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凯蒂的道别》,泪流不止。 影片结尾——凯蒂擦干眼泪,果断地伸出搭车的那个手势,我知道她内心的坚强被唤醒,她要和这一切告别,去开始她的新生活了。 还好,这一切,还不太晚。 1对伤害我们的人说“不” 曾听过一个说法:孩子对父母的爱是世上最没有条件、最纯粹的爱。不管父母是美是丑,有没有钱,孩子都会爱得毫无保留。 在这部电影里,女主角凯蒂的妈妈自私、懒惰、酗酒、滥交,而凯蒂始终无条件地爱着她,一次次地包容甚至是纵容她。 凯蒂的妈妈不工作,每天就是酗酒和与男人上床,生活靠凯蒂在餐厅做服务员养活。为了攒钱离开,离开妈妈,开始新生活,凯蒂为镇上的男人解决性需要来赚取外快。 妈妈就像一个寄生虫依赖着凯蒂。妈妈的男朋友要来,凯蒂为她化妆,鼓励她终有一天会遇到一个对的人。妈妈和镇上的人偷情,凯蒂给男人的孩子买吃的,并送孩子回家。即使妈妈后来把凯蒂交给她的房租借给他的姘头,凯蒂生气归生气,依旧默默地通过加班补上房租的空缺,而这不是唯一的一次。当妈妈发现了她攒钱的盒子,她只是换了一个地方藏起来,万万想不到妈妈会把她的钱全部偷走,远走高飞。 这个妈妈如此地不堪,可是她始终无条件地爱着她,并相信她会好起来。当妈妈内疚地跟她说:“我不是一个好妈妈,甚至不是一个好人。”她安慰她说:“可是你尽力了。这更重要。”她总是无条件地原谅她,包容她,只是这样的包容是纵容。因为后来,妈妈做了更加十恶不赦、不伦的事情——与凯蒂的男友上床。可凯蒂的反应依旧是默默地忍受,等待男友归来。 然而,纵容他人伤害自己,只会得到更大的伤害。男友的同事嘲笑地说她妈妈要和她共享男友,也许是出于郁闷的心情,她答应了和男友同事一起去兜兜风,结果被男友同事强暴了。她没有找任何人算账,一个人默默地承受,可换来的是男友无情的分手。 两个人相处,一个人不停地退让,只会让另一个人越来越得寸进尺。 委曲求全无法得到真正的爱,所以,我们要对伤害我们的人大声地说“不”,且在伤害的第一时间说“不”! 另外,除了说“不”,我们还要做什么呢? ——帮助对方成长。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少有人走的路》 每个人都要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时间、情绪、健康等负责。如果总是无条件地帮助对方承担本应属于他承担的部分,只会不仅害了他/她,甚至可能会伤害我们自己。 人活着,本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才会不断成长,心智才会不断成熟。 所以,对于每个人面临的生命问题,我们可以帮助他解决,但不能代替他解决。因为帮助他,只是给他搭脚手架,还是他自己解决了问题,依旧能获得心智的成熟。而如果是代替,那么他也就错失了自己通过解决问题获得心智成熟的机会。而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无法真正爱我们,可能还会伤害我们。 2如果一件事是坏的,坚决不碰 凯蒂第一次和男友闹矛盾,是因为男友知道她会为了钱和别的男人上床。凯蒂说以前她不觉得这有什么关系,并答应他以后再也不会了。她真的决定没有再做。可是就像加入黑社会一样,有一天你想金盆洗手了,可别人会拖着你,逼着你继续。而且尽管后来和男友和好,可是男友的心里至此种下一个阴霾。 再后来,凯蒂丢掉了她珍视的工作。原因是同事偷了餐厅40美元,却诬陷是她偷的。而凯蒂之所以愿意背下这个黑锅,是因为她曾和同事的爸爸上过床,也许在她的内心里觉得这是对同事伤害的一种补偿。 做错事,就要承担后果。只是有些后果会引发连锁反应,是偿还不尽的。它就像是种下的一个“因”,你不会知道这个“果”你要偿还到多久。 因此一件事如果开始就知道是坏的,那么就应果断拒绝。