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言语的秘密生活 La vida secreta de las palabras(2005)

简介:

    独来独往的工厂女工汉娜(萨拉·波莉 Sarah Polley 饰),由于听力不好而总是戴着助听器。不善交际的她在工作上一直任劳任怨,终于在数年后得到了第一个假期。然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一时间具足无措的她居然主动放弃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自愿前往一间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照顾一位在事故中被严重烧伤暂时失明的男人约瑟夫(蒂姆·罗宾斯 Tim Robbins 饰)。

演员:



影评:

  1. 对我来说,整个四月的骚动都只为了一个人——西班牙女导演伊莎贝尔·库伊谢特(Isabel Coixet)。为了见她,我把《挽歌》(Elergy,2008)、《无我生活》(My Life without Me,2003)、《言语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Words,2005)翻出来看了又看。和阿莫多瓦、毕加斯·鲁纳、卡洛斯·邵拉、胡里奥·密谭这些地道西班牙导演不同,库伊谢特的电影完全没有招牌的西班牙风味,没有斗牛,没有火腿,没有探戈,没有风骚女郎露着乳沟扭着屁股,没有惊天动地死去活来的不伦之恋,她的电影甚至,不用西班牙语。

    库伊谢特今年整好五十岁,白羊座的她打扮新潮,表情搞怪。她本人的风格和她的催泪弹电影迥然不同,好奇而幽默,带着沈殿霞造型的蝴蝶眼镜,浑身上下充满了喜感。见面的地方是她挑的,韬奋西文书局,虽然服务生恶狠狠地教训我们不许拍照,大家却也没有因此坏了心情,因为她实在很好玩。

    库伊谢特出生于巴塞罗那近郊的小城圣亚德里亚·德·贝索斯,这里地处西班牙北部,人们说加泰罗尼亚语,斗牛被禁止,大家不跳弗拉明戈,而是围成圈手拉手跳萨达纳舞。干燥烘热的南方土壤养育出的人们性格激情刚烈,如进了斗牛场的野牛一般,为荣誉而生,为荣誉而死;而偎依着地中海的北方人性格温和,几千年的沿海贸易使得他们开明而务实,胸抱眼界也更开阔。库伊谢特十七岁开始就周游世界,她在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城市工作、生活过,她说自己可以毫无困难地融入另一种文化,加泰罗尼亚给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带来的culture shock(见《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可以说从未在她身上发生过。她到上海才两周,已经觉得舒服得像在家一样;反倒是回国时觉得有些像外乡人了。“我知道全球化是个糟糕的词,我也不喜欢在巴塞罗那或是上海看到星巴克,星巴克留在美国就好,如果世界各地都一样,那很傻。如果在上海,我会喝茶,吃上海菜。但从另外一方面说,如果一个中国导演的电影里有某种情感打动了我,会让我有一种分享的快乐,这说明人类情感中有共通的部分,从而让我对人道主义更有信心。”

    库伊谢特的一生都在为当电影导演做准备,却从未进过电影学院。十四岁时她收到一架照相机作为生日礼物,便立志将来要成为一个导演。她说小时候亲戚朋友家里的婚礼、派对都会请她担任摄影摄像。进巴塞罗那大学,她选的却是历史。“我现在经常去牛津大学、索邦大学给电影系的学生上大师课,我会告诉他们,拍摄技术、剪辑技巧、怎么取景、怎么用镜头当然很重要,但这些都只是工具,电影的灵魂在于你的视野,你看世界的方式。导演需要有一种世界眼光,要了解世界是怎样运作的,而历史正是其中的一部分。历史可以教你如何理解过去,理解现在,从而理解未来。”拿西班牙现当代史做例子,弗朗哥独*裁时代是绕不开的话题。库伊谢特发现西班牙和平民*主之后,许多城市开始搬走弗朗哥塑像,“虽然我觉得那些雕像很难看,但是它们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部分,它们在那里可以提醒我们过去发生了什么,只有我们对过去有正确的、清晰的态度,才能保证悲剧不再重演。任何刻意地回避甚至掩* 盖*历史的行为都是很愚蠢的,我可以保证,过去的幽灵一定会回来报复的。”

