹则 代表乡村,暗喻着静水流深的农业文明,保持着 对自然与道义的恪守。城市是人造的“自然环境”, 堆砌着人们的野心和欲望,它日新月异,充满了 机遇与挑战,却也容易让人在各种诱惑中迷失而 丧失本心; 而原地村仍然保持大自然的本色,青 山绿水、犬吠虫鸣,谱写着乡村生活的极简乐章。 城乡的二元关系像一座“围城”,陈念兹眷恋乡村, 因为他的都市焦虑在乡村的宁静中得到喘息,找 回了自己本已疲惫的本心; 而久居乡村的王兵则 与念兹相反,他向往城市文明,渴望更现代的生 活方式和更宽广的发展天地。城市和乡村对于“围 城外”的人来说,互相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都市充 满金钱与名利的诱惑,而乡村则是静水深流的恬 淡时光,恰似人的两种本能: 对物质的原始欲望 以及对大自然的心生向往。
最终,陈念兹选择离开了原地,回到他本来 的都市生活; 而晓竹则选择留在了乡村,继续寄 情山水的田园生活,两个人都回归了原本的生活 轨迹。但对于陈念兹来说,无论他身处何地,他 心灵的一部分与原地村交织在一起,成为永不磨 灭的记忆。
生活在都市,心灵在山水。即使是一次短暂 停留,也在“原地”留下了那份初心。
参考文献
[1]金昌庆. 新时期寻根电影的审美选择[J]. 当代文坛,2008 ( 02) : 147 - 149.
[2][美]艾恺. 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 唐长庚,等译.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231.
[作者简介] 李帆( 1981— ) ,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广播电 视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与影视 批评。
李帆 (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文化与传媒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摘 要] 作为一部浙产电影,《我在原地等你》运用唯美的镜头语言,描绘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江南 水 乡 画 卷 , 构 建 了 一 个 远 离 尘 嚣 的 宁 静 村 落 ——— “ 原 地 ”, 这 里 既 是 主 人 公 的 血 脉 之 根 , 也 是 他 的 心 灵 之 根。电影直面现代都市焦虑,从乡村自然风光、传统文化以及淳朴人情三个方面,讲述了一个疲惫都市 人的精神寻根之旅。影片带有浓郁的治愈色彩,通过城乡对立关系歌颂了乡村的自然淳朴,也对现代化 文明进行了反思。
[关 键 词]《我在原地等你》; 乡村美学; 寻根; 现代化反思
[课题项目] 2019 陕西电大科研创新团队“秦地诗歌文学与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团队”( 项目编号: TD2019003) 。
作为一位致力于实验电影创作的导演,沈朝 方在拍摄了《芒种———无秩序的绚烂》《乐图》《南国少将的早餐》等一系列优秀的实验电影 后,开始走向了院线电影创作。《我在原地等你》 展现了一幅清新淳朴的江南水乡图,诠释了人与 自然的和谐之美,用诗意的电影语言构筑了一个 现代人的心灵栖息之所。
一、声画营造的诗意江南 导演沈朝方是学美术出身,对于镜头语言和
画面构图有着极为敏锐的触觉。作为浙江国际青 年电影周闭幕影片,这部浙产电影完美地呈现了 丽水之美,表现了一种清晰的地缘美学。
电影取景于浙江丽水市松阳县,镜头的美感 在这部电影中占有非常重的分量。阳光下满目青 翠的青山,黑瓦白墙的古老村落,雨雾袅袅的茶 园,山谷中飞翔的鸟儿,天台晾晒的白色衣 服......导演沈朝方运用了长镜头,用光和布景十 分精致,每一帧画面都令人沉醉,萦绕着一种如 梦境般的迷离质感,描绘出江南特有的语境。
除了视觉的美感,影片也用心捕捉了山野的 声音之美。古琴悠远动听的旋律,山里人家的犬 吠,潺潺的溪水,林间的蝉鸣,还有风吹动树叶 的沙沙声响,这些在城市中难以察觉的自然界的 细小声响,与唯美画面一起共同构筑了乡间闲适 的生活。
