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教皇诞生 Habemus Papam(2011)

教皇诞生 Habemus Papam(2011)

又名: 落跑教宗(台) / 教宗不见了 / We Have a Pope / Habemus Papam

导演: 南尼·莫莱蒂

编剧: 南尼·莫莱蒂 弗朗西斯·皮克罗 费代里卡·蓬特雷莫利

主演: 南尼·莫莱蒂 米歇尔·皮科利 玛格丽塔·布伊 Jerzy Stuhr Renato Scarpa Franco Graziosi Dario Cantarelli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法国

上映日期: 2011-04-15

片长: 102分钟 IMDb: tt1456472 豆瓣评分:7.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随着老教皇的去世,红衣主教团齐聚梵蒂冈准备选出新一任教皇。世界各地虔诚的教徒和各路记者聚集在圣彼得广场,翘首以待那股从烟囱中飘出的白烟。可是在梵蒂冈内部,教皇的选举进行得并不顺利。有希望当选的候选红衣主教们纷纷互相推脱,经过几轮的挣扎选定了红衣主教梅尔维尔(米歇尔·皮寇利 Michel Piccoli 饰)。可是梅尔维尔完全没有做好成为教皇的心理准备,不仅在第一次与公众见面的阳台演说上临阵脱逃,甚至离家出走消失在罗马的大街小巷里。梵蒂冈一边对外安抚民众,一边全力搜寻落跑的教皇!在没有教皇的日子里,梵蒂冈里会发生什么不一样的状况?而回到民间的梅尔维尔又会在离家出走的几天里获得什么别样的感悟?

演员:



影评:

  1.   一般意义而言,人的抗压能力和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跟年龄的增长成正比。由此推论,人到老年,心理上都应磨练得如同变形金刚般强大。然而这种强大,亦随着社会关系的加深,很难只出自本能,不受功利主义的捆绑。南尼•莫莱蒂的新片看似讨论人性与神性的相互制约,实则关注自我的觉醒及其与超我的艰难斗争,结论很简单:任何时候面对自己都不晚。
      尽管本片的主人公,是高高在上的教皇,和一百多位入住梵蒂冈的红衣主教。片中三分之二的戏也都是发生在梵蒂冈教廷里。不过就题材来说,并不算严肃宗教题材,而更接近人文伦理片。新当选的教皇无法面对自己的民众发表演讲,逃离教廷游走民间,这是整个故事的开始。这位老人开始在与心理医生的沟通中自省,发现自己修行至信仰顶端,却从未做过自己想做的事情。通过与各式各样的人接触,终于唤醒内心深处的自我。而其他一百多位教皇候选人由于他的出逃不得不封闭在教廷中,以防消息走漏;随同的还有一位被自己是“最好”而困扰的心理医生。此群人生活得悠游自如,连一开始焦躁的心理医生,也在积极调整中与大家相处得其乐融融。
      这恐怕不是首次,观众看到教廷高墙里的修行间,小操坪,花园,教皇的卧室等神秘的空间。但应该是首次,看到那么多高高在上的主教,生活得如同社区老年康乐中心的平常老人。导演利用各种细小的情节对白,把这些人身上的神意图性外衣一一剥离,展现给观众他们一如小孩般天真的人性。也会心里默念"不要选中我",也会在乎打牌输赢,也会想逃出集体自己去游玩。脱下他们鲜红的主教披风,生活中没有谁照本宣科的拿圣经当生活指南。这跟导演是无神论者必然不无关系。
      教皇这个人物的塑造,更是颠覆了天主教会千百年来把教皇锁在“深闺”,高捧在上的形象。不但把他推入民间,还突出他畏缩,不自信的性格。连曾经的梦想,都是与教士的严肃极为对立的演员。而在生活中,是个连演员都考不上,被认为没有天赋的人。老实说,在梵蒂冈拍摄这部电影,在戛纳展映,真的很让人感叹欧洲人对电影题材的宽容。好像百无禁忌。抑或是教会也有意在新世纪重塑形象?更贴近教民?
      不论如何,结局才是彻底将神性瓦解。游历一圈的教皇没有变得更强更勇,回到正途,完成“超我”的要求。而是遵循“自我”,向所有民众辞职,正视自己的内心。导演显然认为,面对自己比当教皇需要更多的勇气。事实上,这部影片也完全可以解读为功利主义与恒定道德标准之间的选择。究竟我们要选择有利益的“乐”,还是应该放弃道德行为的动机,释放“善”。南尼•莫莱蒂给出了自己在哲学范畴内的答案。
      影片画面运镜都极为正统,然而情绪却一直轻松幽默,一如这位前金棕榈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得主的前期风格。虽没有大的跌宕起伏,但戏剧张力有松有驰,各种对比类比可圈可点,足显导演功力。这样特殊的题材能够处理得如此大巧若拙,相信冲奖可能也不会太小。
     
