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The Time Traveler's Wife(2009)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The Time Traveler's Wife(2009)

又名: 时光旅的恋人(港) / 时空旅人之妻(台)

导演: 罗伯特·施文特克

编剧: 布鲁斯·乔尔·鲁宾 奥黛丽·尼芬格

主演: 瑞秋·麦克亚当斯 艾瑞克·巴纳 阿莱克斯·费瑞斯 艾利斯·霍华德 米歇尔·诺尔顿 布鲁克琳·普劳克斯 朗·里维斯顿 塔图姆·麦克凯恩

类型: 剧情 爱情 悬疑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09-08-14(美国)

片长: 107分钟 IMDb: tt0452694 豆瓣评分:7.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一场车祸,母亲丧生,而孩子却奇迹般幸存,他赤裸着身体获救,然而救人者竟然是来自未来的自己。原来,这个名叫亨利(艾瑞克•巴纳 Eric Bana 饰)的图书管理员,患上慢性时间错位症,以至于每次发病都将穿越时空。而且,他每次穿越都赤身裸体,经常闹出笑话。久而久之,亨利习以为常。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爱上了一个名叫克莱尔(瑞秋•麦克亚当斯 Rachel McAdams 饰)的女孩。为了追求克莱尔,他穿越时空对6岁的克莱尔表白,并许诺未来将娶她为妻。因此,当亨利在现实中出现时,两人迅速热恋、结婚,而且还生了一个女孩。但是,亨利的老毛病依旧无法改变,所以克莱尔必须适应这个穿越时空的老公,两人也因此历经磨难……

演员:



影评:

  1.  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很失望,这部改编作品丝毫没有一点原作感动我的地方。每每想到书中作者引用17世纪诗人Francis Quaries的诗句:“时间、场所、际遇、死亡都无法让我屈服/ 我最卑微的欲望就是最少的移动。”(Nor Time, nor Place, nor Chance, nor Death can bow. My least desires unto the least remove)来形容亨利和克莱尔纠结交错的爱情,就会忍不住动容,但是这份细腻的感情在电影版中完全看不出。

    电影最大的失败在于过于琐碎的叙事。导演想要重复书中亨利独白式的叙述,但是辅以一个一个他自己消失又出现的戏剧性场景导致整个电影缺乏一个说得上流畅的故事。开场10分钟他们就上了床,一点点chemistry都谈不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部电影的片花非常好看:把全片拆成一个一个5分钟短剧简直是完美,但是平凑起来总觉得剪辑师是不是打了瞌睡。是的,我们知道亨利和克莱尔的爱情是主线,但我个人会更加欣赏让亨利(Eric Bana)来尝试一点独白,从他的角度来叙述这份于爱人不能长相思守,眼见亲人离去又无法加以改编的酸楚和痛苦。事实上看完这个片子我们对亨利的背景一无所知,除了符号化的“图书馆员”这个称号。亨利不仅仅是一个光屁股在雪地里跑的裸男,他生活在一份永远的不安定和恐慌之中,让他在遇见成年克莱尔之前的6 年里酗酒、嗑药、感情生活混乱,这些都在电影版中消失不见。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芝加哥的朋克文化圈,在那个激昂放纵又略带颓废的俱乐部文化中度过自己成年后大部分生活的亨利,其实正是这种精力给日后两人生活的羁绊埋下了伏笔,但是同样,从电影画面上我们什么都看不到。

    电影中做得比较好的是不同年龄亨利穿插出现的浪漫桥段,毕竟视觉效果要比文字来的直观得多。但是同时那个“亨利VS亨利”的精彩部分我还是觉得意犹未尽。一方面Eric Bana太老实了,表达不出年轻气盛亨利被年长自己魅力盖过的那种懊恼。而Rachel McAdams虽然甜美,却缺少艺术家的灵性和敏锐。一个不断被丈夫抛离的妻子所有的那种委屈被她的幸福完全盖过了。我最不满意的,恐怕是导演把这个片子的几乎转变成了纯爱情的故事,但是抛开了原著中对于文学、音乐、药物和信仰的探讨,这个故事就变成了一个离家不用找接口的丈夫和坚强妻子的老套故事。而那个经典的结尾居然也被篡改了!编剧怎么可以把那封最经典的离别情书给删掉!这可是两人爱情的最终见证之一。