    《言语的秘密生活》就是一部提醒大家铭记历史的力作。莎拉·波丽(Sarah Polley)饰演的汉娜是一个在北爱尔兰工厂里工作的波斯尼亚女孩。她工作任劳任怨,但耳朵不好,一直戴着助听器,很少与人交流。她每顿只吃几块炸鸡、一份米饭和半个苹果,她每隔一段时间会给自己的心理医师打电话,却从不说话。在工友们抱怨她不善交际后,工厂老板给她放了长假。于是她自愿来到一间海上石油钻井,照顾一个严重烧伤暂时失明的男人约瑟夫(蒂姆·罗宾斯饰演)。约瑟夫自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痛苦往事,在汉娜逐渐拼接起约瑟夫故事的前因后果时,她自己也逐渐敞开心扉,在病榻前向约瑟夫讲述了自己在波黑战争中的凄惨遭遇。影片前半段的云淡风轻,让人误以为这是两个身残志坚的孤独之心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直到汉娜的病榻独白,才见到导演的大观照。任何战争都有伤痕,而随着战争结束,政客们坐地谈判分赃,大多数人好了伤疤忘了疼,而那些在战争中被凌辱和被损害的人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少有人去关心。库伊谢特曾于波*黑内*战后在萨拉热窝拍摄过一部纪录片,采访了许多战争受害者,那些女性在战争中被异族军人甚至我族军人反复强*暴、虐待的事实触目惊心,许多人因为不堪忍受而自杀,活下来的人也无法重新适应正常人的生活,她们已经亲历过人性沦落至极的情形,要重拾对他人的信任,继续生活的勇气,有多艰难,言语无法表达。库伊谢特从萨拉热窝回来后,马上就动手写了这个剧本,波斯尼亚姑娘汉娜的角色是为莎拉·波丽度身定做。电影里的汉娜不爱说话。她一开口,仅陈述事实就已经足够震惊。

    出演汉娜的莎拉·波丽是库伊谢特最欣赏的女演员,她是加拿大人,完全没有好莱坞女星的作派,不会一会儿拿出镜子看妆有没有花,一会儿紧张指甲油有没有剥落。库伊谢特说:“我和大明星气场不太合。我喜欢拍完电影,还能跟演员出去喝一杯,聊聊天。好莱坞那些女明星演电影,不管是开门还是朝垃圾桶里丢东西,一举一动都那么假,不像真人。莎拉就不一样,她又聪明,又特别,她从来不关心自己好看不好看,她只关心人物应该怎样,我要一个普通人,她就是一个普通人。她虽然没上过大学,但是读很多书,很有文化,政治上也很积极,她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如果有可能,我将来还要为她写一个角色,只有她能演。”

    莎拉·波丽还出演过《无我生活》,饰演一个二十出头的清洁工姑娘,早婚生子,和男朋友住在拖车里,有一天却发现自己得了绝症,并且时日无多。这是库伊谢特的成名作,探讨的是如何面对死亡的大命题。她说:“我并不迷恋死亡,我更迷恋生活,但对我来说去思考死亡的确是个挑战。如果是我知道自己很快就要死了,我肯定会歇斯底里,我会朝所有人大喊大叫,会愤怒,会发疯。到底怎么才能优雅地、有尊严地面对死亡,如果真的有这么回事,我就想在电影里探索这种可能性。”当然我们在进行如何有尊严的面对死亡、如何展现人性的光辉这些宏大的对话时,打底的仍是电影,电影里那个生活在最底层的带着两个孩子的年轻姑娘如何在死前实现零星愿望,抑或留下遗憾。

