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22英里 Mile 22(2018)

简介:

    驻扎在印度尼西亚的美国CIA探员,詹姆斯·席尔瓦,从小就有狂躁症的他,却是数一数二的特工。他所属的精密作战小队从接到任务开始就不再归属任何国家的管控。正当席尔瓦的团队在为放射性核武器的下落苦恼时,当地警官李努尔,也是团队的污点证人,突然现身并揭发了核武器的所在。剩下的核武器所在地点被他加密 保存,他要求席尔瓦等人8小时内把他送出印尼,才会说出密码,否则所有未找到的核武器就会同时爆炸。时间紧迫,席尔瓦等人立即向CIA递交了辞呈准备先锋护送行动,目的是把李努尔送到22英里之外的飞机“天使号”上,并得到李努尔手中的磁盘密码。短短的22英里,却是危机四伏,当地的印尼特工为了追捕李努尔,对席尔瓦进行了沉痛的打击。但他们双方都不知道的是,俄方情报局正在背后秘密监视着整个行动,席尔瓦等人也并不知道这场行动从一开始就是场特洛伊行动。

演员:



影评:

  1. 台面下的较量很肮脏,但棋手比棋子更重要

    主人公的身份:马克同学是美国脏活小分队的队长。

    他这个脏活儿精英小分队,负责给美国干脏活,是最精锐和重要的美国军方资产之一。他们就是处理脏活的黑手套。影片开始还用了一些篇幅暗示,特朗普等美国总统的外交成果,远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干净。

    明线案件:脏弹事件!保护VIP前行22英里。

    某年某月某日,马克同学收到消息,俄罗斯丢了一批核武器原料,足够制造6颗脏弹的。而恐怖主义最想要炸的国家就是美国。所以他们要在虚构的东南亚国家中,拦截这批核武器原料。但是他们的线人小李子出了问题,给他们的线索错了!他们没能找到这批核武器原料。

    就在这时候,他们的线人开车冲进了美国大使馆,并且给出了加密的硬盘。

    小李子说:“只要让我逃到美国,我就可以告诉你们密码,找到所有的核武器原料,以及随时能够推倒这个虚构国家政府的脏料。另外,我给你们的地址没错,那里面藏着一份核原料。”

    果然,美国军方确认找到核原料一份,还剩下五份核原料位置未知。

    而该虚构国家的情报机构不惜暴露自己在美国大使馆里的间谍,也要刺杀线人小李子,让马克从侧面确认了小李子的情报价值。

    满身血的小李子赤手空拳干掉了杀手

    马克及美国政府想的是:
    大使馆里的间谍价值很高,公开在大使馆里刺杀,甚至会牵连到与美国的外交关系。这国家不想混了?一般国家都不会这样摊牌吧?好吧,那小李子肯定有价值。
    好吧,那就送小李子去美国,送到机场就好了。但是虚构国家(印加多尔)的情报机构一定会在全力阻止的。而美国军方在拿到能够摧毁虚构国家的资料之前,应该也不会介入。所以……脏活小分队来保护他啦。

    于是,马克小分队要保护小李子前往22英里外的机场。

    这就是本片片名的由来,和主线上最大的矛盾。

    这个梗,咱们用过,就在《十月围城》,不过他们送的人就没有孙大总统那么重要了。而且小李子远比大总统能打。其过程也跟十月围城类似,我甚至觉得《十月围城》更加精彩。不过,小李子的身份是本片的最后底牌……

    在行动中,您能看到,美国特工肆意在他国领土上干着“颠覆他国政权”的任务,践踏小国主权,玩无人机,入侵交通信号系统,监控系统,杀杀杀,利用远程开启“电子锁”汽车的功能,为特工找下一辆车…

    像不像COD中的场景

    脏,但再脏,英雄主义也无法决定胜负。因为马克的小队,只是棋盘上的棋子。

    暗线案件:干掉脏活小分队

    脏活小分队是美国最厉害的小分队,他们纵横全球达49次,完成了种种“汤姆克鲁斯”大叔挑剩下的任务。其中有一个任务是解决试图入侵美国军事情报网络的俄罗斯黑客间谍小组。

