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我和爸爸(2003)

我和爸爸(2003)

又名: My Father and I

导演: 徐静蕾

编剧: 徐静蕾

主演: 叶大鹰 徐静蕾 张元 姜文 张亚东 苏小明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03-09-10(中国大陆)

片长: 98分钟(多伦多电影节) IMDb: tt0379587 豆瓣评分:7.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小鱼(徐静蕾 饰)一直跟妈妈生活在一起,直到高中时母亲意外去世,她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老于(叶大鹰 饰)并和他生活在一起。老于是个典型的北京油子,经常夜不归宿,小鱼十分没有安全感,但倔强的她照顾自己的生活,也不张嘴跟父亲抱怨。小鱼长大了,谈恋爱了,和男朋友结婚了,带回家吃饭。饭桌上老于毫不留情面地看不上小鱼丈夫,小鱼爆发了,把多年来对父亲不关心自己的积怨和伤痛骂了出来。老于让小鱼离婚后直接回家,不要留恋。小鱼忍无可忍,拉起丈夫就走了。一年后,抱着小小鱼的小鱼回来了。为了不让女儿这么辛苦,老于去打麻将想给女儿挣点钱,但世道和以前不一样了,已经不是当年老于叱咤风云的时代了,这天老于打麻将时被喊抓赌的人吓着,成痴呆了。小鱼把父亲接回家,像小时候那样照顾他。

演员:



影评:

  1. 从来不喜欢煽情的悲哀,即使要残酷,一定得是润物细无声,作温和状,老鱼实现了我对生活的完美态度的期望。一个想得开,看得透,放得下的男人。游走在情感和现实之间。不用情。不纵情。很明白通达地活着,没有怨言和愤世,悠游自在,直到碰到小渔。看到的这个一言不发的女孩,是他的一部分。是他的骨肉,有着一样的倔强隐忍。而且没有预兆地跟从。这份天生的信任牵引出无边的温暖和感动。于是所有的柔软和温情像沾了水的海绵,瞬间沉重。玩世不恭的他,开始会妥协和忍让,而且毫无来由的委曲求全。有的时候,看见他对小鱼的悻悻和退步,像对待恋人,不禁微笑。我是如此信任这个男人的洞明和生存的能力。一切都可以置之脑后。一切都可以推倒从来。小鱼跟了声色俱厉言之凿凿满腹经纶一无是处的小男人去了上海,他发火之后,不过是一句“结了也好,早结早离”;小鱼终于没能善终,挺着肚子回到北京,他只摸摸光头大笑,反而为能有孙女而老怀畅慰。可是,在阳台上,为了曾经挥霍无数,到今天的无计可施,为了不能给小鱼一份像样的来自父亲的物质保障,这个男人在烟雾缭绕中泪下。他的内疚和悲哀,图穷匕现。生活的艰难和真实如此狰狞和真切。那分绝望让我所有的信任土崩瓦解。我在他依稀的泪光中泪流满面。

    从来,对生活的妥协在我看来都比对生活的抗争更觉到力量。因为,那一寸一毫的放弃都是千百个不舍和剜心挖骨的痛。是彻头彻尾绝望后的觉醒和无奈的屈从。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而,这个男人,明明在让我看到其实妥协也能那么的潇洒的同时,生生毁掉了我的希望。他的玩世不恭和波澜不惊,在爱的面前,分明,原来,居然,是这样的不堪一击和自欺欺人。我们,是要爱的。我们的爱,坚如蒲草。在每个夹缝中执着生长,不动声色,蕴含巨大的力量,足以粉碎所有苦苦营造的坚强外壳。

    凡俗的尘世,永不消灭的烟火,在已经没有温饱的后顾之忧时,我们在钢筋水泥中释放情感。无论是在哪个光鲜或者肮脏,奢华或是艰难的犄角旮旯,这些生活的各具形态,都带着温情脉脉的残酷。和物质无关。在这个我陌生的北方城市,窗外光线渐渐淡下来的春日傍晚,我一反常态地平静和清醒。
      
    不论生活如何无可揣测,我们,还是要爱的。
  2.       电影中的父女,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开始共同生活的。因为主角少女小鱼在父母离异后,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她本身对父亲的印象也仅仅在照片上在偶尔提到父亲的名字里,而母亲的突然离去,使得她选择了和这个很陌生的爸爸共同生活。她们之后将在一起互相适应对方的生活,熟悉彼此的习惯。

          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父亲,听起来是一个公共名词,我们会联想到一些有血有肉有责任充满慈爱的人物。而影片中的父亲,却是一个反传统意义上的父亲,他离婚后开了酒吧,纵情欢乐享受生活,在酒吧容留她人卖淫,至此被判入狱,出狱后仍然玩世不恭。


          由于从小女主人公处在单亲家庭的生活中,所以在母亲去世下葬时到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从外表看来她都基本没有什么情绪上的波动,甚至在葬礼上都没掉一滴眼泪。这种性格上的缺陷,是和她从小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成长分不开的,没有安全感。所以用冷漠来武装自己。

