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亲爱的格洛莉亚 Àma Gloria(2023)

简介:

    克莱奥只有六岁,她疯狂地喜欢上了一直抚养自己的保姆格洛丽亚。但格洛丽亚必须紧急返回佛得角,到她的孩子们身边。在她离开之前,克莱奥要求她遵守一个承诺:尽快再见到她。于是格洛丽亚邀请她到去自己的岛上,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度过最后一个夏天。

演员:



影评:

  1. 克莱奥六岁了,带着厚厚的眼镜,像个小大人。妈妈癌症离开后她的保姆格洛莉亚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面对格洛莉亚的回乡,克莱奥任性的选择去她在非洲的家去度过暑假,在这里她感受到了来自格洛莉亚儿子的仇视,被她的外孙女抢走了关心和专注,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她生活的唯一,也终于迎来了必然的离别和再见。

    因为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只有六岁的小女孩,所以一切的爱恨喜怒都来的直接单纯,不加修饰和隐藏。她会因为私信产生愤怒,也会因为愧疚奔跑着跳入海里,会因为被救助感到感谢,也会因为没有被关注感到沮丧。就是这些简单直接的情感和情绪,透过镜头细腻的展示出来的时候,才会让人感到格外的被戳到,得以感同身受并且为之动容。快乐的笑容,犹豫的眼神,痛苦的眼泪,拥抱亲吻都如此真挚,也因此我感受到了来自人与人之间最紧密的情感链接。

    格洛莉亚的世界被通过一个更单纯也更质朴的视角展示,其中成年人的贫富差距,无奈,生活的困境都被放在一个更无辜的眼神里讲述。我们无需讨论那些沉重,只需要感受沉重背后带来的情感变化和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我非常喜欢中间不断出现的独属于女孩的卡通化的梦境和讲述,那些可爱的想象和感受更直接也哼意向化的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需要我们用沉重的成年人视角去悲悯或是讽刺的世界,这只是一个小女孩最单纯的眷恋和思考。她想要的爱来自于一个无可奈何的黑人母亲,世间的一切都在教会她人生的第一个重要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来自于每分每秒,而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我们也不得不接受成长的悲伤,面对离别和失去。我们可以选择记住美好的一切,也要接纳生活的复杂和情感的多样。

    亲爱的格洛莉亚留在了她的家,可爱的克莱奥也必须回到她的家。那些细腻的情感留给了镜头后的我们,我们也要回到家,思考我们的生活和情感。我们不断学习隐藏自己,矫正,平衡,就是为了一次次的接纳和面对那些我们不想要的生活,这是课程是磨难也是成长吧。

  2. 【独自起飞的鸟儿羽翼之下,指针又跳到了新的一天,爱与嫉妒是人之常态,带着这思绪向左或向右,在谁也不知道的时候登上悬崖,那还不如就此向前,忘掉这些吧】

    《亲爱的格洛莉亚》 克蕾欧今年六岁了,因癌症失去母亲的她却从不缺乏母爱,她的保姆格洛莉亚一直将她视如己出般呵护,悉心帮助她成长,二人就像真正的母女般生活。 但万事总有终曲,格洛莉亚有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随着一通告知她母亲因患癌离世的电话响起,漫长的旅途中,明日已经悄然而至。 格洛莉亚递交了辞呈后,将一切告诉了克蕾欧,克蕾欧年纪尚幼,虽然知道离别的概念,却不懂它代表的含义,她只是问: “我们还能再见吗?” “会的。” “什么时候?” “很快。”

    看着执拗的小女孩,格洛莉亚向克蕾欧的爸爸提出邀请,希望今年暑假能让克蕾欧前往她家,度过最后一个夏天。克蕾欧的父亲也欣然接受了这个邀请。 事实证明,离开了格洛莉亚的克蕾欧生活并不能一下恢复原来的水准,没有人接送孩子、没有人洗衣做饭、没有人安抚入眠,种种事物虽然有父亲完成,但难免会因工作原因延迟,这些小事累加在一起,让克蕾欧更加思念格洛莉亚。 时间转瞬即逝,很快,克蕾欧心心念念盼望的暑假就已经到来,她坐上了前往格洛莉亚老家的飞机,在数个小时的等待后,她在机场看见了前来迎接自己的格洛莉亚。

