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An American in Paris(1951)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An American in Paris(1951)

又名: 花都艳舞(港) / 花都舞影(台)

导演: 文森特·明奈利

编剧: 艾伦·杰伊·勒纳

主演: 吉恩·凯利 莱斯莉·卡伦 奥斯卡·黎凡特 乔治斯·古特利 尼娜·弗彻

类型: 剧情 爱情 歌舞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51-08-26(伦敦首映) 1951-11-11(美国)

片长: 113分钟 IMDb: tt0043278 豆瓣评分:7.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杰瑞•莫里恩(金•凯利 Gene Kelly 饰)是住在巴黎一位穷困潦倒的美国画家,通过朋友钢琴手亚当(奥斯卡•莱文特 Oscar Levant 饰),杰瑞结识了一位当红法国歌手亨利(乔治•盖塔瑞 George Guétary 饰)。不久杰瑞被一位富有的夫人麦络(妮娜•福煦 Nina Foch 饰)赏识并资助作画,但他却爱上了百货店的年轻售货员丽丝(莱斯利•卡伦 Leslie Caron 饰)。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丽丝竟然是亨利的女友,不知情的亨利还劝杰瑞要勇于争取爱情。所有的矛盾在一次盛大的黑白舞会中聚集激化,杰瑞得知丽丝将要嫁给亨利的消息后最后一次幻想二人在浪漫巴黎歌舞翩翩。然而真挚的爱情就这样永远逝去么?

演员:



影评:

  1.       如果说西部片几乎是与电影同时诞生的话,歌舞片就的的确确是与电影声音同时出现的。歌舞片一面世就遭遇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社会经济危机。有趣的是,大萧条不但没有危害到歌舞片的生存,反而极大地刺激了歌舞片的发展。
          歌舞片历史的标准开端无疑发生在电影声音发明之时,即1927年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实际上只是部分的有声)《爵士歌王》和1929年的全部使用有声对白和歌唱的有声片《百老汇旋律》。由于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示电影声音技术的优势,歌舞片在声音发明的早期成为了最为流行的类型。
          1929年华尔街股市大崩溃,美国陷入经济恐慌。天灾又使粮食供应紧张,当时美国政府还未设立社会福利及失业救济,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均出现无业游民及乞丐。“在这种社会及经济环境下,1930年至1933年的美国电影业也备受打击。电影院流失了三分之一的观众,入座率持续下降,而这正是好莱坞在电影类型及技术上不断有新发展的时期。例如有声电影的出现、舞台剧被改编为歌舞片及神经喜剧等。为了应付经济不景气的情形,电影院一方面减省人力,节省开支以“救亡图存”。另一方面,在1933年左右更以“一晚两片”,即一张票看同场两部不同电影的方法吸引观众。从电影工业发展角度来看,空调系统对电影业也有重要影响。由于当时空调系统尚未普及,仍属奢侈品,对观众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空调也使看电影成为全天候的活动。此外,电影院为配合当时流行的歌舞片的观影情绪,开始于影院内出售糖果、汽水及爆米花等零食此举不但有助于提高入座率。更挽救了美国的农业,1934年全美出产玉米为500万磅,至1940年增至几亿磅,在空调、甜食中观看赏心悦目的电影,人们觉得看电影是享受,入座率逐渐回升。电影业亦得以解困,空调设备、“一晚两片”形式及售卖糖果等外缘因素,却是当时维持电影业运作的关键所在。
          虽然电影市场好转,但美国整体经济仍未得到完全改善,“因而歌舞片被讥为一种“逃避主义”。确有其论据,只是不应因此而否定歌舞片在艺术上的贡献。”《四十二街》一夜成名”的故事《淘金女郎》“乌鸦变凤凰”的童话,还有仙乐飘飘、纸醉金迷的明星圈,的确让人拒绝从梦中醒来。好莱坞歌舞片诞生在这样独特的环境之下,适应了普通观众逃避苦难现实的强烈要求。也因此形成自身一系列独特的电影特征。之后,1945年经过前线艰苦的战斗和本土努力的工作,美国和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终于赢来了盼望已久的胜利,而美国歌舞片洋溢的乐观主义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又自然而然地成为沉醉在胜利欢笑中的人们的最爱,这时的军人成了真正的“最可爱的人"。《锦城春色》就表现了三名水手放假逛纽约城并受到欢迎的故事。
          所有歌舞片都涉及一个乌托邦式的许诺,从日常生活真实与银幕反映想象之间的基本张力。到影片“真实”冲突与“理想化”解决之间更为复杂的叙事张力,电影都设计了一个拥有美好潜能的乌托邦社会景象,任何一种类型的影片都有一种形式价值的确定。如果说西部片是以粗犷、自然甚至带点野性的、西部独特的景观构成的视觉图谱。歌舞片则以强烈的充满动感的华丽形式诉诸观众的视觉。以优美的乐曲满足观众的听觉享受,歌舞片对形式美感的追求,与其他类型电影相比较应该说是最彻底的。
          歌舞片首先用这种超乎寻常的美感吸引观众的注意,消除由于社会、文化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使美感的信息直接达到观众的内心,优美的音乐节奏、曼妙的舞姿、华丽的场景,更容易使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观众产生共同的美感。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使观众产生震撼神经的愉悦感。从风格上讲,这一类型最具有浪漫优美的特点,基本上由温馨的情节和动人的舞姿及美妙的音乐、华丽的场面组成,其中歌舞段落十分突出独舞、双人舞、群舞轮番迭出,给人欢快愉悦的审美感受。歌舞片其实质就是用最纯粹的美的形式满足人类的愿望。虽然所有的类型电影都蕴涵着一种娱乐的伦理,但在类型电影的家族中,歌舞片是最具有娱乐性的。歌舞片大多是喜剧片,在轻轻松松中抖落人间的悲喜。它有利于疏导阻碍社会发展的情绪和因素,通过排解和宣泄,使人们愉快地生活和工作,从而生产高质量的劳动力。我们通过了解歌舞片的产生背景及基本模式,可以进一步了解它的精神内涵。
  2.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露天电影。