    2008年的《挽歌》是唯一一部不是库伊谢特亲自操刀编剧的电影,剧本基于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垂死的肉身》,讲的是一位年过六旬的哲学教授对一个美艳古巴女学生的乳*房的痴迷。为何会对这样一部男性视角的小说感兴趣,库伊谢特表示这是一次极好的锻炼和经验,好像探险般刺激。“我了解男性,知道他们的脑子怎么转,而且我更了解女人的脑子怎么转,所以我觉得可以驾驭这个题材。而且最后效果很好,我很高兴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奥斯卡影帝本·金斯利第一次演情欲戏,据说他十分紧张;就连以情欲戏《火腿,火腿》出道的佩内洛普·克鲁兹在拍裸戏时也很害羞,常常在化妆室里一准备就是四个小时。《挽歌》中的几场重头床戏都由库伊谢特亲自执镜,没有灯光,没有录音,房间里只有导演和两个赤身裸体的演员,“这个时候,他们必须相信我。”原著者菲利普·罗斯是“文学作品最差性描写奖”的入围常客,库伊谢特还曾为小说中一段劲爆白描专门请罗斯吃了饭,大致情节是女学生为老教授口*交,老教授猛拉女生头发,女生于是咬了老教授的阳*物。库伊谢特对罗斯说:“我知道您是位伟大的小说家,但是请您理解,我可没法在电影里让佩内洛普咬金斯利的老*二。”

    库伊谢特的下一部电影已经有了腹稿,她要讲述的是西班牙内*战*结束、弗朗哥开始独*裁时,一百万西班牙人曾翻越比利牛斯山去法国避*难,结果许多人到了法国却被关进纳粹集中营,遭受了非人的对待。这其中有一个接生妇,她帮助了许多女人在战乱中生养孩子。库伊谢特说:“这是西班牙近代史中几近幽微晦暗的一段,少有人提及;即便我去法国,他们也会说,不不不,我们这里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但我知道,这事发生过,而且我要让大家正视它。”

    库伊谢特访谈:
    问:你的公司为什么叫芥末小姐?是不是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兴趣呢?

    答:我在日本工作过,特别喜欢吃芥末!其实,主要的原因是,我有过一个日本男朋友……还有过美国男朋友,还想谈一个中国男朋友……我的男朋友们加起来可以组成联合国了!

    问:你在《言语的秘密生活》结尾处感谢了约翰·伯格,说他改变了你看世界的方式,为什么呢?

    答:伯格不光写文艺评论,还写过诗、小说,他有本小说叫《婚礼》,我很喜欢,《无我生活》里男主角给女主角读的那本书就是《婚礼》。我以前是做广告的,约翰·伯格在七十年代写了一本书《观看之道》,里面讲的是如何用另一种眼光分析图像,包括画作、商业广告等等。比如他说过,广告的真正目的是让人感觉不自信,而绝不是像欧莱雅广告里鼓吹的“你值得拥有”,广告其实是为了让你觉得自己不值,让你觉得自卑,不如人,这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心理需求,想要买他们推销的那些东西来充实自己、妆点自己。这些话对当时还是广告从业者的我来说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啊!当然我早就已经告别广告业了。


    问:你是女权主义者吗?

    答:是的!但是我不认为男女一个样,男人和女人天生就有很多差异,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是我相信两性可以互相沟通、理解,我也不要求女人要比男人享受更多的权利,只要真的平等就可以了。现在南美还有很多地方因为宗*教的原因屠杀女人,就因为她们是女人。我觉得这很可怕。我不信教,我爸爸是共*产*党,我们一家都不信,所有宗*教基本上都是反女性的。
     

    问:你觉得世界各地的女人一样吗?

    答:我觉得不一样是表面的,也是很肤浅的,我们当然肤色不一样,种族不一样,但是看内心的话,地球上的女人也差不多吧。比如我就老幻想着下一个碰上的男人就是那个Mr.Right,虽然我心里很清楚根本没有所谓的完美男人,但还是忍不住发花痴去想!女人都是这样的吧。

     
    问:你觉得怎样的人最性感?

