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花村 McCabe & Mrs. Miller(1971)

花村 McCabe & Mrs. Miller(1971)

又名: 江湖豪客俏佳人(港) / 雌雄赌徒 / 寂恋春楼 / 麦凯比与米勒夫人 / 麦克科伯和密勒太太

导演: 罗伯特·奥特曼

编剧: 埃德蒙·诺顿 罗伯特·奥特曼 布瑞恩·麦凯

主演: 沃伦·比蒂 朱莉·克里斯蒂 勒内·奥贝尔若努瓦 威廉姆·德瓦内 约翰·舒克 科里·费希尔 伯特·莱姆森 谢莉·杜瓦尔 基思·卡拉丹 迈克尔·墨菲 安东尼·荷兰 休·米莱斯

类型: 剧情 西部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71-06-24(美国)

片长: 120分钟 IMDb: tt0067411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故事发生在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资源严重匮乏的荒凉西部。一个名为约翰(沃伦·比蒂 Warren Beatty 饰)的男人来到此地,凭借着智慧和勇气力排众议开设了一间妓院,为自己在小镇上挣得了一席之地。

演员:



影评:

  1. 我被影片的开头迷住了,Cohen的声音唤醒我心底延绵不断的忧伤。 我在影片的结尾落泪了,不只是为了一段没有终了的爱情,更是为了整个人生的意义。 如果你出生在一个丛林社会,你用其实也并不高尚的手段获得个人财富,然后突然有人来宣布你的努力什么也不是,他们可以暗杀你,用种种手段逼迫你让渡你的财产,只因为他们想这么做而且能这么做。这个时候你想起了你曾经也不屑一顾的正义,你向司法系统寻求帮助,但是你很快发现在这个残酷的社会没有任何机构帮的了你。你弱小的象条野狗,他们只需要把你拖上车,野外挖个坑就把你活埋了,或者塑化成一个尸体标本,没人知道你是死是活。没人替你鸣冤,就仿佛你从来不曾存在过这个世上。你可以选择忍气吞声猪狗不如的过完自己的一辈子,但是最终你是美国西部片里的英雄,你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自己的利益,其实你也不是什么英雄,你懦弱,你贪财,你只是想和自己的女人守着一亩地和热炕头。别人逼得你没路走的时候你只好反抗了,兔子都懂的道理,可是在地球某个类似的地方这样的反抗永远不会发生。 片中选用的三首Cohen的歌名分别是"Winter Lady," "The Stranger Song," and "Sisters of Mercy, 还是让我们沉醉在忧伤里吧,假借爱情的名字,除了这个是被允许的,你再也找不到人生的肆意。

  2. 也许在世事苍茫后,只要我所在的社会还存在,自己就一定会喜欢罗伯特奥特曼的作品。很明显,罗伯特大叔是很诚实的学习者,在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轻松地看见他所受伯格曼的影响的痕迹,对于众多人物的生命延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如同清教徒一样,对无论是离奇还是松垮的世界进行构建。他还是一个很典型的美国人,因为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对美国社会进行了有点夸张但足够真实的电影化还原,不只是简单地记录(卡萨维茨的被迫躁动)或是浪漫的传奇化(比利怀尔德所做的事情),而更像是作为一个探索者在好奇之后对所作所为的审视,赋予现世的回声。他的作品,细节与讽刺甚多,因此解读起来很是困难。我现在先尝试着解读一下花村这部我很喜欢的作品,希望不会太乱,在豆瓣上见笑了。

    第一点是他通过对话的场景,来反映此阶段人物的状态。

    正反打和双人镜头的交替出现,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态度与感觉。影片进行到24分钟时,一段尴尬的对话。场景闯入者想来套主角麦凯比的信息,他先是处于控制地位的站着,麦凯比坐着(后面转为一起坐着,不过依然没能唠上磕……),而导演并没有直接在进一步的信息交流前继续保持镜头的流动,或者切换角度来凸显二人的对话地位不同,甚至不是过肩正反打,而是变成了俩组单人镜头的对话剪辑。这样一来,对立的感觉就树立起来了,摄像机如同刚好夹在二人对话的隔阂上(东京物语是在这点上做得最好的),很妙的就表达出了人物关系。而外反打的镜头用于牵扯到利益纠纷的对话上面,这样用一种被监视,以及二人不得不相互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信息(如同希区柯克的一些悬疑场景),尴尬的交流就表达了出来。

