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下海(2017)

下海(2017)

又名: Bitter Flowers

导演: 奥利维耶·梅斯

编剧: 阿美 马滕·洛克斯 奥利维耶·梅斯

主演: 耿乐 齐溪 王茜 曾美慧孜 山姆·米尔胡塞尼 曲高位 樊力哲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比利时 法国 瑞士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7-10-16(釜山电影节) 2018-03-28(比利时)

片长: 95分钟 IMDb: tt7411742 豆瓣评分: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爆发大规模下岗潮,女性失业尤为严重。很多女人听说当法国保姆能赚钱,便不惜背上巨债出国。到巴黎后发现求生无路,只好去“站街”。比利时导演奥利维耶偶然遇到她们,进行了长期调查,并找到王小帅任监制,以此拍摄出电影《下海》。

演员:



影评:

  1. 下岗,现在听来略带“过去时”味道的一个词。

    但在上世纪90年代,它却是“进行时”,甚至还形成了一股“潮”

    调查显示,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中,总共波及的城镇企业职工多达2278万人(统计数据截止至1999年)。

    记性好的观众,应该记得不少国产片里,就出现过被“下岗”的情节。

    比如《万箭穿心》里的马学武《钢的琴》里的陈桂林《暴雪将至》里的余国伟等等。

    《钢的琴》剧照

    往近了说,前不久上映的《地久天长》中,咏梅所饰演的王丽云就是下岗浪潮所波及的一员。

    不只是电影作品,那时候的各种艺术形式里,都难以避免地要提及下岗这一主题。

    1998年,刘欢写了一首鼓励下岗工人的歌,他唱到: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1999年,黄宏在小品《打气儿》里也说道:

    “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

    但是,下岗对一个工人来说,真的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吗?

    并不。

    当时的下岗潮所影响的人,大多是年纪不小,也没有什么一技之长的普通工人

    上有老,下有下,有一大家子人需要养活。

    《万箭穿心》剧照

    根据一份1999年,对多地下岗职工的调查显示:

    “在这些下岗工人,80%至90%都是进入社会声望较低的传统零售、服务业,或是临时就业岗位。”

    男人们,尚可出卖劳力,做一些苦脏累的活。

    而一些被生活逼得无路可走的女人,就从“下岗”走向了“下海”——

    这是一部注定无法在国内上映的电影,因为尺度太大

    由一名法国导演执导,曾经在2017年的釜山电影节上展映。

    但,片中的主要演员都是中国人,喜欢看文艺片的影迷应该不会陌生——

    饰演男主角的演员耿乐,之前出演过《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往春天的地铁》,以及前两年的《嘉年华》、《相爱相亲》等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另一名女演员曾美慧孜,去年曾凭借电影《三夫》提名金马影后。

    《三夫》剧照

    《地久天长》的导演王小帅,担任了《下海》的监制。

    巧的是,在《地久天长》中饰演茉莉的齐溪,在此片中饰演了女主角张丽娜

    张丽娜是一个东北人,结了婚,有一个小孩。

    不幸的是,她下岗了。

    90年代末的下岗工人,很难再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就算找到了薪水也相当微薄。

    但是张丽娜听说,去法国当保姆,每个月能挣2000欧。

    折合人民币两万多一个月(90年代的汇率),这是在国内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于是,张丽娜抛下丈夫儿子,甚至还为此借下高利贷,启程去了巴黎。

    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漂泊的不易,经历过的人都懂。

    更悲惨的是,现实还给了她重重的一巴掌——

    拨通第一个招工的电话,对方告诉她,一个月薪水500。

    第二家打过去,甚至连500都不到。

    她懵了,这和当初说的2000也差得太远。

    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你不做,别人还抢着做。

    “巴黎最不缺的,就是来这里当保姆的中国女人。”

    想到欠下的高利贷,以及在老家的丈夫儿子,张丽娜忍了。

    她来到雇主家里,进门就惊呆。

    对方给她安排的住处,是一个杂物间

    床旁边就是洗衣机,头顶是柜子,连站直了转个身都困难。

    而保姆这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

    家务全干,还要带孩子,一个月只休息两天。

    到了第一个月发工资时,雇主还以摔破花瓶为由,扣了她100欧。

    “你们这些东北人就是这样,粗手笨脚的,啥也干不好。”