    答:性是一种神秘的东西,需要幻想。西班牙文里有一个词morbo,就是说男人有点点阴暗,很神秘,内心有不为人知的一面,这种就很性感,带劲儿。我最喜欢的情欲镜头是《纯真年代》里,丹尼尔·戴-刘易斯在马车上拉开米歇尔·菲佛的袖口,那种想要又不得的欲望,才最撩人。反正AV对我来说一点也不性感,因为一点余地也没有,我看了会睡着的。

     
    问:你最喜欢的中国导演是谁?

    答:王家卫!我和他吃过饭,他说很喜欢我的电影。我看《重庆森林》的时候,能感觉到和他在交流,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文化,但有很多感觉却是共通的。我还喜欢陆川,他的《南京!南京!》很有力,很震撼。最近柏林电影节上看了王全安的《团圆》,虽然演员讲的是上海话,下面打的是德文字幕,但是演得很好,电影里面的情绪我能体会,很真切。

     问:你认识拍过《北极圈恋人》、《露西亚的情人》的西班牙导演胡里奥·密谭吗?他在中国文艺青年中很受欢迎。

    答:我蛮喜欢密谭的电影。西班牙导演圈子很小的,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密谭的电影挺有意思的,但是我觉得比较难走出国门,因为他电影里很多东西不是所有外国人都能理解。

    问:你经常发表散文,是有志于文学吗?

    答:我太崇拜文学了,所以自己绝对不会做,因为怕写不好。我喜欢看小说,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对我影响特别大,我少女时候看过这本小说,就决定不要结婚,结婚太可怕了,就为了那一张纸,把所有的憧憬、幸福都葬送了。最近刚看完麦克尤恩的《在切瑟尔海滩上》,唉,没有哪个蜜月比这更糟的了吧,最后十页写得真好。

    问:怎么会想到为世博西班牙馆做个机器人宝宝?

    答:西班牙馆有三段影片,第一段是毕加斯· 鲁纳导的,是很西班牙风情的,有弗拉明戈舞,讲西班牙文化的起源,第二段是巴西里奥·马丁·帕蒂诺导的,说西班牙近代的民主进程和西班牙人生活变迁等等。我觉得既然是世博会嘛,来参观的人肯定走马观花,然后到处拍拍照啦,不能搞得太沉重了,要好玩一点,中国人和西班牙人都喜欢小孩,我就想造个机器人大宝宝吧,他会笑会动,会说“Hola”和“你好”,然后让他做梦,梦里面想的都是未来的生活,比如免费教育和医疗,男女真正平等,吃安全健康的食物,使用太阳能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可以实现的未来,而不是空想。所以我想人们在游玩拍照之余,也能看到一些社会愿景。如果世博会只选一样东西参观,就肯定是这个小米宝宝啦!

     伊莎贝尔·库伊谢特简介:

    1960年4月9日,伊莎贝尔·库伊谢特出生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省的圣亚德里亚德尔贝索斯,随后在巴塞罗那大学学习历史,主修18、19世纪的历史。

    在涉足电影界之前,伊莎贝尔·库伊谢特任职于广告公司,曾服务的客户包括英国电信,达能,宝马,宜家和百事。然而,她对于电影事业的热衷其实始于孩童时代。她的祖母是电影院的售票员,当依莎贝尔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她便收到一个8毫米口径的照相机作为礼物。

    1984年,库伊谢特完成了她的第一部小电影——《寻找与交易》(Look and You Will See)。四年之后,她携手费尔南多·古林及卡米·伊莱亚斯,推出她的第一部专题电影——《英年早逝》(Too Old to Die Young)。1996年,库伊谢特携莉莉·泰勒,安德鲁·麦卡锡共赴美国拍摄她的第一部英文电影《我从未告诉你的事》(Things I Never Told You)。