    如果没有读过原著的,可以很轻松地去电影院欣赏这部片子。但是我会建议回来之后找本书来读一下,感受一下作者文字的魔力。


    原文:
    原作评论:
  2. 在国内买过《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这本书,还特地带到英国来看。可惜只翻了一小部分,没读完,就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
    影片很感人,稀稀落落的小厅里,我坚持留到最后,默默等待男主角再次出现,直到灯光亮起,字幕永无休止似的滚着,工作人员特地走过来跟我问好,开始清理垃圾,才死心。男主角是那个《特洛伊》里跟布拉德皮特决斗之后死掉的大王子,还是《另一个柏林家的女孩》里面的亨利八世,他的眼神是让人最放不下的地方吧。与小说不同的是,小说始终贯穿着妻子的自述,而电影里更像是时间旅行者自身的感悟。
    如果有一天你可以在人生的不同时刻里任意穿梭,你会做什么呢?阻止一场灾祸?赢取百万彩票?尝试压抑很久的疯狂?窥视关于过去和未来的秘密?或许当你真正拥有超能力之后,发现这不过是个上帝的玩笑,个人的磨难,一点都不好笑。可以遇见10年后的女儿是很愉快的经历,赶回来参加很多年前的婚礼也是一种幸福,可是提前目睹自己最后的时刻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呢?生命是一场狩猎,没准会捉到什么,可能很有趣,也可以很血腥。这部布拉德皮特监制的电影,和他之前亲自出演的《本杰明巴顿的奇事》是同样的主题,却要好很多。

    这样不断穿越的人生,一个个片段,匆匆来去,到了最后会记得什么?
    还记得你的上一次微笑吗?
    那个很认真向你道歉的家伙;
    那本真正让你感动落泪的小说;
    那个在寒冷的清晨俯下身子为你系鞋带的人;
    那些已经程式化了的拥抱和亲吻;
    一张张卡片,和多年积攒下的礼物;
    还有那个深藏于心的笑容……

    所以,请放慢脚步,慢条斯理的挑选衣服,慢慢听每一首喜欢的音乐,慢慢地翻看照片,慢慢去品味每一杯饮料,慢悠悠地路过每一站,慢慢地,试图感受他们。
    因为无法拥有整个篇章,所以只好格外珍惜那些零散的字句,还有那些因你的存在而存在的叶片和星光。
  3.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并非科幻故事,最多也就是与科幻轻微擦边。书的最大读点是作者Audrey Niffenegger的文笔,她笔下那些草地、阳光、雪,就像小溪水一样清澈温柔地哗啦啦流淌,实在精致极了,小资得一塌糊涂。而“小资”对一个作家来说,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说明他或她的写作内容缺乏深度,浮于表象,商业化商品化;另一方面,是文笔安排具有独特风格,阅读的过程顺畅轻松,虽然读后并不留下丰富的营养,但作为时光消遣,仍不乏可读性。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中,旅行者亨利生来天赋异丙,或者说DNA病变,经常毫无预兆的出现在他时他地,也因此认识了他将终生挚爱的妻子克莱儿。克莱儿第一次见亨利时才六岁,一个天真小人和一个落魄大人的对话读来饶有新意。克莱儿的成长使得这个爱情故事区别于其他的情感小说,多了一层趣味性;但这个趣味却仅限于一个女孩子对青春的试探与沮丧,并无时代感。相对的,倒是亨利这个男性人物形象更为坚实复杂,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时空穿梭,又不能携带任何物品,所以每到新的空间都是光着身子四处寻找衣服、食物和避难所——故事发生在美国芝加哥,冬季长达半年,大雪封城严寒冰冻的时候光着身子半夜被丢在陌生街上的存活率可想而知。亨利在享受时间旅行的神奇美妙之时(时间旅行救过他的命),也必须随时准备忍受时间旅行的残酷无情。不仅如此,为了不让毫无办法的克莱儿焦虑,他并不能倾诉心中这些恐惧。正因为如此,亨利的无助自弃与抗争才更为真实,他终于意识到爱超越时空的力量感也才更有感染力。

    书的最高潮无疑是亨利等待死亡到来之前的心理描绘,那种抑郁、恐惧、不舍的痛感仿佛从纸面上殷出来一样,读得人胆颤心惊。这样的惧怕死亡,实在是因为亨利先前与克莱儿一路走来共同成长的爱情太过美好,两个人都奋不顾身的要留住彼此在对方心内的印记,于是才恐惧失去,在死亡的阴影下郁郁寡欢,一遍遍让记忆重播、切割、撕扯,竭尽全力抓住明知将要逝去的生命。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面对死亡是绝无法坦然的,哪怕表面再风平浪静,内心那份不舍的翻涌都会噬咬得人发疯——这种痛感在亨利的自述中再明晰不过,很难释怀。

    由书改编的电影在视觉画面上保留了Audrey Niffenegger语言的清新感和柔软度,十分精致。刻画得比较成功的是克莱儿(Rachel Adams),她独自等待的落寞和对爱的坚持都有充分的细节描绘;亨利(Eric Bana)的部分则较薄弱,尤其是为了表述他时间旅行的原理,穿梭部分介绍过多,人物“动”多“静”少。而作为书中最感人部分的亨利面对生命离去的思考在电影中则被略过——好莱坞的路数较适合于连贯的快速剪切叙事,却不长于以大胆的静止画面来展现人物的细微心理。比较一下展示克莱儿因亨利总是不受控制的随时消失而长久等待的心理失落,用的是配乐快切,幻灯片一样从一个场景过渡到下一个场景,在动态中映衬人物;而要展示亨利的苦闷,难免要运用对克莱尔背影长久凝视或眼神放空一类的长镜头,这种什么都不发生的慢节奏在欧洲文艺电影中常见,若放到更讲究连贯叙事的好莱坞爱情片中,则显然会频率失调。