  2. (芷宁写于2011年12月8日)
        不可否认,南尼·莫莱蒂是意大利影坛的全才,此君一贯见解深刻,思路宽广,戏路多样,又具有掌控管理的能力,其所参与编、导、演、制的影片,往往言之有物,手法洗练,表演精准,制作上乘,不论痛楚的《儿子的房间》、疗伤的《平静的躁动》,还是寓意的《两个四月》,都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喟叹生活,并藉此丰满脑细胞,体悟生活的哲学。
        此番,南尼·莫莱蒂显露出了他用巧的功力,将解读的视角集中在了梵蒂冈教廷,不同于其他再现宗教核心的影片露出庙堂之高的傲娇状,《教皇诞生(Habemus Papam)》的基调显得较平民化,以幽默有趣的方式诠释着影片的主旨,即神性与人性的对碰,以及自我的苏醒与实践,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影片甚至让缺乏信心的教皇继任者梅尔维尔“微服出逃”,游走于寻常巷陌,只为了寻找内心深处最基本的渴求。
        该片的节奏十分舒服,叙事张弛有度,无处不闪现出编导的架构功力和突破创新的胆识,表现教廷的画面运镜虽然堂皇而正规,但始终充溢着轻松幽默的氛围,片中的神职人员也一改此类题材中常见的严肃刻板模样,显得天真烂漫,没有权利欲望,毫无勾心斗角,对教皇这一责任重大的神圣职务都唯恐避之不及,甚至像小孩要逃避被老师点名一样,嘴里默念着:“千万不要选我”,当有人被投票选中时,其他107个主教居然都可爱地松了口气。
        显然南尼·莫莱蒂对宗教本身并没有冒犯之意,不过这部情节虚构的影片的确有戏说之嫌,至少让一群主教大人们在梵蒂冈庄严的庭院内开展一场活泼热闹的洲际排球联赛,就足够颠覆以往人们对宗教保守严苛拘泥的印象。而这样一部电影能在实地拍摄,让人不得不感叹他国对这一题材的宽容。
        离家出走没有年纪限定,老人家梅尔维尔在重压之下趋于崩溃,开始自我否定,并走上了探寻之路。当他来到一处教堂,听到年轻的神父讲到对身处的这个全新时代的恐惧时,颇有同感。老人在年轻时曾想当一名演员,却因缺乏天分而未果,当他面对素未平身的女心理医生时,谎称自己是演员。“演员”这个设定显得很有意思,通常人们都认可政治家是演员,而出任地球上17%人口的精神领袖这样的角色,显然也是需要演技的,对此,梅尔维尔没有准备好,也不太可能准备好。老演员米歇尔·皮寇利诠释的“落跑教皇”就像一个慈爱和善的老大爷,眼神中总流露着歉意和不确定,让人不忍太过逼迫他难为他,梵蒂冈的发言人也不例外。
        片中红衣主教格里高利曾对南尼·莫莱蒂饰演的焦虑范儿的心理学教授说:“因为你无处可去,地狱就是虚无的。”似乎对于缺乏依托的人而言,就连地狱也是不存在的。影片的结局很有趣,在梅尔维尔游历一番后,没有俗套地让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心理建设,很励志地接受使命,而是让他更清楚地认知了自己,也超越了局限,他做出了勇敢的决定,因为似乎敢于正视自己比担任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3. 整个网络找不到意大利语之外的字幕,我是靠法语基础猜完这部电影的。为什么?因为自从看到介绍之后就非常期待。看图说话自然是看不懂太多的。因此只能说说大致看懂了的部分。

    我看过的电影不多。但就是那么些为数不多的电影里边,我感觉对于神职人员的描述都是非常类型化的。他们要么倾情出演俊朗/老朽的最终反派/大BOSS,要么挣扎在灵与肉之间,最好的也不过是担负起宽恕主角一切罪孽的人。

    所以,在普通观众看到银幕上的天主教人士时大抵第一个反应就是“黑幕!阴谋!恋童癖!”的这种大环境下,看到这么多天真,活泼,童心未泯的红衣主教,他们的信仰那么纯洁,那么温暖,实在是让人非常开心的一件事。而且天主教制服拍出来的电影真美啊。那么多强烈的色彩,那么严谨华美的仪式,画面想拍得糟糕都很难。

    天主教一直都是非常注重仪式的一门宗教,后来的清教也是抓住了这一点进行反叛。可是到了今天,除了这些仪式,它还有什么能抓得住人呢?它本身的教义?可是今天的教徒们有了太多的选择,从自由主义到最近挪威杀人犯长达1500页的宣言,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告诉你应该相信什么,无论哪一种信条都可以抬出一样东西来取代耶稣。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宗教也很不容易,竞争太激烈了。这就是为什么,当我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拍得将宗教当一回事,会觉得非常感动。

