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与狼为伍 Nicije dete(2014)

与狼为伍 Nicije dete(2014)

又名: No One's Child

导演: Vuk Rsumovic

编剧: Vuk Rsumovic

主演: 丹尼斯·穆里奇 Pavle Cemerikic Isidora Jankovic 米洛斯·蒂莫蒂杰维奇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塞尔维亚

上映日期: 2014-09-04(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95分钟 IMDb: tt3059656 豆瓣评分: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20世纪80年代末,一个男孩在波黑山区被发现。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来到野外的,也没有人知道他是否被野兽抚养长大。

演员:



影评:

  1. 1988年的春天,在波斯尼亚的丛林里,狩猎者发现一个被狼喂养大的狼孩,他们把他带回城市送到贝尔格莱德的一所孤儿院里。这个被取名为Haris的狼孩从最初的兽性,拒绝文明社会对自身的改造,到善良的同龄男孩Zika的介入,带他一步步走进人类社会,后再因为Zika的离去,Haris独自成长,经历社会的变革,战争,最后回到那片一开始找到他的丛林。

    若把这部电影看成单纯的一部仅仅讲述“狼孩”的作品,就失去了电影本身的重心,尽管有其他影评提到,这部作品在很多方面令人想起特吕弗的《野孩子》,但这不仅仅是一部“如何开化”的电影。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关于主角Haris(笔者不太记得人们经常叫他的Pucchi**那个名字的拼法了)的开化的方式某种程度上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是另一个年轻男孩的出现“挽救”了一个迷失在文明丛林中的孩子,所以这部电影关于亲情友情甚至是青涩的爱情,都一直萦绕在整部电影中而没有致使它沦为一部单纯讨论伦理或者社会科学的艺术电影,而让观众得到足够心满意足的温情。

    但这部电影的背景毕竟设定的是波黑和塞尔维亚,这就必定不同于特吕弗的《野孩子》只做单纯的文化讨论,或者单独城市文明与自然碰撞的讨论,从电影篇幅来说,作为“野孩子”的部分,从最初的丛林里拾来,身份的给予,清洁,喂食与一个人在房间的困兽之斗,导演都用了极其流畅却又极其简洁的方式来叙述,而大致到遇到另一个男孩Zika,电影才真正展开。

    文明带来的是什么,并不仅仅只是让年龄相仿的两个男孩面对自然之物产生不同的反映,Haris可以毫不顾忌的冲到雨里像一个真正的自然之物一样玩耍,而Zika只是站在一边痴痴的笑,也不仅仅是抹去了人类自然生来就带来的兽性——凶狠的目光、杀气、如野兽般的嘶吼,产生令人战栗的威胁感。文明带来的或许是年轻嬉皮士们浮光掠影的生活,也或许带来的是如同Zika父亲般抛妻离子的社会败类,更带来了Zika般少年被父亲屡次抛弃屡次失望所造成的脆弱心灵,而造成自杀。对,在自然的世界没有自杀,甚至你不需要一个父亲,你只需要活着,独自战斗,所以从全片看来,恰恰是看似无辜,柔弱,容易被惊扰的那个“狼孩”Haris才是最强大,因为他是一只野兽!

    可反观电影的后半部分,当Haris接到了令他高兴至极生平唯一一封信(文明的产物),确是把他送向穷乡僻壤的故乡,即使老师冒着IIke冒着危险把他收留,可是还是关不住他兽性的心而踏上了归程,他满心欢喜回去只看到一片破败。他再一次独自上路,遇到边境士兵,问了他的姓氏,恰恰又再次这个文明赐予他的物件,因为属于穆斯林姓氏,把他带到了行军的队伍中,一双来自前辈照顾的军靴,让他路上看尽尸横遍野的死亡,他为不知道缘由的战争(当然台下的观众知道是信仰)鼓起勇气开枪,换来的确实那个前辈的死亡。电影的最后,他脱下军靴,在丛林的雪地里狂奔,从山坡上快乐的滚下来,他望向远方,有一头狼盯视着他,然后转身走开。电影结束。

    电影的最后无疑是失落的,Nicije dete 英文译作, no one's child到最后,Haris被彻底的孤立了,他既不属于人类文明,而最后当他在回归自然的时候他发现他彻底的回不去了。我觉得在这里,导演给观众留下了巨大的反思:文明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精致的装束?物质生活?远离自然?还是一种以文化名义的战争?电影的整个叙述像一个圆,从丛林到波斯尼亚的城市到贝尔格莱德,再一路回到波斯尼亚那个给他登记名字的地方再一路回到他来时的丛林,像一个注定回到的原点,一个轮回,可令人恐慌,或者说令我们所有人恐慌的是,当我们意识到那个原点想一步步往回接近的时候,我们还回得去么?