影片呈现了大量绿色调画卷。如果说白天的 绿色是自然清新、宁静祥和的,那么夜晚则调成 了很浓郁的墨绿色,加上光影投射,氤氲出一种
082 2020/13( 总第 754 期) | MOVIE LITERATURE
氛围,表现了失眠旅人怅然的内心世界。 影片中的剪辑也脱离了传统故事片的剪辑模 式,在叙事和剪辑上都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诗意风 格,影片的剪辑看似前后联系不紧密,却又存在
着某种内在的关联,使得整部影片象征意味更浓, 也留给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
二、都市人的精神寻根之旅
作为一部指向明确的寻根电影,《我在原地等 你》直面都市人的焦虑,让主人公完成了一次精神 寻根。这个寻根之旅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自然、 传统与情感。
( 一) 自然之根
电影构建了一个原生态的村落———丽水原地 村。“原地”带有多重意义指向,既是主人公的故 乡,又代表着一种初始状态。沈朝方曾在采访中 表示,“原地”既是故乡的名字也是一段感情的寄 托地。“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田园梦,而此片的如 梦山水正是这种时代病的一剂良药,同时,‘原 地’暗指每个人的初心,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力量。”
《我在原地等你》讲述了美国华裔陈念兹在遭 受一系列人生挫折后,陷入人生低谷,他带着一 种逃离的姿态,踏上了回乡之旅,寻找爷爷的老 茶树坑村,让爷爷的牌位回归祠堂。从大都市的 钢筋丛林中来到这远离尘嚣的古老村落,陈念兹 在田园山水之间发现了万物之美,万物皆具灵性。 这里的茶林浸润着山间的雾气,茶叶晒着月光, 生活简单而又纯粹,远离世俗羁绊和都市尘嚣。 自然美景的浸润与熏陶,让陈念兹疲惫的都市心
灵逐渐得到治愈并找到了皈依。自然山水,就是 治愈时代病的一剂良药。
( 二) 传统之根 《我在原地等你》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元
素。对于一个生长在大都市、快节奏、依赖现代 化的美国华裔来说,这些传统文化虽然遥远神秘, 却与他血脉相连。念兹记得爷爷在美国经常哼唱 越剧,也记得爷爷说起过老家门口的千年古树和 铁皮石斛。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仅发生在血 亲之间,也是千百年沉淀下来的一种心理结构。 人天然地具有亲近自然和传统的本能,因为那是 人的一种原生状态,是内心深处的传统之根。
乡村是一个连接先祖、历史与自然的空间, 保留着很多传统民俗和文化。陈念兹来到一位老 人家里,看到老人正在扎河灯引魂,祭奠自己的 老伴,他于是照着样子为爷爷放了河灯,此时的 天空似乎得到感应而下起了细雨,像是爷爷在天 边的回应。采茶、越剧、祠堂这些传统风俗,在 这个相对封闭的村落里完整地保存了下来,陈念 兹品尝了铁皮石斛,也欣赏了越剧,感受到了原 始的风俗与信仰。
最终,陈念兹找到了爷爷说的那个茶树坑村, 将爷爷的灵位牌亲手放归陈氏宗祠之中。对于爷 爷来说,是落叶归根; 而对于陈念兹来说,是传 统寻根的来路归心。
( 三) 情感之根
陈念兹的寻根之旅,从启程到告别,都有一 条情感纽带。不论是血脉相连的亲情,还是一段 朦胧的爱情。因为对亲情的追思,他踏上回乡之 旅; 因为一段美好而短暂的爱情,让离别变得更 加恋恋不舍。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让陈念兹的乡 愁有了更加具体可感的投射。
亲情是他寻根的起点。陈念兹因为爷爷而萌 生了回乡的念头,想要亲自去看看爷爷曾经生活 的地方,却也从这次寻根之旅中认清了自己的来 路; 而晓竹则是这片自然山水孕育的美好化身。 初到原地的夜晚,陈念兹被失眠困扰,却被晓竹 的一杯秘制的仙草茶而治愈。晓竹带着他在雾气 氤氲的茶林中采茶,在山中听鸟儿鸣叫,陪他一 起喝茶,散步,在月色下为他抚琴。越剧《白蛇 传·盗仙草》中,白娘子为了医治许仙去昆仑山盗 取仙草灵芝。在电影中,仙草茶也有这样一种医 药的功效,它不仅是一杯安神助眠的药引,也是 现代社会人类畸形心理状态的解药。
三、困顿与救赎: 对现代化的反思