    选教皇的仪式是这样的:前任教皇死了,红衣主教们从天南地北聚到一起开会,叫做conclave,没选出来之前没人能出这间屋子,基本等于柯南的密室。结果以燃烟昭告天下。黑烟是没选出来,白烟是选出来了。以前我不知道他们是烧什么,但据说现代科技改良之后是用化学物质精密控制白烟黑烟。教皇终于选出后,当事人要以拉丁语重复三遍或五遍“我不愿意”的大意表示谦虚推让,众人唱答。如此往复数遍,他终于接受。电影里都演了。但我估计选出来的教皇临时罢工还是破天荒头一遭。或者说,这么纯洁的教皇大选,历史上也是破天荒头一遭。只要稍微了解中世纪史的观众就知道那有多脏,但电影里只觉得温情,好玩。还有瑞士守卫们也很有意思,这些穿着小丑花衣的小伙子们肯定都是教皇身边最政治过硬的人。最后红衣主教们盛装去追回他们的教皇那一幕简直超现实,好像掺了大量水分的费里尼。

    但最重要的其实都不是这些,而是教皇的选择本身。刚开始看时,我觉得这不过就是另一部《国王的演讲》,但越看下去越觉得不是的。《国王的演讲》里的国王的选择其实没有那么艰难。当你的对面站着的人是希特勒的时候,无论你做什么,总是错不到哪里去的。可是这里的教皇候选人,他的对面站着的是上帝,万千教众,忠心耿耿的同仁,和官僚主义好心办坏事的人。但就这样他都可以是自由的——一个国王不能放弃当一个国王,但一个人可以自由到反抗被推上教皇的位置。我想这是对于人的最高的赞美了。
  4. 1、片名源自拉丁文我們有教宗了(Habemus Papam,2011),是教廷宣布教宗人選時表述興奮的慣用語,譯為教皇誕生是客觀的敘述句,翻作落跑教宗則是詼諧中有貶意。在歐洲,尤其是義大利,可是不得了的大事。

    2、兩種末日緊跟著新教宗出爐而來,這是一個對職位接受或拒絕都兩難的困境。其一,接受:這是新任教宗個人世界的崩潰,因為才、性相乖離,名實不符(於片頭即揭示)。其二,拒絕:教宗宣布辭職,對廣大信徒而言是場心靈和信仰的浩劫(迄尾聲才顯露)。含藏在這樣劇情設計中的深意,是,其一,個體覺醒的濫觴;其二,人類主體性躍升的契機,所謂「見群龍,無首,吉」。回應:聖經創世紀中,當人類第一次食用禁果,眼睛明亮,人類獲得了一種嶄新的視野,重新審視自我與世界,此刻,伊甸園所表徵的舊世界從此封閉,上帝退隱,屬於人的文化與歷史於焉誕生。

    3、請特別留意這電影中三個非常特殊的場景安排,第一,天降大任,所有人的禱告詞是:不要選上我!第二,深夜的噩夢中,樞機主教在床上並非呼喚上帝,而是大喊:媽媽!第三,在公車上,徬徨的新任教宗喃喃自語,他並非祈禱求助,反而告訴旁人:我不是瘋子,我只是在準備演講詞。三者一線,擺脫上帝,以人文主義貫穿。這裡,讓我們想想英國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魯賓遜漂流記,他攜帶著聖經漂流荒島,未曾丟失信仰,但從不與上帝交談,只是寫日記:自我對話。

    4、所謂的人之性,包含三個層次:動物性、人性、神性。這部電影深入探尋人性中三種光譜的表現,從假教宗食而無饜的動物性開始,社會中善意的互助,到最後達到高潮與顛峰——主角登上陽台,述出人生謝幕前的最後一場懾人心魄的開創性演說,此刻恢復真我本色,捐棄大位寶座。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5、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的開篇辭是,英雄也有怯懦的時候。這是自然的。在這部電影中,主情節是新任教宗繼位,面對至高無上的大位反躬自省的過程;次情節是心理醫師的故事,享有義大利最權威之美名的心理醫師被拔擢進入教廷,卻除生活失序外,也無力施展其技。其故事對主情節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其實,神學、藥物與心理諮商未必能解決人最深沉的困擾與問題,解鈴還須繫鈴人:徹底覺醒,你就是你自己的領航者。羅伯特麥基,故事,第九章、幕設計,節錄:

    好的次情節有以下幾種作用:

    一、與主情節矛盾,產生反諷作用。二、是主情節的變形體,製造回響效果。三、作為協助被延遲之主情節爆發的一種輔助和鋪墊。四、與主情節相互糾葛,強化主情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