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最后命令 The Last Command(1928)

最后命令 The Last Command(1928)

导演: 约瑟夫·冯·斯登堡

编剧: 约翰·F·古德里奇 赫尔曼·J·曼凯维奇 拉约什·比罗

主演: 埃米尔·雅宁斯 艾弗琳·布伦特 威廉·鲍威尔

类型: 剧情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28-01-22(美国) 1928-09-24(芬兰)

片长: 89分钟 IMDb: tt0019071 豆瓣评分:8.3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一个临时演员被召去在一部关于俄国革命的电影中扮演一名将军,然而,他并不是一位普通的临时演员,他就是谢尔盖·亚历山大,尼古拉斯沙皇时期的一位前将军。他在1917年共产主义革命后从俄国军队里逃到了好莱坞。现在,为了使电影的导演,一个也曾参加过俄国革命的人满意,他被迫要去重新 经历那一段曾带给他无穷苦痛的生活。这一次,这个倒霉的将军有机会去“赢得”那曾经一败涂地的战役。电影闪回到亚历山大在俄战中的艰难生活。他感到无论他怎样努力,似乎都无法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是有一个女孩理解他,因为他的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正派的行为,这个女孩爱上了他……

演员:



影评:

  1.   电影默片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当年那些电影大师们想要表达的东西远没有现在那样丰富多彩.(或者说光怪陆离).对于人生际遇浮浮沉沉的感慨,对于爱情的赞美,对于女性的矛盾看法(崇拜或者恐惧),对于上帝的虔诚或者疑惑.几乎已经是他们想要表达的所有主题.
      表达方式和效果也无非这么几种,对于黑白光影效果灵活应用(几乎达到痴迷的地步),舞台化的表演风格,画面风格受到(不同流派)绘画艺术的深刻影响.对于电影配乐的极度重视.
      但是这些电影总是能够牢牢的吸引着我,因为你能在当年那些大师们的作品里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们对于艺术,对于人生,有着一份让我们观者无法不感动的执着和纯真。我得说,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部(我看过的)默片让我失望过。
      回到本部电影,就像我刚才说的,对于人生际遇浮浮沉沉的感慨,其实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沙俄将军和导演(政治犯),谁更值得我们同情,其实并不重要,他们只是在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做各自认为正确的事.封建统治者和受尽压迫的农奴(或者说是劳动人民)本就是不共戴天的死敌.(请原谅我用这么老套的言辞).
      当然,导演实际上是把更多的同情给了那位沙俄将军,"他明知不可为,却一定要做成自认为正确的事情,确实需要有超人般的勇气和胆魄.我想,这也是我们的"特工"女主角爱上他的主要原因.
      女人总是在默片电影中扮演着那种极度不稳定的角色,我们的女主角在电影一开始,是典型的"革命派",但为了爱情,她成了"保皇派",接受又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她"批斗"沙俄将军,又变成了"革命派",最后她变着方的搭救了沙俄将军,自己自杀身死.正所谓"主义和爱情不能两全".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的配乐真的太好听了!(把多种音乐风格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在默片中其实并不多见),值得一听再听。
            
            
            
            
      
      
      
      
      
            
  2. 第8届##主竞赛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最后命令》,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将军演员的疯癫狂乱的评价了!

    曲有误:

    拍成有声片效果会更好。

    心是孤独的猎手:

    整个片子都好像在嘲讽,到底嘲讽什么呢,嘲讽分不清局势的愚民还是嘲讽只知道忠于国家的精英。

    果树:

    简单的故事呈现得精彩粉呈,或许每一部分单拎出来都没有强大到横扫但组合在一起却成就了有机的优秀。

    淋酒:

    节奏非常好的默片,字幕量也还好,最后一段感人至深,问题在于这种人文关怀过于暧昧,非常含糊,所以最后只剩一声哀叹。

    子夜无人:

    主题其实很动人,表演也富有能量,但用来比照同样是默片的《马戏团》、《风》,问题在于,《马戏团》里有卓别林绘声绘色的肢体动作表演,《风》里有极尽夸张的环境气氛渲染,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占据甚至替代掉语言的表意功能,且两部电影里台词的比重本来就不大。但本片当中却有相当多的人物对话戏,只是囿于当时的技术问题无法传声,却又缺乏其他可以丰富镜头语言的手段,单调得没趣,看得人如坐针毡。

