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布吉舞 / 潮爆莫斯科 / Буги на костях / Stilyagi / Hipsters
导演: 瓦列里·托多罗夫斯基
编剧: 尤里·科罗特科夫 瓦列里·托多罗夫斯基
主演: 安东·沙金 奥莎娜·阿金什那 叶夫根尼娅·希里夫斯卡娅 马克西姆·马特维耶夫 Igor Voynarovskiy 叶卡婕琳娜·维尔科娃 Konstantin Balakirev Aleksandr Stefantsov Georgiy Sivokhin 奥尔加·斯米尔诺娃 Yanina Melekhova 伊琳娜·罗扎诺娃 谢尔盖·加尔马什 奥列格·扬科夫斯基 列昂尼德·亚尔莫利尼克
制片国家/地区: 俄罗斯
上映日期: 2008-12-25(俄罗斯)
片长: Russia: 130 分钟(Director's Cut) IMDb: tt1239426 豆瓣评分: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曾经,苏联有一群年轻潮人对共产主义现实感到无聊,叛逆的他们转而狂热追求他们想象中的西方生活,包括西方音乐(骨碟就是黑市西方爵士等音乐的拷贝产物)和西方时尚,这伙人被称为стиляги(潮人)。
Стиляги潮人们生存的年代是一个混合了西方爵士朋克嘻哈的魔幻时代。但其实那是一个短暂的时代,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之后стиляги已经出现了苗头,在斯大林时期的独裁和严格监管下,归国军人将在国外所见到的西方时髦偷偷传播。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Стиляги发展至高潮。但是这是违反苏联主流意识形态和审美的,因此Стиляги虽然意为时髦,其实是个调侃性质的贬义词,不如翻译成非主流。
如果你之前曾经读到过有关苏联时期黑市骨碟的介绍,一定会捧腹大笑。开始,西方音乐被禁止,只在黑市流传,而且那时还没有卡带,黑胶太贵,一部分人就悄悄打起了X光片的主意,他们把唱片刻录在X光的菲林上,用剪刀裁剪成与黑胶唱片直径相等圆形,再用点燃的香烟在X光片上戳个洞。这就是非常魔幻的苏联骨碟,由于X光片便宜且来源丰富(每个医院都有),使得骨碟在那个年代的地下广泛流传。当然在50年代中期,也有很多人因制造骨碟而被逮捕,被送进劳改营服3年至5年不等的劳役。
如果有人想看看传说中的骨碟,以及那个时代潮人的生活,这里有部推荐电影——俄罗斯还真拍过这么部电影,名字正是《潮人》(Стиляги)。之前的译名为布吉舞,其实译得很好,但是被一众不懂的人所吐槽,因而换成了现在的直译。布吉舞所用的音乐是Boogie-woogie,最早是美国黑人布鲁斯的一种,主要用于伴舞。后来在苏联,最深影响到潮人们的音乐即Swing和Boogie-woogie,苏联潮人主要是从Boogie-woogie中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的舞蹈。应该说一开始的这个神来译名的译者很了解Стиляги。
故事开始于1955年,已经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这个故事的开头,一群共青团员去突袭惩罚私自开爵士派对的潮人们,其中,原本中规中矩的共青团员梅尔斯受到西方style的冲击,叛变主流成了潮人,即使被共青团批斗也不回头。
为了加入潮人团体,梅尔斯跑到黑市购物,影片展示了当时苏联黑市中各种花花绿绿的服装衬衫领带,被禁的乐器萨克斯,等等。梅尔斯还找到潮人一员鲍里斯来教自己跳舞,鲍里斯给他放音乐,这时骨碟就出镜了,因为鲍里斯的父亲正是医生,家里有各种各样的X光片。(影片结尾鲍里斯在从美国人手里买查理帕克和猫王等人的黑胶唱片时被警察捕获,可想而知等待他的是监狱生活。)
大部分潮人的父母严格反对这些非主流行为,除了对西方文化的不认同之外,也有深深的恐惧,有的担心对自己的工作造成影响,有的担心孩子的安危,因为在之前的时代,一点点小事就可能导致一个人的消失。
可是在追求独特和冲突刺激下,非主流青年们我行我素。只有梅尔斯的父亲十分开明。关于这位父亲的背景,在开头的一段歌舞中已经交代清楚,他是退伍军人,回到家来,赶走跟别人睡觉的老婆,养大了两个儿子。见识过战争,没什么别的大不了的事情,其他人对梅尔斯的转变瞠目结舌,父亲却笑了说觉得挺时髦的。
甚至在最后,梅尔斯娶了一个潮人姑娘,那姑娘生下的孩子却是黑色的。即使在今天,以普通人的观念,这当接盘侠的行为都够蠢。看到黑孩子的父亲开始脸色一变,后来却告诉大家,这黑孩子是我们的孩子。