而如果因为无知,已犯下错误,那就立马停止,尽力弥补已造成的后果。另外,多读书,多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扩大眼界,提升认知,减少因无知而犯下的错。 3开始新生活只需要一个决定 凯蒂不停地攒钱,是因为她想攒够钱,离开妈妈,开始新生活。可结果是妈妈把她辛苦攒来的钱全都偷走,和她的姘头远走高飞。 影片的最后,凯蒂一无所有。辛苦攒来的钱被妈妈偷走,被房东赶出来,被男友分手,被同事栽赃,丢掉工作。凯蒂放声大哭。然而,哭了一会儿,凯蒂擦干眼泪,眼神变得坚定起来,果断地向一辆过路车伸出搭车的手势。这一刻,她也许终于知道:离开这里,其实只需要一个决定。 在生活里,我们也会时常像凯蒂一样陷入无止尽的“等待”中,思维定势地觉得要先怎样怎样,才可以怎样怎样。可是,也许要怎样怎样,并不一定非要先怎样怎样。比如,去一个自己想去的地方,总觉得需要攒够多少钱;换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总觉得要有多少资本才能任性;对一个自己爱的人表白,总觉得自己要做到多么优秀才可以等等。 实现想法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有时候真的一个决定就可以。 END 成长的路上,我们彼此遇见。 感谢你的阅读,我是周小敏。 作者简介 作者:周小敏,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专注积极心理学、原生家庭、个人成长和亲密关系领域。
很棒的故事,写实味道,主角演技实在太棒,太棒! 感人 也说了个事实,所有倒霉的事,都是自己找的,每个人,其实都有选择,随时。
背景,浓浓的美国西部风,可怜的,可爱的,勤奋的,无知的凯蒂,充满希望。也许有不少人觉得她咋这么傻? 后来才道出她有个如此母亲,也导致凯蒂没大上过学。所以凯蒂经常用性来换钱,她觉得也没啥大不了的,可能感觉是比端盘子差点意思,但是,没差距那么大,没普通人认为的“那么大”,对她来说,不过多干一份工罢了。所以后来剧情说出了,凯蒂的愿望是做美发师,可以用工作让别人高兴,跟她现在做的兼职性服务,有着相同的,美好初心。这就是为啥,凯蒂是善良的。
不善良的人,才会以不善良之心,去度他人。行为,无善恶,心才有。
这个题材,估计导演也是照纪录片来的,画面临场感很强,代入观众看的真切,包括很多室内镜头,刻意用手持拍摄。女主演技超棒,凯蒂的柔弱,坚韧,纯真,善良,和带股乡村味,表达的很棒!当然,其它演员的水准也是相当高,包括户外强奸那场,瘦个子的表演也很棒,很自然。回想下,跟商业片不同的是,片子里简直找不出让人觉得跳戏的点,地道。
结尾不错,是个挺长的镜头,配乐也刚刚好,跟情绪配合上,给出了重生的力量感。
不要用世俗的心去揣测一个天使般纯净的灵魂…
片中有一幕是客人少付钱却离开,观影的时候倒带了几遍才反应过来是Katie拿出自己的钱将其补足…对自己的第一反应是“她拿了客人的钱”而感到羞愧不已…
在获得“不伤害”这一保证后便相信了别人,答应了别人的事就保持缄默,哪怕这件事对自己已产生极大的伤害。
整部影片看完发现Bruno没对她说过一句我爱你,从来都是她在说“I love u,”用自己最纯粹的爱燃烧自己。Bruno只爱自己罢了…而Bear为她担心,为她出头,老板对她的关心远胜于她的“母亲”。多么寒凉又心酸,着实令人心疼。
这个世界对她很残忍,而她痛哭后又站起,继续微笑。她接受了这个世界强加给她的一切,纯净依旧,在深渊中仍然心怀希望一步步向前走去。
最后大车的车灯亮起,她伸手拦车,脸上挂着笑容。或许是Bear?我这么猜测。
或许她会到梦寐以求的San Francisco,做一个快乐的美容师,spend the rest life with her true lover.