    九月末的旧金山正是残夏,尽管白天太阳底下还很暖和,可依山傍海绿树成荫的Presidio公园已然凉风习习了。这“雾中电影”的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要等傍晚海湾的重雾上来后才开始放映电影——吉恩.凯利的成名作,1951年的歌舞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不到六点我们便卷着毯子,拎着野餐竹篮随着人群到公园里旧金山电影中心后的草坪上坐好。巨大的白色屏幕悬挂在电影中心大楼的红墙上,小舞台上一群上了妆的小丑演员们在跟小孩子们调笑。我迫不及待的将竹篮里的吃食统统拿出来摆好——汽水,沙拉,烤红薯,各色水果,还有朋友母亲新做的山东大包子。大伟笑我沉不住气,像个小孩一样把好吃的全弄出来献宝;我指着前面的一家子给他看:明晃晃两个大电饭煲,还不知道有什么珍馐美味呢。

    天色越来越暗,头顶上青黑的雾带终于出现了,从金门桥那边天降神兵一样迅速盖过来。海风有些急,衣衫单薄的我缩成一团,电影终于开始。

    正片上映前先是加片——各色电影中的旧金山市景片段,还有给小孩子们看的兔八哥动画片,全场咯咯笑成一片。吉恩.凯利终于在屏幕上现身,掌声海浪般哗啦啦的涌起,我后面不知道哪个连声赞道:啧啧,真帅,真帅!

