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囚笼 / 桎梏
导演: 彭拍·瓦奇拉班桌
主演: 蓝妮·卡彭 吉拉宇·唐思苏克 麦察蓉普拉 塔克利·达万鹏 查纳提普·坡通卡 瓦奇拉维·派桑固翁 普里扬特·贾坎特 吉帕侬·克珑卡弗 琳拉达·考布瓦赛 皮茶帕·潘图慕钦达 坦雅帕·帕塔拉媞拉猜差容 登坤·恩加内特 奥兰娜特·D·卡芭蕾斯 Prin Wikarn 卡沙玛·尼塞潘 Prissana Klampinij Janya Thanasawaangkoun 帕维娜·查里芙莎君 纳塔尼·希提沙曼 Atthaphon Thetthawong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泰国
上映日期: 2019-02-26(泰国)
集数: 19 单集片长: 110分钟 IMDb: tt28306459 豆瓣评分:8.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也许生活就像一个牢笼,每个人都是囚徒。因果,不过是将各种关系环环相扣、抽丝剥茧,最后为这些关系画上“理所应当”的句号。
《罪孽牢笼》是一部关于因果的家庭伦理剧。剧中无论主角还是配角,每个角色都鲜活立体,故事围绕着亲情、友情、爱情展开,聚焦在各种人物的社会角色上,以及关系的处理。爱恨情仇、鸡毛蒜皮、生离死别、因果报应,统统都杂糅在这部家庭群像剧里。
父母与四个儿子
泰国某个城区里,有一个中泰结合的家庭。他们一家在市区开着一间杂货铺,有着城区的部分田地,并且在郊区有间米厂,经济算得上富裕。他们有着四个秉性截然不同的儿子。随着儿子长大,成家立业等问题来临,一系列的故事便纷至沓来......
大儿子学历不高,成长在父母艰辛打拼的时代,对家的依赖感不强,青年时期便去了部队,对功名利禄有追求。二儿子是个性腼腆,喜好看书,对父母言听计从,是一个潜心向佛孝顺的孩子。三儿子和二哥一样,和家庭接连强,并且为了孝顺能牺牲自己的选择,但是比老二活泼并且比老二勇敢。四儿子性格外向,基本没吃什么苦,被家里保护得很好,虽不是纨绔子弟,但生性贪玩。
四个儿子诠释了男权主义驯化下的男性特征,老大的上进、控制权;老二的理性、责任感;老三的孝顺、有竞争性;老四的爱拿主意、强迫性。故事的起因便是,长子带来了一个怀孕的风尘女子,并且要与这个女子结为夫妻。作为一家的女主人,是万不能接受这样的女人成为自己的儿媳。片子开头前几个情节和台词,揭露了华人的家庭文化,就是古老的嫡长子继承制,母亲一直强调着,按照华人的传统,以后长子继承店铺以及大部分财产,长子为二老养老送终。这也是家父长制的典型代表。
恶婆婆与小媳妇
随后的故事就是小媳妇智斗恶婆婆,大儿媳不被婆婆认可,但是也是一个勤劳善良之人。虽然早年遭遇不幸沦落成风尘女子,但是,不难看到她身上女性坚韧不拔、理解与宽容的品质。其实,婆婆对大儿媳早心有所属,并且在大儿子去当兵前还与这女子定亲了。为了把大儿媳赶走,她让出家礼佛的二儿子还俗,娶之前和大哥订婚的女人。于是,二儿媳的加入,进一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让故事不再停留在单纯婆媳关系里,也上升到妯娌的利益相争。可笑的是,这个二儿媳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好吃懒做还觊觎家中的资产,对佣人也是一副嚣张跋扈的姿态.......