    我略知她一二:

    在默片中加入过多对白其实是一个极具冒险性的挑战:不仅会打破视与听难能可贵的平衡共处,这种钝性的延迟也可能让观众如坐针毡。但是杰出的音乐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弭这种失衡与不安,并创造出了一种悲怆而末世的氛围,那种大厦将倾的的彷徨无措——这一切都要感谢埃米尔·强宁斯,他用杰出而极富感染力的表演让影片变得生动而自然,没有过多的肢体的语言却拥有无语泪先流的面孔,这是真正可以被称为表演艺术的演出,他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影片的内核,通过不断打破沉默的僵局,让整个世界变成了他一个人的舞台。

    法罗岛岛主:

    我无法阻止时代的车轮把我最爱的祖国撵成碎片,但是我会用自己的生命捍卫它仅存的尊严,将军演将军,是一种历史的嘲讽。他在镜头前疯了,死了,他最后问道:“我们赢了吗?”沙皇俄国输了,但是您赢了。他演的很好,因为他不是演的,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联想到最近祖国南方的时事,我们的国家正在遭受巨大的痛苦与煎熬,每每看见那些为国献身的人,总是热泪盈眶,国家不完美,但是我们依旧用所有的热情去爱它,只愿它不要辜负我们的期望。

    埃米尔·雅宁斯的表演方式让我想起了《最卑贱的人》里面那个把落魄演的出神入化的老头,一查,好家伙就是他演的,第一届奥斯卡影帝实至名归。

    ##DAY6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2023.07.19

    这是一部1928年默片时代上映的电影,和默片《翼》同一年拍摄,同获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男主角谢尔盖·亚历山大·尼古拉斯的扮演者埃米尔·雅宁斯获最佳男主角奖。

    美国好莱坞尤里卡电影厂是个俄罗斯人聚集地,俄罗斯籍导演雷欧·安德烈要拍一部反映俄国革命的电影,选角色的时候,他从众多的候选演员中发现了一个叫谢尔盖·亚历山大的人,他自称做过俄国将军,还是沙皇的侄子,这引起了安德烈导演的兴趣,他要见见这个会演戏的“将军”,电话打到亚历山大租住的旅馆,已经老态龙钟,脑袋不受控制抖动着的亚历山大出来接完电话,还没有意识到他的好运再次降临。第二天一大早,亚历山大就来到电影场,他挤在一群临时演员中来到发放服装的窗口领取了一套将军服,又到下一个窗口领取了一双铮光瓦亮的皮靴、一顶大檐帽、一把佩刀。在化妆间亚历山大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枚徽章别在了那件将军服的胸前,引起了旁人的注意,当他说这枚徽章是沙皇送给他的时候,引起了众人的哄堂大笑,而亚历山大却是抑制不住的满眼泪水往下淌,他昔日的辉煌岂是这些普通的粗人所能体味到的。

    1917年的沙俄帝国,表面上骄傲、庄严、高傲,一切似乎与日同辉,实际上却是内忧外患,穷兵黩武,民不聊生,而做为沙皇的侄子的谢尔盖·亚历山大,是沙俄军队中握有实权的将军,那个时候的亚历山大,颐指气使,目空一切,傲慢不可一世,而手下军官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俯首贴耳,不敢有半点差池。因此亚历山大更加随心所欲,专横跋扈娜。他的部下发现一对为军队演出的演员是对沙俄最危险的革命党人,男的叫雷欧·安德烈,是杰夫帝国剧院的导演,女的叫塔莉亚·达布罗瓦,是个演员,亚历山大下令把他们都抓起来,“那个男的很危险,那个女的很漂亮,可以满足我的欣赏要求”,部下心领神会。亚历山大亲自审问两个人,一言不合就逮捕了安德烈导演,对女演员塔莉亚则甜言蜜语,大献殷勤,还带她到新司令部,打算据为己有,金屋藏娇。