近年来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寻根电影,它们共 同的特征是对现代化的反思和对传统文化价值的
认同,传统文化成为寻根电影主创者和接受者苦 苦寻觅的文化心理空间。[1] 美国学者艾恺在《世界 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中指出: “现代化是一个 古典意义上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 人类付出对他们仍有价值的其他东西作为代 价 。”[2]《家 在 水 草 丰 茂 的 地 方 》讲 述 了 两 个 孩 子 去 寻找自己的家园,可是曾经水草丰茂的家园在现 代化进程中早已变得荒芜和干涸; 《我在原地等 你》构建的“原地村”则是一个与现代化保持距离的 原生态村落,这里的自然风貌和淳朴民风未被现 代化侵袭,就像人类心灵的原始家园。
影片通过城乡对立关系表达了对现代化的反 思。陈念兹来自纽约,他代表高歌猛进的都市文 明,又体现身心疲惫的病态生活状态; 而晓竹则 代表乡村,暗喻着静水流深的农业文明,保持着 对自然与道义的恪守。城市是人造的“自然环境”, 堆砌着人们的野心和欲望,它日新月异,充满了 机遇与挑战,却也容易让人在各种诱惑中迷失而 丧失本心; 而原地村仍然保持大自然的本色,青 山绿水、犬吠虫鸣,谱写着乡村生活的极简乐章。 城乡的二元关系像一座“围城”,陈念兹眷恋乡村, 因为他的都市焦虑在乡村的宁静中得到喘息,找 回了自己本已疲惫的本心; 而久居乡村的王兵则 与念兹相反,他向往城市文明,渴望更现代的生 活方式和更宽广的发展天地。城市和乡村对于“围 城外”的人来说,互相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都市充 满金钱与名利的诱惑,而乡村则是静水深流的恬 淡时光,恰似人的两种本能: 对物质的原始欲望 以及对大自然的心生向往。
最终,陈念兹选择离开了原地,回到他本来 的都市生活; 而晓竹则选择留在了乡村,继续寄 情山水的田园生活,两个人都回归了原本的生活 轨迹。但对于陈念兹来说,无论他身处何地,他 心灵的一部分与原地村交织在一起,成为永不磨 灭的记忆。
生活在都市,心灵在山水。即使是一次短暂 停留,也在“原地”留下了那份初心。
参考文献
[1]金昌庆. 新时期寻根电影的审美选择[J]. 当代文坛,2008 ( 02) : 147 - 149.
[2][美]艾恺. 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 唐长庚,等译.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231.
[作者简介] 李帆( 1981— ) ,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广播电 视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与影视 批评。
很久没有去影院看一部文艺片,在今年的浙江国际青年电影展上,《我在原地等你》给我带来久违的感动。
记忆犹新的是里面的人物和场景。
1.人物
片中每个人物都被塑造得很完整,和剧情高度融合。
几位新生代演员让人十分惊喜。他们有别于商业片中脸谱化的角色:清一色的全套妆容,挑光、挑角度,好像换一个人也能来演。而这部影片知道,造型需要为角色服务,让演员充分显示出了不可替代性。再加上很多细节的道具,一群真实饱满的形象就完成了,非常具有说服力。
陈念兹,人物身份跨越美国和中国,扩大了人与故乡的分别,形成一种更为浓重的乡愁。他一出现就奠定故事的主要线索——归乡之路:将爷爷的灵位带回家乡的祠堂(其实也是通过这个过程回归到自己茶树坑村人的身份);另一方面是从让人疲惫的纽约生活里逃脱,在故乡的宁静中得到喘息。印象深刻的是他泪流满面的特写,在影片中出现了多次。一次是独自在房间里,一次是听文晓竹弹琴,一次是去听戏,还有一次是在爷爷的灵位前。原地村的声音和气味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魔力,使人无限接近于从前的岁月。每当这样的时刻,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找回了身份和心灵的归属。