潮人的中心领袖是外交官的儿子,他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有官员父亲,住布尔什维克精英公寓,开豪车,因身份便利可以带伙伴们出入使馆区的酒吧,成为姑娘们追求的中心,可是现实是父亲要他娶其他官员的女儿。
外交官公子哥儿在去了美国使馆实习工作回来之后告诉梅尔斯,在苏联地下的这种花花绿绿的西方时髦其实于美国根本就不存在,苏联潮人们疯狂追求的美国式流行根本就是一场空。
可理想依旧是不会消失的,影片结尾的最后,莫斯科潮人们涌上街头,歌舞出他们心中对于独特自我的追求。
可其实,再等几年,到六十年代,苏联官方就不再对爵士乐有禁令了,潮人们没有什么可呐喊抗议的了。因此几年后的潮人们也放弃了青年时期的非主流生活方式,新一代的年轻人已经不再需要通过这种另类的生活方式来享受西方文化或是抗议政治了。
苏联的这种充满魔幻风格的讽刺性的事情层出不穷。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一书中记录了人们反复的后悔,后悔为了美国制度,为了麦当劳牛仔裤,光荣幸福的祖国和有秩序保障的生活不见了。在乌克兰电视剧《飞蛾》(Мотыльки)里,你可以看到八十年代的中学生撒娇向爷爷要一大笔钱,好用来买牛仔裤的情节。可现在当牛仔裤成为大众选择,人们反倒重新追求复古。
去年的格鲁吉亚电影《人质》里,讲述了一个真实事件。1983年,当时的格鲁吉亚还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两个出身精英家庭的年轻人尼卡和安娜因为空虚,策划从苏联逃跑到土耳其。他们劫持了一架从第比利斯飞往巴统的航班,害死了其他无辜乘客,计划却失败了,几个人被捕判刑。他们中当然没有人会想到,8年后苏联就解体了,他们可以随意去土耳其了。
电影Стиляги拍摄于2008年,片中为了对比苏联制度内人们的整齐划一与潮人们的花哨,前者遍地蓝色灰色,后者颜色鲜明夸张到杀马特,当然现实中的苏联没那么沉闷。
距离这部片子又过去了十年,正如《二手时间》一书所述,社会上重新出现了怀念苏联的思潮,反映在电影工业上则是近年来,一切有关苏联时期的片子都被加上了温馨美丽的滤镜,可惜现实中的苏联也没那么美好。
过去的时代,所有人的生活都被规划好了,不需要异常者,借用片中共青团员女政委之口:为什么会有人想跟大家不一样呢?可现在,生活变得太不一样,人们又开始攀比,希望身边人能有的,自己也能有,就像日本人常说到的“人並み生活”,指的只不过是与普通人同等程度的生活。所以不同时期不同生活中的人啊,到底想追求什么?
二手时间: Стиляги:
第一次看正经的俄罗斯歌舞片,被海报和名字误导,还以为是disco青少年那类。对称和谐、色彩鲜艳、已具有歌舞片的调度和运镜节奏,只是还具有一些背景音乐对嘴型的毛病。
老师们闯入学生的淫趴,追着学生剪辫子(一缕头发),男主被命令去追一个花裙子女生,到了水边无路可去,女生转身自信地望着男主,暧昧时刻,男主被拖下水,这段很好看。厨房那段也不太懂是什么背景。
不敢相信是俄罗斯的,展现百老汇、时装、发胶、音乐等“美国垃圾”遭老一辈群众抵制.歌唱自由、爵士。
到街上鲜艳打扮的年轻人、皮鞋垫,男主Mel’s 接过皮鞋,堵到其中一个让他教自己跳boogie-woogie,(主要有三种风格、原子、加拿大、双汉堡)这才看懂前面的,半小时内回过神才清楚的叙事,也是尝试歌舞片而没能顾全对话、动作叙事的不足。
小可怜男主打扮一新,此时他的胆怯目光还不足以支撑花哨的衣服,震惊居民楼里(也就是一开始的厨房场景,原来这是类似筒子楼的居民楼)、小孩、公车上灰色工服工人的异样眼光。男主为追求那个女孩,尝试融入群体。
得到去美国深造回来进大使馆工作的机会。但要改变形象,肃清圈子,见男主不服,官员自己跳起了年轻时的舞,切红幕前三个女孩跳舞的经典美国餐馆表演。《疯狂约会美丽都》也有
吹奏summertime 的时候转场到纽约大楼,主创和我一样超爱!!!
想起来,国内一部好的歌舞片都没有,连德国都有出色的,或者说野玫瑰、洞和老片子里的唱段不算典型musical,国内只有歌舞剧而不是musical,可现在音乐剧在国内市场好了,什么东西都被称为音乐剧。
做爱场景还插入了印度小书的翻页,是个有趣的点。舞厅背景还有红五星。外面雷雨天,门房老太太按鬼片拍。Mels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缩写!!
学校礼堂的苏联灰蓝制服也有桌椅mus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