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恶世之子 Misanthrope(2023)

简介:

    新年前夜,神秘杀手在美国市中心的一栋高层,大规模远程枪杀狂欢的人群。29人死亡,枪枪毙命,案发现场找不到任何弹壳、指纹等证物,杀手毫无踪迹。三天后,杀手又在大型购物中心大开杀戒,数十位市民和安保人员中弹身亡,一组特警队员也被杀手用手榴弹团灭。

演员:



影评:

  1. 一部典型好莱坞风格的商业片,全程节奏把控有度,作为观众会很期待最后killer的亮相和自白,但影片结束后会发现这是其优点也是其不足。

    导演达米安说,他更希望保留原来的影片名字,即Misanthrope, 但出于种种原因最后被改为“追凶” (to catch the killer) / “恶世之子”。我表示理解并赞同导演,Misanthrope(厌世者+遁世者)对于电影内容而言更有针对性,“追凶”一词把主体性放在了警探们上,其表达的含义显然是不够准确和深刻的;“恶世之子”则只强调了the killer,更何况迪恩愿不愿意被称为该恶世的“儿子”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他内心如此渴望与恶世割裂。Misanthrope则把主体性落在了迪恩和艾丽诺身上,把影片想要深入探讨的根源性的东西精准地体现了出来,迪恩无差别射杀人,艾丽诺痛苦挣扎且自残,两人都厌世且想遁世,艾丽诺可以理解迪恩,才有了这部电影的剧情。导演还说,艾丽诺像水(两次独自游泳的镜头),迪恩像火(当时我捕捉到了两人最后对话时背景音是炭火安静燃烧的声音),艾丽诺的出现和话语能让迪恩这团烈火平复下来。这种意象的表现形式也很妙。迪恩最后即使快走投无路了也没杀艾丽诺。

    不过最大不足之处在于,虽然电影探讨了厌世者与世界纷扰的巨大矛盾,但是其探讨程度却是浅尝辄止的,甚至在我看来是无法落地的。艾丽诺和迪恩是能互相理解的厌世者,但二者却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在行动上一个倾向于毁灭自己,另一个却倾向于毁灭世界。为什么?最让人费解的是,在最后的二人对话中,艾丽诺居然把“爱”作为最终解。然而在她准备展开论述前,警车来了,对话被强制结束。

    如果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里,警车没来,该对话将如何进行下去?我表示好奇,但又不怎么期待一个自洽的答案。迪恩缺爱吗?艾丽诺又是如何得出爱是解药的结论的?实在是费解。

  2. 《恶世之子》不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动作片,更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与社会复杂关系的作品。电影中的“恶世”二字,既是对这个世界的形容词,描述了一个充满恶意、混乱无序的社会环境;同时,它也作为一个动词,象征着人物对于这个世界的厌恶与反抗。影片中的背后黑手,正是这样一个厌恶世界的“恶世之子”,他的行为既是对这个世界的控诉,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抗争。

    与《恶世之子》相似的,另一部电影《美国之锈》也展现了美国社会的锈迹斑斑。两者都聚焦在社会的阴暗面,揭示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不公与冷漠。但《恶世之子》更侧重于个体在恶劣环境下的挣扎与反抗,而《美国之锈》则更多地从社区和家庭的角度出发,展现了社会问题的深远影响。

    从更深入的层面来看,“恶世之子”的“恶”字,不仅是对社会环境的形容,更是对个体心态的刻画。在这个充满恶意和混乱的世界里,人们往往被迫选择适应或者反抗。而影片中的主角,正是选择了反抗的那一个。他的行为虽然极端,但背后却透露出对这个世界的深深厌恶和无奈。

    电影并非简单的动作片,它更像是一部写实的社会剧。影片通过一系列紧张刺激的枪战和追逐场面,展现了同一个事件在不同人物眼中的不同面貌。市长助理、警察局长等角色各自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动机,他们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追逐着自己的利益,却忽视了那些无辜的生命。这种对生命的漠视,使得电影中的世界变得更加残酷和冷漠。

    女主角的经历与《乡下人的悲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部作品都关注到了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与成长困境。在《恶世之子》中,女主角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学习,被迫离开学校偿还贷款。这些经历让她对这个社会充满了不满和愤怒,也促使她在面对危机时挺身而出。而在《乡下人的悲歌》中,主人公也经历了类似的挣扎与反抗,试图逃离贫困和绝望的环境。两部作品都展现了底层人民在困境中的坚韧与勇气。

    男主角Geoffrey Lammark则是另一个引人深思的角色。他对当前形势有着清晰的认识,也意识到了自己被迫参与其中的事实。然而,他的私心使得他最终走上了铤而走险的道路,并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的悲剧命运,是他咎由自取也是社会对他的逼迫。

    最终罪犯作为“恶世之子”的象征,他的行为虽然极端和残忍,但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心理疾病和社会根源。他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中迷失了自己,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他的悲剧,让我们对社会的冷漠和无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引发我们对如何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的思考。屠宰场这个设定其实有着很好的含义,既能标明他的嗜好杀戮,也能够标明他宁愿和动物相处,也不愿和人类有更多的联系。

    电影《恶世之子》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允许异类存在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个特殊的人都难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他们的存在被视为威胁和异类,被社会所排斥和打压。这种对异类的排斥,不仅是对个体权利的剥夺,也是对社会进步的阻碍。影片通过多个角色的冲突和碰撞,展示了这种排斥的严重后果,并呼吁观众更加包容和理解不同的个体。

