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金银岛 L'Île au trésor(2018)

金银岛 L'Île au trésor(2018)

又名: 美好夏日 / 夏日瑰岛 / À l'abordage / Le Bel Été / Treasure Island

导演: 吉约姆·布哈克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2018-06-30(卡罗维发利影展) 2018-07-04(法国)

片长: 97分钟 IMDb: tt8455816 豆瓣评分:7.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电影手册》2018年年度十佳。

演员:



影评:

  1. 1.酒神的快乐——期限、断层——头部、面孔-风景——摄影机-人

    某种狄奥尼索斯式的快乐:永远流动着的狂欢的宴席,酒和醉,混沌和音乐……非“人”之集合,将所有个体性的要素——眼耳口鼻手足……——解放出来,并激活到如此充分地程度:直接和宇宙进行着连接,定义出一个新层……

    乐与醉

    但于我们而言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这快乐的“期限”——是多久?《金银岛》中似乎给出一个夏天;当然,我们有更多片段(像口袋里的零钱):逝去的童年,一次度假,与爱人相伴的黄昏,甚至一次足球赛或音乐节……但关键的是看到断层——某种在人脸上起草的土地规划,头部呈现为一个多模块、多中心的运动球体——那里快乐同其他任何价值一样,被严格定义和格栅化,一条条诱惑而恐怖的边缘/切割之线架起来轨道交通——正是这种划分,规定着人群(包括个人)的阶段、方向、区域和阶级性:哪怕“大地”本身是完满的,现在已经四分五裂了。

    困惑:被赶出,但以哪种理由?

    我们接着把面孔从东边儿转向西边,从下又抬到上,等待着红绿灯的指示:因为面孔根本上就直接和交通监控相连——在此,面孔是作为层的配置的产物而出现的,一个包裹,它覆盖着头部,基于人的非人性:某种必要的冗余。进一步而言,头部的解域(即面孔的结域)永远同时相连着另一项:风景——因为风景正是一个个、一段段的被解域的宇宙,要么面孔占据着它,要么刚好相反……从身体—头部转向面孔—风景,这正是绝对解域的、层的运动……

    (监控器:违章记录+1)

    于是,摄影机常常与监控形成某种同构——因为它正是一种面孔—风景的装置;也正是基于某种“影像之非影像性”的冗余才同时构成着摄影机:它所能拍摄的,从来都基于层的配置和运动——声、光、色的物理层,物质现实的基础层,情动的分子层,特效或表演的虚拟层……一种配置的权力关系,先天就内在于影像之中了。

    在这一点上看,摄影机与人的非自由难道不相似吗?而我们或许将借此看到导演布哈克的《金银岛》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因为它既非“故事的”层化,亦非“记录的”层化——而是转向另一头,转向一种“扭转魔方”式的层的自由漂移,生成着一种探头的构造:而它关乎着头部、面孔-风景的系统,尤其关乎于层的配置。

    2.面孔:传声筒——摄影机-树

    《岛》最令人惊奇的一点,或许首先在于其声音的运用——这种声音仍具有线的形式,但却接近于虚线了:一种缝合、连接的手术线,它贯穿于层的内外,在层间来去自由;而实际上,《岛》正是凭借着大量的声画分离、旁白及非同期声的采用,才清晰地为我们掀开面孔/影像的一角(如手术台上的拆线)——在那里我们将看到,面孔之下覆盖着一个黑洞:一个计算机的控制脑(在影像中则是镜头);而面孔不是别的,正是一个传声筒。

    譬如,一组突然插入的镜头中,祖孙俩在固定长镜头下的缓慢步行:从入画到出画,留在原地的只有风景——不变的草地、湖泊与天空;而声音和对话却永远贴在我们耳边,一种影像加工的技术层:它在此是作为一条增补的意义之线而出现的;但关键不在于意义何为,而在于“增补”,在于来自n+1的那条超越层的音频轨道——实际上难道真的有谁是在诉说的主体吗?祖孙俩与其说在对话和诉说,不如说是在紧紧地背对、并逃离着我们,一种“无面孔”;而接下来,“那只猫露出凶相…...”

