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反映青春期叛逆题材的电影,我心里(其实我觉得同样也是影史上)的“东邪西毒”是《四百击》和《无因的反叛》。前者是法国新浪潮的开山之作并一片奠定了特吕弗的大师地位,后者则直接让人生只拍了两年电影的James Dean名垂影史。 而那个年代欧美电影艺术创作者的探索和试验,深远影响了全世界这个门类的同行们。 所以,此片中Paul的房间墙上那张醒目的无因的反叛的电影海报,已经奠定了电影的基调和内涵,以及tribute。 大部分青春期的电影只能在青春期看,过了那个荷尔蒙和多巴胺都过剩的年龄段就会觉得疲倦——因为已经明白了那时以为的所有痛苦迷惘不公被忽视受伤害……在和生活对弈、被社会毒打以后,都算个屁!就会自觉的站到规则的营垒里,小心翼翼,收敛本性,站队划线,D同伐异……所以记得有个评论说过这部电影:一边看一边想揍孩子! 电影里的弟弟的确有让我想动手的冲动,但Paul没有!他从头到尾都是个挣扎的有自我思考的孩子:在弟弟在外刷夜的时候选择回家,心存希望想去国外读书,每场斗殴都先去做拉架,甚至天真的以为靠结婚能解救那个越南姑娘……但在他每一次站在路口犹豫的时候,都发现没法选择,稍微能看到一丝光亮的路已经被结结实实的堵上。 21岁的?演出了那个属于17岁的内心的荒凉与无奈。看到在赛车场那段,以及最后一颗子弹的俄罗斯轮盘赌时,能清晰的看到后来很多角色的影子——着实想夸一句:他初入行时期拍的几部现实题材电影里饰演的角色现在看来都太禁打了!怪不得他自己也说过,后来那些“打一打,耍耍帅,谈谈情”的商业类型片子真的用不上什么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