    而米勒夫人和麦凯比的关系也是如此。刚开始创业,我们看清虽然二人的双人镜头很多,但米勒夫人一直处于领导的地位,餐馆那段很妙,对米勒夫人的特写加上持续的对话表达出她的掌控位置(那个桥段想狂人皮埃罗,咳咳),吃饭时对她所吃食物的拉近暗喻对话的中心,如掠食一样的商业行动。当然,后面来二人的对话场景就发展到双人镜头,麦凯比有控制地位,以及隔开的小屋子来突出二人的个人语言环境和感情了。

    第二点,剧本的小线索配合影像来构建整体。

    牧师和教堂不是单单的外来人和信仰,我本人觉得还有一种制度的建立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在决战(原谅我用这个词)时牧师被打死,教堂燃烧以后,影像里专门剪辑了一条线索:小镇里的人跑过去一起救火的原因,麦凯比与杀手们打破了规则,因此暗示着他必定会“离开这里”。剧本里也不知一次的暗示着此点。开头旅馆入住的牧师,新修的教堂,葬礼上的灵歌(这里设计如何米勒夫人神情的调度很棒),以及同样作用的,满嘴大话但表明规则态度的律师事务所。同样,在剧本中就指出米勒夫人不是单纯的外来者,她在小镇里有人认识,因此她能更快的融入到这里。而影像里,她的“女孩子”们入住后,配合着小镇人闲言闲语的画外音洗澡嬉戏的桥段,也表明了她们的被快速接纳。后来麦凯比死于风雪后,接上的内景,缺少煽情却依旧打动人,我认为和这些配合地如此好的暗示有关。

    开头暗示剧情本身,的确,麦凯比在酒店里玩牌,表达他对未来的赌博,顺便表明{本片将是一个陌生人在新地方落脚的故事},但,还有一些有趣的小点。很多人都说后来麦凯比变怂没有明显的铺垫,所以本片反西部。实际上,他入旅馆的戏前突出的自白就表达出了他的伪装,后面来初开始经营事业的尴尬桥段(虽然配合着背景音居然有点悲情)都在暗示这一点。不过喝生鸡蛋这点设置的确很棒,冒险家的身份和野性的代表,还有早期“企业家”的小贪婪都表达出来了。桥上的无仁义枪击,如同贝娄的描写,不同的人,一样的事,表明本片的枪战,绝对真实!哈哈。

    第三点,就是,有不同个性的“人”们,构成了社会

    这恐怕已经涉及到哲学的问题上了,自己也不是很能讲顺利,不过我还是尽量叙述吧。接着上面的观点,酒店是一个小社会的变体的象征与代表,桥是这个物体手的衍生,接纳与放弃掉人们。麦凯比到这里之后,画外音烦烦扰扰,加上剪辑所突出的混杂人群,就在说明他是闯入者,以及这个社会的活力。而他拿出红布开始赌局时,有人们围向他,并且点上了油灯。光在这样在昏暗的背景里给予暗示,我们明白了他创造了自己的位置,并被这个由人构成的社会所接纳。

    实际上,还有不少的长镜头也在向我们传达这样的社会学道理,相当的有意思。而不止的是,作为组成社会的,人个人的生活与空间,也靠米勒夫人的线有机的串联了起来。自己的卧室和鸦片,表达出对个人的空间的享受;而在麦凯比被冻死在风雪之中后,又在自己卧室的米勒夫人和麦凯比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对比,孤单顺势而来,不可断绝。

    这便是我的评价,也是我生活的一种渐进的表达。不过我先声明(还是有些害怕)花村作为一部极佳的电影,其解读也自然是多方面的。我只不过是截下来了一个侧面而已。如有看法,还请大家私底下交流,不要在评论区有过多戾气,谢谢。