    1998年,库伊谢特创作了由莫妮卡·贝鲁奇出演的电影《给爱过的人》(Those Who Love),并于次年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芥末小姐有限公司。2003年,她执导了由萨拉·波莉担任主演的另一部英文电影《无我生活》,并由此在国际电影届声名鹊起。该片曾获2002年加泰隆尼亚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及第十四届奥哈克里提克奖。

    此后,库伊谢特开始同时与西班牙及国际知名演员合作,稳步推进自己的电影事业。在影片《言语的秘密生活》中,西班牙演员贾维尔·卡马拉便与分别来自美国与加拿大的蒂姆·罗宾斯,萨拉·波莉同台献艺,该片获得了2005年西班牙影艺学院戈雅奖的四项大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作品和最佳剧本)。同年,库伊谢特与格斯·范·桑特,沃尔特·塞勒斯,及科恩兄弟等18位导演一起,合作完成了短片集《巴黎,我爱你》。随后,国际巨星本·金斯利,丹尼斯·霍珀以及西班牙本土演员佩内洛普·克鲁兹出演了由库依谢特执导的《挽歌》。而她的2009年新作——《东京声音地图》为我们讲述的是由加泰隆尼亚演员塞吉·洛佩兹以及日本演员菊地凛子演绎的一个黑暗的爱情故事。

    2009年,伊莎贝尔·库伊谢特被授予金色艺术勋章,并在第59届柏林电影节上担任评委。
  2.     对于很多创伤,往往只有经受过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痛楚,又往往愿意在心中咀嚼。所以,虽然我们常常说,心理难受说出来会好受些,但是决不是一个人操个话筒对一个几天前才承受过不幸的人说,“请您再回忆下当时的情况”,这样的混球我们在汶川地震中已经见过不少。有时候,他们需要安静,在内心让悲伤的言语静静生活,倾诉不是逼供,那些混球主持人、记者最好都看看这部《言语的秘密生活》,听听一个女人心中悲痛的回忆,发自她与一群人自然的生活,这是真正的沟通,而非刻意的煽情“勾引”。

        本片可以分为两段,在一个大海上的钻油平台上,一个假期中的女人前去担当护士,护理一个在事故中被烧伤的病人。这是个有趣的开始,一个明显过着重复规律生活的女人,面对假期突然不知所措,还要自愿前去找事儿做,又绝对不是为了添补家用,这已经让这部电影有了些情感上的悬疑。在钻油平台上,一切开始显的那么枯燥,一群男人枯燥的生活,一个沉默的不愿做过多交流的护士的到来看来也不能激起多少生活的浪花。他们沉默寡言着,每个人仿佛心底都有不能说的秘密,简短的对话,简单的生活。但是,钻油平台上的生活又丰富而充满诗意,远离喧嚣的大陆,他们的沟通渐渐深入,而这时钻油平台上平淡的生活都开始了舞蹈。我很喜欢几段伴着优美的音乐,他们各自在夕阳下或者交谈,或者独舞,或者弹琴的片断,很美,很安静。

        女人和病人的交流还是最核心的故事,从两人间最初生硬的交流,和被烧伤暂时失明的病人心绪糟糕下可以理解的对护士的无礼和找茬开始,两人在只言片语间渐渐激发出沟通的火花。片中这种淡淡的两人间的互动很有温馨动人的力量,男人讲着自己的故事,透露自己梦噩下不会游泳的趣闻,一切那么简单自然,直到那堪称惊心动魄的转折的到来。这个说着浓重口音英语的女人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秘密,没有画面,完全是她的言语诉说,那东欧战火下的人间惨剧,那暴行下的女人的哭喊。她叙述时语气是平缓的,但是声调是震颤而痛苦的,这一段于平静中充满爆发的力量,当她褪去衣服,露出身上密布的刀痕,与病人紧紧相拥时,那一刻表现的通彻心扉的痛苦和释放后的悲恸,以强大的冲击力对那场人道的灾难发出最有力的质疑。

