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拜见希特勒 Mein Führer - Die wirklich wahrste Wahrheit über Adolf Hitler(2007)

拜见希特勒 Mein Führer - Die wirklich wahrste Wahrheit über Adolf Hitler(2007)

又名: 玩谢希特拉(港) / 我的元首 / 关于希特勒的真正最真实真相 / 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真相 / Mein Führer / Mein Führer: The Truly Truest Truth About Adolf Hitler / My Fuhrer

导演: 丹尼·雷维

编剧: 丹尼·雷维

主演: 赫尔基·施楚奈德 乌尔里希·穆埃 西尔维斯特·格罗特 阿德里安娜·阿尔塔拉斯 施特凡·库尔特 乌尔里希·诺登 Lambert Hamel Udo Kroschwald 托尔斯滕·米凯利斯 Axel Werner 维克托·谢弗 拉尔斯·鲁道夫 沃尔夫冈·贝克 贝恩德·斯特格曼

类型: 喜剧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上映日期: 2007-01-11(德国)

片长: 89分钟 IMDb: tt0780568 豆瓣评分:7.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二战末期,德国节节败退,德国国内人心惶惶,希特勒忧心忡忡。宣传部长戈培尔还没有放弃希望,想尽一切方法试图重新鼓舞德国人的士气。于是他找来了一个犹太演员,Adolf Grünbaum(赫尔基·施楚奈德 Helge Schneider饰),让他来扮演希特勒,在一个大型集会上面向全国人民进行演讲。于是演员Adolf开始了他模仿希特勒的表演生活,同时,他也想伺机寻找机会杀掉希特勒,为他的犹太同胞们复仇。在他与希特勒的接触中,他了解到这个高高在上的纳粹首领许多心理的阴暗面,许多不为人知的奇怪习惯,而且都和希特勒童年的经历有关。在一次次暗杀计划失败后,演员Adolf该如何是好,在本片中,观众们也将了解到希特勒身上许多秘密的一面,是真是假,观众也只能自己去判断了。

演员:



影评:

  1.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食指《相信未来》
     
    历史的情感
    我最喜欢的华人女演员是张曼玉,越老越喜欢,这甚至连累了我开始看原本毫无兴趣的女性广告——只要是张曼玉代言的。看的多了,别的没记住,倒是记住了张曼玉卖白金时的一句广告语:“悲伤时,我微笑。”短短的六个字,却把一种欲说还休、爱恨交织的情感纠结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张女士表达的是私密化的个人情感,但民族、集体的历史情感正是由无数个人情感郁积而成的,所以,当我看完《拜见希特勒》后,脑中蹦出的第一句直观感受竟也是这句话。
    其实《拜见希特勒》只是披着一层喜剧的外衣罢了,在骨子里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我不是指那种笑中带泪、喜后见悲的喜剧模式,而是指一个纯粹的、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从美学意义上讲,《拜见希特勒》跟《哈姆雷特》的悲剧力量毫无二致。或许这可以看作是导演雷维的一个败笔,因为雷导拍摄此片的本意是要模仿卓别林的《大独裁者》,但还是在不经意间还是为我们端上了一顿悲剧大餐。
    让希特勒在战败前夕找一个犹太人来学习演说技巧,这件事情本身就交织着痛苦、仇恨、卑微、可笑等多种情感,而犹太戏剧教师格林巴姆对希特勒的情感也是始终变化着的:一开始莫名其妙,后来无所顾忌,再后来巧妙利用,接着无限同情,直到最后的幡然省悟和反戈一击,说实话,通篇下来观众也很难看明白格林巴姆究竟对希特勒是什么看法,也许是题材的敏感让雷维在表达时有颇多顾忌吧,往往还没来得及展现格林巴姆的内心,就得考虑“政治上的正确”,一来二去,整部电影的情绪就有了些分裂。
    不过这也许正是历史情感的真实之所在,《拜见希特勒》的上映,实际上已经清晰的折射出德意志民族对待历史的豁达与开解,虽然这是德国人都不愿提及的一段苦痛经历,但客观的历史存在是无法回避的,既然已经可以戏仿、调侃,其实表明这段历史已经不再那么沉重了,观众甚至可以感受到整个德意志民族在面对黑暗历史时胸中长抒的一口闷气——这是建立在理智、公正的对待历史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德国人还像我们的东方邻国那样把甲级战犯的牌位供起来天天去参拜,估计他们永远不可能有云开雾散的这一天。
     