    沙皇要来司令部视察亚历山大的部队,亚历山大急调前行正在前线打的难解难分,胶着状态的军队回来接受沙皇检阅,荒唐至极,拿战争当儿戏,有这样的昏君,帝国焉有不败之理?晚宴本来是军官们聚会,结果军官们争先恐后讨好长官,众星捧月般的向女演员塔莉亚献媚。沙皇又要来前线观看军队进攻表演,这是把军队当成马戏团了,这次被亚历山大以没有准备好进攻为由拒绝了,“只要能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多大的风险我都愿意承担”,尽管亚历山大对沙皇还心怀愚忠,但是他还算是个头脑清醒,善良正直的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有一颗爱国的心,愿为祖国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这一点让塔莉亚在有机会杀他的时候下不去手。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监狱里发生了暴动,亚历山大开往前线的列车在圣彼得堡被武装暴动的民众截停,他的勤务兵剥了他的大衣先穿在自己身上,塔莉亚立刻加入暴动的人群,像个歇斯底里的疯子一样振臂一呼,群情激愤,把亚历山大和他身边的军官们狂殴暴打一顿,然后当场枪毙了他的军官们,对亚历山大极尽谩骂羞辱和体罚迫害,电影里的革命者成了一群喝的烂醉的酒鬼或面目可憎的暴民,无法无天,烧杀抢掠,自相残杀,群魔乱舞,无恶不作。就在这些暴徒喝的烂醉时,塔莉亚悄悄爬到机车头,放走了亚历山大,随后列车带着塔莉亚在过桥时失控,一头扎进了冰冷刺骨的河水里。而死里逃生的白俄将军谢尔盖·亚历山大在十月革命后,逃到美国。穷困潦倒,只得在好莱坞当一个临时替补演员,每天挣7.5美元勉强度日。

    雷欧·安德烈导演安排亚历山大在电影中扮演一位沙俄将军。重新穿上将军服,化好妆的亚历山大有一种回到过去的感觉。他来到拍摄现场,导演给了他一根熟悉的鞭子,“沙俄国歌”响起,似曾相识的情节让亚历山大回忆起了以前曾经威风凛凛趾高气昂的岁月,他深受部下拥戴,积极去抓革命党人,陪沙皇检阅部队,在战场上一败涂地,被革命党人拘捕,在情人帮助下脱逃成了现在这副模样。所有这些往事的回忆历历在目,让他痛苦不堪,更使他义愤填膺,歇斯底里起来,成了本色出演,由于入戏太深,假戏真做,结果演成一个悲剧,他晕倒在片场,醒来后第一句话是“我们赢了吗?”导演为了安慰他敷衍道“赢了,将军你赢了”,就这样亚历山大带着幸福和满足的黄粱梦走了,导演把那面沙俄国旗盖在了他的身上。

  4. 《日瓦戈医生》式的遗民回忆录。

    剧情上是沙俄老将军流落美利坚,衰老困顿,还因战争留下摇头晃脑PTSD,却凑巧找到了一份饰演沙俄将军的角色。“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他在片场化妆时嵌套了一段《色戒》式回忆。也许张爱玲看过这部电影,或者那个年代的女间谍太容易假戏真做,可以放弃zz信念并牺牲性命。

    默片时代的电影极看重配乐,本片配乐大量使用了《国际歌》的变调主题。每当革命者出现、行动,低沉、古怪,如同阁楼幽影的旋律就会准时出现,正是“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一句,与之相比沙皇俄国的国歌则是钢琴演奏的明亮大调。这是《国际歌》被黑得最惨的一次,这一次它代表资本主义制度眼中的阴谋暴力,以及乌合之众。

    电影即政治,《最后命令》《日瓦戈医生》《罗曼蒂克消亡史》《霸王别姬》都在粉饰旧帝国的华丽遗容,美国好莱坞镜头下的俄国革命总是黄金时代的毁灭者,纯爱与人性的对立面。彼时彼刻,正如此时此刻。

    “沙俄人民,你们被叛徒欺骗了,我们必须胜利,否则沙俄会灭亡的!沙俄ws!”这是老将军的“最后命令”,说罢死在影棚。对比《末代皇帝》结尾溥仪从蝈蝈笼放出被困住的蝈蝈,《最后命令》中老将军的临终遗言则是拔出沙皇的权杖,继续“镇压”gm,此举获得了身为gm者的导演的肯定,多么精俄的作品啊……