    所以,俄罗斯情报机构决定想办法猎杀脏活小分队,为什么呢?答案在后面。

    但脏活小分队不但拥有美政府最强的战斗力执行小组,还有最强黑科技的指挥小组。这两个部分在执行任务时为保证安全,一般都要分开部署在相距超过2000英里的两个国家。这是个难点,却不是无懈可击,那就是远程控制,在断网的时候会切换网络,这时候就能找到指挥小组了。

    酷炫的指挥小组被全灭

    在“保护VIP前行22英里”这个任务中,号称脏活小分队心脏的——指挥小组(从片中出现的部分国旗来看)不是在哥伦比亚,就是委内瑞拉。

    大国争雄,最重要的不是棋子有多厉害,而是棋手拿出多少资源,摆在棋盘上。

    在这场争斗中,俄罗斯拿出国家的身份来作战,而美国只是让马克出面,他们只是找脏弹的脏事小分队。这让博弈的双方失去了平衡,这也是本片的暗线和结局发生的必然结果。

    俄罗斯情报机构,甚至俄罗斯政府,首先买通了虚构国家的政府,让它们在暗中倒向了俄罗斯,让虚构国家的情报机构协助俄罗斯情报机构做了一个局。

    他们利用三面间谍(表面上是虚构国家的警察,其实是美国的线人,但其实是俄罗斯的间谍)小李子设置了一个局。为了这个局,俄罗斯丢出了六颗“脏弹的原料”,为了这个局,俄罗斯卖了虚构国家的情报机构所有人,为了这个局,俄罗斯出动全球网络监控中心,出动了空中指挥中心,出动了最强的黑客,制作了专用的木马,出动了跨过杀手小队。

    当马克将小李子送上飞机的时候,小李子给出了硬盘的密码,让马克知道了剩下五颗脏弹的原料位置。

    但硬盘中的木马感染了指挥小组的电脑。并且以照片的形式提示他们,你们之前杀的俄罗斯黑客,是俄国情报机构老大,女将军的独生子~~~ 所有人都小看了一个母亲的决心……

    而指挥小组的黑客在做出反应之前,就被找到他们位置的俄罗斯“脏活小分队”破门而入,并彻底灭杀。(指挥小组的老大中枪仍然走到街上听音乐,最终是否死亡未知…)

    当小李子消失在美国领土上时,马克的脏活小队只剩下他一个人了。(送小李子上飞机的小妈妈似乎被小李子干掉了…)

    这场对决,以俄罗斯的全面获胜而结束。俄罗斯更脏,而且是全力的脏。

    傲慢的巨人(美国)蔑视敌人,终于迎来了恶果,损失了脏活小队,而且还不知道自己的军事网络是否被俄罗斯人潜伏进入了。

    结局:BIG GAME IS CONTINUING

    马克要报仇。美国也要。

    PS.剪辑上好像有点小急促。

    PS2. 里面有吐槽“哪个混蛋写的剧本”……

    PS3.里面好像还有线索,小李子似乎暗示了马克全家是被“肮脏的国家”杀掉的。所以美国才能完全控制马克…

  2. 有些人很少意识到: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绝非你眼睛中看到的那么平静。

    很多时候,你根本不知道有些危险曾经存在过。

    更不知道到又是哪些人默默地将这些危险抚平。

    揭露这些故事的电影有很多,但最近有部电影吊足了探长的胃口。

    单凭动图就圈粉无数。

    要知道这还只是幕后日常演练:

    导演彼得·博格(Peter Berg),主演是马克·沃尔伯格(Mark Wahlberg)和被称为“印尼成龙”的打星伊科·乌艾斯(Iko Uwais)。

    这三个人有人可能不认识,探长给你翻译下:

    三个人组队=年度必看。

    打码的故事

    整幅海报是马赛克风格,意味很明显:

    《22英里》讲述的是一个被打码的故事。

    故事中的人物从来不会进入公众视野,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是不存在的幽灵。

    一键消失,《22英里》

    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可以说简单粗暴(以下内容无剧透)。

    它讲述的是一个秘密特工组织,护送一名嫌犯到22英里之外的机场的故事。

    被护送的人,是伊科·乌艾斯饰演的李·诺尔(Li Noor)。

    他手上掌握有关于放射性粉末的重要信息,而且他还带来影片最大的反转。

    故事以男主詹姆斯·席尔瓦(James Silva,马克·沃尔伯格饰)接受审讯开始。

    因为导演本来就计划拍成三部曲,这一部是男主对一个任务做的反思。

    男主是被招募的天才异类。

    他从小思维超常,但极度冷血,一心工作,还有暴力倾向,就是个有狂躁症的疯子。

    一般人和他说几句话都要崩溃。

    小姑娘都要被他说哭了

    手腕上系皮筋打疼自己是心理学上的“厌恶疗法”用来惩罚自己的不当行为,男主一边惩罚自己一边继续

    他所在的组织叫“守望者(The Overwatch)”。

    围剿暗杀、栽赃嫁祸,业务繁多,但从不留下任何痕迹。

    编剧利·卡彭特(Lea Carpenter)表示:故事的素材来源于现实中的CIA特别行动小组。

    据说这个小组(SOG)成立于冷战时期,由小布什在9·11事件后重建,每年投资数亿美元。

    SOG就是守望者的原型。

    高官启动守望者小组,组员以国际象棋棋子命名

    用电影里的话说,他们是政府解决问题的第三种手段。

    第一种是外交,江湖人称耍嘴皮子。

    第二种是军事,俗称干架。

    第三种,被称为“秘密行动”(Black operation),既鬼知道是真是假。

    每次执行任务前,守望者小组人员都要签署协议和美国政府撇清关系。

    在表面和谐稳定的大的世界环境下,他们所参与的,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现代战争。

    这些战争就算发生在你身边,你也浑然不觉。

    组员之一就是个小姑娘

    路边普通饭店的店员是安全屋的联络人

    没人承认他们的存在,但他们却有着无限的资源权限。

    用片中的话说:我们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一般人无法理解。

    有关资料被“清除”

    功能强大的无人机能够实时扫描出地面人员的信息。

    甚至在1分钟内找到附近可以使用的车辆。

    实时地面扫描

    扫描到可以随时启动的车辆

    大部分情况下无人机都用来跟踪和分析。

    但在特殊情况下,它可以实施不经军方授权的空中打击。

    守望者小组外勤小队骁勇善战,内勤小组指挥在千里之外。

    对Facebook、ins等等社交网站信息随时进行调取和监控。

    这些无视常规法律和道德的骚操作不仅在国内有效,小组到了国外依旧无视他国法律。

    总之,他们就是一支训练有素、不择手段的幽灵组织。

    而执行完任务之后,他们又会做回和你我无异的普通人。

    只是有时会太忙,没有时间打炮。

    顶级的动作

    《22英里》不仅呈现了这个神秘组织的日常,而且它的动作戏拍出了《突袭》的感觉。

    这也是导演彼得·博格和伊科·乌艾斯产生的最大化学反应。

    《22英里》的动作戏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导演擅长的现代枪战。

    一类是“印尼成龙”擅长的近身格斗术(CQC,Close Qaurters Combat)。

    导演彼得·博格,56岁,近些年来凭借几部高口碑的现实题材影片被大家熟知。

    他崇尚现实主义,几乎全程实拍,不使用绿幕,这让全片带有一种难得的真实感。

    《孤独的生还者》,2013,豆瓣8.0,IMDb7.5 《深海浩劫》,2016,豆瓣7.0,IMDb7.1 《恐袭波士顿》,2016,豆瓣8.1,IMDb7.4

    《孤独的生还者》《深海浩劫》《恐袭波士顿》

    影片中的爆炸场面都是真实爆破。

    车旁边的特技演员还好吧?幕后特辑

    谁都不服就服摄影师幕后特辑

    在片场导演一般总是喊“action”,而彼得·博格却总喊“Fire in the hole!(卧倒!)