    尽管是歌舞片,电影的情节竟然也有些复杂——吉恩.凯利饰演一位战后退役住在巴黎的美国画家杰瑞,每日里靠街头卖画为生。一日杰瑞偶遇美艳富婆,人家执意要资助他开办画展,同时也希望杰瑞能感恩戴德与自己日久生情;杰瑞的好友歌手亨利有一年轻女友丽丝,因亨利一直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丽丝尽管不爱亨利但也一直甘愿以身相许。本来大家各自相安无事,但巴黎毕竟是巴黎,浪漫就是光是风是空气,杰瑞当然要爱上丽丝,不仅要相爱,还要失恋,要做一场又一场的白日梦。其中最为华丽的两场,一场是杰瑞的朋友亚当(Oscar Levant)幻想自己在大音乐厅进行无比激情的钢琴弦乐表演,另一场是长达十七分钟,耗资超过五十万美元的大场景梦幻舞台芭蕾,简直令人目瞪口呆叹为观止。我最喜欢还有一场杰瑞与亨利的双人重唱,一个主唱一个主跳,俩人不知道其实他们爱上了同一个女孩,还意气风发的相互鼓励要大胆说出爱的宣言追求幸福呢。

    露天电影的好处就是可以随便说笑评论。每次电影里一出现接吻镜头,大家就故意大惊小怪的吹口哨并很花痴的叹气“唔——”;一场精彩的重唱、踢踏舞或者群舞片段结束后,满场掌声不断,仿佛看现场舞台表演一样。小孩子们在草坪中间的石子路上跑来跑去,伸手去够放映机投出的巨大光柱,然后恶作剧成功般的大笑着跑掉。

    雾气越来越重,气温越来越低,我只穿了白天的裙子,套上厚厚的针织棉袜也抵不住旧金山夜里的寒露。大伟跑去买了滚热的巧克力,两个人蜷在一起把窄窄的一方毯子勉强裹起来哆哆嗦嗦的边喝边乐。空气中弥漫着甜腻腻的奶油爆米花暖味,夜风把头发吹得乱糟糟的,四只手冰凉的握在一起,正故意埋怨对方怎么不多带一条毯子,下一个精彩的片段又开始了,荧幕上杰瑞正跟丽丝大声说“我爱你”……

    电影的结局全在意料之中,但没想到竟然会那么无赖,根本不给个由头便生拉硬拽的皆大欢喜了。不过对于这么出色的一部歌舞片来说,情节不要也无妨。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眼里全都是浪漫,只要浪漫便足够;两个中国人在旧金山,已经有了夏夜,海山,草地,爆米花,小孩子们的欢笑,还有那些歌啊舞啊情话啊,又夫复何求呢!
  3. 看歌舞剧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今天也是将下了很久的《美国人在巴黎》翻了出来了 ,看的时候我也在窃喜剩下的 35部奥斯卡最佳又少了一部了 。其实50-60年代是美国百老汇歌舞剧较为疯狂的年代,而且备受学院派重视,象《雨中曲》,《窈窕淑女》,《音乐之声》,《西区故事》,《金粉世界》等都是出类拔萃的歌舞片,况且我说的都是大制作的歌舞片,那小制作的泛滥程度就要看每个人的想像力了。

    在彩色片并不盛行的50-60年代当然歌舞片的浓墨重彩成为其一大看点,鲜艳的色彩,华丽的着装可以吸引广大观众甚至评委的眼光,在视觉方面歌舞片是占了先机。也许在那个时候观众也许已经对黑白产生视觉疲劳,而这种疲劳需要电影中华丽的色彩来填补,因此歌舞片的华丽色彩既是满足自己的制作需要,也是满足大众的审美情趣。

    豪华的布景,优美的舞蹈,动听的音乐,漂亮的男女也成为吸引观众的一个及其重要的因素。各种艺术元素相互结合,既能听到音乐,又能欣赏舞蹈,有置身于电影当中,听的人饱耳福,看的人饱眼福。在歌舞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在60年代增加了多样的故事性元素,使得在艺术和形式上都可以兼顾,有的甚至能达到比较完美的结合。

    其实这还与一个大的历史背静有关,二战美国是完胜,取得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军事,经济霸主地位。二战后经济也是飞速发展,从而需要一定的文化来满足飞速发展的经济需要。从而影射美国美好的一面的艺术形式得以充分的发展,其中就以百老汇的舞台剧较为突出,反映在电影上就是歌舞剧,美好的结局,积极的思想,人性的美好既迎合了当时美国人民的心态,又反映的当时美国主流文化的走向。