男权支配下的女性
这部电视剧的背景取自19世纪50年代,加上亚洲传统文化的共同性,能清晰看到女性被传统糟粕文化所戕害。
故事开头,母亲就是一个咄咄逼人、精明算计的形象,为了自家生意与儿子的利益,不择手段、恶语相向。本以为是故事特意塑造的形象,直到影片末尾两集,才揭晓原由。这位母亲是年轻时也温柔可人,与下南洋的华人父亲相识相恋。可是,她纯泰的血统被婆婆诟病,她每日忍辱负重照顾瘫痪的华人婆婆,得到都是无情的谩骂。最后,在某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她用枕头捂死了她的婆婆。可是,不知道从何时起,她也变成了和婆婆一样的人。
很多人觉得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借代关系或者是因果关系。其实,这本质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规训,潜移默化的影响,腐蚀着女性,将女性塑造成迎合并适应男权社会的产物。引用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的话“男人虽然描写女人,但其实是在饶舌地谈他们自己。”女性作为客体,是男人的战利品、附属品,本质是为了依附的男人而活。
影片对这个华人父亲的描绘和情节不多。他一般待在郊区的碾米厂,最多的情节都是晚上回到家,关起房门宽慰压力极大的老婆。片中这位华人父亲,并不高大威武,也没有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气息,脸上架着一副眼镜,看着像读过点书又脚踏实地的老好人。平易近人、心地善良的小老板,基本大小事都由老婆做主。关于他父辈的关系,片子没有展现出来,从他与老婆的关系,以及他母亲对待媳妇的态度,由此可见他有个强权的母亲,对比太太也显得柔弱。
但是,这位父亲的形象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强调的男性特征不同,不够强大、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这样会无形对依附的女性进行了“鞭策”,在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母凭子贵的意识尤为明显。片中华人婆婆,出现的情节非常少,只是卧病在床侮辱着儿媳,推测婆媳之间的矛盾没有被儿子得知,又或者是儿子没有能力处理好一切。纵观全剧,他与纯泰血统的老婆的相处,都没体现出一家之主的风范,尤其是在儿子的婚姻大事上,无论是让二儿子娶与哥哥订过婚的女人,还是让三儿子到村长家入赘.......
女性本就是男权社会下的“他者”,但是,当所属的男性不够强大时,女性会以“尽心尽责”的心态扮演好男权附属品的角色。无论是华人婆婆还是纯泰的儿媳,都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和老公,为了这个家,所有的痛苦和不择手段都理所应当,最后,温柔的女人为了“男人”受环境的催化变成了一个暴戾的妇人。男权社会下男性对女性的控制有很多种,剧中这种对比男性对女性的压迫,表现的有点隐晦,本质还是男权主导社会,造成的女性悲剧。
多元的关系链接
虽然是一部家庭伦理剧,但是剧中呈现着多元化的关系,里面有很多关系很难单纯归纳到亲情、爱情、友情的范畴里。
就比如,在泰国非常强调阶级关系和主仆关系,甚至在上层阶级里,仆人要跪拜、跪坐在主人身边,当老二、老三二婚娶的都是女佣,这点就一直很难让母亲释怀。不过剧中是小市民的雇佣关系,没有如此离谱。除了剧中这个华人家庭,卖香火的邻居一家,对仆人似朋友似亲人的关系看着令人欣慰。回到大儿媳的故事线,她在风月场所结交了一群境遇相同的朋友,当她在婆家遇到挫折时,她的朋友也非常仗义,肝胆相助,她也并没有因为脱离困境而疏远有特殊身份的朋友们。
老三的故事线牵扯出的关系更有意思,母亲想要三儿子入赘到富庶的村长家,但是,村长一家只是找一个背锅侠。聪明的老三慢慢察觉出端倪,也没有正面提出来,对于新婚怀着别人孩子的妻子,把她当成妹妹照顾,还周旋于长辈中,帮她与心爱之人重修旧好。明明是一个在长辈压迫下,复杂交错的三角关系,最后关系的处理充满了人性的善良。