如果世界从来没有恶呢?如果大家都如此善良呢?那一定大不相同。可惜这不现实,Katie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更愿称她为修补者。
扪心自问,我做不到如此善良,永远原谅。
所以Katie在我心中极圣洁。
Bless!
假如《死亡诗社》中的“威廉姆斯”如“德普”《教授》般得了绝症,而“道别”的凯蒂遇上了《蒂凡尼的早餐》中的“赫本”
之前一年十一月的评述链接
以及相关“电影人”评述豆列(应该需要登录豆瓣)
还有香港电影魔鬼辞典
(电脑页面 可点击“香港电影魔鬼辞典”各条目开头的“李翼的广播”链接 进入比较“人性化”的排版:(
倘若《死亡诗社 Dead Poets Society》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英文系基汀Keating教授,身患癌症,从而更“切题”(而不是后半段以一个演戏被父亲反对,从而自杀的学生来“呼应”死亡)的话,整部电影会呈现出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还得先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何时”发现自己的绝症?是在进这所刻板学院之前,之中,还是最后?
如果是之前的话,那当然有点太过刻意,除非他有什么原因在隐瞒病情的同时,还接受一个新的教职……
如果是之中的话,那他在得病前后,会有为人处事方面的改变吗?他会变得不再那么“激进”,而更“世俗”,或者说是害怕死亡,甚至是将诗歌仅仅当成一支临时的吗啡?
当然把他的病情放到最后,似乎也不合适,毕竟原片最后很多觉醒的学生站到课桌上,是最为煽情,也最动容的时刻,而此时要是教授激动的因病倒地,就实在是有点过于反高潮了……
之所以会如此设想,是因为2019年在美国上映的《教授 The Professor》,由约翰尼·德普饰演的文学教授,恰恰是发现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而且是在影片开头,于是不难想象,接下来他的人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结合上文对于《死亡诗社》中教授绝症的假设,不免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在德普角色患病之前,也就是“前传”的时间里,他是一个怎么样的教授,丈夫,老公,或朋友呢?
除了他不吸烟之外……似乎也没有太大的特色,除了他是“德普”之外,也就是演员本身的光环,或者之前的角色气质,其实是有点略大于角色本身。更何况,这片不仅是教授与学生之间的故事,而更是关于男主角和他整个社交圈的电影。
于是《教授》可能不免会让人联想起《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来,尽管斯派西饰演的男主角并不是死于绝症,但“异曲同工”之处在于,两位男主角在电影一开始都“宣告”自己即将死亡,生命在倒数,只是《美》通过“全知”的旁白,还留了个很大的悬念,而《教》中德普角色最后会如何死去,似乎从来就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当然《教授》与《美国丽人》这两片,男主角在与妻子,女儿之间的关系,似乎也是一样的糟糕与不堪,只是《教》最后还是因为绝症的关系,达到了某种大和解,而《美》是一路讽刺下去,直到最后的结局。
关于《美国丽人》一片,之前还将它与《一一》,以及《人间·小团圆 香港仔》放在一起评述,当然我对于杨德昌《一一》的看法,可能跟“主流”观点有所不同。
评述题目:如果《人間·小團圓(香港仔) 》是一部臺灣或美國電影:兼談《一一》及《美國麗人American Beauty》
其实我个人对于《教授》一片,感觉编导并不需要把他的社交圈子介绍得太过面面俱到。就侧重跟另一个人之间的关系,比如他班上有一个学生,之前患了绝症,但后来慢慢好了,之前在那过程中,德普的角色一直用文学,诗歌来鼓励TA,却没想到“风水轮流转”,现在轮到教授自己得病了,而且老实说,人都是在劝别人时,表现得最好,最“理想状态”,而一旦轮到自己时,可能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于是教授没准很怕死,绝望,破罐子破摔……而那个由绝症中康复的学生,跟他之间的关系,此时就会显得极为微妙,而不只是教学相长。其实这就好比一个专门治疗癌症的专家医生,当自己也面临绝症时,可能就比普通人要更有“戏”,同时当他还得面对一个之前的病人,之前被他判断只能活半年,却创造了生存奇迹的那类病人时,就更为微妙……