    另一组长镜头是对准小女孩在游览车窗边面孔的描写:在此司机的声音成为机械般的电子导航,它如此热情洋溢具有穿透性,以致于和沉默的小女孩的面孔形成配对——某种层与层间最基础的置换关系,声音既是女孩所听到的、亦是她所发出的——面孔成为一张接口,它被输入指令并被导向下一部交通工具:岸边终点处的游船——轨道的延伸。

    值得一提的还有《岛》中多次插入的管理人员的对话:从最初的高温预警、规范禁令到监控布设、人员裁减,以及最后的闭园讨论,这些对话源于传声筒背后的编码:一个黑漆漆的小房间、办公室…...它一方面勾连起影像的内容层次(如那些湖面巡逻员、码头男孩和沙滩安保员);但更重要的是在另方面,它串联着这样一种结构——摄影机同构于监控器,生成着摄影机—树:一个运动层,它从下至上贯穿每一道地层(一种渗入或入侵);它对面孔(不仅是那些偷渡者)进行关键帧的捕捉和筛选,它划分着边界、预警并维护着格栅化的生态……

    ——但正是这种声音如福音一般在巴黎郊区构筑起一个小小的度假天堂、一个乐园;然而,也正是这种声音同时耗费着“大地”,它们营造起某种高烧的富饶(像季节性的流行病);当秋雨袭来,这些乐园则面临断层:“关门、减员,一个季节的结束”……因而这快乐是有限的,它像一株摇摇欲坠的大树,底部陷入空洞。

    3.摄影机-探头——风景:白墙与银线——摄影机-根茎

    然而《岛》还有另一面;重要的正是它的另一面:绝非摄影机—树的逻辑,而是根茎与草:不断蔓生、无中心的自由连接;层与层间的旋转、匹配,一个魔方——它打乱着原有的各要素,并重新使之激活:新的组合将有无数种……而如何形成摄影机—根茎?《岛》中为我们提供的方案:将摄影机化作探头。

    (树与草:两种逻辑)

    一个探头总是试验性的,因为从面孔—风景的系统到探头—风景,面孔与风景两者的要素都将被充分激活;它们互相利用着,在边界处结出一个新域来…...这一过程总是动态的,不再类比于土地规划,而转为气象学:网格内的研究(即某种切割之线)将不再可靠,经纬度只规划于地面之上;因为在气层当中存在的只有几率,一团概率云临界于整个球面。

    如我们看到,一个探头首先探测的就是面孔自身:它将音画抽离,将层与层的关系抽离,深入着面孔制造的流水线,暴露出那些黑洞…..而当探头伸入风景当中时,后者便在面孔的黑洞中呈现着两种面目:白墙或银线。

    首先是白墙:一个反弹层和共振场,黑洞化为斑点,成为纯粹的装饰。

    譬如老人趴在草坪上自白的段落:深沉的幽默,关于肉体、衰老和孤独,令人遐想的故事——一个诱惑性的黑洞;而摄影机—探头在侦测些什么?路过的小狗,采访或角色扮演,大景深与固定长镜头:风景成为画布……

    正是在这一搭配中,探头捕捉到一种竞争关系:面孔与风景——紧绷的故事性似乎要凝聚为线,但总是在流淌的风景中被稀释;风景化为白墙,将那些意图反弹,无闪回无特写,只剩下纯粹的语句和音调:被过滤的能指散布在墙上…….而另方面,这白墙还在扩张,一个插入的草坪空境增加着其容量,背景中的金字塔亦将在之后通向另一个新故事,一次新连接……

    另一段是一场暴雨:白墙在此成为共振的场域。

    从保洁员——黑人员工抱怨着职业——安全员预警——暴雨来袭·撤离沙滩——回到保洁员:一组环形运动——热闹与冷清占据着波峰与波谷,一个要素首尾相接,构成循环的周期;而镜头化作放大器:要素和情绪的共振——一切有待出场的层都在此聚集,一个共振场…….于是风景—白墙之上,各个面孔—黑洞均被布置,并由其特异性而筛选:同频率的震动,一副贯通的群像画…...

    而在风景的另一方面则是银线:它从白墙散作丝缕,以飞驰的速度朝着黑洞的出口奔去——因为当它处于黑洞之中时,唯有以银线的速度才得以逃逸……

    流亡于法国的教师回忆起往事,而镜头对准着黑夜、道路与车灯:一条无尽之路,某个大他者的面孔已经完全占据着这里,绵延不断的黑暗…...唯有逃亡,以车灯的白光在黑暗中开辟出一条银色的光带、逃逸的光带——探头在此则捕捉到另一场竞争:黑洞的扩张、面孔压缩着风景;而白墙却借此抽成丝缕,为黑洞镶边,以阻挠其吞噬的蔓延……

    (当然,还有更多银线:如阿富汗家族野餐后的手电筒,一柄光剑)

    一个镜头若注视着黑洞,便必定会被黑洞所捕获——因为有无所不在的监视网络和树形谱;但若是将摄影机化作探头,便能在白墙与银线的配置外开辟出广阔的空间,而这些空间正是根茎的形成——一座巨型的镂空体:它如兽穴般有无数个入口和出口,连接着无数层,甚至连接着树本身…...而探头在如此的洞穴中所拍摄的,除了层与层间的翻转、配置外,还会是什么呢?