  3. 我一直想写这部电影的评论,但我总是下不了笔,是我才能不够呢,还是要求太高了。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的处理让我觉得很绝妙,让我不禁想写点东西。 这是一部在20世纪70年代制作的美国西部电影,导演罗伯特奥特曼在西部电影早已衰败的大环境下,却仍然选择这种题材,结果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难看,反而让我流连忘返。 它(花村)具有一种超脱老式框架的特色,它超越大伙对于西部片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的那种正邪对立的电影,它拆解无趣的桥段——男人,女人之间的争夺,理想的实现,或者说,把它换成了另一种模式。 沃伦比蒂饰演的老赌徒,来到了一处正在发展的山间小镇,他依靠者赌资在镇里开了一间妓店,有关他的来历众说纷纭;克里斯蒂饰演的妓女前来小镇,与沃伦合作,逐渐成为小镇的头号人物。 这两位核心人物看起来缺点蛮多:一个贪婪的骗子,只求钱财,又迟钝不懂风情。一个大胆但又风流的女人。电影的角色配置出乎了常规的西部片。看起来成为了无耻者的世界。 电影着实的费尽笔墨去描绘妓院的发展,从泥地上的帐篷,再到新建起的澡堂,再到妓院里做起蛋糕,响起了留声机的音乐。随着这间小镇的兴起,我们才发现,在这种荒蛮之地上,无依无靠地开拓这样世界,本身就是一场艰苦卓绝地事情。 电影一直以一种反类型的特点来展开的,影片末尾,以一场俗气的斗争决斗。沃伦比蒂在无依无靠的情况下,在茫茫雪地里干掉了来犯的三个敌人。雪花飘飘,教堂燃烧,这个赌徒捂着受伤的腹部,躲在房子里,击败一个又一个由于大意而被击杀的敌人。村里的人都去救火了,而赌徒只能坐在大雪里,被雪覆盖,只有等待着她的女人。 电影里的爱情戏份很有特色,比如在影片中间,沃伦的妓院,人们在为一位勤奋可爱的妓女庆生,而沃伦比蒂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嘴里含糊着米勒夫人的不是。这两人的暧昧细节在这部电影里比比皆是。 导演罗伯特奥特曼是个擅长描写生活化场景的导演,他更擅长消解传统的戏剧结构,并破坏观众与电影人物的“凝视关系”。电影一开始,伴随这悠扬的民谣,一出冷凝的高山森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紧接着一个马车摇摇晃晃的来到了一处旅馆,旅馆里,人们的闲聊声都夹杂在一起,看起来十分热闹。

  4. 《花村》算得上一部集罗伯特·奥特曼风格之大成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好吹牛的赌徒(McCabe)与一个抽大烟的妓女(Mrs. Miller)联合“创业”的故事。奥特曼以上帝视角俯瞰整个城镇,冷静地描绘了20世纪初淘金热尾声、大时代背景(经济垄断、移民浪潮、女性主义,等)下,小人物的悲哀。这是一部典型的作者电影,抱着看西部片愿望的观众可能要失望了——奥特曼在叙事过程中隐晦地抛出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却并未给出答案,而这些极有可能被观众略过的细节恐怕才是导演真正想说的内容。
           其一,康斯坦斯(Mrs. Miller)其人。康斯坦斯是个妓女,她被大家尊称为Mrs. Miller。她从哪儿来?为什么来?如何识得McCabe?怎么染上的烟瘾?影片中全都没有涉及。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存在,或曾经存在一位Mr. Miller对康斯坦斯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这个Mr. Miller又是谁呢?纵观全片,康斯坦斯先后三次提醒McCabe不要拒绝亦不要去招惹前来收购妓院的“大鱼”。那么,有没有可能曾经的Mr. Miller也葬身于同一伙人手下呢?McCabe当然不会听康斯坦斯的话,影片的一开始他就表明了自己不和女人谈生意的立场。康斯坦斯只能眼睁睁看着McCabe重蹈覆辙,而鸦片则成了她自我解脱的唯一方式。Mrs. Miller是否爱过McCabe?答案在背景音乐Leonard Cohen的歌声里:“I’m just a station on your way. I know I’m not your lover.”
           其二,是谁杀死了McCabe呢?Butler与其手下的两枪均不足以致命,McCabe身中两枪,躺在雪地奄奄一息,同一时刻,城市另一端的教堂冒着灰烟,人们笑闹着跑去扑火,没人想得起McCabe曾带给这座城市一时的繁荣。孤独的英雄在白雪中淹没,而放火的不是别人,正是McCabe自己。
           其三,多重对话同时发声是罗伯特·奥特曼电影的又一标志性特征,在本片中也有所体现。最明显的场景发生在影片开端,McCabe走进酒吧,酒吧到处是人,都在含混不清地谈论着自己的话题。该手法所导致的最直接观感就是——累。在连续不断地、被动接收了无数细碎无逻辑的对白后,观众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究竟哪里才是重点?到底谁才是主角?——是McCabe吗?是Mrs. Miller吗?还是周围聊天的人?
         《花村》可以解读的角度有很多,罗伯特·奥特曼所选择的每一个场景(吊桥,教堂,唐人街……)、道具(手枪,烟斗,八音盒……)都“别有用心”。而一部优秀电影的最终解释权永远是掌握在观众手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