    幕后花絮

    《22英里》电影效果

    而有着多年实拍经验的导演不仅仅要求实景拍摄,还要求对各个场景进行数字和现场模拟实验,把握细节。

    以达到银幕上最真实的效果,这在当今绿幕横行的时代下实属不易,更甩了某些抠图剧组N条街。

    电脑和现场模拟

    《22英里》电影中的效果

    就凭这认真的态度,片子的动作戏就肯定差不了。

    伊科·乌艾斯(左)和导演彼得·博格(右)真男人,爆炸不回头

    公路汽车追逐戏也是全程实景拍摄,但演员不如阿汤哥那么全能怎么办?

    老司机遥控!

    片中用的是改装汽车,老司机坐在车顶完成一系列操作,演员只需在驾驶座做出相应动作。

    动作片多是男性的天下,《22英里》中的女性一样亮眼。

    拿起枪,帅气程度好不亚于马克·沃尔伯格。

    《22英里》

    守望者小组重要成员由参加过奥运会的柔道运动员龙达·鲁西(Ronda Rousey曾出演《速度与激情7》)饰演。

    她还是美国的MMA格斗明星。

    《22英里》

    身手矫健的女演员只有一个怎么办?

    训练。

    从手上动作到脚上动作都要真实而准确。

    现场动作指导

    《22英里》

    片中有重要戏份的爱丽丝(Alice,由劳伦·科汉Lauren Cohan饰)经过训练,都已经可以和伊科·乌艾斯过上两招。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动作明星伊科·乌艾斯承包了全片的近身肉搏。

    他将《突袭》中充满戾气的格斗风格带了进来。

    现场他不仅是演员,还是动作指导。

    以至于有网友吐槽:还护送他个毛线,直接给他一把匕首,他自己就能杀到机场。

    模拟演练

    《22英里》

    其中医疗室的动作戏最为精彩,这场戏几乎是伊科·乌艾斯的个人秀场。

    所有的动作都是实战为准,而非好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

    幕后

    《22英里》

    每一场动作,都经过无数演练与磨合。

    动作拳拳到肉,剪辑也快速犀利:

    模拟演练

    《22英里》

    现实版的冷战

    《22英里》虽然有着顶级的动作戏,但评分不高。

    豆瓣只有6.8,IMDb仅6.1,探长都差点因为评分低而错过它。

    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家对导演和两位男主组成的金三角期待太高,以及全片像是一部“超长预告”。

    《22英里》没有拍出《谍影重重》一般的深度,但它也拍出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它的结局并不是传统的正义战胜邪恶,全片更不是主旋律。

    它所反映的,是和平年代下的暗流涌动。

    特朗普和奥巴马出境

    片中的守望者小组每个人都杀人无数,他们不像杰森·伯恩一样拷问良知。

    因为在国与国的层面,只有利益,无法评判对错。

    但《22英里》还是提出了质疑:我们所说的国家和政府到底是谁?

    CIA的特别小组有时能够解决问题,但有时也会成为报仇泄恨的工具。

    因为说到底,组成国家和政府的还是人。

    而每个人,每个国家都希望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所以国与国之间,就像人与人,有的即使和你称兄道弟,他也有可能随时在背后捅你。

    所以整个世界的状态,就像你我的人际关系。

    没有永恒的和谐,只有相对的和睦。

    世界也就没有绝对的和平,只有相对的稳定。

    博弈仍在继续,明天,谁会赢呢?

    ——————The End——————

    文/探长

    2018.11.3/青岛

    (微信关注公众号影探,后台回复22英里,一起来看好片儿)

  3. 在爱奇艺上看完了《22英里》,不出意外地是删减版,随手又通过剧情短片大致补齐了整个故事脉络。很显然,删减部分的内容除了一些按惯例必然挨刀的血腥镜头以外,更主要的是出于特定原因剪掉了俄罗斯势力的存在。所以弹幕里面一片抱怨看不懂剧情的声音并不是不能理解。但是随后习惯性地点开豆瓣,发现这片子居然得到了近7分的评分,确实有些诧异了。难道是因为在家防疫的憋屈心态导致大家只要看着是个动作爽片就能满足了?还是说难得看到一部反派获胜的影片,所以高看一眼?

