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季简直是倒叙剪辑和别克广告中间插播了段抖音式生活记录。。。
45分钟的片子刨掉倒叙、别克广告和嘉宾见面的寒暄,估计也就15分钟的正片内容,更可悲的是这仅有的15分钟正片还是听嘉宾讲那些已经背诵的冠冕堂皇的“官方发言”,完全没有晓说和晓松奇谈的深度,好怀念那时的世界观和洞彻人性的深刻。
不知是没有时间,还是江郎才尽,大紧也许只能陪我们到这里了。
最近看了高晓松的《探世界》综艺节目,两个月前就种草,原因是无意中看到陈铭和高晓松一同在武汉的街头“过早”、侃大山,顿时就来了兴趣。爱看《奇葩说》的人肯定对这两位都不陌生,陈铭是我心目中“谦谦君子”的最佳代表。高晓松就更别提了,曾经有段时间通勤路上满耳朵里都是他的《晓说》、《晓松奇谈》,为了听《晓年鉴》,我还专门去买了会员。这俩碰在一起做节目,想必肯定是妙语连珠,给人以启迪不断。
仔细了解才发现,这节目都已经做到第二季了,可是“浪花”不大,此前我好像也从未听闻。看了几集以后,好像开始慢慢知道原因。目前只看三集武汉、长沙、西安三集,嘉宾分别是陈铭、汪涵和郑钧。这三个城市我都去过,略有了解,觉得观看起来应该相对更有代入感。
看完三集,还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失望。50分钟的时长里含10分钟的广告,10分钟的好友叙旧+调侃,还有高晓松时不时提到自己的“瘦身成功”,然后按捺着性子,期盼从所剩不多的时长里汲取点养分,但获得的也仅是些隔靴搔痒的泛泛而谈,如同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印象深刻的还是汪涵,果然是专业的主持人,谈话深刻有内容,态度真诚而风趣。听者如沐春风,受益匪浅。他从人文历史角度提我们解读长沙这座城市。从辣饮食文化、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不提长沙就不完整的近代中国史……
除了自身深厚的储备以外,我觉得汪涵私下是做了功课的。他从一个专业的电视节目制作人的角度为观众展示了长沙饱满立体的城市品格。在岳麓山闲庭漫步,聆听遥远的历史回音。
通过汪涵诙谐的谐音梗,我一下就把长沙的区号——“灵气闪耀”给记住了。还记住了两句我一听就特有感觉的两句话:“每一座城市都愧对村庄”;“我们不请自来,也允许我们不辞而别”。
反观高晓松,就显得有些“水”了。他提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自洽。中国人的三种伦理体系被他运用自如(出仕就是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避世则运用道家的”无为而治“;进退无路则用佛教来作为内心的缓冲地带)。反正不管如何,总是能逻辑自洽,给自己找退路找借口找理由。读了很多书,走了很多路,对什么都能侃侃而谈。但是久了就渐渐感知,都是一些不成体系的碎片化知识。《鱼羊野史》是我比较喜欢翻阅的一本休闲读物,从中也知晓了很多以前从来不知道的信息,但是也仅以“轶事遗闻”待之。包括《晓说》等脱口秀节目,作为一个文科生,我不无惭愧地说,它确实打开了了解世界、了解历史的大门。高晓松该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他激发了我对了解世界的兴趣,如果想要走得远,还是要换一个老师。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应该跟我有一样的感觉。这也是高晓松早年“碎片化知识输出”能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吧。没有期待,没有包袱,就天马行空、像朋友一样聊天式地侃大山。他说高兴了,听众也听爽了,这样其实也就够了。
但是真的正儿八经地要做一档节目了,观众报以巨大的期望值,反而就后劲不足了。他的很多观点就翻来覆去地说,乍听新鲜,听得多了甚是无味。在西安那期中,本期待会有跟长沙一样观感,结果全程是一出回忆往昔光荣岁月的“老友记”,我想听的西安历史呢?美食介绍呢?人文情怀呢?配合节目组放映PPT似的图片穿插补充,真是分分钟出戏。这档节目的后期,真的也是一言难尽。反正西安这期看完真的是大失所望,不知道在讲的什么。高晓松仍恬不知耻地为自己辩解,这是一档轻松、愉快的节目,想到啥说啥(原话忘记了,大意如此)结尾居然还放了和“姐姐们”偶遇唠嗑的片段。完全颠覆了这节目原先在我心目中的高逼格、充满人文情怀、诠释城市精神的伟岸形象。叫啥《探世界》,叫《探中国》都不配,只能说是一支老友叙旧吃喝闲谈vlog和汽车广告节目。
以前对他甚是喜爱,随着阅历的加深,现如今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了。他的出身条件可以说是完胜99%的人,所有人求而不得的资源他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优渥的家庭条件,高知的教育氛围,在这样条件里成长起来的小孩能差到哪儿去?而高晓松清华肄业,靠长辈眼中“不务正业的音乐电影“混日子”,年过半百靠着嘴皮子功夫重新翻红,若非如今流量为王的时代,丢到他满是科学家教授家族中去,高晓松应该是“混得最不像样”。讲真,有这么好的天然资源,认认真真做点学术或者深耕某一领域,要做出一点成就来应该不是难事。也难怪我曾对友人提及自己对高晓松的喜爱,对方的嗤之以鼻了。
印象中丑胖的矮大紧,大概也就只能陪我走到这了。
疫情原因今年全部到了国内了,这一季都是国内耳熟能详的文化名城,讲讲我印象深刻的点吧。 西安:去年刚去旅游过,所以听起来格外亲切,马伯庸也算是我喜欢的作家。忽然想到如果手机app能出一个个性化定制的文化名人带你游xx,应该很受欢迎吧。以前旅游喜欢自由行,可是近年来发现如果没有做好十足的功课,宁可多花钱请个导游,虽然细究起来导游词也很多槽点,但边讲边逛肯定比书上看的来得理解深刻。 长沙:其实高老师这种自恋型人格更适合那种一个人BBB的讲话节目(内容还不能太较真)。访谈节目嘛这种边走边聊着有载体的还行,面对面的真的有时候都替他尴尬。幸好,这一集是汪涵。下半集直接转换了采访对象。讲到知识分子“长于礼仪,而陋于知人心”,他问晓松:当你碰到问题的时候,是靠街头智慧(street smart)还是象牙塔的那一套解决?晓松回答:儒道释,即进则如,退则道,不进不退便是佛。讲到家乡与根、生命与生活的时候,他引用了诗句:像每一个城市愧对乡村,我噩梦的睡眠愧对今晚疏朗的月亮。 其实下一季可以考虑去一些冷门的三四线城市,好好发掘美丽中国的非主流旅游目的地但很有故事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高的观点和言论,在这几年里都有点和时代脱节,靠新鲜卖点,真实性和客观性严重缺失,我们的公知时代过去了,现在需要放眼看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审视每一个想要了解的东西。而不是靠好几手的信息,在这,新一代年轻人,自强,不像以前听啥信啥,话听三分,自我思考能力很强,就因为这几点,“公知”这个时代逝去了,也是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