    人性的张扬
    影片中最引人注目——也是最有争议——的地方就是重新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希特勒形象。与以往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的那个丧心病狂的战争贩子截然不同,在《拜见希特勒里》,这位纳粹德国元首被塑造成一个童年时遭父亲虐待、尿床、吸毒、孤苦无助、在浴缸里玩玩具战舰的可怜巴巴的家伙。格林巴姆初见希特勒时,这位身形佝偻的独裁者站在窗前背对着他,然后强硬的命令到:“向我致敬!”正当观众以为这又是一位司空见惯的独裁者银幕形象时,片中的希特勒突然又加了一句:“趁我还能接受致敬”。此言一出,这位寂寞无助的独裁者的形象便跃然影上了。希特勒找格林巴姆来虽然是戈培尔的策划,但显然戈培尔是看准了元首的需要的——希特勒需要一个能教育他、开导他,甚至在他犯错误时训斥他的人,也可以说,格林巴姆在《拜见希特勒》中充当了希特勒心理父亲的角色。
    格林巴姆见到希特勒时是想刺杀他,但是阴差阳错的没干成,而在心理释放课程中希特勒又讲述了自己童年时不堪回首的经历,这无疑触动了格林巴姆,此时的希特勒在格林巴姆眼里已不再是那个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战争机器操控者,而只是一个得不到关爱、没有情感依偎的可怜孩子了。这种情感在后来的剧情流动中进一步发展:在一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希特勒穿着睡衣爬下了床,跑到格林巴姆和妻子睡着的犹太人小屋里寻求安慰——而格林巴姆夫妇就把这个孤儿般的可怜独裁者收留在了床上,格林巴姆夫人甚至还唱起了摇篮曲——希特勒很快睡着了,而且睡了几年来最畅快的一觉。
    是有点如鲠在喉的感觉,但希特勒也是人,不是吗?独裁者的诞生也是人性异化的过程,而且素来以理性著称的德意志民族被一个独裁者所绑架,其实并不能把所有责任全推到独裁者一个人那里去。导演雷维实际上把片中的希特勒塑造成了当时德意志民族的代表——战争失败的阴霾抬头可见,谁也不知道今后的德意志民族会陷入怎样的深渊,而历经过战争浩劫的世界民族又有谁愿意跟德国做朋友呢?此时的德国,正像是一个孤苦无助的孤儿,渴望得到亲人的关爱。
     