    电影结尾亨利与克莱儿的再次相见与书中二人在博物馆台阶上咫尺天涯相比也丧失了很多意犹未尽的回味。毕竟, “帮我们抓住过去的,是回忆;带我们走向未来的,是梦想。”而爱,则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中坚能量,它并不一定要面对面亲自讲明,它无所不在,它穿越时空,它能帮我们留住生命中的所有珍贵瞬间。
  4.     电影版的敲板定音,不禁地让我想起那段阅读The Time Traveler's Wife的阴霾时光。总觉得这个故事的基调深邃而不黯然,如同封面上的墨绿。如今发布的电影版剧照和海报也沿袭了这一基调。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剧照中饰演亨利的巴纳身材十分壮硕,与阅读时想象中的结实瘦感大相径庭。导演从之前说好的Gus Van Sant到现在的Robert Schwentke,而且还选择在圣诞节当天发行,很难不让人怀疑制作公司的商业取向。至于,电影的期待值会不会因此走低,尚不能枉下定论,我们只能拭目以待。在期待正式公映之前,不妨说说阅读时的一些关乎时代的体认。期许导演也能发现,这层夹在时间驱动下情感与现实的冲突。

      读完《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是若干个晚上在自习室伴随着某些人疯狂磕教科书下实现的。
      
      本书作者奥德丽·尼芬格在文学表现力和情节的创造力、张力上的表现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从亨利和克莱尔的第一次邂逅到以后无数次的“约会”,再到亨利的死去及克莱尔的等待,奥德丽无不以平淡的情节描写来叙述这一次次的时间旅行,给作为第三者来经历这些时间旅行的我们一个客观思考的空间,在里面我们没有看到常出现在一些所谓的“畅销书”里华丽到主观控制的辞藻。而以男女主人公为视角的时空交叉描写,我想应该是文学从电影上借鉴而来的表现手法。这样的手法,颇具辩证性,而且用在时间旅行的这样一个题材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无论你从亨利的角度还是克莱尔的角度去读,都具备合理性,因为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一样,这也常常会发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更何况,他们还时空交错。
      
      我想,作者能写出这样的故事并不只是根据自己的职业异想天开从而虚构一段幻想中的科幻爱情。而跟我们当下的时代背景也有所关联。现代人,尤其是生活在一些工业化、市场经济过分发展的城市人,往往因为市场的大众价值观的引导而被抹平自身原有的棱角,人人自危地追逐着工业机器的急速运转的加速度。然后自豪地说“瞧!我把时间都贡献给了工业社会!”注意,是工业社会,而非社会。社会并不仅仅是市场和工业。然而,在我们所贡献出去的东西当中,能力和时间的比例是多少?我们大多数人不过是把能力最小化,而时间最大化了,仅此而已。留给自己的时间大量流失,往往让我们找不到自我,抑或是,有所爱有所衷,却来不及,更甚者,不敢去行动。因为我们已经身陷时间怪圈的泥沼,不可自拔。这是现实中的时错症。然而,同一性存在于个体性,我们心里蠢蠢欲动的欲望总在春风拂起之时,悄悄地在灰烬中重生,开始似乎是早已注定生死循环。而《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大概就是新芽破土那一刹那的灵感。相遇、相知、死亡、再见。循环。亨利的时错症无疑是象征着现代社会里人被时间驾驭的生存状态 - 身不由己,而克莱尔则是另一种独立于社会节奏之外的一种艺术家的生存态度 - 为爱而生、我行我素。两人在争分夺秒的战争中与时间博弈,死亡在这时也不过是另一场博弈的开始。这场战争没有输赢。命运和他们俩最终妥协,用面对死亡来交换一场经历过极刑的约会。命运玩弄了他们,而他们也没让命运尽兴。算是各得其所吧。
      
      隽永的爱情固然可贵,但并非每个人都敢去追求。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基础的话,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足够长的年份后错时症兴风作浪的可能性。但至少,在这个世界还在正常边缘的时候,我不甘愿当一个被动的时间旅行者。他们的女儿阿阿尔芭就做到了掌控时间。也许,对于现在的我们,亨利和克莱尔的故事算是针对错时症的一剂免疫。
      
      不驾驭时间,就被被时间驾驭。
      
      勇敢去爱吧!

    P.S. 基于豆瓣需要评分后才能发表,我暂且先给予小说应得的评分。待公映观影过后再来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