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Ribisi还不到25岁,演智障角色的经验却不少了。曾在一本电影杂志上发现评论他的一句话:最不合常规的青年演员。——在我看确实如此。 Daniel这个角色除了反应迟钝、根本不懂世故之外和正常人没分别。Ribisi在表演上既模仿借鉴了前辈,又有自己特有的风格。最好玩的是剧情中Daniel和恋人总在看《毕业生》,他在这里表演智障的方法,多多少少参照了Hoffman的一些。 故事的梗概就是两个智障谈恋爱并终成眷属。Juliette Lewis饰演女主人公Carla。说起来,Lewis生在表演世家,而她也经常被冠以个性女演员的称号,像个精豆子似的,出演此角色,无疑是一种考验和挑战。但是呢,其表演并不能让我满意。 男朋友和我看了一遍这部影片,他回忆自己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几个傻子(怎么会这么多呢?难道是启明星学校?还好他不傻。)傻子的行为方式各有不同,程度也不同。我说Lewis表演不好,男朋友却说自己见过和这个人物类似的傻子,就是那样的,有点傻,但不严重。当然,他是非常赞赏Ribisi的,不但表演到位还非常可爱。 其实说Lewis表演不好,完全是因为与Ribisi的比较造成的。照一位朋友的话说,绝对不是一个档次。我觉得呢,从古至今,傻子们的状态大体都差不太多,十八世纪的傻子和二十一世纪的傻子都有共同的特征,因为他们反应迟钝,不懂世故,更使之成为一个特别能保持一贯特征的群体,不会因时代进步,他们的智商也随着进步,顶多适应时代的必须而有着各自不同的背景环境罢了。 既然傻子有一种特有状态,表演时要怎么表现才算好呢? 在实际生活中,因为是生活,所以人稍微有点不正常,甚至有点神经质都会被身边的人察觉,因为社会生活运作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磨合交流,是由非常细微琐碎的事件组成的,而人生这部大戏,需要一百年才能演完。这样,即便人生真的是一部戏剧,由于演出时间太长,所以人物特征可以慢慢来描写刻画。对于一部90-200分钟的影片或者舞台剧来说,人物的生命只是片断性的存在于整部剧中。既然每一部影片都是人为的浓缩生活,经由艺术加工形成的文艺形式,那么不管是剧情还是人物特征,都应该像缩句一样,把最紧要最精华的部分展现出来,再经过编导和演员的个人意识的归纳总结,呈现出来的就是符合要求的戏剧。这里强调了归纳总结,强调了要取其素材的精要部分——无疑,这就是戏剧夸张性。 很明显Ribisi在表演角色的时候,非常明白自己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戏剧要求。相反,Lewis的表演虽然类似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智障人士,但不具备足够的戏剧夸张性。这样普通观众在观看的时候,自然会觉得Ribisi演得很像傻子,Lewis演得就不大像。如果Lewis表演出来的那种状态会出现在生活中,人们毫不迟疑的会把这个人归类为傻子,但在舞台上她就不合格,关键问题就因为是在舞台上。 其实这并不是单单对表演傻子的要求,而是对各种类型人物的表演要求。只不过,傻子因为独特的征貌更容易使演员的表演思考浮出水面。 看得出,导演野心勃勃,请来一些大牌演员参与其中,但剧情的老套和拍摄意识的庸常惨白使得该剧真是没什么看头。实在不喜欢Diane Keaton,怎么看怎么心烦。 整部剧若说成功之处,只是得益于Ribisi的表演,根本不是因为我喜爱他才这么说,是因为这小子实在太棒了!尤其他想和Carla做爱,心绪不定欲念冲动,在屋子里来回转悠,试探着又很不好意思地对Carla说:“要不咱现在就干……”傻可爱到了极点,真能让人笑翻在地。其次是他终于意识到爱人才是最重要的,中途下了返乡的列车,不得已要不停搭车才能回到爱人身边,在大雨中等车,一脸的执著,一脸的凄楚,还有傻子脸上特有的憨直,叫人无不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