    当然,说这个片子不值这个分数,并不是因为删减的问题,毕竟这种删减不是导演决定的。正如我使用的标题一样,我不看好这部作品,完全是因为全片充斥着不合理的剧情和错乱的剪辑,而这就完全是本片的编剧和导演该负起的责任了。

    所谓剧情不合理,并不是说俄罗斯势力不能出阴招搞定老美,也不是说南亚小国公开与美国为敌很荒诞。从冷战时期开始,苏联(俄国)人和美国人明里暗里的各种争斗就从没停过,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也是不足为奇。至于小国对抗美国嘛,本来就是虚构的国家,再说了只是追杀几个表面上已经是市井游民的美国人,那搞定之后随便按上个毒贩军火商非法持械、街头火拼之类的罪名也是很简单的事情,片中马克率领的守望者小队在行动前撇清与CIA的关系就是很好的证明,毕竟山姆大叔本事再大也没法解释为什么自家的孩子全副武装在别国的街头指东打西。真正不合理的地方,在于影片中各种细节的漏洞。

    1、片中是以马克的队伍搜寻丢失的核原料失败而引出了线人的存在,并提出了对这个线人的不信任。问题是,偏偏这个线人又自己送上门,指点美国人再仔细查查搜到的油画,果然就找到了涂在画布上面、只用一层油画颜料做遮盖的核原料。这个结果当然是证明了线人情报的可靠性,但同时也第一次将守望者小队的行动能力和智力水平推的向了深渊。试想,要搜寻隐匿的被盗核材料,而且还是按照男主马克的说法来讲放射性极强的核材料,那就算行动小队的装备再不齐全,起码也要带几个盖戈计数器吧?否则他们是打算要如何在一座房子中找到那一点点核材料呢?难道指望冲进去的时候就看到核材料被包装整齐地放在显眼位置,写着欢迎来拿?如果他们带了计数器,又怎么会没发现油画上核材料的存在,还需要线人上门指导?就算涂在表面的油画颜料是含铅的,难不成这画布和画框都是密封铅盒?

    2、以片中对守望者小队任务内容的设定,不难想象他们是需要完成各种任务的精英队伍,那他们的装备、战术水平和个人能力应该都是一流水平。可是护送行动却从头到尾一团乱麻。首先,小队出发前在大使馆内进行了装备整理,还特意用几个镜头交代了他们有多仔细,有枪支弹药,有通讯器材,有体征检测器,却偏偏没有防弹衣。第二,小队成员带了手雷,却没有闪光震撼弹和烟雾弹。不管是出于城市环境减少平民伤亡的考虑,还是基于护送任务中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闪光震撼弹和烟雾弹本应该是只嫌少不怕多的。CIA是有多穷?可是明明开场突击俄罗斯特工小屋的行动中就用了闪光震撼弹,也穿了防弹衣。第三,小队使用两辆越野车组成护送车队,明知道外面有人在打算抢夺线人,却大大咧咧开着所有的车窗,生怕别人不知道线人在车上?还是说舍不得空调消耗的那点汽油?第四,远程监控人员已经通报有摩托车跟在车队后面,车里的人却既不采用加速变道等方式来确定摩托车是否就是冲着自己来的,也不采取戒备行动,连被人凑到近前放了炸弹都不知道,这样的队伍是如何在以前的行动中存活下来的,难道一直在打小学生?第五,片中并没有出现女队员爱丽丝与其他人分享弹药的场景,何况中途在安全屋还补给过一次,居然在最后的楼房战之中莫名其妙的耗尽了弹药,尤其是手枪,一共就用了这一次,却连一个备用弹匣都没有,难道是原本打算去无限弹药的神剧结果走错片场了?所以她一直背着的双肩包里到底有什么?尤其是她破窗取玻璃当武器的桥段看似巧妙,实际相当无厘头,出发前带个匕首很难吗?

    3、片中用来营造紧张气氛的最大限制条件就是所谓飞机只能在机场停留有限的十分钟时间,那请问,这机场是谁控制的,为什么这么着急?片中完全没有讲清。这并不是能归罪于删减的问题。如果机场是反派势力控制的,估计一落地就被搞定了,还能容你停着等人?如果是自己人控制的,那你急个什么劲?如果有什么不得了的原因导致确实只能停十分钟,那明明飞机是从另一个机场起飞过来的,拜托你晚十分钟出发或者在天上多兜十分钟再落地好吗?更何况最后当男女主终于把人送到截停飞机以后,大家都很坦然地在跑道上呆着,给线人搜身,各自告别,再慢悠悠上了飞机,完全没有任何人来打扰阻挠好吗?你们之前到底是为什么要着急赶时间啊请问?