    克蕾欧跟着格洛莉亚回了家,也认识了格洛莉亚的两个孩子。 大女儿南妲为人随和,最大的继承了母亲的优点以及未婚先孕的经历。 小儿子西萨善良沉默,因为自小没有见过格洛莉亚,所以没办法承认她是妈妈。他对于能够享受母亲之爱的克蕾欧难掩厌弃。 格洛莉亚各有特点的家人让克蕾欧喜欢上了这里,但更多的,还是在格洛莉亚身边能够放松。

    克蕾欧在这里游泳、嬉戏,她跟格洛莉亚家人的关系越来越近。 看着她过去在巴黎所接触不到的生活困苦的人们的经历,看的越多,克蕾欧也逐渐懂得,格洛莉亚不可能跟她一起回家了。 格洛莉亚在这边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旅馆、新的男友,甚至即将成为祖母,一切都仿佛成了过去式。

    舍不得的思念和嫉妒的情感不断累积,这些矛盾直到南妲产下儿子后才凸显出来。 婴儿往往很吵,大哭大闹,往往这个时候,格洛莉亚就会唱摇篮曲给孩子听,而对于克蕾欧来说,那首歌是她独有的,是格洛莉亚只能唱给自己的,还不能理解“歌曲属于大家”的克蕾欧就此将不成熟的嫉妒和憎恨投射到了婴儿身上。 她甚至出言希望婴儿死掉,她以为那样就能让格洛莉亚回家。

    但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什么都没有发生,除了归家的日子越来越近,只有宝宝哭声依旧。 有一天,克蕾欧在格洛莉亚熟睡后,看着哭闹不止的宝宝心生烦躁,愤怒与嫉妒最终喷涌并淹没了她的大脑,她动手打了宝宝第一下、第二下,还想打第三下的时候被格洛莉亚制止。 克蕾欧立刻逃跑了,她跑到了海边的山崖上,纵身跃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索幸当时西萨正好在海边游泳,他立刻将克蕾欧救起并带回了家。 六岁的女孩在床上如同落水狗般颤抖,格洛莉亚没有责怪她,只是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情绪激动的克蕾欧立刻将一切和盘托出,对宝宝的厌恶和对格洛莉亚的思念,但格洛莉亚没有说话,只是紧紧的抱住了她。

    分别是必然的,无论什么样的行为也不能规避,在暑假结束的前几天,克蕾欧向格洛莉亚的所有家人告别,就连西萨也向她挥手祝福。 在机场入口处,她们紧紧的拥抱在一起,两人都知道,这一别或许就是永远,但最终她们还是分开了,在格洛莉亚将自己贴身携带多年的鲸鱼项链送给克蕾欧后,她们默契的背过身离开,因为她们不希望对方看见自己的眼泪。 【END】

    接下来是我的看法 这是一部以亲情为主题的电影,但其中还有很多社会隐喻参杂其中,但在电影之中,导演将这些社会问题引导出来却又闭口不提,很难想象导演究竟是为了嘲讽还是为了凸显种族问题。 电影中的多数社会问题都聚焦于格洛莉亚及其家人身上,母女俩相同未婚先孕之路,家中没有父亲的角色,为了照顾孩子而远离家乡前往巴黎,回家后却又被未曾陪伴过的儿子所厌弃。但是电影还是紧紧的聚焦在一个正在成长的小女孩身上。 格洛莉亚是个慈祥、有爱、带着母性光辉的人,她带着自己所有的善意呵护着自己的孩子和克蕾欧,但是在慈祥的状态下她也不会胡乱放任孩子,面对未婚先孕的女儿,她没有排斥其腹中的孩子,而是将其作为真正的家人在小镇上庆贺他的诞生。 她和克蕾欧所面临的处境其实是一样的,她们都失去了自己的母亲,但克蕾欧相比于格洛莉亚,她还有父亲,而格洛莉亚则是真正的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她成为了家中唯一的依靠,背负起母亲和祖母的身份以及更多的重担,但是她没有表现出来,依旧把爱透露其外。

    而克蕾欧在这部电影中所担任的是一个被迫成长的角色,失去母亲,而从小到大的生活过程中替代母亲的格洛莉亚也已经远走,她的失落是必然的,她的嫉妒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电影中两方的家庭都有残缺,反而将这种无奈释放到了最大化,更凸显了成长和分别的痛苦。 最初的成长阵痛将会被格洛莉亚的话语:“要记得,我会永远爱你”所安抚,迈向崭新的成长。她也许不会记得这个令人难忘的夏天,但对这将是她未来全新的开始。 独自起飞的鸟儿羽翼之下,指针又跳到了新的一天,爱与嫉妒是人之常态,带着这思绪向左或向右,在谁也不知道的时候登上悬崖,那还不如就此向前,忘掉这些吧。