    时间的荒谬
    之所以在开头引用食指的诗句,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阐释本片的历史主题。所谓历史,无非是人们在展望未来时的一个变形倒影罢了。塔科夫斯基说:“人们去看电影的正常理由是去寻求时间”,而历史,正是时间的结晶。时间可能是宇宙中最神奇的向度了——无论是什么事物,什么心境,在时过境迁后,总能体现出一层异样的色彩——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将这种感觉称之为“荒谬”。
    回头看看人生,我们在年轻时做过不少荒谬的勾当;回头看看历史,哪个民族没有走过荒谬的冤枉路?德国人已经醒悟了,他们开始用荒谬的手法来表达对那段逝去时间的叙述。在影片结尾,希特勒的小胡子被一个粗心的女理发师给剃掉了,接下来嗓子又沙哑无声,此时街道上挤满了前来聆听元首演讲的躁动人群,为了将此场景敷衍过去,格林巴姆又被拉来救场,他被安排在元首的脚下,通过一个麦克风来模仿希特勒的声音,而真正的希特勒只对口型、打手势,用一场双簧表演来面对狂热的纳粹追随者。
    这无疑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扭曲的国家机器对国民畸形性格的形成作用可见一斑。所以在最后,格林巴姆振聋发聩的喊出了“向自己致敬”的豪言壮语。乍一听广场上的人群还有些疑惑,但没过多久便翻腾起了“嗨!我自己!”的声浪。
    一个有了独立人格的民族,必将始终沐浴在和平、安详的阳光下。
    纵使在最后一刻,格林巴姆头上血流如注,但他依然是微笑的。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面对别人时,过往的重负还是比较容易卸下的,真正的难处,在于面对自己、面对自己民族的历史重负时的态度。解剖他人易,洞悉自己难。若在面对历史时,那些并不如烟的往事已经真正成为我们眼中荒谬的陈年旧忆,使得我们能够轻松愉快的调侃德国人已经读懂了,而我们呢?我们的历史也曾有过许许多多不堪回首的苦难篇章,也曾有过独裁者在整个民族的心灵中投下难以磨灭的阴影,时过境迁,我们也能够像雷维一样在大银幕上戏谑着给昔日的独裁者做一番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吗?
    也许,当我们面对本民族那段悲伤、荒谬的历史时能够轻轻微笑的那一刻,才是我们够能真正相信未来的开始吧。

    (刊载于《世界电影之窗》08年2月)
  2. 在中国 凡是沾染上“拜见”二字的电影通常都定位为喜剧了 《拜见希特勒》便是以此类敏感的片名吸引了我的眼球 德国人拍电影通常都是富有高度反思精神的 要是动辄刻画这么一个战争魔鬼 必定是理智的嘲讽~~就像骂一个人 不带任何脏字却摆出盛气凌人的姿态 让他痛不欲生 如果不是我神经过敏 这位导演反复的强调奥地利 应该是从一开始就想要世界观众把希特勒这个人物从德国的历史中抹去 连众所周知的出生地都丝毫不能马虎大意

    片头采用了真实的纪录片 我想那么宏大的纪实场面现存资料中也唯独只有《意志的胜利》了 那是希特勒最风光的时期 充分反应纳粹精神的宣传资料 如此完美的影像让我们在这之后更加无法想象他在私底下是一个尿床 性无能 幼稚并且爱哭的胆小鬼 也许那只是德国人心中的希特勒 给整个民族与国家带去深重罪孽的人物

    画面上映出了乌尔利希·穆厄的脸 《窃听风暴》的男主角 可惜的是我今天才有幸看见他伟大的表演 得知他去世之后我心里难以平复很久 他扮演的一名犹太演员 在中国人看来讽刺的是他的名也是阿道夫 在戈培尔策划的一场阴谋中给了他与希特勒同台演出的机会 作为希特勒的表演老师 这位犹太人本身是打算将其杀死 但同时看见他身上不为人知很脆弱的一面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发福并年迈的希特勒倔强的像个孩子 面对身边爱将们的夺权阴谋 却一无所知 让人于心不忍

    希特勒似乎对这位犹太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和喜爱 这就是人们认为他疯疯癫癫的另一种状态 他闭着眼睛哭着鼻子大叫“爸爸 不要打我” 你能想象 一场惨绝人寰的种族毁灭只是因为幼年的家庭暴力导致 当然 关于他的隐私 各有各的说法 归纳为一句 就是自私变态~~他对着倾慕的女人却是性无能一个 那些战舰的模型成为了他泡泡浴中的玩具 他逃避现实 失眠 噩梦 你会笑着认为作为一国元首的他其实比奥斯维辛里的任何一个犹太人都不如 在大部分内容上 我们还看见了这位德国导演对希特勒的同情 只是因为他的深重罪孽 需要换这样可以说是卑鄙的手段来体现了 如果希特勒还活着 那么这样的嘲讽只有一个人真正有资格完成 他就是卓别林(《大独裁者》)