    (偷渡,或入口)

    更关键之处在于:并非摄影机造就了根茎;恰好相反,唯有连接着根茎才能形成一个摄影机—探头。而《岛》中的根茎为何?不是别的,正是这土地本身——一群小孩一开始便从几公里外奔赴而来,这正是根茎的连接——大地和湖泊在探头中被还原为巨型分子:真正的公共空间,没有卖票员、围栏和监视器,其入口和出口远不止一个……

    以这一形象出现的正是结尾员工在沙滩上所发现的奇迹:他们缓缓拉走浮标(这些结构的虚线标记);而一个兔子洞出现在沙滩上,它将通向何处?

    或许应换个说法,即使一个根茎被误认、被切割,它也总在连接向不同的层——从来没有真正的断层,土地向来是完满的——一个洞,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出现了。

    而损失当然是我们的,小男孩和弟弟看到禁止令;看到天鹅仍在园内玩耍;看到那座桥是如此坚固、但却人迹罕至了。

    于是开始漫游:水塘、道路、树林……

    化为手持的镜头,似乎终于在结尾对准了哥弟俩的头部:一对面孔—探头,伸入到根茎的另一个连接当中去了。

  2. 没有达成理想的身材,没有去游泳一次,没有同有好感的女孩进一步接触,没有去海边,甚至没有一件让自己心生满足或心脏狂跳的事...夏天就要就要过去了。

    不经意让人想起一部非常夏日的电影《蓝色大门》里的一句话:夏天就要过去了,我们好像什么都没有做。

    是的啊,什么也没有做,也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切就要过去了。

    抓住夏天的尾巴,很开心看了一部“这才是夏天该有的样子的”的电影,它是一部偏小众的纪录片,是法国导演吉约姆·布哈克的第四部长片电影,亦是《电影手册》2018年年度十佳。

    目前看得人不算多,倒是一众好评,有网友评价:纪录片,但有非常浓郁经典法国电影的味道,在大部分法国剧情片里弥足珍贵并且几乎绝迹的气息。

    《金银岛》

    笔者的最大观感就是轻松舒服愉悦,忍不住地想也过过这样的夏天才叫好。

    导演吉约姆·布哈克很特别的选中了游乐场这个地点,最大程度的使参与者变得多样性,给以非常日常的视角来呈现,普通的对话,自然的举动,不同的人在同一片快乐之地,享受着自己夏天的快乐.....

    这些奇妙的现实生活直击着我们人生的幻想。

    巴黎,郊区,某休闲小岛的一个游乐场。

    这里有海滩,有湖泊,有森林,有着形形色色的人,但大家来这里的目的都一样,放松自己,取悦自己。

    几个熊孩子,因为年龄不够被拒绝进入,于是,他们跳下河游偷溜过去,玩了没多久就被保安揪了出来,他们虽然不舍但也没有过多的抱怨,无疑是可爱的。

    二个来游乐场玩过的小伙伴,为了逃票从栅栏外翻进去被抓到了,很实诚的说:我们今天不想买票,因为今天天气不太好。

    一群群年轻人,一次次和不同的女孩女人搭讪,索要联系方式,当然是被拒绝的时候多,但锲而不舍的坚持,最终还是获得了一个心仪女孩的社交账号。

    这些大胆的年轻人是让人羡慕的,亦是美妙的。

    有趣的是其中拒绝了他们的两个女孩,一个女孩说:他们还说了再见,人看上去还不错,你为什么不给你的社交账号呢?

    另一个女孩说:想都别想,他们就只是看起来而已。

    有拒绝或许是一次新的体验的姑娘,也有接纳新的机会的女孩,每个选择无关对错,机会面前有风险也有收获。

    接受了一个帅气青年邀约的另外二个女孩,他们一起划着船游玩,一起爬向高点跳水...

    结束后男孩女孩一起坐在后车厢回去,女孩感慨的吐出:生活真美好!