        片子最后还是有个大团圆的结尾,尽管我常常对生硬的大团圆结局不屑,但是本片的结尾还是那么令人欣慰。实际上,这能算大团圆吗?一个女人在战争中承受那样肉体和精神上的凌辱,任何他人善良的关爱都无法完全让她回到那可以带着笑脸与朋友跳舞的时光。在看那本揭示强奸问题的《违背我们的意愿》中,大量篇幅对战争期间强奸史料的描述让我已经揪心,正如作者所说,强奸对战争中的士兵来说相当于一种“红利”,战争已经让人兽性显露,而带着对明日就将死亡的恐惧,这些士兵会做出更加残忍的举动,去摧残弱势的人,以这样的姿态来表现自己的强势,这样的惨剧不仅仅是女人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本片就以生活中的平静,来控诉着战争,战争带来的伤害不仅仅表现在当时,更会延续到未来,正如片中的那个女人,她孤僻不爱说话,对他人充满防备,时刻带着忧伤的神态,她从战争中活了下来,生活却已经不再完整,她的秘密就是人类苦难的缩影。要感谢钻油平台上的人们,那是个与战争环境下不同的所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类社会的隔离让他们反倒可以安静的生活,而倍受心灵创伤的她也终于对一个病人敞开心扉,这种最自然的情感流露才是对心灵最好的慰籍。在如战争、地震、洪水等大灾难后,会有无数的人重新回到生活,或许,他们需要的不是喧嚣着的所谓关心,更需要专业的心理指导,更需要生活中,身边人渐渐的温暖,很多悲痛的记忆无法彻底抹去,但是我们至少能尽力让它的影响变的更小,更小,更小......

        这部电影还让我想起一部得过金熊的《格巴维察》,反映的也是类似经历,不过它是从一个母亲与女儿的沟通中讲述那悲痛的记忆,同样非常出色。

        最后,还是要骂一句,狗娘养的战争!



  3. 《言语的秘密生活》,很冷门的一部西班牙电影,这是我最近几年来每年都会看一遍的影片。它不是什么大师之作,也几乎没有获得过任何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实话说电影美学价值也算不上突出,但我对它情有独钟,它是我的观影top10。因为它在鲜血、污垢、死亡、仇恨、羞愧等一系列让人绝望的因素之外,让我理解到什么是“理解”,像张爱玲曾经说过的那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下面,我通过此片的几个重要符号切入,来解读它。

    香皂

    香甜的杏仁味肥皂是女主角汉娜和她那一段地狱般经历的连接。1991年,克罗地亚独立战争爆发,南斯拉夫进攻杜布罗夫尼克,还在这座城市就读护士学校的汉娜和她最好的朋友回到家乡。她们看到亲友们流离失所,失去了联络。于是她们开着车外出寻找,意外发生,她们被本国的士兵抓到旅馆,持续经历着旷日持久的性暴力、凌迟处死伤口撒盐等杀戮……诸如这些非人类一般的遭遇让汉娜最好的朋友以及其她众多的女性在极度残忍痛苦的境遇中死去,其中还包括汉娜在这段很长的时间里怀孕然后生下来的女儿。汉娜被她的同胞士兵们逼迫着扣动手枪的扳机,亲手将她的女儿杀死。

    作为幸存者的汉娜在痛苦、绝望和羞愧中生活,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她在一座工厂的流水线上日复一日地的工作,每天都吃相同的食品——米饭、苹果和鸡肉,她几乎不和任何人说任何话,她有很多杏仁香味的肥皂,每次洗澡她都使用一块新的,然后将它扔掉。四年这样过去,她没有任何一天申请过休假也没有将任何生活中的事情透露给工厂里的任何人,工友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同事像机器一般沉默和“冷血”,将此情况投诉到工会,于是汉娜被勒令必须至少带薪休假一个月。