    张丽娜终于忍无可忍,要了工钱,背上包就走了。

    失去工作,张丽娜又开始在巴黎街头漂泊起来。

    幸运的是,在街边的餐厅,她认识了一名东北老乡李玉梅

    三两杯酒下肚,俩人产生了“他乡遇故知”的惺惺相惜。

    李玉梅带张丽娜回到住处,找了个落脚的地方。

    一个不大的房间,摆满了上下床,一个床铺每周的租金是120欧。

    李玉梅交了租金才发现,这里住的全是来自东北的中年女人。

    她们都是从事性交易的站街女。

    一开始,张丽娜对这群人充满排斥。

    不和她们说话,不一起吃饭。

    她仍然想找一份正经工作,为此跑遍了巴黎有华人居住的大街小巷。

    可结果都相同——每一家都把她拒之门外。

    迟迟找不到工作,家里欠的贷款又催得紧。

    张丽娜心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被彻底击溃。

    她开始尾随李玉梅,观察她是怎么站街的。

    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很快,张丽娜就向沉重的现实妥协了。

    短短几天时间,她就成了一名业务熟练的站街女。

    男人的眼睛一瞥,她就知道对方的来意。

    比个手势,谈好价钱。

    几秒钟的时间,一笔交易就谈妥。

    张丽娜彻底“下海”了。

    但,她可不敢告诉家人。

    于是工作的时候,她就浓妆艳抹,媚态十足。

    到了和家人视频聊天时,就卸掉口红,扎起马尾。

    脸上也终于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

    站街这事儿于一个女人而言,无疑是耻辱的。

    有时候,还会遇到不尊重女性的客人。

    这些苦楚,张丽娜无处可说,只能把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

    她知道,等她赚到还上高利贷的钱,赚到开一间店面的钱,她就能回家和丈夫儿子团聚了。

    张丽娜原本以为,生活会这样渐渐平静下来,没想到家里又发生了波澜——

    张丽娜的弟妹(丈夫的弟弟的妻子)听说巴黎当保姆赚钱,也想来这边干活。

    更突然的是,还不由得她劝阻,弟妹已经把来巴黎的手续都办好了。

    张丽娜要如何面对弟妹?如何掩盖自己的谎言?在这里就不多剧透了。

    肯定会有人想问,既然她们在巴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为什么不回去呢?

    其实,这些站街女各有各的难言之隐——

    张丽娜是因为憋着一口气,不想回去让别人看不起。

    李玉梅是因为要独自抚养一个上大学的女儿。

    其他的女人,要么丧偶,要么离异,都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于是选择出卖身体赚钱。

    像电影中这样的女人,现实生活中并不少。

    据调查显示,90年代在法国的华人性工作者有600余人,到了2016年,这个人数增长到1300人。

    而她们赚取的嫖资,一次仅有20至60欧,有时候甚至还更低。

    此前,就有不少新闻报道过这类边缘人群。

    其中不乏一些触目惊心的标题——

    不少电影作品,也将镜头对准了这群人。

    比如《上海,美丽城》《站街女》以及今天介绍的《下海》等等。

    拍摄《下海》的法国导演奥利维耶·梅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迷。

    他的纪录长片《发高烧》,关注中国河南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状况。

    《去不息》《猴年》则将记录了一户三峡“移民”家庭的真实生活。

    奥利维耶·梅斯(右)来中国交流学习

    《下海》是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片中也有一些玩转中文的情节。

    有两处谐音梗,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张丽娜第一次来到李玉梅住处,问这里的女人是干啥的。

    李玉梅的回答是:“给逼的”

    一语双关,都是被生活给“逼”迫的。

    片尾,张丽娜来到丈夫的住处,俩人给儿子煮面。

    张丽娜问丈夫:“要(有)蒜吗?”

    丈夫不做声,扭头指了一个方向。

    “算”了吧,生活再一地鸡毛,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

    泰戈尔有句诗:“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回报以歌太难,能够做到像张丽娜、李玉梅这样,在生活的重压下好好活着,就已经很不错了。

    我当然不是鼓励这样的做法,但是,当指责这些女性为了生活出卖肉体时。

    那些把她们推下海的无形双手,就不值得反思吗?

    海里或许很脏,但笑贫不笑娼的岸上,也干净不到哪里去。

    *本文作者:张不才

    < END >

  2. 东北人这个改开以来具有高流动性的庞大群体,与四川人、温州人一样在很多中国人眼里的地域印象是:具有广泛流动性的人;

    就外出工作发展、创业打工的人数上来说,东北无疑是中国所有地域里最突出的地方之一,49年后以重工业、国企为主体的东三省,曾因五六十年代片面倾向发展重工业、偏废轻工业的发展模式而吸收了大量就业群体,

    但随着90年代国企改革下岗潮开始,东北似乎已很难负担很多本地人口的就业,于是大量东北人开始外流自行寻找门路、找寻其他地方的发展机会,这其中不止有面向国内其他地区的,也有面向国外的,

    故事中的女主角通过跟团去法国,然后脱团自行离开、滞留法国在当地找工作赚钱;而因为未经合法手续办理签证在法找工作;加上法国自身的移民政策上,就已造就大量移民群体,本地都未必有对应数量的就业岗位来吸纳的大背景下,就更只能沦为边缘的廉价劳工了,