         在单亲家庭中,过早的接受了成人行为。这种人为的成熟,给她本身造成了很大的压抑。在她慢慢和自己父亲建立起来默契和情感之后,有一次失声痛哭,看起来没什么理由但是实际上是长久以来内心的渴望和挣扎。家庭的破裂造成的家庭关系失调,是造成人格缺陷的很大原因。

         心理学上说过,单亲家庭的女儿,由于她的女性特质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在她成长为女人之后就会变成全副武装的女战士,为了对抗不负责任的父亲,她会用父亲应承担的女性责任武装自己。
    这种伪装的男性特质充当了女人自我保护的炮弹,它是女二用来对抗痛哭的盔甲和盾牌,这种痛哭源于父亲的抛弃和拒绝。一方面她把外部世界挡在心灵之外,另一方面也使她内心情感无法释放。全副武装的女战士在表露女性温柔方面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她远离与男人之间的健康关系,同时也远离了她被创造时所应享有的完整生活。父亲给予的东西会影响女儿对自己的感情和其他男人的关系,如果父亲没用给予,那么也同样影响着女儿。
  3. 他是想在中国当思想家吗?
    你能别这么说他吗?
    我们在一起好了三年,除了我妈,我就跟他在一起的时间长。是,他没钱,挺穷的,人长得也一般,可是他对我好,我需要他在的时候他都在,我们才是亲人呢,你懂吗!

    你妈就是这时候结的婚,可是最后呢。
    我结婚不为了什么,我没觉得结了就好了,也没觉得结了就糟了。
    这我就放心了,其实这世上谁都靠不住,最后只能靠自己。感情最后都是会发生变化的,你知道吧?
        
    你相信有不变的感情吗?
    我相信。
    行,你这年龄应该相信点东西。早结早离,一定要发生的事情就趁早。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我跟你说这跟人品没关系,感情是一定要转移的,婚姻也一定会有危机,你可要有思想准备,如果那天来了,你可千万别怪自己做错什么。数这种看起来最可怕最吃不起亏了,你将来要是跟他吹的话,会有麻烦的,你得慎重点,他要什么就都给他,他要是跟你吹问题倒不大。
        
    你走吧。
    最后,但愿我说的全都是错的,你是个例外。请你姨和你姥姥吃顿饭吧,她们还没见过这孩子了吧。到了人家礼多,既然去了就坚持到底,见了人家老人,嘴也甜点,眼里有点活,不会干的事呢也别强努着,再给自己闪着。哎,真舍不得你给人家当媳妇儿。

    最没辙的时候,还想着你有个爸爸,我会为你做任何事儿。
    记住了,你也一样,好好活着。
  4. 上半年快过去了,这半年中国电影产业圈比较大的一个新闻恐怕便是刘若英的导演处女作《后来的我们》卖了十三多个亿,以及随之引发的退票风波。最近十多年,中国影坛演员转型导演的案列有很多,其中也包括了不少女演员。从票房意义来判断,赵薇、刘若英算是最成功的,蒋雯丽、俞飞鸿、张瑜算是失败的。于2003年公映的《我和爸爸》是徐静蕾的导演处女作,在那个中国电影产业陷入绝境的年代,女演员转身当导演,徐静蕾算是一个很罕见的孤例。除此之外,大概只有执导了《天浴》的陈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徐静蕾被媒体一直给予“才女”的称号,她不断的有导演作品问世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低成本小制作的《我和爸爸》,票房反响并不好,也没在什么国际电影节获奖。现在一提到徐静蕾的导演代表作,很多观众可能第一反应都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杜拉拉升职记》。这几年,中国电影产业大爆发,徐静蕾的导演风格也转变巨大,《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绑架者》这些电影的票房诉求都非常明确。不过,在我看来,所有中国女演员转型导演后拍的片子,最佳作品我还是会选《我和爸爸》。这是一部非常朴素、真挚、内敛同时充满了细腻女性视点的亲情电影,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电影史贡献了一个罕见的父亲形象。

    在影片公映的年月,已经有不少媒体注意到,徐静蕾之所以能完成这部电影处女作,是因为有不少大腕好友的帮忙,叶大鹰、姜文、张元、苏小明、张亚东、张一白都出演了电影。犹记得当年的新闻还报道过,说徐静蕾担心片子拍完剪不出来,叶大鹰劝她说,天底下没有任何一部电影是剪不出来的。但实际上,这些大腕对电影的帮助,还真的就是演员方面的援助,真正对这部电影实质性内核的表达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毫无疑问是王朔。