    4、影片开始的时候对男主的幼年经历做了简单介绍,又着力用了大段篇幅展现他暴躁不合群的性格,用意何在?尤其是指挥中心向他通报说有摩托车在跟随车队的时候,他没有向手下做出任何战术指挥,反而是专注于跟线人打嘴炮。护送车队遇袭,损失超过一半的队友,不得不去安全屋寻求补给和帮助,结果男主就一个人去和反派头子嘴炮了?对方已经动手杀了你一半的人了,你是如何自信到认为自己这么走出去不会被打成马蜂窝的?哦,导演告诉你的?好吧,那起码你的暴脾气发挥点作用啊,这么好的机会,直接把反派头子崩了不行吗?啊,又是导演拦着你的?到头来什么都没做,反而安全屋被废了,又多损失一个队友,大哥,那个队友可是你现有兵力的三分之一啊!那别去安全屋好不好,反正逃离安全屋的时候也没换车,不如节省下这点时间还少损失一个队友呢。这所有的安排难道就是为了给前面所说的那些不合理之处找个替罪羊,告诉大家“看啊,就是因为有这么个中二的队长所以小队搞砸了”?那请问这个中二的货色是如何做到队长位置的,所谓CIA精英都是上级闭着眼睛扔骰子挑选出来的吗?

    5、片中交代了守望者小队执行任务的时候,指挥中心是最隐蔽的存在,以至于要和战斗队相隔2000英里之外。所以俄罗斯大妈不惜做了这么大一个局,就为了用病毒软件找到指挥中心的位置。那么问题来了,战斗民族是什么时候学会瞬移、传送门这些高级技能的?前脚找到位置,后脚就已经杀到现场了?男主那边为了赶一个22英里的飞机都费了那么大劲好吗!真是可惜了指挥中心那个烟熏妆的妹子啊!

    其实全片剧情不合理的地方还有很多,实在无力吐槽了,感觉这里编剧应该是主要责任。但是导演也完全没有表现出想补救的样子,反而是加了一堆杂乱生硬的剪辑,顶着不妥协的帽子,护着没有料的底子,硬是把一部本可以很出彩的片子给毁了。至于续集的问题,从影片最后的铺垫可以很明显看出导演是憋足了劲要继续搞事情的,实话说,我也有些期待,主要是想看看下一部是不是还能再乱一点。

    一星给演员,一星给烟火师,就这么多了。

  4. 第一,华谊兄弟也出钱的哦!!!

    第二,原来在做出重大决策前,人的心率会增加,血压会上升

    美国守望小组特工,在进攻俄罗斯安全屋前,心率明显上升,血压升高(正常血压是90到140之间),氧含量偏低。

    所有这些指标都说明,他非常紧张,在屏住呼吸。而且这是一个新特工。

    第三,马克·沃尔伯格经历过空降兵训练,海军陆战队狙击手训练,生存躲避抵抗逃脱训练,海豹突击队水下爆破训练

    airborne school 空降兵学校

    US marine sniper school 美国海军陆战队狙击手学校

    SERE school (survival, evasion, resistance, and escape)生存躲避抵抗逃脱学校

    UDT school (Underwater Demolition Team)水下爆破队

    第四:弹皮筋和捏手指

    马克·沃尔伯格愤怒的时候会弹橡皮筋。

    伊科·乌艾斯紧张的时候会捏手指。这是一种缓解紧张的方法。

    第五,马克·沃尔伯格差点骂哭女程序员

    “你在哈佛的时候,他们没教你铯燃料的知识吗?”

    我没念过哈佛

    “你在麻省理工的时候没学过这个吗?”

    我没去过麻省理工

    笑死我了,他一句都没有说对。

    第六,守望小组的特工都是不怕死的人

    一直以为只有社会主义的特工才有顽强的精神和信仰。没想到资本主义的军事人员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