  3. 很幸运赶上了电影资料馆的法语周开幕,也意识到相较于科幻的、或是极为masculine的影片来说,自己更爱这种女性视角的、细腻的、放大情感的、生活感极强的片子。

    童真的绘画用大胆的色彩展现Cléo的内心世界,对于小小的她来说,分别这个课题太难了,她花了一整个暑假的时间学习。印象很深的是当Gloria给Cléo讲述她的家人与她的过去时,Cléo说我的记忆里都是和你有关的。所以你要跟一个小孩说我们在往后的生命力不再有对方实在是太困难了。

    从Gloria回家、小Santiago的出生到她们真正说再见的时候,情感冲击一次比一次大,她的形象也越发生动立体起来。从一开始在镜头前面疯玩,尽情地诠释“无忧无虑”;到无法接受Gloria离开时无加掩饰的任性与泪水;在再次见到Gloria时她好似就全然忘了之前的痛苦,依偎在Gloria怀里续费她的爱;直到小Santiago出生,她不愿意这个天天只会放声大哭的小东西打扰Gloria难得的睡眠,不愿意他抢占原本完完全全属于她的Gloria的爱,她还太小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她学会了愧疚与道歉,学习了更深层面的爱与成长。

    另一个让我很感动的角色则是César,初印象是冷漠的叛逆的讨厌男孩,后面才发觉是被迫成长的很善良的一个。因为妈妈很早便去了巴黎照顾Cléo,因此缺席了他的成长,所以他对Cléo和Gloria带有恨意,但也同时暗含了他对Gloria的爱的渴望。他把家里的钱塞给Cléo,让她从哪来回哪去,却仍然在她玩累之后背着她回家,在Cléo跳进海里时将她救上岸。

    当然,Gloria的众多身份中最显著的是母亲,不仅是她亲生子女的母亲,同样也充当了给Cléo以母爱的角色。(所以当我在看到她在家乡要建一个自己的酒店的时候对自己的震惊感到羞耻。)但她同时也是女儿,是在自己母亲因为癌症去世时无助悲伤的女儿。在Gloria母亲的墓前,Cléo与Gloria不再是照顾与被照顾的关系,而是作为因癌症去世的女人的女儿共同落泪。在生命延续的进程中,Nanda也做了母亲,但她同时也渴望偶尔化妆打扮和好友出去玩,却被批评“要学习担起母亲的责任”。好悲哀啊,一个男性美美隐身、女性有了孩子便要扼杀掉自己的社会。

  4. 第一次看到这个片名以为小女孩叫格洛丽亚,开场之后才知道保姆叫格洛丽亚,想起来上一次这样被骗还是在《菊次郎的夏天》。

    其实在电影前半段,当电影讲到黑人保姆、佛得角的社会背景、格罗利亚和她家人生活中的困境时,我很害怕这种电影又会落入到经典的发达国家“悲悯”的视角中。但令我非常欣慰的是,电影还是紧紧的聚焦在一个成长的小女孩身上。

    这一点其实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片中间断的油画。它们完美的解构了电影中描绘的表面问题,把观众的思绪从社会的阶级差距中拉回到格洛丽娅的坚强与小女孩的成长中。二人快乐的相处时光,激流中艰难前行的格洛丽娅,在坟墓前伤感的“母女俩”,水中那只逐渐变大指引着方向的鲸……

    电影中还出现了很多宗教元素,对新生儿和生命的敬畏,让我想起了《中央车站》。两人同样都失去了母亲,但一个只是因为失去妈妈而伤心,而另一个却不得不担起更多的责任。褪色的指甲,脸上的皱纹,为生计而奔波,格洛丽亚被剥离出来,重新塑造。但不变的是她对生命的呵护。这种形象的丰满化再加上环境文化的改变又极大的促进了小女孩的成长——那个她从未想过,从未踏足的思想领域。

    片中大量使用中景和特写,仅有极少数全景。这对两位主角的演技都是极大的考验。这里不得不佩服一下小演员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