    拥有很多的香皂,每次都使用全新的一块,是汉娜在一遍又一遍想要洗涤自己回忆中的那些血污,但这注定是徒劳。她只能游离在生活之外,灵魂深处的创伤已经让她所有身体发肤的痛都无动于衷,也让她再没有任何情绪去面对任何的人事。也许,这一块块杏仁香味的肥皂会让她有一点点安全感,会让汉娜知道自己还在带着无尽的羞愧和痛苦苟延残喘。于是,我们看到汉娜会打电话给她的心理医生,然后一句话也不说就挂断,只是为了让对方知道自己会活着;她会拿起一幅十字绣,在上面随便绣出一朵花,然后不管是否完成便随意将其扔掉;于是,她在被迫休假随便到了一个什么地方时会在机缘巧合中主动申请去那个乌托邦做个临时的护士。她需要做点什么来填补无尽的时间以及时间尽头那空荡荡的废墟。

    香皂是汉娜(汉娜本是女主角最好的朋友的名字,汉娜死了,她希望自己代替汉娜活下去,而她真正的名字,再没有人知道)以及千千万万在那场战争里受到非人类待遇,在地狱里死去或是幸存的人们渴望得到的救赎和潜意识间希望的微光,但这世间又怎会有哪一块香皂能洗去鲜血、死亡、仇恨、羞愧和绝望呢?

    《葡萄牙修女的情书》

    一本小说让两个家庭的命运彻底颠覆,让处于漩涡中心的两个男人一死一伤。约瑟夫爱上了他最好的朋友的妻子,他送给了她这本《葡萄牙修女的情书》,她也每天思念他无法自拔并一遍又一遍地去读这本书,把自己预设成小说里的角色,这段爱情越过了道德的边界。约瑟夫在懊悔和痛苦之间向他最好的朋友坦言了一切,他和约瑟夫一同在海上的石油钻井平台工作,他无法承受这一切在一场意外的火灾中扑向熊熊大火选择自杀身亡,约瑟夫为了救他同样扑倒火焰里去却无能为力,但约瑟夫终于还是幸存下来。于是,同样作为幸存者的约瑟夫被火焰烧得伤横累累,他带着羞愧和暂时性的失明躺在病床上醒来。

    《葡萄牙修女的情书》,在电影中的符号是真爱和孽缘的结合,是跨越了信任与背叛生与死仇恨与愧疚的审判。约瑟夫说:“有些事是我们绝不能做的,比如说:绝不能……把某种书当作礼物,送给一个寂寞的异性,千万不能爱上最好的朋友的妻子,关键是这种事永远不能告诉那个朋友。”

    伤愈之后的第一时间,约瑟夫找到那个女人,他们坐下来说起曾经现在和将来的一切,把这些都做一个了结。她把《葡萄牙修女的情书》还给了他,他们从这段关系中走出来,但中间那隔着的千万道伤痕又该用何种方式去愈合?

    在《英国病人》里,凯瑟琳愿意随艾马殊远走高飞,在还没有飞到天的那边便一道用死亡祭奠了这段壮烈的爱情。《一一》里简南俊和初恋阿瑞阔别三十年后重逢,在共同度过追忆少年时光的几天后,他还是选择回归到自己的家庭,因为“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只是突然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有那个必要。”《廊桥遗梦》中弗朗西斯卡在整个后半生带着她和罗伯特·金凯的秘密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怀念那个只是短暂几天中邂逅的男人以及那一座连接了他们真挚爱情的廊桥,于是,她死后向儿女说出这个秘密并要求他们将自己的骨灰撒到廊桥之下去和金凯在一起……我无法评判上述电影角色以及约瑟夫和他最好的朋友夫妇间孰是孰非,或许爱情本身无罪但爱情常常有意无意间造成了太多伤悲,于是,我们一次次辩论:“婚后遇见今生挚爱要不要离婚?”这个辩题永远不会有所谓正确的答案,我只天真地希望每个爱与被爱的人都尽可能被世界温柔相待。