    ——————————————————————————————
    导演Vuk Ršumović 1975年生于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毕业于贝尔格莱德大学的戏剧艺术专业,从事了多年电视剧、短剧、动画、以及纪录片的创作,这一部电影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目前他成立了自己的制作公司并积极与当地的电影产业合作。

    这部电影的服装化妆、场景、表演都很到位,而镜头所拍摄的每一帧画面也很考究,基本每一幅定格都可以单独拿来做摄影作品,而从总体来说,电影具有一种当今电影少有的诗意,不像美国电影的油腻造作,而又没有欧洲老牌电影过度的沉重以及文艺片常有的故作深沉,一切都是恰到好处。不过唯一欠缺的或许也正是这种过于精致之感,而缺少了一种本应从战争和90年代所带来的浓郁的时代感和恐慌感,但或许这也正是我所认为它诗意化,精神化的一个外向表述。

    笔者观看的时候是用意大利语字幕,并且参考了一些意大利语的影评,网址如下,如后来观看的影友发现有所偏差,欢迎指正。一个人跑去看晚上10点钟的场,聚精会神,看完相当之累,结束很多人鼓掌,回来总觉得一时放不下,想到若是此时不写着评论怕是一辈子就又懒了,特此记下,总之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2. 没有任何征兆的佳作,表达的无过无不及造诣非常高,但注定会是一部被遗忘的片子。
    从开头谈起,在表演上有点太刻画狼孩的真实性,毕竟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东西所以有点犯忌讳,之后的剧情就逐渐进入很有野心的部分:把个人成长嵌套进时代的进程中。
    所谓的成长大体是三人组合成的性和友情关系,虽然短暂但心理上却非常非常真切,也许是东欧人忧郁而凛冽的艺术气质使然,他们的眼神和身体表演真切到让人联想起有过的超验同性恋关系和第一次决定性的性好奇。
    无论在孤儿院中和注定不接受圈养而卷入分裂战争中的小狼孩用孤独和局外人不足以形容,我觉得他和所有人的关系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动物性,对于奇卡来说他是特立独行的小哈,对女孩更像只找上门来脏兮兮的猫咪,而在护工眼里无疑是一只跛足小金毛,这样的关系自然有特别和有趣的地方,但也不可避免会使得其比普通人更容易遭受决绝的变故,好比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略显仓促的结尾处,影徒随我身的行为,暗示虽然开放,眼神却无疑苦涩,苦涩是狼孩历经人的生活后第一次体会到的最真实的东西——得到多少就失去多少,我们从影片开头起一一看到了小狼孩各个重要的成长片段,在到达鞋匠学徒那一场景中一种主旋律的希望达到最高,但很快导演又把这些收回,这种克制也能在影片其他细节处,如表达各种善小和恶小中,排斥和接纳中体现,可能正是这种无立场的节制与超然品位再加上小狼孩动物性的存在,最终成就了影片苦涩幻灭的基调
  3. 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一部塞尔维亚普通人的渐变式,通过一个塞尔维亚狼孩的视角来看待社会的变迁,小孩刚发现的时候还是在南斯拉夫的时候,人们的生活的水平都挺高的,有着完善的妇幼保健孤儿院,老师和小孩都过的挺融洽的,到慢慢的到了南斯拉夫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自由化进入可以看到社会风气也变不好啦各种脱衣舞俱乐部也进来啦,学校的保障能力也变差啦甚至出现女生去做脱衣女郎维持生活,狼孩也要去擦鞋匠去做兼职,在到后来内战爆发了其他民族的小孩也来到学校出现殴打老师的现象,这其实预示着南斯拉夫后塞尔维亚时代解体啦最好狼孩都去打仗啦,最终他选择远离人类社会其实预示着对国家和社会的绝望失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