关系的发展与嬗变
在佛家教化下的东南亚的文化,呈现出很强的因果关系,全剧看完就像一个因果轮回,但是又主张功过不相抵。不过,在众多东南亚的影视剧中,存在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悲剧中仍有希望。
像老二与老三的关系很微妙,这兄弟两喜欢上同一个女人,老二并没有老三勇敢,老三跪在地上请求母亲让他带自己喜欢的女人走,这是全剧唯一与原生家庭对抗的情节。大儿媳身上也能窥见女性的觉醒,在婆家百折不挠,虽然老公最后出轨上司的女儿,但是大儿媳并没有用孩子要挟婆家和老公。而是和裁缝妹妹到别的城区开了一家成衣店,门前卖自己做的糕点,就这样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也让人看到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出路。还有大儿媳那群风尘朋友们,最后也有离开酒吧找到归属的美好结局。
看似罪孽的牢笼,也许并不牢靠,也不罪恶。都是被时代挟持的普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你之所以是你,是因为你的经历造就了你。如若不能挣脱生活这个牢笼,那便做个快乐的囚徒。
在传统的泰式类型剧中,上到古代剧下到时装剧,必备的类型元素就是大男主和大女主,伴随着两个人的爱意渐浓,故事产生各种曲折和发展,历经艰辛二人才能终成眷属,爱是其中最大的支撑力,而这部剧把这些类型元素全部打碎了。
凭借这种类型剧蹿红的、本剧的男女主角Jamesjirayu和bella,在剧中破格地出演嫂子和小叔子,他们不再是从前完美的银幕情侣,因此他们之间也不再设置泰式类型剧那种幻梦一般的爱情。
但两个人物分别被注入了泰国人所信仰的善良、坚强等美好品质,整部剧通过讲述他们各自的经历、以及整个家族的历史,把幻梦般的爱化为社会现实展现了出来。
经常看到身边有人反感泰剧,根源在于他们觉得这些故事狗血,远离生活,不切实际。这些故事确实离现代的中国人很遥远,可是对于不少泰国人,相信他们的生活中总是在上演着这种狗血故事。
泰国人非常重视母亲节、父亲节,他们孝顺父母,这本是非常健康自然的状态,却因为社会的畸形发展产生一些复杂的变化:因为不负责任的父母,很多小孩(甚至是女孩)小小年纪就要外出赚钱养家(这也是泰国/se/情行业发达的一个原因),一个女孩撑起一个家庭的状况并不少见。
也就是说,父权母权在泰国人的生命中,拥有绝对的权威。这反而扼杀了许多人选择生活自由的权利,他们把出生在一个家庭当做自己的命数,承担一切当做自己要偿还的罪孽,默默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庭,因此这部剧中的男主角母亲yoi仿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也便可以理解。
男主角Asah最初认为,要让父母开心的话,和谁结婚都无所谓,却发现对方并不爱自己,而他也心有所属痛苦不堪。最终他在母亲面前下跪,潸然泪下,说自己无论如何不能抛弃心爱的女人。
虽然这部剧并没有想要挑战传统,指责这种权威的存在,但它显然为观众展示了这种权威的隐患,并直指打破权威之后的归宿只有自力更生:Asah带着心爱的女人去了清迈发展事业,既然他决定打破这份权威,往后如何生活也将是他要面对的新的课题。
如果说对家庭关系的展现是这部剧的内容之所在,对男权中心的揭露才是这部剧真正的迷人之处,它真正戳到了一些现实的痛处。
如今的泰剧已经习惯掩饰,用一些迷人的时装剧类型、靠穿着华丽的男人女人的故事来展现美丽的梦幻爱情,但泰剧确实和真实的泰国非常不一样,大部分人住在乡村,永远不会穿那些华丽的衣服,更别说什么从国外归国、前来复仇的戏码发生在现实中.......泰剧在为大众编织梦幻,为了缓解热带的炎热、生活的苦闷,大家也沉醉于这种梦幻中。
泰国是一个非常传统的男权中心国家,女性或许自身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有多么沉重(不仅要承担生活重任、还要承受男性凝视的目光),就已经不自觉对这个社会的中心——男性,产生迷恋。她们明知会受伤,但知道自己无处可去,只能依靠这份爱......其实是非常沉重的现实。