    电影中反映的状况是:在法国,对中国人歧视最严重、剥削最厉害的反而就是部分华人;虽未在法生活过,无法准确判断,但对华人海外窝里斗的情况常有耳闻,尤其是东北人这个在国内就已被某些人塑造出不少刻板印象的群体,在海外华人社会那的情况也可想而知,

    走投无路又迫于欠账和脸面不愿回国的她,无奈开始从事性服务行业,从她做出选择开始,就已预示着后面回国的遭遇,因为在一个性产业尚未能合法化经营的地方、在一个男性的性观念里大量存在民族主义情绪的现状下(认为中国女性向外国人提供性服务就是受辱、掉价、丢面子),这两种双重污名化观念大行其道的环境下,中国女性在国外向外国人提供性服务来养家,对丈夫来说觉得受到奇耻大辱的可能性相应就会很大,

    接着老家看到自己出国发展经济条件转好的女性急于过来,无力阻止,最后不得不带新人入行,这种无奈之举于是变为:推老乡入火坑之类的道德谴责顺理成章、道貌岸然的攻击对象。

    又加上回乡后,丈夫的不理解,这些原本为家里发展已忍辱负重的女性,想赚到需要的钱回乡团聚,回乡后却得忍受多重的压力,以及小心翼翼不让本地人知道自己在法国所从事的真正职业。难能可贵的是导演没有一味的悲情渲染和使劲卖惨,而是点到为止、符合实际,所有的矛盾、痛苦都是弥漫在日常生活的具体处境中的,而不是浮夸的。

    这可以说是与鼓吹光鲜亮丽、高大上全球化的那批人的述说相比,近在眼前又咫尺天涯的地方全然相反的“低端全球化”案例,详述全球化在给渴望改善生活的贫穷者带来改变的同时,也相应施予各种冰冷打击的另一面!

    那场在法国从事性工作的东北姐妹们一起过年的戏,真是拍得既写实又动人,她们互相间的敬酒、跳舞、唱歌,不也正像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群体的年会聚餐吗?

  3. 郭燕芳:在布鲁塞尔市中心参加了《下海》的首映礼,感触颇深。《下海》以法国巴黎美丽城的站街女为原型,讲述中国女性从家庭出发,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远走法国打工的故事,种种无奈下最后从事了站街这个行业,最后解决了家庭经济问题之后最后又回归了一个家庭的故事。

    有几个感悟很深,一是中国女性对家庭的付出,即使在丈夫不太支持的情况下,却想让家庭变得更好执意远走到法国,担起了家庭重任。二是别人夸他丈夫很好的时候,她骄傲的说“那可不是吗,人堆里挑出来的”,也没有提半点其中的苦涩,从心底里的骄傲。三是慢慢的女主慢慢的,从不吸烟,开始了吸烟,当回归家庭的时候,确定了家里四处都没有人以后,点上了一根烟。大概就是即使回归家庭,这段经历还是会留下些痕迹的。

    影片拍的很细腻,有很多小细节都引发了思考,从女主个人,到家庭,到巴黎美丽城华人社区到东北重工业破产那个年代的思考。很值得多看几部的电影。


    王晨璐:看电影之前,第一次看到海报的时候会觉得这部电影的基调会十分的沉重。看完电影之后,沉重的感觉并没有太强烈,或许是这个话题离我的生活很遥远,第一次让我知道生活的城市中有那么一群人,她们为生活所迫做那些世人不能苟同的工作。肯定会有很多人不屑她们这个群体,甚至带有色眼镜看待她们,就像电影中的丈夫们一样。但是女主却并没有因为这样而觉得自己可怜或者因此放弃自己,她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家庭,只是在那个当下不是她能够选择的方式。或许在我们看来她们很可怜,但她们却不需要接受我们的可怜。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无可奈何。想起了之前看过一部电影中的一句话 ‘ Be kind, for everyone is fighting a hard battle. ‘ 就是这个道理。


    Fiona:和@比利时吃喝玩乐的小伙伴们看了电影《下海》(Bitter Flowers)。一批从东北到巴黎“下海”的女性的故事。电影开始时女二一句“都是给逼的”实在是恶趣味的可以又让人唏嘘不已。最后导演Oliver说的非常好,其实这部影片的意义不在于关注所谓prostitution这一行业以及从事这一行业的女性,而在于中国国内这种认为出国一定能赚大钱的病态,错误的观念。作为留学僧的我们其实是可以体会这种明明每天各种挣扎在due与due之间,却还要在别人问你一句how‘s going的时候回答一句going well,当然,不可否认影片中这群女性所要承受的这种身心压力是我们的几十倍几百倍。最后,controversial idea, 反正我的朋友圈也知道我实在是feminist得可以的,所以应该不会惊讶我无法苟同影片的最后女主回国被丈夫发现在国外“卖”后竭力挽回出走的丈夫。如果是我的话可能真的会甩一句,老娘他妈不伺候了,嫌脏你他妈把老娘赚的钱都吐出来啊,嫌脏你他妈找个不脏的过啊。真的无法理解这种好像没有丈夫就活不下去的心态了,当然在那个年代的东北也是不算意外了。不过总体而言还是值得观看的,可以找渠道看一下。然后说一句齐溪小姐姐在台上紧张得跳脚吐舌头也可以说是十分可爱, 交传听不懂中文请让我去翻译谢谢。