    钻井平台——治愈心碎的乌托邦

    钻井平台是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打开潘多拉宝盒的钥匙。远离大陆,在海洋深处的石油钻井平台像一座孤岛,当它的使命行将结束就要被关闭时,留在上面的是一群想要远离社会的人,他们或是爱独处或是因为什么不被世俗认可,又或许只是因为在茫茫人群中他们是一个彻头彻尾的loser。于是,他们像一群流浪的吉普赛人一样将命运交给了这座治愈心碎的乌托邦,和那只唯一的动物:名叫”丽莎“的鹅一起,在千万次海浪的冲击下带着自己的秘密生活。但一个人究竟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当世界只剩下这床头灯,你那边是早晨已经出门;当你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我在孤独的路上没有尽头。

    老船长常年生活在海上,他喜欢独处不喜欢干燥的地方;技艺精湛的厨师在这乌托邦里每天做不同菜系的食物,每天他都播放该菜系的国家的音乐;同性恋伴侣在钻井平台上被大家善待,他们甜蜜地工作和生活,彼此陪伴相依为命;为海洋环境保护忧虑的海洋学家受雇在这片海域中间研究海浪冲击的数据,他没有办法为海洋被污染生态被破坏去做些什么,只能每天忧心忡忡地与喜爱的贻贝们在一起;还有约瑟夫和其他人,他们也带着自己的秘密在这孤岛看海上的明月升起又落下,隔绝曾经走过的大地,离家千万里。汉娜同样带着她的秘密乘着直升机来到这里,像一个天使降临,在这里,她重新找回作为一个人的生活该是什么样,她能感觉到自己20岁之前的温柔和可爱、食物的滋味与人相处的感觉、眼泪和笑容……她带给船上每一个人(包括她自己)一段美好的回忆。

    也是在这座钻井平台上,约瑟夫和汉娜互相道出自己内心黑洞里最深处的秘密,撕裂自己血淋淋千沟万壑的伤疤去给对方抚摸。约瑟夫由于暂时性的失明看不见汉娜长什么样,但他用自己的种种言行举止在这短暂的时间里给予汉娜莫大的慰藉。他让汉娜多年来第一次露出笑容也流下眼泪,让她一点点信任眼前这个男人开始说出关于自己的信息,也让她回忆起最不堪的过往并决定把秘密都说出来,故事说完后,他们应该就此别过。汉娜对约瑟夫悉心的照顾让他能顺利转移到岸上继续治疗并最终痊愈,她耐心听着约瑟夫喋喋不休的唠叨,像对待15岁少年般的温存。最重要的是,在这座心碎乌托邦,他们互相理解。“在人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理解。”世间本不存在什么感同身受,宋朝时的陆游便告诉世人:“事非经过不知难”,但同样经历过了生死攸关的两个人尝试着去理解彼此,这让他们可以找到勇气在未来的日子里相濡以沫地走下去。

    游泳

    故事讲到了这里,约瑟夫和汉娜的未来需要点什么来支持他们共同去面对未来的生活,游泳这个符号成为了他们跨越山河拥抱在一起的勇气。

    溺水是约瑟夫的童年阴影,深海恐惧的他年少时被父亲扔到了海里,而那时船上只有他们父子二人但他的父亲并不会游泳,约瑟夫在死亡的边界看见了内心深处最可怖的海怪。他把这个故事讲给汉娜听,几十年过去,他还在那片童年时的海洋里挣扎,对于他,游泳大概这辈子都是无法触及的。但约瑟夫伤愈后决定去找汉娜,当他们重逢,约瑟夫的坚定和勇气让汉娜相信,她应该和约瑟夫走,就现在,因为……

  4. “如果我们一起去某个地方,
    我怕有一天,
    可能不是今天,
    也不是明天,但是有一天,突然间······
    我会开始哭泣,没人可以让我停下来,
    眼泪充满整个房间,我无法再呼吸,
    我会把你也拉下来,然后我们一起淹死。”

    “我会去学游泳的,汉娜,我保证。”

    最沉静却最有力量的反战电影。
    Kind people with bad so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