很少有剧将这种现实赤裸裸地表现出来,但这部剧却靠女主角Reynu的一生,把男性的一些弱点完全暴露。
Reynu从小生活在农村,不谙世事,十七岁被姐夫侵/犯有了孩子。作为受害者,她却被套上“勾引男人的贱人”这种称谓,生下孩子后为了不让整个家庭支离破碎,只能背井离乡成为了一名酒吧女......“男性崇拜”被放大到极致,女人从一无所知开始懂得保护自己,她开始依附于各种男性生活。
最讽刺又无奈之处在于,她已经对男性崇拜的现状有了清醒的认识,不断叮嘱身边的人要小心男人,自己也在提防后来遇到的achai,但当她决定要和achai回老家、决定要在那里顶住来自achai母亲的百般刁难,她变得十分坚强。
Reynu一边卖点心养活自己,一边期待achai退伍和自己组成家庭——最终她的期待又回到了男性身上。
achai本来已经抛弃了她,却因为新的妻子不断出轨背叛,最终又想起了Reynu的好,决心和Reynu复合。
其实这是泰剧中男人的常态,他们只接受臣服于自己、对自己死心塌地的女性,对自己的朝三暮四轻易宽恕,却没办法接受别人如此对待自己,没办法接受女性将自己的中心地位倒置。
许多人都已经发现,在这些所谓的背叛之中,越是善解人意的女性,越是被男性中心镇压,影视剧将这种情况暴露出来,让大家批判,赚取看电视的、有相同经历的女性的眼泪,却没办法为他们提供出路,这部剧也同样。
对于信仰佛教的泰国人来说,出路是需要自己去寻找的,恶有恶报,善有善终,因此他们绝不会去指责这些善解人意的女性的懦弱,也不会反过来指责那些侵害别人的男性的错误,因为他们相信善是美好的,是正确的,只要她保持善良,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尽管为这种无法提供出路的无病呻吟感到遗憾,但幸好,这部剧没有逃避这些问题。
对于没有在这些文化中生长的我们来说,华丽的时装剧能让我们心情舒畅,但偶尔看看这些沉重的现实,也会对他国的社会和文化了解更多:狗血不是人生的全部,谁让他们的生活就是那么狗血。
有时候你看到的、听到的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只有试着接触、磨合,给相互多一点时间,才能分别什么是真善、什么是伪善。
剧中的每一位角色都有着自己不易和不可揭开的伤疤,无论在外面多么的强势、多么的不堪,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谁又不是一个孤苦无依的可怜人呢?
可当日出东方之时,我们又要整装出发,迎接新一天的生活,即使是多么的无奈、多么的辛苦,我们也会继续向前。
整部剧充斥着因果,佐以淡淡的中泰矛盾。
首先故事发生的年代并没有细说,但应该是在从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初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段时间华人大批出洋谋生和旅居海外。其中父母爱情发生时间应该更贴近于前者。
年轻的华人父亲爱上了纯泰的母亲,本该是两情相悦的美好爱情,但家中的恶婆婆,愚孝的老公都给这份中泰的爱情蒙上了阴影。此处是出现的第一处中泰矛盾,华人婆婆极其嫌弃纯泰的儿媳妇,认为她配不上自己的儿子,她会污染自家的血脉。(吐槽一句,就是个来泰国讨生活的穷小子,有啥好嫌弃的)与此同时,第一份因果也呈现出来,儿媳妇因为忍受不住每日的谩骂和一味只能忍受的日子,冲动之下闷死了婆婆。这也成了她未来二十几年的心结。
母亲和父亲的原始家庭应该都不富裕,已知父亲是个卖杂货的小货郎,早期为了讨生活在卖棒冰的时候和母亲相遇,家里的杂货铺和碾米厂都是夫妻双方用血汗换来的。所以母亲的第一个特质是特别爱钱,除了老公和儿子以外谁也不相信,任何接近她儿子们的女孩都是看上了他们家的财产,并且在积累财产的过程中用一些不善良的手段。其次,早期婆婆的谩骂和讨生活过程中必然会承受的委屈,让她成为一个极其好面子,不能被他人压过的性格。父亲的着墨其实并不多,父亲的性格中有着华人明显的特质:愚孝,善良,勤劳,家和万事兴。大部分的时候他都是宽容善良,他能理解妻子的所作所为,不会正面下妻子的面子,而是耐心规劝,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人,也会背着妻子做一些妻子不喜但他认为是正确的事情。