    王晨:Bitter flowers / 下海

    #太长不看版:电影很棒,全员演员演技在线,如果国内过审,推荐大家去看。

    #啰里八嗦版:

    本来以为导演要像harlots一样拍个女权片出来,女主最后走向人生巅峰,叱咤巴黎,成为一个有故事的老鸨,没曾想一个外国人如此深谙中国套路不仅暗暗歌颂了女性和母亲的伟大,还给了个大团圆的结局。

    女主不懂法语,不懂技术,憧憬着别人勾画的大饼来到巴黎,期待靠当保姆赚大钱,回国买房开店,给儿子和家庭一个更好的生活。可惜巴黎的晚风吹醒了她的美梦,现实中做保姆不但生活环境恶劣,备受温州雇主欺凌,工资却只有500欧,不到想象的四分之一,连出国借的高利贷利息都不够还。不甘心就此回国,又要生存下去,只好张开腿,想要的钱赚到了,寄回去了,家里的房也买了,店也盘了,甚至还有不明情况,不拿自己当外人的亲戚(丹丹)凑上来说我也要跟你一起干,结果发现真相后又哭哭啼啼缠着女主一起回国,还把事实捅了出来。

    这个角色懦弱无能,拿所谓人情事故当自己挡箭牌,遇事只会哭,把自己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满足了皆大欢喜,不合我意,就横眉冷对,口口声声控诉对方斑斑错处。

    这样的人讨厌吗?

    当然。

    生活里多吗?

    比比皆是

    看的全程中大概有一半时间我都保持着wtf脸,剧中很多价值观我都不认同,但我知道这些在我们的社会里真实存在,只是好奇这个外国导演是怎么消化这个剧本并且拍的如此到位的?

    说实话初期我很喜欢女主的性格,认定了就去做,再无奈也自己承担,不吵不闹,吃得起苦,甩得了脸。齐溪的脸冷淡,独立,倔强,大荧幕上看她抽烟,美得不可方物,这样的女人哪还需要什么男人,那样无能又凉薄的老公要了有何用?

    预想的结局或是女主把盘下的店开的风风火火,独自把儿子抚养长大,或是回到巴黎,万万没想到,是带着儿子千里寻夫???

    如果不是我多想,大概是导演的中文程度太好,最后一个镜头女主问男主,有蒜吗?男主一指,end of story.

    蒜 = 算?

    算了?

    算了。

    像吞了一只苍蝇一样难受。

  4. 本片女主齐溪为了改善生活,为了儿子,在老公耿乐劝阻无果后硬是去了法国,为此欠了一屁股债,到了法国发现当保姆根本赚不到钱后,她认识了大姐,大姐劝她回家,可她为了面子,为了一口气,硬是留了下来,慢慢走上了站街女的道路。 最后回到家乡,耿乐知道这件事后,选择了离开,他没有要任何的东西,只是接受不了老婆的行为。 曾美慧孜饰演齐溪的妯娌丹丹,她老公看到齐溪去法国赚到了钱,就逼着老婆也去。 曾美慧孜去了之后才知道齐溪原来做的不是保姆,她开始崩溃,但为了现实她还是做了,可没做几次她就受不了了,为了丹丹和自己,齐溪决定带着丹丹回国。 丹丹老公知道老婆做了这个之后,大发雷霆。 很多人看完本片痛斥男人是那个当女人上岸后不给披衣服的渣,是那个既骂老婆婊子又拿着老婆站街赚来的钱潇洒的渣。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笑贫不笑娼是三观不正,是道德有问题。 而我看完有些别的看法,我感觉不管是站街女这个角色,还是老公接不接受自己,都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耿乐不接受齐溪的回归是因为一切都是齐溪的执念,耿乐觉得自己没错,而齐溪也知道自己有错在先,如果她们安于原样,或许过得苦一点,但不会发生这一切。 丹丹的老公选择接受是因为整件事是他做的主导,如果不是他,丹丹也不会这样。 90年代,东北下岗潮,多少人因为穷而全家人一起自杀,因为穷而由老公踩着自行车送老婆去做那些事,还得在门口等着。 那么多的身不由己,不是一句三观,一句道德就结束的,对于他们错不在职业的贵与贱,只在于你所做出的选择自己能否承受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