    虽然影片的演职人员表没有提到王朔,但所有读过王朔《致女儿书》、《和我们的女儿谈话》的读者,肯定能轻易地判断出来,《我和爸爸》中叶大鹰扮演的父亲老渔,活脱脱就是这两本书中的王朔本人形象。作为当代中国文坛最重要的反建制人物、文化英雄,王朔在这两本书中向读者展示出了内心最脆弱最柔情的一面。面对女儿,王朔可以有无限的宽容,无限的爱意,无限的悲鸣。正是在这基础上,王朔再度质疑甚至于抨击了传统中国家庭结构的专制与恶劣。王朔认为养儿防老式的养育观根本是功利自私的,“把孩子训练成一个赚钱机器,这就叫成功,表面是为孩子好,其实是想自己将来有个靠山,无情剥夺孩子童年的快乐。这是一种颠倒,颠倒的人性,这不是爱孩子,所以就会出现那样奇怪的逻辑,就是我为你好我可以打你,我爱你我打你。”从根上王朔是反对儒家伦理的,“我有了女儿后首先痛感儒家伦理有悖生活切实感受,孩子给你带来多大的快乐,早就抵消早就超过了你喂她养她付出的那点奶钱,这快乐不是你能拿钱买的。”在王朔看来,“爱是不能交换的,无条件付出,不要回报,想都不想,起这念已是罪恶……”《我和爸爸》中的老渔,屡屡向女儿小渔表达出了类似的观点,“为什么要工作啊?我可以养你一辈子”。反差在于,整天剃了个光头的老渔外在的形象是彪悍、粗犷、玩世不恭,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在家庭结构中,他始终扮演着缺席者的形象。但是老渔对女儿的爱,并非简单是为了弥补自己失责的过错,他对女儿的爱是天真无私,绝对无条件无前提的。更特别的是,老渔拒绝扮演父亲,父亲与女儿的关系便不再是纵向压迫式的,而是平行的、平等的、滑动的,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亲人。这种形象的反差带来的绝对的爱,塑造出来的便是非常令人意外又极端真挚动人的父亲形象与父女关系。这是《我和爸爸》迥然于所有中国家庭电影(甚至于东亚家庭电影)的根本特质。

    如此有悖于中国社会俗世伦理的形象设计,肯定不是徐静蕾的原发构思,她在采访中也谈到自己父亲的形象与影片中老渔的形象差之万里,“和我爸没有一点像的地方”,不过原发构思的“归属权”是否属于徐静蕾并非本文讨论的重点。重点是徐静蕾将这原发构思细腻的表达了出来。这依然是一部属于徐静蕾的作品。对于整部电影的影像调度,徐静蕾明显有着自己的考量与判断,核心思想不是靠演员的嘴巴说出来的,而是依靠影像细腻地闪烁喷发出来。

    叶大鹰超一流的发挥当然是父亲形象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在整部电影中的举手投足都极为自然洒脱,尤其是与女儿说话的语音语调,欢快、委屈、讨好、沮丧兼而有之却从来不曾表达哪怕一丝的威严感,实在是非常有层次感地表达出角色对女儿难以言表的无限爱意,令观者无限感慨动容。但在其中其实也隐含了徐静蕾细腻的调度。整部电影的视角是回溯性的,开场与结尾都是墓地,首尾的呼应完成父亲形象的封闭化塑造,但封闭在这里是主角主观化的表达,父亲的形象被内嵌于主角的心中,换句话说这是主角内心情感的蕴藉而发。在影片的前半部分,父亲的影像有着强烈的被观察、被审视甚至被凝视的意味(很多画面都是中远景),带有强烈的小渔个人情感投射的色彩。

    并且为了显出追忆的主观效果,影片有大量跟踪拍摄人物行走的场景,这也是比较细腻的视觉强化手法。

    墓地这场戏的构图也显出徐静蕾细腻的感触,父亲的形象处于画面边缘被挤压的位置,意味着小姨对父亲有强烈的排斥感。

    而当父亲与小渔关系减缓之时,影片的色彩也悄悄发生变化。二人在房间内所穿衣服的色彩开始趋同。取景与构图也趋向平稳对称的效果,家庭的意味更为浓烈。到了影片后半部分,小渔有了孩子之后,镜头逐渐趋近于人物拍摄,父亲不再是一个需要被审视的对象,而是融于家庭的一部分。

    再回到前文所述,影片的特别之处主要表现于父亲形象的塑造,这其中一些意外的场景着实令人感佩。父亲在家中醉酒倒地,醒来发现大肚便便的女儿,表现出来的居然是极度惊喜的状态,由此可见父亲对于女儿的无私之爱。这种无私还表现在女儿婚前与父亲吃饭那场戏,即便女儿的行为父亲极端不理解,但父亲依然不责怪女儿,与此同时却对女儿未来的丈夫视若无睹,无论他如何言语加责,父亲都不予回应。最令人觉得意外的一场戏,是父亲打麻将倒地不起。悲剧性的场景,却被处理得很荒诞。这原来是张元假扮警察的恶作剧,受此惊吓的父亲却因此一病不起。滑稽却又带有宿命感,仿佛是其一生荒诞命运的提喻。惟其如此,更显悲凉与沉重。

    我们把《我和爸爸》算作与《顽主》、《阳光灿烂的日子》、《冤家父子》一样的王朔系作品可能对徐静蕾有点不公平,但这部作品确实嵌入了强烈的王朔式表达,那种对世间所谓天经地义的真理给予实质性的质疑,没有王朔的存在,很难想象会有《我和爸爸》这样一部如此独特的中国电影。但徐静蕾女性独有的敏感触觉,为整部电影的影像与视点选择提供了非常细腻的质地,这是到今天为止所有由女演员转行为女导演的作品中极为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