另外,也不妨换种思路,像片中出现过一个紧急联系人,一个有点搞笑的角色,如果是主要讲他跟德普角色之间的故事,可能会比表现丹尼·赫斯顿 Danny Huston饰演的朋友与教授之间的戏份,更为特别一些。
《教授》应该还有另一个片名,《理查德的道别 / Richard Says Goodbye》,毕竟编剧导演韦恩·罗伯茨 Wayne Roberts 2016年的代表作就名为《凯蒂的道别 Katie Says Goodbye》,那是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的大女主电影,同时也不妨看作是对于《Pretty Woman风月俏佳人》那类爱情神/童话,甚至是《律政俏佳人 Legally Blonde》那样的“粉红”女权故事的揭露,与反叛。
女主角凯蒂被身边几乎所有的人伤害着,可能除了她的女老板之外,不过她的伤悲似乎永远只是暂时的,很快她就会展露出标志性的微笑,而这种“坚强”的特质,可能也类似于港片《新不了情》中袁咏仪的角色,虽然后者其实面对的是一种绝症。
当然凯蒂也是有理想的,那就是赚够了钱之后去旧金山生活,但问题是,她赚钱的方式,其实是出卖自己的肉体。也就是说,这种“原罪”,或者刻薄一点的说法,是她的原始积累,实在是有点难登“大雅之堂”,即使她自始至终是微笑着面对这一切,甚至包括所有人……不过她对于异乡的渴望,就算没有被几乎所有人伤害,可能也只能沦落成一个虚无缥缈的“乌托邦”。毕竟她在当地的遭遇,跟《狗镇》中妮可·基嫚的角色,并不一致。
没准与《教授》类似,《凯蒂的道别》可能也有一个编导思维上的“盲点”,前者是得病之前的教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而后者是:如果凯蒂去了旧金山,她会如何生活?
这样的设想,可能会一下子让人联想起那部《蒂凡妮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特别是杜鲁门·卡波特 Truman Capote的原作来,毕竟作者本人认为奥黛丽·赫本离女主角赫莉那种“纯洁的放荡感”实在有点遥远,而适合的人选其实是他的好友玛丽莲·梦露……
当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可能刚饰演过梦露的安娜·德·阿玛斯 Ana de Armas更为适合扮演赫利,因为相对于白皙富态的梦露来说,阿玛斯笑得更为天真,也更像凯蒂一样。
刚才提到“盲点”,自我感觉并不是刻意“吹毛求疵”,因为《凯蒂的道别》一片,女主角是被轮番羞辱与伤害,但同时她又是极为坚强的,虽然那份“云淡风轻”的背后,可能是所谓的微笑抑郁症在“作祟”,但我本人更关心的是,支撑女主角内心世界的最后一根支柱,是什么?当然不是母女情,招待工作,甚至也不是那个她认为一见钟情的男友,而是去三藩市生活的“理想”,虽然这份“理想”放在这个时代的美国,也实在是有点太过一厢情愿,有点太傻太天真……
但不管怎么样,只要这份理想还在,她应该还能继续坚持以微笑面对人生……可作为电影编导来说,越是最关键的心理防线,越应该试图去摧毁,从而才有“浴火重生”的可能。
倒不是说非得让她去外面闯荡一番,然后发现那些大城市,其实跟这边没有太过本质的区别,不过是楼多几幢,灯多几盏,路多几条而已……而是不妨设计一个《蒂凡尼的早餐》中赫莉式的角色,她从外面大城市回来,凯蒂遇上了她,于是乎,一个对外面世界有无限憧憬的角色,遇到了一个从外面城市“铩羽而归”,或者“衣锦还乡”的角色,两者之间的糅合与冲突,相信会比她与女老板,或者周围那些男人们,都更有戏剧性些。
当然当凯蒂发现了生活的“真相”后,她会何去何从,是放下不现实的幻想,还是继续坚信自己的“理想”或想象,坚信自己可以和《蒂凡尼的早餐》中赫莉在城市中,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来,从而继续热爱生活,那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李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