    谈到美国歌舞片就不得不谈到,美国百老汇(Broadway )文化,以及戏剧文化与电影文化的关联。美国风靡百年的歌剧文化,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歌剧演员,很多名字记不住能说出来的也就Gene Kelly 吧。很多都是才华出众,极具表演天赋的演员。在舞台文化兴起的同时伴随着是美国二战后电影的崛起,然而歌舞片成为联系两者文化的重要手段 ,早的要丛〈42街〉,〈歌舞大王奇格飞〉,算起真正说是繁荣的阶段还是于二战以后。百老汇文化直接与电影文化连接,而舞台剧的故事也成为歌舞片故事取材的一个很大的来源,同时也繁荣了美国的舞蹈艺术,音乐艺术,各方面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同时为很多在百老汇默默努力的人,指出了一条较为简洁,迅速的成名发家之路。

    在50-60年代类似电影中盛行着古典美,男的都西装革履,女的都盛装礼服。一种着装,一种色调,连演员的发型,面部轮廓都及其的相似,而这种特点在歌舞片中也极为突出,甚至是一种造型,一种表情,一种动作,一种情节,一种发展路线。这导致很大一部分歌舞片在情节方面不能保证缺失不少,某些歌舞片是同一种故事,只是换了演员,换了发生背景而已(很容易让我联想到韩剧)。艺术总是要发展的,电影文化总是在不断创新的,不会因为一种形式的拘泥而停滞不前。也难怪歌舞片会在后面的几十年逐渐衰落,以至无人问津,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怎么说“黄金”歌舞片已随着电影的多样化发展而逐渐被抛弃,毕竟“黄金”歌舞片代表一个浪潮;一段电影历史;一个时代;一种文化。

    也许看惯了普通类型片的人们能从那个年代经典的歌舞片中,能找到一丝属于50-60年代美好的回忆吧。
  4. 每一部电影,特别是优秀电影,都是那个国家、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潮、社会气氛的集中体现。即便电影并不涉及历史,但我们也能从中找到一些历史的痕迹。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影片就如他的片名一样,表现的是美国人眼中的巴黎。影片的主人公杰瑞是一个二战退伍老兵,战后留在巴黎画画儿。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而我们都知道,二战后的欧洲百废待兴,美国恰在此时提出了马歇尔计划。通过这一计划,美国人付出了对欧洲的经济支持,收获了欧洲人对美国的良好印象。欧洲人彻底将美国当成了世界的中心,当成了先进文化的代表。比如电影中,巴黎街头的孩子们围着杰瑞要美国泡泡糖,主动要求学习英语,这不仅是当时欧洲人普遍崇尚美国文化的体现,也是一次成功的美国意识的输出。
    再说电影中的两个女性形象,一个是美貌而富有的富婆另一个是皮肤黝黑的中下阶层女人莉莎。男主人公杰瑞为什么喜欢莉莎,而不喜欢富婆呢?我想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可能更有助于理解电影。
    二战的爆发让男人们都上前线去打仗了,后方的劳动力也因此而匮乏。但社会还必须照常运转,前线还需要后方源源不断的支援,怎么办?时代把女人退出了家门,推到了社会的工作岗位上。女人开始掌管公司,开始从事工业生产。这样,女人的地位随着她们对社会的贡献而提高了。女强人也因此出现了。战前的电影里是不会出现女强人形象的,但这部拍摄于1951年的电影里有一位女强人,这也是女人社会地位提高的一种艺术体现。
    至于莉莎皮肤黝黑,样貌一般,却赢得了男主人公的芳心,其实也是劳动在作祟。男人们都去打仗了,女人们就必须在阳光暴晒下工作,没有条件再保持原先白皙的皮肤。黝黑的皮肤是那个时代中下层女性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体现,也是那个时代社会审美趣味的体现。而丽萨就是一位在化妆品店做销售的中下层劳动者,黝黑皮肤是她辛勤劳动的体现,当然应该赢得男主人公的芳心。这是好莱坞电影最基本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