    希特勒最让人佩服的是出色的口才 在电影中这样的大演讲家因为胡子被刮掉一半在一气之下导致失声 最后不得不让犹太人来代替演讲 这样的安排可以看见导演的情绪 拿希特勒最让人顶礼膜拜的能力来开涮 德国人对他的怨恨在这之前我无从得之 但现在可以说窥见皮毛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实到没有记入历史”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否真的存在 希特勒的罪恶虽然无可饶恕 但也许只是那个战争时代的替罪羊 就像片尾的他有点任人鱼肉的可悲 但故事结束我们还是需要揪出一个典型来遗臭万年 他的聪明之处是没有让那些别有用心的爱将门得呈 可最终还是逃离不了正义对他的惩治 逃离不了独裁的破灭

    如今 一切已经成为历史 无论是后人的讴歌还是臭骂 他都将是前车之鉴 被载入史册 如果我问你 这样的一场屠杀和洗劫只是因为个人的不幸童年 想必那些在二战中死去的人哭的比你还要惨吧.....

    不要沮丧 电影终归是电影 只是导演和你开的一个玩笑 而这个玩笑也只是导演的奇思妙想

    PS.片中安排了大量调侃式的黑色幽默 希望你还有力气笑着思考~
  3. 有时候觉得德国人挺可悲,民族最强大的一段历史却是最不能启齿,最肮脏的一段历史。德国电影看的不多,可似乎总离不开二战。2007年初的喜剧《拜见希特勒》亦是如此。

    希特勒的凶残乖戾现代人都略有所闻,而45年左右的希特勒到底一如既往的雄心勃勃或如本片所述已经失去信心,沦为身边各阴谋家的旗子不得而知。只是,我相信希特勒一定也有其软弱面。这些可能的软弱面在导演镜头下表现得既搞笑又有点可怜。犹如格林鲍姆教授与他的相处过程。

    这个犹太教授一开始也想刺杀这个人类语言已经不能形容的卑劣之徒,可在她妻子打算用针头捂死希特勒时说的一句话却刺动了我:如果你现在把他捂死,那么你和他又有什么区别呢?他现在只是个手无寸铁软弱得像个孩子的梦中人。如果人类在经历了几千年文明后仍然只知道用暴力对抗暴力以结束暴力,文明也只是暴力统治的遮羞布,没啥值得骄傲的。

    整个影片都是讽剧风格,从新总理府那个说话结结巴巴的小兵,到希特勒的种种脆弱,希特勒旁边那条会做“希特勒万岁”手势的狗,甚至是两个部长谋划干掉希特勒的谈话,还有办公室文员滴滴答答的打字声,甚至是破败不堪的柏林街道布景墙(难道导演来过中国,直到我们很多人在领导视察前会将房子刷成同一颜色,以使自己村看起来像进入小康水平了?),都让人忍俊不禁。然则,正如某人说,喜剧到一定程度终成悲剧,当格林鲍姆教授盯着枪眼,在希特勒脚底下对着百万日尔曼人说出希特勒的真实状况,直到最后换来几声枪响,哪怕血从头顶留下来,脸上仍带着笑意,我不得不承认,我又矫情了,我哭了。虽然,他开始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保全家人的性命,做了让犹太人、波兰人、共产党人等不耻的事,可正如他说,他,只是,有着自己的计划。
  4. 片中的元首表面上是被犹太教授戏耍了,实际上更是被戈培尔一手操控着。透过两块油画掩饰的玻璃,戈培尔等人犹如看圈养动物一样观察希特勒的言行——希特勒被圈养还表现在他与外界的隔绝,柏林废墟被戈培尔蒙在鼓里,直到元首和布隆迪夜行。影片一边揭示希特勒的某些心理问题,一边让他像历史上的小丑一样演出。
    其实德国人自己也很无奈,“你知道我们的历史不太好。”自己民族的强盛期却是不能对外人说的耻辱。一切都很矛盾,远不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元首”来的和谐畅快。

    总评:屈辱民族的喜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