文晓竹,生长在原地村,茶园的守护者,每个造型都像是不经意间打造的样子,玉镯是她唯一的修饰,非常符合一个每天在田园干活的少女形象。除了造型,这个人物最重要的说服力还在于她神态传递出的不食烟火的灵气和未经世事的善良。从纽约来的Rose出场时带有浓郁的滤镜,小麦色肌肤和干练的体态来自严苛的身材管理,杀伐决断的气场来自生意场上的历练,几笔勾勒,说明她是个在社会中游刃有余的成功女性。男二号俨然一个很普遍的原地村百姓的形象,有着发达的生意头脑;老板娘的角色又让人全然置身于上海女性的氛围中。
这样搭起的人物群像,让我们相信,他们已经不是一群演员,他们原本就生活在故事里。
影片对人物的精彩刻画,不仅来源于真实,还因为一种高级感。
这种高级感需要做减法,也就是克制。
影片中随处可见导演的克制。
画面克制。这部影片在摄影和剪辑方面确实很用心,人物塑造的成功离不开画面构思,而荧幕上的每一帧都很考究。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常常制造出一种留白的意境;人物衣着与背景同色系,背景烘托人物性格,绝不冗杂。很值得再看一遍,专门欣赏画面。
台词克制。影片的情感部分是一条辅线,它不能越过主线。归乡才是剧情的主线,所以感情只是暗自萌生。这种感情体现在台词上,就是陈念兹的“告白”,他说,“我想买下你的镯子”。紧接着下一秒就出现了文晓竹回到家后的满脸欣喜。就够了。
镜头克制。因为感情线是藏在主线以下的,所以情绪爆发也只有极少的突破口。影片只是把它放在了,陈念兹在一个凌晨平安回来后,文晓竹迎上去的一个拥抱。而其他的情绪都用了暗示。如夜晚乡间小道上相逢的一场戏,两人擦肩而过,只通过眼神交流,和《花样年华》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那场告别戏可以说是整个电影的点睛之笔。
分明是告别戏,却不见两人同时出现。
一边是男主上车,车轮扬起尘土,又在一棵老树旁停下,不舍。另一边,女主进家,匆忙试了几件衣裳,不满意,又补妆。但是,她没有出门。而是对着镜子开始练习告别时的语气。先是笑着说的,说着说着就哭出来,此刻到达影片当中的泪点,直到情绪收至淡淡的一句,“记得回来”,转身,出门。影片让这段时间显得格外漫长。下一个镜头,就是呼应第一幕,俯瞰的盘山公路,男主应该是离开了。真正的告别,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已经不重要了。原地村就像被石头击起涟漪的湖面,这时候又回归了平静。只不过是,多了一个和原地村同样平静的故事,多了一份来自原地的牵挂。
2.场景
好的影片,只要看前五分钟就能将它分辨出来。
这部影片的优秀之处,不仅来自人物的成功塑造,而且来自于场景的成功塑造。
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把人带到原地村去,所有的声音与场景都专属于浙地风情,围绕电影要展开的故事而服务。
晾晒纯白床单的天台,天台四周一层层黑色的瓦片,茶桌上端放着的古琴,漫山遍野的茶树,雾气缭绕的乡村……导演用心铺开原地村的自然景观,最后的呈现也是所有这些细节叠加在一起的理想效果。
白天,这里渲染出一派宁静祥和的气氛,当镜头来到旅居者的戏份,则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墨绿色是夜晚的色调,调得很浓郁,这种基调带来的情绪有点类似于香港文艺片里,繁华都市背后,不具姓名的边缘人物的怅然。在本片里,是疲惫不堪的游子在深夜里失眠。
场景布置的成功,要归功于导演本人对影片故事环境的十足把握。凭借在江南的生活和在生活中细致的观察,才能恰如其分地选择一切有利于影片表现力的元素,把江南景色真实还原给观众。每一帧画面都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荧幕前的观众无论是否到过浙地,他们会相信,自己此刻就在茶叶之乡。
这是一部任谁都会产生共鸣的影片,它是讲一个身处复杂社会的善良人,其本心的回归。片中的陈念兹,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片尾,陈念兹最终是要离开的,我们每个人也都会离开。但是带上初心的人,不至于在复杂的社会里迷路。这份初心,就叫做“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