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王首先的夏天(2002)

王首先的夏天(2002)

又名: High Sky Summer / 无思い出の夏

导演: 李继贤

编剧: 小江 李鸿禾

主演: 成泰燊 魏志林 刘世凯 王雪王 成太生

类型: 儿童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02-07-10(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片长: 87分钟 IMDb: tt0326383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王首先这三个字组合在一起,很难让人在第一时间里就识别出是一个人的名字。李继贤作为一个导演的名字,也很少有观众知道他拍过哪些电影。而名不见经传的李继贤,导演了《王首先的夏天》,却出奇让人印象深刻。可不无悲哀的是,从题材到制片流程都根正苗红的《王首先的夏天》却至今未能在中国院线上映。可怜的中国观众,就只能在日本发行的DVD里先睹李继贤这部优秀的处子之作。
        首先,作为一部儿童电影,年仅12岁的王首先想要演电影的故事很让人感动,尤其是他为了混上角色,不惜用辣椒抹在自己的眼睛上。其次,作为一个农村孩子,王首先想要长大后进城的美好憧憬,更是在“戏中戏”的冲突磨擦下,愈显可爱与可敬。“姐姐,我不想待在城里,我想回村里。”就这么一句简单的对白,却令天生倔强的王首先疑惑不解。这怪不得王首先,因为城里人妄想虚构的煽情故事在王首先的世界里压根就是胡说八道、难以想象的。作为“戏中戏”的处理,这里巧妙地将现实与虚构在电影里相交,暴露出艰辛粗粝的生活本相,而王首先质朴执着的生命状态,足以打动观众的心。最后,作为一部“戏中戏”电影,导演李继贤并没有在“戏中戏”的形式下继续闪转腾挪,而是重新平覆了现实的铮铮白骨,把叙述归复到故事本身,让王首先的形象更加戏剧化。这样的转折难免稍微有些牵强,同时也弱化了王首先的乡村背景,使人物性格缺少现实的根基。不过王首先坚韧不拔的毅力,还是能够让观众产生情感认同的,我不禁也为王首先赤手刨煤的情景所感动。
        相比伊朗的原生态电影,《王首先的夏天》的艺术成就还远不及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及《橄榄树下的情人》。若论精彩程度,恐怕《王首先的夏天》却能略胜一酬,尤其对于中国的普通观众,毕竟像阿巴斯那样模糊现实与虚构的思想深度,很难刺激到观众的感观需求。在这一点上,说明李继贤是一个聪明的导演。他不但在艺术上寻求叙事结构的跳脱尝新,而且更多地考虑到市场因素和经济效益。《王首先的夏天》在柏林取得的声誉和在日本取得的票房足以证明这一点,没准以后这将成为新一代中国导演具有典型的产业化操作模本。
        通过《王首先的夏天》,我还联想到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两个故事同样都是山村背景,儿童题材,采用非职业演员。但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王首先的夏天》,其艺术手法更加朴实自然。另外最重要的一点,《王首先的夏天》没有中国传统儿童电影里浓重的说教意味,难不成这就是它未能在国内上映的原因之一吗?我不敢乱想。对于眼见为虚的现实,我更愿意相信电影,因为电影也是人的憧憬,它让我们向往美好的事情。
  2. CCTV每年除夕有个名牌节目:200X世界电影巡礼,办得不错,你觉得春晚难看就可以换到6台看这个。举凡一年内的影坛大事基本都有报道,新片,赛事,八卦,片段,比较难得的是有一些中南美洲和欧洲的一些资讯,而且全是自己采访来的,不易啊,央视的各位在公款旅游的同时毕竟也不是完全不做事的。
     
    这部《王首先的夏天》就让我想起了这个节目,世界上成功的电影基本上都能看到。环境的设定象阿巴斯的伊朗电影,或者说干脆就是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的续集,农村孩子对电影的热爱象《天堂电影院》,更象托那多雷另一部作品《星探》StarMan,象到什么程度?干脆照原样搬来了其中试镜那一场戏,活抄啊。李继贤导演还有更具创造力的经典抄袭组合:大李和首先告别那一段,构图和景别及身体表演是抄《橄榄树下的情人》的结尾(救命啊!我最喜欢的电影片段啊),还没敢用到人家那么long,没种的要死。配乐则是从《天堂电影院》扒过来的,小样儿还学我们广告流氓,每8个音符改一改,连版费都省了。整个剧情是跟着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走的,一根筋呗。
     
    一根筋本来是好事,可是王首先有的时候真让人生气,我觉得你不是一根筋,你小兔崽子就是死笨!李继贤想感动我,结果我先气着了,没法感动。
     
    儿童电影,本来是世界上的得奖大户,中国这几年没拍过几部儿童片,本来想支持一下的,而且听说这电影在日本很受欢迎,花絮里也确实有李继贤在日本讲用的场面,他还提到马上还有一个电影面世,我本来有兴趣看丫再抄谁,不过应该是没得逞,石沉大海了。在日本很受欢迎?只能说明日本人最近电影看的少了,就这,再说明不了更多的问题了。还入选了02年的柏林影展?丢人都丢到德国去了啊,还好德国人看片比日本人多,没继续让李继贤在世界上流毒。
     
    百年中国电影史,儿童片好的就两部:崔嵬的《小兵张嘎》,尹力的《我的九月》——————无出其右!!
  3. 就像牛尾巴甩出的泥浆
    早早地却是生活的预定
    种不出粮食的荒野
    一样也钟不出希望

    就像轻抚落日下的古老城墙
    走进黄昏里的打谷场
    那一方暗下去的白色幕布
    遮住了月亮的视线

    在那儿,憧憬比煤还黑
    是破纸上歪歪扭扭的坚持
    就像道路般空旷漫长
    仿佛从来没有将故乡爱过

    就像揭开一层厚厚的大雪
    新鲜的幼苗刚刚长出
    孩子的面孔瞬间被风吹走
    越是偶然,就越真实
  4. 我一直想把这两个电影做比较,原因是这个电影和《一个都不能少》非常相似,抛开电影主人公的欲念不提(一个是找学生,一个是想拍电影),两个电影都发生在偏远的山村,都是相似的乡土基调,少不了破旧的校舍和脏兮兮的孩子。但是为什么我就是适中觉得这个电影不如《一个都不能少》?在看电影的时候,我首先觉得是导演和剪辑的问题,剪辑应该尽量让剧情紧凑,但是看起来,同样的内容的东西过长,比如小演员试镜那场戏。很多学生面孔不要紧,但都显得千人一面的呆板,而如果通过剪辑保留相对出彩的点,自然不会有“掉”掉感觉。
    王首先的目标也是拍电影,没有什么特别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我觉得太直接了,相反《一个都不能少》中多了荒诞,多了笑点,也多了泪点。
    一个电影放下主题,尽量做到好看其实也是一种功夫。而这个电影精彩始终感觉不足。基本上关注也可以预料下一步发生了什么。
    再回到两个电影的“视点”上,我个人觉得《一个都不能少》虽然也是表现了比较破败的环境和木纳的人,但是,人特别有意思,而这个电影几乎清一色的展现农村人的呆板,思维简单,偏执。我觉得这恰恰就是两个电影最根本的创作试点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