愚孝主要表现在早期,明知道自己的母亲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妻子,却一味的只让妻子忍耐,妄图用爱情绑架妻子让她妥协,而不是努力协调双方关系。勤劳,促使父亲可以累计财富,抓住一切可以挣钱的机会,利润少也没有关系。对待子女,父亲屡屡规劝母亲,让她给孩子们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她接受大儿媳,让她不要一味的只顾及自己的面子,孩子们幸福,家庭美满才是最重要的。
这对夫妻努力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中积累了不少的财富,有店铺,有碾米厂,有田地,有住宅,将四个儿子养大成人,且四个儿子的本质都不坏,生活也不困苦,在那个年代,这是多么成功的家庭代表。
人们都是会对大儿子有更多的期待,更多的喜爱,尤其是那个大儿子还是和他们一起经历过苦日子的。同时,人们又会对小儿子有更多的疼爱,同时那个时候家庭环境已经改善,小儿子值得更好的一切。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家庭中,大儿子和小儿子明显更善于挑战母亲的底线,而二儿子和三儿子更加听话的原因吧。
大儿子:生活在最困苦的时候,父母忙于工作,学历只有小学四年级,然后陆续被母亲安排出家和当兵。说实话,在家里的时间并没有很长,对家里的眷念也不明显。前期,为了母亲不接受妻子可以放话说今后再也不回家,后期,决定和新妻子结婚,不回家乡,生活在曼谷。片中他出现的时间真的不多,他对蕾努是爱的,所以敢于挑战母亲将蕾努带回家乡,也会在得知蕾努给自己下蛊后理解蕾努,直言就算不下蛊,他还是爱蕾努。但他还是不够坚定,在蛊还没有解的时候就出轨了上司的女儿,蕾努不愿相信婆婆后期是真的对她好而不是蛊的原因绝大部分也是因为丈夫的出轨,让她不敢去面对解蛊后的婆婆。他背叛了蕾努,心中却又想着蕾努,他和新妻子的婚期生活必然不得圆满。这是他的因果,他在蕾努最艰难的时候放弃了蕾努,到头在他的新妻子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放弃了他。(PS:挺渣的,有了未婚妻还去招惹蕾努,有了蕾努又去招惹上司的女儿)
大儿媳:对于片中着墨最多的人物,她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家境贫寒却积极向上,无奈被姐夫凌辱,被姐姐厌恶,为了不造杀孽只能将孩子生下来,又为了养孩子只能去做来钱快的皮条生意,文中有说,这样地狱般的生活整整八年。直到遇到了chai,从一开始意气之争,到最后情根深种,但由于自己的身份自卑,不愿相信chai是真的爱上他而使用了巫蛊之术。本以为可以逃脱地狱过上安稳的生活,无奈婆婆厌弃,丈夫又不在身边,绝望的处境让她再次对婆婆用了巫蛊之术。虽然他找的大师,下的巫蛊并没有任何的坏心思,一切都是从爱的角度出发,但这种偷来的喜爱又能持续多久,最终连真假都无法分辨。她的因果在于,使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将本该属于他的缘分提前偷来了,最终在一切被戳穿之后只能狼狈的离开。纵然她的善良,勤劳最终会让人们可以不带偏见的认识她,喜爱她,但她对自己一直都是自卑的,厌恶的,盲信巫蛊之术,认不清他人对自己的真实看法。她一味的想要逃离地狱,却不知是她自己将自己囚禁于地狱之中。
至于最后的圆满大结局,有很多人无法接受。但我认为,他们彼此还在相爱,只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既然现在已经到了对的时间,为什么不再续前缘。
二儿子:片中有说出生于最困苦的时候,和老大的情况差不多,但好在后期生活逐渐走向正轨,个性恬淡,一心向佛。十分听母亲的话,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自己有喜欢的人,也只敢在接受布施的时候忘几眼,在母亲安排自己尽快还俗替代大哥结婚的时候也不敢拒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