    男孩笑着回应:我们现在这样真好。

    随着他们渐渐远去,夕阳落下,天空和湖水被淡蓝色所笼罩...

    有的中年人,带着一家人一起野餐,一起玩耍,享受生活的温柔和宁静,却也承载着属于自己生命的悲伤。

    有的中年人,始终坚持着自我,是一个不向权威和强权妥协的硬汉,但只有天知道他是怎样从监狱里挺过来的。

    这些不同身份的中年人,坦然地面对生活,同样让人尊重。

    最有意思的是个温柔而善良的老人,72岁的他搭讪了一个20多岁的女孩,他邀请她来五星级宾馆合住,没有性。

    女孩享受了优质服务,老人获得了陪伴,老人说: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毕竟有人陪伴总是件好事情。

    电影了呈现了不同年龄、身份、性格的人,他们大多是让人喜欢的觉得可爱的,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真诚,看到了人类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和对自由的向往。

    很多人说吉约姆·布哈克很像侯麦,确实在日常生活琐事的捕捉上都很出色,这部电影拍得是一段段偶然而又短暂的相遇,也拍出了生活中许多美妙的瞬间。

    很喜欢其中一个片段,成年人和孩子在等游乐场开门的间隙,他们一起抚摸猫一起闲谈的时光。

    以及一群成年人控制不住要跳水的冲动,一个又一个的从桥下跳水的快乐瞬间。

    还有总是耐心带着弟弟玩的小男孩哥哥,拉着更小的弟弟一起爬上小岛顶部,领略不一样的风景。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后,天气持续降温,夏日也快过去了,游乐场也随之关门。

    那些过往的快乐和冒险,温柔的心跳和汹涌都归于了日常。

    但正如电影中一个年轻人所说的那样:你得及时争取快乐,毕竟你不知道明天会来的是什么。只要脑子里冒出一个念头,让你觉得很刺激的念头,那就行动吧,即使这样的行动不被允许。最重要的是,你感受到了心脏的跳动!

    小时候总是念着快点长大,就能做各种自己喜欢的事了。可是不知是时间欺骗了我们,还是我们自己欺骗了自己。那些曾经的幻想和渴望,那些曾经的期盼和悸动,早已烟消云散,不见痕迹。

    过去总觉得时间很长,我们还年轻,日子好漫长,现在却总是感慨时间太快,夏天过短,我们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呢,怎么就快要结束了。

    你还记得上一次畅快的开心是什么时候吗?

    你知道你有多久没有进行一次人生的小冒险了?

    你距离上一次觉得自己真正的活着又过去了多久呢?

  3. 法国《电影手册》去年力捧的几位“火焰派”导演风光无限,贝特朗·芒蒂格(Bertrand Mandico)不仅凭借《野小子们》登上年度十佳之冠,而扬·冈扎乐兹(Yann Gonzalez)的《刺心》也破天荒入围戛纳竞赛单元,引人热议。而相比前两位风格妖冶浓烈的导演,吉约姆·布哈克(Guillaume Brac)明显小清新得多,他去年有两部作品先后问世,短小精悍的剧情片《七月物语》被誉为是新浪潮导演侯麦的继承者,而这部同样入围《电影手册》年度十佳的纪录片更令他的作者风格全面彰显。 虽然被标签为纪录片,但是这部观察记录夏季巴黎郊外水上乐园运作及游客生态的作品游走在摆拍纪录片与虚构剧情片之间。不知这位导演运用什么高超技巧,能轻易抹掉纪实与虚构两者泾渭分明的界限!几个小男孩逃票进入乐园的虚构情节与乐园高层开会讨论监控摄像头的实录画面;管理员小伙子游手好闲,下班后偷带女孩游玩的情节,之后接上管理高层讨论缩减人手的场景,不断碰撞出趣味横生的观影体验。更厉害的是在这个轶事拼贴的叙事结构里,单一个人物/故事场景充满了极其饱满的叙事张力,尽管我们知道这仅仅是截取自日常生活的一个简单片段而已。最明显的莫过于70多岁的大叔对着摄影机讨论自己跟20岁小姑娘开房却没有发生关系的一段,没有插入任何戏剧化的画面,却不断叫人浮想联翩;最后一段暴风雨来临的情节更是如此,拍的是风雨之中的游乐园,无声展示的却是年轻人与孩子们的落寞心态,暗示着夏季即将结束。影片题材给予这种表现手法极其广阔的表现空间,也给予观众一个完整夏天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