    《恶世之子》不是一部令人热血沸腾的动作片,是一部冷酷肃杀的电影,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它与《美国之锈》和《乡下人的悲歌》等作品共同探讨了美国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的阴暗面,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并更加珍惜和尊重每一个生命。

  3. 当众人沉浸在庆祝新年的喜悦中时,一个杀人狂将枪口对准了人们,随后便是一片血肉模糊,几十个人因此丧生,随即警方开始介入调查。

    这是2023年很受期待的一部警匪片《追凶》的开篇情节,这部《追凶》由达米安·斯兹弗隆执导。

    说起导演达米安·斯兹弗隆,在世界影坛并非赫赫有名,但他在2014年的时候却也推出过一部名为《荒蛮故事》的高分电影。

    自《荒蛮故事》9年之后,他才推出这部《追凶》,可以看得出这部作品承载了他的新期望,但据悉对于这部新作他也很无奈。

    如果看惯了我们香港警匪电影的朋友,一定会对片中激烈的警匪对立矛盾和紧张的枪战追逐战的畅快淋漓念念不忘,这也是绝大多数警匪电影所必需的元素。

    很奇怪,这部《追凶》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子。

    影片在讲述追踪杀人狂这条故事线的同时,还穿插进谢琳·伍德蕾出演的女主艾莉诺与本·门德尔森出演的男主拉马克两人的故事线。

    艾莉诺只是一名普通警员,她的梦想是加入FBI,但却因为瘾君子的过往而被拒之门外,这让她的一腔热血无处挥洒。

    拉马克作为FBI的中层领导,非常器重艾莉诺,所以顶住压力任用她,在整个破案过程中却也因为警察内部的内卷严重而一意孤行。

    而片中的杀人狂迪恩,同样有不为人知的一面,由于孩提时的悲惨遭遇,让他的内心严重扭曲,产生了报复社会的黑暗心理,所以在这种心理的促使下,他变得杀人不眨眼。

    三个不同的主要人物,构成三个故事线,最终也导致整部影片的破案过程非常的平淡,反而大量的文戏和人物特写,代替了本应该出现的枪战和追逐。

    影片一改常态,没有过分凸显出警察的超强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人物真实感的呈现,最终的杀人狂并非是被警方制服,而是选择了自灭。

    对于这部影片,在网络上观众们的口碑呈现两极化,一部分观众吐槽影片太烂,一部分观众则夸赞影片寓意深刻,在这里只能说是见仁见智了。

    就影片本身来说,内里也是遭遇了商业运作的束缚,据导演本人现身说法,就连影片的片名都不能做主,可见其内卷也很严重。

    内卷的结果,必定影响优化,所以全球仅225万美元的票房,直接把影片拉进了微不足道的境地。【END

  4. 悬疑探案类型片算是电影的一个长盛不衰的大类,但是总结一下探案过程,有几个通病:一是喜欢让主角光环不断闪烁,只要主角出场,线索就必然出现。观众不必思考,主角会替你思考,观众只负责欣赏英明神武的主角就OK了,例如福尔摩斯。二是导演的目的不是探案,而是打着探案的旗号讨论社会问题、心理问题。这种片子对探案过程就不太讲究了,主角光环必须熄灭,必须等着罪犯不断作案,直到导演想表达的都表达了,罪犯才与主角迎来大结局。例如七宗罪。

    精彩写实的纯粹探案片其实是不多的!

    本片就是很纯粹的一部探案电影,导演镜头完全聚焦探案过程,过程跌宕起伏,侦探全身心投入,没有神转折,没有主角开挂,没有大篇幅探讨家庭教育、官场内斗,观众也是沉浸感十足。

    开场案发,烟花圣诞夜,变态枪手精准狙杀二十多人。警方根据弹道锁定开枪房屋,是一两年无人居住的空房。

    观众也都知道查案就是一个根据已知线索开始深入排查的大海捞针的过程,没有那么多神转折。本片探案方向就是查房主,查清洁工人,查老式军用狙击步枪来源。

    几条线索排查无果的时候,变态枪手再次作案,在商场中又发生一场屠杀。这次,侦探们从监控系统看到了罪犯的模糊影像,从垃圾堆里翻出了罪犯的旧衣服,但依然不知道罪犯是谁。

    女主认真思考手头的一条线索:清洁工人在清理作案房屋的同时又在清理另一个地方,这不合情理。女主再次询问清洁工,原来他当起了包工头,接了单再分包。从清洁工口中,女主知道了清理房间工人的一些特征:古怪、在一个屠宰场工作过之后不再吃肉。

    女主再结合圣诞节枪手作案房间马桶里取样化验结果,确定枪手就是那个清洁工人,也画出了罪犯的肖像。

    男女主前往屠宰场,问出了罪犯的情况,至此,罪犯的真实身份浮出水面。

    结尾,已被撤销专案负责人的男主为了抢先破案,没有呼叫支援,与女主只身犯险,进入罪犯母亲家中,开始了最后对决。

    破案的关键在于女主的细心和对罪犯心理的准确把握,从不起眼的小线索打开突破口,这个过程没有丝毫突兀和神奇,非常符合情理。

    影片也提到了女主的不堪往事、男主的同性生活、罪犯的童年和成长、物欲横流的现实、FBI内部官场的龌龊,但都是一笔带过,镜头始终聚焦追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